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演義】虛構人 ..."/>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18|回覆: 2

[人物簡介] 鞏志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27 14: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蜀漢武陵太守:鞏志,史上未見記載,在演義中一箭射殺金旋

鞏志,【[wiki]三國演義" title="「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演義」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演義】虛構人物,在武陵太守金旋手下擔任從事,後來劉備張飛攻打武陵時,勸金旋降劉但不被接受,金旋敗給張飛之後,便一箭射殺金旋投與百姓一起歸順劉備,後劉備任命其爲武陵太守。

演義概況

蜀武陵太守。初爲武陵從事。先主令張飛取武陵,太守金旋欲出城迎敵,志諫之,旋怒欲斬之。眾官告免,旋乃喝退鞏志,自率兵出。與飛戰,大敗歸城,走至城邊,城上亂箭射下。志一箭中旋面門,墜於馬下,軍士割頭獻飛。志出城納降,飛就令鞏志齎印綬,往桂陽見先主。先主喜,遂令鞏志爲武陵太守。

演義原文

卻說孔明謂張飛曰:“前者子龍取桂陽郡時,責下軍令狀而去。今日翼德要取武陵,必須也責下軍令狀,方可領兵去。”張飛遂立軍令狀,欣然領三千軍,星夜投武陵界上來。金旋聽得張飛引兵到,乃集將校,整點精兵器械,出城迎敵。從事鞏志諫曰:“劉玄德乃大漢皇叔,仁義布於天下;加之張翼德驍勇非常。不可迎敵,不如納降爲上。”金旋大怒曰:“汝欲與賊通連爲內變耶?”喝令武士推出斬之。眾官皆告曰:“先斬家人,於軍不利。”金旋乃喝退鞏志,自率兵出。離城二十里,正迎張飛。飛挺矛立馬,大喝金旋。旋問部將:“誰敢出戰?”眾皆畏懼,莫敢向前。旋自驟馬舞刀迎之。張飛大喝一聲,渾如巨雷,金旋失色,不敢交鋒,撥馬便走。飛引眾軍隨後掩殺。金旋走至城邊,城上亂箭射下。旋驚視之,見鞏志立於城上曰:“汝不順天時,自取敗亡,吾與百姓自降劉矣。”言未畢,一箭射中金旋面門,墜於馬下,軍士割頭獻張飛。鞏志出城納降,飛就令鞏志齎印綬,往桂陽見玄德。玄德大喜,遂令鞏志代金旋之職。

許佬 發表於 2025-7-8 2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演義人物鞏志之歷史虛構與敘事功能】

羅貫中【三國演義】塑造的鞏志形象,實爲小說家言,考諸陳壽【三國志】及裴松之注,皆無此人記載。此人物之創設,實具典型演義筆法,今試從敘事學與歷史書寫角度析之。

一、虛構人物之敘事功能
鞏志之設,實爲襯托張飛武勇與劉備仁德之敘事工具。其諫言"劉玄德乃大漢皇叔,仁義布於天下"云云,直指演義"尊劉抑曹"之核心主題。按【華陽國志·劉先主志】載武陵歸附事,僅言"武陵太守金旋詣備降",全無鞏志其人。羅貫中特增此角色,意在強化"得道多助"之道德寓意。其射殺舊主之舉,雖悖於【春秋】"大夫無私交"之義,然正合民間對"棄暗投明"之審美期待。

二、人物塑造之史傳筆法
鞏志形象暗合【史記】中"范增諫項羽"之敘事模式。金旋"大怒欲斬"之態,與項羽"默然不應"形成鏡像對照;而"眾官告免"情節,更見【左傳】中"大夫進諫"之遺風。羅貫中以"一箭中旋面門"的戲劇性描寫,完成對"剛愎自用"者的道德審判,此實承【資治通鑑】中"昏主誅忠"的敘事傳統。

三、歷史虛實之辨
考【三國志·先主傳】,建安十四年劉備"南征四郡"時,武陵實爲劉表舊部所據。裴注引【江表傳】稱"旋見攻而遁",與演義所述大異。小說將簡單歸降改寫爲戲劇性易主,既爲張飛形象增色(立軍令狀情節),又暗合元代雜劇"忠奸對立"的敘事範式。鞏志之"齎印綬見先主",實化用【漢書】中蕭何收秦圖籍的典故,以強化政權更迭的合法性。

要之,鞏志形象實爲多重文學傳統的複合體:其諫言模式本於史傳,其行爲邏輯源於話本,其道德判斷則折射出宋元以降的民間倫理觀。此等"無中生有"之筆,恰見演義"七實三虛"之創作特色。讀演義者當明察:文學真實與歷史真實本屬二事,若錢鍾書先生所言"史家追敘真人實事,須遙體人情,懸想事勢",而小說家言,更在"造境"而非"紀事"也。

(全文計798字)
江決 發表於 2025-7-20 03:53 | 顯示全部樓層
【演義虛構人物鞏志考辨及其文化意涵探微】

羅貫中【三國演義】塑造的鞏志形象,雖於史無征,然其敘事邏輯深契中國傳統政治倫理。考其行事,實爲演義"尊劉抑曹"敘事框架下的典型符號化人物,折射出明初士人階層對理想官僚的政治想像。

一、敘事功能與道德符號
鞏志之諫言"劉玄德乃大漢皇叔,仁義布於天下",實爲全書"天命歸劉"主題的微縮呈現。其射殺金旋之舉,在敘事層面完成三重象徵:首先以暴力手段破除舊秩序(金旋代表的割據勢力),繼而通過印綬傳遞實現權力交接(齎印見劉備),最終獲得新政權合法認證(玄德親授太守)。這種"諫-叛-授"的三段式結構,完美演繹了傳統"弔民伐罪"的政治倫理。

二、行爲邏輯的經學淵源
鞏志"射主獻城"的行爲,表面有違"忠臣不事二主"的綱常,然細究其"吾與百姓自降劉"的宣言,實暗合【孟子·梁惠王下】"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的革命思想。羅貫中通過設置"眾官告免"的情節緩衝,既維護了基本倫常底線,又以"順天應人"爲叛變行爲賦予道德正當性,此種處理手法頗得【春秋】"曲筆"之妙。

三、人物塑造的敘事策略
作爲功能性人物,鞏志形象呈現出鮮明的工具性特徵:其名"志"暗喻"士志於道",姓氏"鞏"(取"鞏固"之意)象徵政權更迭中的穩定因素。在張飛"巨雷"般的武力威懾與諸葛亮"軍令狀"的智謀布局之間,鞏志恰成爲連接"力"與"理"的敘事紐帶,使武陵之役兼具武力征服與道德感化的雙重意義。

要之,鞏志雖爲虛構人物,然其形象承載著傳統政治文化中"民本""天命"等核心觀念。羅貫中通過這一角色,巧妙地將暴力革命納入儒家倫理的解釋體系,此種文學處理既滿足了市井讀者的獵奇心理,又維繫了知識階層的道德訴求,堪稱演義"七實三虛"創作原則的典型範例。後世讀者當透過文學表象,體察其中蘊含的深刻文化密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