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74|回覆: 2

臥薪嘗膽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8-29 14: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發生在什麼時候?

發生在春秋時期(約公元前496年)

【臥薪嘗膽】的兩個主人公分別是:

越王勾踐(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吳王夫差(春秋時期吳國第25任國王)

【臥薪嘗膽】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含垢忍辱、忍辱負重、厚積薄發
反義詞:自暴自棄、自甘墮落、心灰意懶、自怨自艾

【臥薪嘗膽】歷史故事主人公簡介:

越王勾踐(約前520年―前465年),姒姓,名勾踐,又名鳩淺、菼執,夏禹後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前496年即位,曾敗於吳國,被迫求和。返國後重用范蠡、文種,臥薪嘗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前482年,吳王夫差興兵參加黃池之會,以彰顯武力率精銳而出。越王勾踐抓住機會率兵而起,大敗吳師。夫差倉卒與晉國定盟而返,與勾踐連戰慘敗。不得已與越議和。前473年夫差被迫自盡,滅吳國稱霸,是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吳王夫差(?-前473年),姬姓,春秋時期吳國第25任國王,在位時期爲前495年—前473年。爲了洗雪其父闔閭敗給越王勾踐的恥辱,夫差勵精圖治,吳國也迅速增強。夫差二年(前494年),於夫椒(今江蘇蘇州西南太湖中)打敗越王勾踐,並把勾踐逼棲到會稽山上。越王勾踐於困窘之下,遣大夫文種求和,夫差欲允,伍子胥固諫;不從。最終讓越王勾踐釋放回國。後伍子胥在吳齊艾陵交戰之時把兒子託付於齊鮑氏,夫差逼其自殺。伍子胥死前預言吳國必將爲越國所取。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視頻

【臥薪嘗膽】故事經過:

吳王闔閭打敗楚國,成了南方霸主。吳國跟附近的越國(都城在今浙江紹興)素來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國國王勾踐即位。吳王趁越國剛剛遭到喪事,就發兵打越國。吳越兩國在槜李(今浙江嘉興西南,槜音zuì)地方,發生一場大戰。
吳王闔閭滿以爲可以打贏,沒想到打了個敗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傷,再加上上了年紀,回到吳國,就咽了氣。
吳王闔閭死後,兒子夫差即位。闔閭臨死時對夫差說:"不要忘記報越國的仇。"夫差記住這個囑咐,叫人經常提醒他。他經過宮門,手下的人就扯開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殺你父親的仇嗎?"
夫差流著眼淚說:"不,不敢忘。"他叫伍子胥和另一個大臣伯嚭(音pǐ)操練兵馬,準備攻打越國。過了兩年,吳王夫差親自率領大軍去打越國。越國有兩個很能幹的大夫,一個叫文種,一個叫范蠡(音lí)。范蠡對勾踐說:"吳國練兵快三年了。這回決心報仇,來勢兇猛。咱們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們作戰。"
勾踐不同意,也發大軍去跟吳國人拼個死活。兩國的軍隊在大湖一帶打上了。越軍果然大敗。越王勾踐帶了五千個殘兵敗將逃到會稽,被吳軍圍困起來。勾踐弄得一點辦法都沒有了。他跟范蠡說:"懊悔沒有聽你的話,弄到這步田地。現在該怎麼辦?"
范蠡說:"咱們趕快去求和吧。"勾踐派文種到吳王營里去求和。文種在夫差面前把勾踐願意投降的意思說了一遍。吳王夫差想同意,可是伍子胥堅決反對。
文種回去後,打聽到吳國的伯嚭是個貪財好色的小人,就把一批美女和珍寶,私下送給伯嚭,請伯嚭在夫差面前講好話。經過伯嚭在夫差面前一番勸說,吳王夫差不顧伍子胥的反對,答應了越國的求和,但是要勾踐親自到吳國去。
文種回去向勾踐報告了。勾踐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文種,自己帶著夫人和范蠡到吳國去。勾踐到了吳國,夫差讓他們夫婦倆住在闔閭的大墳旁邊一間石屋裡,叫勾踐給他餵馬。范蠡跟著做奴僕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車出去,勾踐就給他拉馬,這樣過了兩年,夫差認爲勾踐真心歸順了他,就放勾踐回國。
勾踐回到越國後,立志報仇雪恥。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氣,在吃飯的地方掛上一個苦膽,每逢吃飯的時候,就先嘗一嘗苦味,還自己問:"你忘了會稽的恥辱嗎?"他還把蓆子撤去,用柴草當作褥子。這就是後來人傳誦的"臥薪嘗膽"。

【臥薪嘗膽】給我們的啟示:

網友:在我們遇到挫折後不氣餒,不自暴自棄,受點委屈吃點苦頭都沒什麼,只有心中有一股信念,只要活著,將來一定可以打出一片天地!
網友:越王勾踐爲了使自己不忘記以前所受的恥辱,激勵自己的鬥志,以圖將來報仇雪恨,回國後臥薪嘗膽,最終東山再起,一舉滅吳,恰恰印證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觀點。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網友:比喻在失敗時要能夠堅持下來,不斷地努力,直到成功的那一天。
發表於 2025-3-26 04: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臥薪嘗膽"的時空維度與精神內核】

"臥薪嘗膽"典出春秋末期吳越爭霸之際,時維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地理坐標聚焦於東南吳越之地。此典故以越王勾踐與吳王夫差爲雙主角,構成一組極具張力的歷史鏡像。

考其精神譜系,"臥薪嘗膽"實爲儒家"克己復禮"思想的極端實踐。勾踐兵敗會稽後,以"懸膽於戶,出入嘗之"的肉體苦行(【吳越春秋】載),配合"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國家戰略,終成"三千越甲可吞吳"的霸業。這種將個人屈辱轉化爲集體意志的實踐,與【周易】"自強不息"、【孟子】"動心忍性"的哲學命題深度契合。

夫差形象則構成辯證參照。其前期"秣馬厲兵"的復仇意志(【左傳·哀公元年】),恰是"臥薪"精神的另一種呈現;後期"黃池會盟"的驕矜,又成爲勾踐克己功夫的反面註腳。二者共同演繹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永恆命題。

該典故的現代啟示在於:真正的"忍辱負重"絕非消極承受,而是如勾踐般,將苦難轉化爲"習術練士"(【史記·越世家】)的實踐動能。這種將屈辱感升華爲進取意志的轉化機制,正是中華文明屢仆屢起的文化密碼。
趙科技法 發表於 2025-7-5 00:30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臥薪嘗膽"的史學價值與精神內涵】

春秋末年(約公元前496年)的"臥薪嘗膽"典故,實爲華夏文明中極具典範意義的政治智慧案例。本文將從歷史語境、人物特質及文化意涵三個維度進行專業解析。

一、歷史語境考辨
此事件發生於吳越爭霸的關鍵時期。據【左傳·哀公元年】載,勾踐兵敗會稽後,"卑辭厚禮以遺吳",此乃典型的"韜光養晦"策略。值得注意的是,夫差釋放勾踐的決策,與當時諸侯國間的"質子制度"密切相關。勾踐入吳爲質三年(【國語·越語上】),期間"親爲夫差前馬",這種表面臣服實爲戰略忍耐,體現了春秋時期特有的政治博弈智慧。

二、人物特質分析
勾踐之"臥薪嘗膽"絕非簡單的復仇故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其"食不加肉,衣不重采",這種刻意的自我懲戒,實爲保持政治警覺的心理機制。現代心理學稱之爲"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而夫差的失敗,恰在於其將"雪恥"異化爲單純的軍事征服,忽視了【孫子兵法】"上兵伐謀"的訓誡。伍子胥之死折射出剛愎自用導致的決策失衡,與勾踐集團文種、范蠡的互補協作形成鮮明對比。

三、文化意涵闡釋
此典故衍生出"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治國理念(【越絕書】卷八)。其精神內核在於:1)逆境中的主體性保持;2)目標導向的自我規訓;3)戰略耐心的當代價值。相較於西方"斯多葛學派"的忍耐哲學,勾踐的實踐更強調積極的能動性轉化,這種"轉化型忍耐"成爲後世儒家"天將降大任"思想的重要原型。

結語:
"臥薪嘗膽"作爲文化符號,其真正價值不在於復仇的成功,而在於揭示了危機管理的三重境界:自我重塑、系統觀察與時機把握。在當代語境下,這一典故仍爲戰略思維提供著歷久彌新的啟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