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29|回覆: 0

[成語典故] 忠言逆耳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6-9-25 07: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忠言逆耳】相關人物

張良(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潁川城父人,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爲“漢初三傑”。

劉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

【忠言逆耳】涵義

逆耳:不順耳。正直的勸告聽起來不順耳,但有利於改正缺點錯誤。

【忠言逆耳】出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良藥苦於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於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史記·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於行。”

【忠言逆耳】辨析

【忠言逆耳】讀音:zhōng yán nì ěr

【忠言逆耳】近義詞:良藥苦口、持平之論

【忠言逆耳】反義詞:甜言蜜語、花言巧語

【忠言逆耳歇後語】:虞公不聽宮之奇勸阻

【忠言逆耳】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分句;常與“良藥苦口”連用

【忠言逆耳】造句

1、我也知道,姥姥是爲我好。忠言逆耳利於行。我真喜歡我這個愛囉嗦的姥姥。

2、忠言逆耳,同學們的批評聽起來尖銳了些,但對你改正缺點是有好處的。

3、良藥苦口,忠言逆耳,但逆耳之言往往是推動一個人前進的動力。

4、我不是沒有勸告過他,只是忠言逆耳,他聽不進去,我又有什麼辦法。

5、人們最不願意傾聽之事,往往是對其大有裨益之事,忠言逆耳

6、玩笑謊言漫天飛。不過人就是喜歡聽好話,忠言逆耳嘛。

7、這句話也許聽了很傷心,不過或許就是這樣。忠言逆耳不是麼?

8、我們要認真處理好朋友之間的分歧和摩擦,忠言逆耳,我們要冷靜分析,這樣才不會失去朋友。

9、有時要服從,有時要批評;批評不比服從容易:忠言逆耳,照良心講話的人沒有好日子過。

10、老師對同學們的批評教育是爲同學們的將來著想,正所謂忠言逆耳啊。

【忠言逆耳】成語典故:

公元前207年,劉邦率大軍攻占咸陽,進入秦宮,見美女如雲,珍寶無數。他打算住在宮內享受,樊噲勸他以天下爲重。劉邦不以爲然。謀士張良說這正是秦朝滅亡的原因,且忠言逆耳利於行。劉邦聽從勸告退兵駐守霸上等待項羽的到來。

【忠言逆耳】成語接龍:

忠言逆耳→耳後風生→生吞活奪→奪眶而出→出敵意外→外方內圓→圓首方足→足蹈手舞→舞文弄墨→墨跡未乾→乾啼濕哭→哭天抹淚→淚乾腸斷→斷章截句→句斟字酌→酌古御今→今雨新知→知書知禮→禮賢下士→士農工商→商彝夏鼎→鼎新革故→故宮禾黍→黍油麥秀→秀而不實→實逼處此→此伏彼起→起早睡晚→晚節不終→終始如一→一字兼金→金馬玉堂→堂堂一表→表里相依→依頭縷當→當場出醜→醜態畢露→露膽披肝→肝心若裂→裂裳裹足→足不逾戶→戶告人曉→曉風殘月→月暈礎潤→潤屋潤身→身不由主→主情造意→意滿志得→得過且過→過庭之訓→訓練有素→素絲羔羊→羊狠狼貪→貪名逐利→利用厚生→生死骨肉→肉薄骨並→並駕齊驅→驅雷策電→電流星散→散言碎語→語妙天下→下陵上替→替天行道→道盡塗殫→殫誠畢慮→慮周藻密→密鑼緊鼓→鼓角齊鳴→鳴金收軍→軍臨城下→下氣怡聲→聲求氣應→應答如流→流年不利→利己損人→人煙浩穰→穰穰滿家→家學淵源→源清流清

 
范尼 發表於 2025-6-8 08: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忠言逆耳"的處世智慧與歷史鏡鑒】

"忠言逆耳"一典,源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其言"忠言拂於耳,而明主聽之",實爲千古治國箴言。太史公於【留侯世家】特錄張良諫劉邦"忠言逆耳利於行"之語,非獨記史,實寓深意。今試析其三重境界:

一曰納諫之難。人性好順惡逆,雖明主如劉邦,初入咸陽亦不免沉湎宮室。張良以"秦亡之鑑"爲諫,正合【荀子·修身】"非我而當者,吾師也"之義。歷代亡國之君,多因堵塞言路,如虞公拒宮之奇諫而亡國,適成歇後之誡。

二曰進諫之智。張良之諫術頗得【鬼谷子】"量權揣勢"之要:先引樊噲粗言鋪墊,再以"逆耳"爲緩衝,終以"利行"爲歸宿。此即【說苑·正諫】所謂"諫有五義"中的"降諫",以卑達尊,以曲致直。

三曰知行合一。劉邦退軍霸上之決斷,印證【孟子】"聞過則喜"的實踐智慧。觀今之世,領導若聞過則怒,下屬必飾非而諫,終成【呂氏春秋】所警"壅塞之禍"。故蘇軾【上神宗書】云:"藥雖進於醫手,方多傳於古人",忠言雖逆,實乃先賢智慧結晶。

至若日常交往,當記【菜根譚】"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之訓。朋友規過,縱使逆耳,實爲"道義相砥"的真交;上司直諫,雖覺難堪,卻是"琢玉成器"的機緣。

昔唐太宗以魏徵爲鏡,今人當以"逆耳"爲藥。誠如王陽明所言"攻吾之短者是吾師",能容逆耳之言者,方是真豪傑。此四字真言,實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不二法門。
蘇勻帖 發表於 2025-7-10 21: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忠言逆耳"的諫諍傳統與政治智慧】

"忠言逆耳"作爲中國政治文化的重要命題,其思想淵源可追溯至先秦時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以"良藥苦口"爲喻,揭示"忠言拂於耳而明主聽之"的治國智慧,司馬遷在【留侯世家】中更以"利於行"三字點明其政治實踐價值。此四字成語實爲華夏文明中諫諍傳統的精要概括。

考諸史冊,張良諫劉邦之事頗具典型意義。當劉邦入咸陽而"意欲留居宮室"時,樊噲之諫直率激烈卻未能奏效,而張良以"秦所以亡"爲鑒,將逆耳忠言轉化爲歷史經驗,終使劉邦"還軍霸上"。這一典故揭示出忠言進諫的三重境界:直言敢諫爲第一義,善喻明理爲第二義,而能使"逆耳"之言轉化爲"利行"之實,方爲最高境界。宋代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特書此事,正是著眼於其中蘊含的政治智慧。

從語言學角度考察,"忠言逆耳"與"良藥苦口"形成互文關係,構成中國特有的隱喻認知體系。"忠"字從心從中,指內心正直之言;"逆"字從辵從屰,形象表現言語與聽覺的對抗性。這種語言構造本身即暗含辯證思維——表面之"逆"實爲深層之"順",正如【周易】所言"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揭示出矛盾轉化的哲學智慧。

在當代社會,"忠言逆耳"的實踐價值更顯重要。管理者當效法劉邦"聞過則喜"的胸襟,將逆耳批評視爲改進契機;進言者則需講究"諫有五義"(【白虎通義】),既保持言說之忠直,又注重方式之適宜。明代呂坤【呻吟語】云:"受諫之難,不在人而在己;進諫之難,不在己而在人。"此語道破諫諍文化的雙向要求。

"耳後風生"的接龍意象,恰可喻指忠言之後的深遠影響。真正的忠言雖逆耳一時,終將如清風化育,這正是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而生生不息的重要智慧。當代人重溫這一成語,不僅是在繼承語言遺產,更是在傳承一種直面真理的文化勇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