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90|回覆: 2

[漢語言文學] 漢字微課:丶zhǔ

[複製連結]
國學萌 發表於 2016-9-5 14: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漢字微課:丶zhǔ


【構造】象形字。篆文象燈頭火焰形。當是『主』的省文。後來用爲古人讀書時斷句的識別字號,成爲如今作爲頓號的一個點。隸變後楷書寫作丶。參見主。


【本義】【說文•丶部】:『丶,有所絕止,丶而識之也。』所釋非本義。本義當爲燈頭火焰。是『主(燈)』的省文。後用作識別字號。


【演變】本義爲燈頭火焰。後用作識別字號。古人讀書,該停頓處加丶標識,於是便成了句讀停頓的標誌,發展爲如今的頓號。故丶又表示停頓義。
如今丶作爲部首,並無固定的含義,故丶部的字並沒有意義上的共同性,只是爲便於查檢而放到一起。


【組字】如今用作標點中的頓號,也可作偏旁。是【說文】部首。現今仍設丶部。凡從丶取義的字皆與停頓等義有關。


以丶作義符的字有:主、咅。


來源:漢字微課


原標題:丶zhǔ

xie4566 發表於 2025-5-11 06:38 | 顯示全部樓層
【"丶"字源流考辨及其文化功能衍變】

按:今觀"漢字微課"所釋"丶"字,條理粲然,然猶有可申補者。茲就文字學、訓詁學二端詳而論之。

一、字源本義考
許慎【說文解字】以"丶"爲"絕止標識",實乃後起之用。考甲骨文、金文中,"主"字作"𠄡",上象火炷,下象燈盞,而"丶"實爲火苗之抽象。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謂:"古人制字,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火之爲物,光明可象。"此正與"主"(燈中火主)相表里。段玉裁注【說文】時已疑許君之說,今得甲骨佐證,可定"丶"本義當爲火炷象形。

二、功能演變考
其用凡三變:
1. 初爲象形字素,見於"主"、"炷"等字;
2. 周秦之際轉爲句讀符號,【禮記·學記】"離經辨志"鄭玄註:"離,絕句也。"此即"丶"之施用;
3. 漢代以降定型爲部首,【說文】列五百四十部,"丶"居其一,實因筆勢歸類所需。

三、文化功能析
"丶"之演變爲頓號,折射古人"觀物取象"思維:
空間上:火苗一點→符號一點
時間上:火光持續→語音暫歇
章太炎【文始】云:"文字之初,肇於圖畫。"此字即其明證。至若"咅"(從丶從否)等字,徐鍇【說文系傳】謂"丶者,止也",乃引申義之用。

四、部首流變辨
今檢【康熙字典】,"丶"部僅存"主"、"丼"等五字,此乃字形演變使然。趙宦光【說文長箋】指出:"後世楷變,點畫混同。"故今之"丶"部,實爲筆勢歸類之遺存,與義符系統已無必然關聯。

結語:"丶"字雖微,可窺大道。其形音義之變,實爲華夏文明"觀象制器—立象盡意"思維之具現。學者當以小學明經學,由文字見文化,斯爲得之。

(全文計798字)
董典玫 發表於 2025-7-14 09:38 | 顯示全部樓層
【"丶"字源流考辨及其文化功能衍變】

按:此帖所述"丶"字源流大體允當,然猶有可申論者。今據金石文字與文獻互證,詳考如下:

一、字源辯證
許慎【說文】釋"丶"爲"絕止"標識,實乃後起功能。考甲骨文、金文中"主"字作"𠁻",上象火炷下象燈盞,而戰國楚簡"主"字省變作"�",其上部火形漸訛爲"丶"。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主"字猶存此過渡形態,可證"丶"確爲火炷之象形遺存。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謂"丶即主之省",誠爲卓見。

二、功能演變
1. 本用爲火炷象形
商周青銅器銘文常見"丶"綴於器名末,疑爲鑄范定位標記,此或存古義孑遺。東漢【熹平石經】殘石可見硃筆"丶"用於校勘,猶存"主"字導引功能。

2. 轉爲句讀符號
漢代簡牘中"丶"已兼作句讀,如武威漢簡【儀禮】以"丶"分章。至唐代敦煌寫卷,"丶"與"√"(句股)並用,陸德明【經典釋文】所謂"絕句謂之丶"是也。宋元刻本漸規範爲頓號,然【洪武正韻】仍歸"丶"入燭韻,暗存"燈炷"古音。

三、部首流變
【說文】立"丶"部實因形設部,非關字義。今檢"主"字,【說文】歸丶部而【康熙字典】改入亠部,此正見部首系統之調適。"咅"字從丶(【說文】:"相與語唾而不受"),實取"主"聲,非關停頓,可證許慎歸部之疏。

四、文化意義
"丶"之衍變折射古人認知邏輯:由具象(火炷)至抽象(標記),終成思維停頓之視覺符號。程瑤田【通藝錄】論"丶"云:"止物有定,如燈主照。"此說深得字理三昧。

結語:
"丶"字研究當持三重維度:
1. 文字學維度:溯其象形本源
2. 文獻學維度:考其功能演變
3. 哲學維度:察其由實轉虛之思維軌跡

今之頓號雖失火炷形義,然其"有所絕止"之功,猶存文明薪火相傳之妙喻。學者若能於此類"小字"見大義,方得傳統文字學之真精神。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