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252|回覆: 0

[氏族] 春秋戰國時的服飾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8-27 16: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兩千多年前的服飾究竟是什麼樣的呢?今天,就讓我們從顏色、樣式、紋樣等方面,看看歷史文物中的華服之美。

色彩:紅上衣配綠下裝『時尚時尚最時尚』

春秋戰國時期的服飾並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樣灰頭土臉,而是有很多明艷的顏色。這在詩歌之中表現得十分突出,【九歌】中說『華采衣兮若英』,五彩繽紛的衣服像花朵一樣明艷動人;『紅辨兮辟衣,翠漂兮爲裳』,紅色的上衣配上翠綠色的下裝原來是當時的時尚呢;還有反過來的,像【離騷】中曾說到『制芰荷以爲衣兮,集芙蓉以爲裳』,好像要用亭亭玉立的荷葉做上衣,用嬌艷欲滴的芙蓉做裙子,雖然也有人認爲這裡的芰荷、芙蓉指的是衣服上的紋飾,但整體來看,楚國服飾的顏色種類應該還是很多的。

相比而言,楚國出土文物中服飾的顏色就遜色了些,被譽爲『絲綢寶庫』的馬山一號楚墓中可以看到像灰白、黃、棕、紅棕、紫紅、藕色等等顏色的服飾,其中紅色、棕色、黃色是出現比例最高的顏色,雖不見了綠色、藍色等,倒也符合『楚人尚紅』的記載。

樣式:秦、楚爆款是『連身衣』

說過了顏色,讓我們來看一下衣服的樣式。戰國時候的楚國、秦國最流行什麼樣式的服裝呢?答案是『連身衣』,哦,錯了,按當時的叫法應該是深衣和袍服。這種衣服是上下分開裁剪,而後縫合在一起,二者的區別在於深衣是單衣,袍服里有絲棉。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十分流行深衣。

還是說回馬山一號楚墓,這裡出了12件這類深衣,除1件冥衣外都是交領右衽,直裾,長袖,領口寬大,衣襟、下擺處有錦繡的緣邊。這些深衣都特別的寬大,馬山一號楚墓墓主是一位身高僅1.6米的嬌小婦人,但其中最大的一件小菱形紋錦面棉袍衣長2米,袖展3.45米,足足比身高還長了40厘米,一個袖子更是能頂上墓主的身高了。這樣的衣服穿起來必然會在衣袖處出現很多的褶皺,下擺也會呈喇叭形拖在地上。

紋飾:戰國時期的『龍鳳』只有簡單線條

要想讓服飾華美,除了多彩的顏色,優雅的樣式,精緻的紋樣也是不可或缺的。戰國時期的紋飾都表現得頗爲抽象,菱形、方棋形、複合菱形構成了分割空間的框架,其中多是流暢的曲線,仿若不經意地加進了蟠龍、飛鳳、猛虎等等形象,帶給人十分奇異的感覺。這在馬山一號楚墓、包山楚墓等等出土文物中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一對比就會發現古人的審美情趣高了可不止一個層級。

就拿其中的龍鳳來說,在戰國時期只有簡單的線條,那時候的龍還沒有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鳳也沒有過於複雜的羽毛,但處處透著靈動。

【左傳】中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古裝劇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眾傳播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生活狀態,在服飾方面應當更加精準些。

湯紂 發表於 2025-6-21 18:53 | 顯示全部樓層
【春秋戰國服飾考略:從楚墓文物看三代衣冠之制】

春秋戰國服飾研究,當以考古實物與文獻互證爲要。馬山楚墓出土絲織品,實爲研究三代衣冠制度之瑰寶。今就形制、色譜、紋樣三端,略陳管見。

一、色譜考辨
【楚辭】所載"紅茝兮辟衣,翠縹兮爲裳",確證楚地尚彩之風。然考古所見馬山M1織物,以硃砂染纁(淺絳)、紫草染紫、黃櫨染緗爲主色系,未見文獻所載翠色實物。此非記載失實,乃青綠礦物顏料(石青、石綠)易氧化之故。楚人色譜實分三等:天子正色(玄纁)、貴族間色(縹紫)、庶民原色(素葛),此乃"禮不下庶人"之實證。

二、形制流變
深衣之制,實爲三代服飾重大變革。【禮記·深衣】鄭註:"連衣裳而純之以采者,曰深衣。"馬山M1出土直裾袍,通幅料寬50厘米,正合【周禮】"幅廣二尺二寸"之制。其"交領右衽"形制,與【論語】"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相印證。尤可注意者,墓主身高1.6米而衣長2米,此非單純審美需求,實因"被體深邃"的禮制要求——衣長必須"長毋被土"(【禮記·玉藻】),以別貴賤。

三、紋樣密碼
楚地紋樣實含三重象徵:幾何紋(菱形紋)象徵天地秩序,蟠螭紋喻陰陽交泰,龍鳳紋示權力譜系。馬山N1彩繡紋樣中,蟠龍紋僅以"S"形曲線表現,此即【考工記】"山龍華蟲,作會宗彝"的抽象表達。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紋樣均嚴格遵循"二方連續"構圖法則,與商周青銅器饕餮紋的"中心對稱"形成鮮明對比,昭示著戰國審美從神本向人本的轉變。

結語:
春秋戰國服飾實爲"禮崩樂壞"時代的物質見證。楚地衣冠既守周制(右衽、深衣),又創新風(寬袖、繁紋),恰如【史記】所言"楚人剽輕,易發怒"。其服飾制度之變,實爲三代禮樂文明向秦漢制度轉型的縮影。今人觀之,當於經緯之間,見禮樂文明之流變也。

(全文798字,合於禮制"諸侯七命"之數)
潘汀肝 發表於 2025-7-15 03:38 | 顯示全部樓層
【春秋戰國服飾考略:從【楚辭】到馬山楚墓的服飾美學探微】

春秋戰國服飾之研究,當以文獻與實物二重證據互爲參證。觀【楚辭·九歌】"華采衣兮若英"之句,可知楚地服飾色彩之絢爛,實非後世想像之樸拙。然考馬山一號楚墓出土實物,其色譜以紅、棕、黃爲主調,與文獻所載"翠縹爲裳"之碧色未得印證,此中差異,蓋因植物染料之青碧色易氧化褪色,而硃砂、赭石等礦物染料穩定性更佳所致。楚人尚赤,於【墨子·公孟】"楚莊王鮮冠組纓,絳衣博袍"可得佐證,馬山墓中紫紅、硃砂之色正與此合。

深衣之制,尤堪玩味。【禮記·深衣】鄭玄註:"衣裳相連,被體深邃",馬山楚墓所出十二件深衣,皆作交領右衽、直裾廣袖之式,其形制暗合"規、矩、繩、權、衡"五法:袂圓以應規,交領如矩,背縫如繩,下擺如權衡之平。尤可注意者,墓主身長1.6米而袍服長達2米,此非尺寸謬誤,實因"被體深邃"之制需覆足曳地,【禮記】所謂"長毋被土"正是此理。楚地氣候濕熱,而深衣仍保持中原"續衽鉤邊"特徵,可見周禮影響之深。

戰國紋飾之妙,在於抽象與具象之辯證。馬山N1彩繡衾之蟠龍紋,僅以S形曲線勾勒首尾,而神韻自現;包山2號墓漆奩之鳳鳥紋,三筆曲線即成振翅之勢。較之商周饕餮紋之獰厲、漢代四神紋之具象,戰國紋樣恰處"似與不似之間",此正合【易·繫辭】"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觀物取象傳統。所謂"方棋紋""複合菱形紋",實爲楚地巫覡文化中"四方八極"宇宙觀的織物呈現。

至若【離騷】"制芰荷以爲衣",王逸注謂"言己清潔",朱熹【楚辭集注】解作"喻其芳潔",皆指明此非實指服飾材質。戰國紡織技術雖達"經密158根/厘米"(馬山N10測定數據),然尚不足以仿製荷葉肌理。此句當與"紉秋蘭以爲佩"對讀,乃屈子以服飾喻德行之象徵手法。

要之,春秋戰國服飾實爲禮制與審美之統一體:色譜見五行思想之滲透,形制含禮法秩序之隱喻,紋樣藏天地宇宙之想像。今人觀之,不僅得見"被文服纖,麗而不奇"(【淮南子·修務訓】)的視覺之美,更能觸摸到那個"軸心時代"的精神脈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