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95|回覆: 0

[文化反思] 南北『地圖炮』源於宋朝人的自卑心態?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7-30 09: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這是個老話題,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北京和上海文人之間曾經發生過一次對罵,稱之爲京派與海派之爭,這段公案最初僅限於討論作家的寫作風格,後來延伸到對京滬兩地文人行爲和氣質的評價。論爭的發難者沈從文在【論海派】一文中概括海派的特徵是名士才情與商業競賣相結合,並用尖刻的語氣大損海派是一幫新斯文人,說他們如名士相聚一堂,吟詩論文,冒充風雅,或遠談希臘羅馬,或近談文士女人,行爲與扶乩猜詩謎者相差一間。又說他們從官方拿到了點錢,整天吃吃喝喝,辦什麼文藝會,招納弟子,哄騙讀者,思想淺薄可笑,伎倆下流難言。曹聚仁比較京、海兩派則說:京派不妨說是古典的,海派不妨說是浪漫的;京派如大家閨秀,海派則如摩登女郎。(曹聚仁:【京派與海派】)

又有一個評價是:海派有江湖氣、流氓氣、娼妓氣;京派則有遺老氣、紳士氣、古物商人氣。(姚雪垠:【京派與魔道】)矛頭直指京派領袖周作人。周作人則直接回應上海氣是買辦流氓與妓女的文化,壓根兒沒有一點理性與風格。當然還是大先生的話一錘定音,說是要而言之,不過京派是官的幫閒,海派則是商的幫忙而已(魯迅:【京派與海派】)。不過,這些議論都把自己圈在了北京、上海兩個城市裡比較,實際上,京派海派之爭背後所隱匿著的南北文化差異才是更有意思的話題。

南北『地圖炮』源於宋朝人的自卑心態?

南北『地圖炮』源於宋朝人的自卑心態?

資料圖

南人和北人相互看不起不知始於何時,我們可以大致推測宋代就有重南輕北的習慣。宋人是出了名的尚文輕武,自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奪了軍人帶兵的念想後,文人領軍成了時髦風尚,連皇帝都紛紛把自己裝扮成高級文化人。至今你不得不驚訝於宋徽宗那筆瘦金體的書法造詣和他的藝術品鑑力,但崇尚柔美華麗的藝術需要付出代價,與此相對應,宋朝軍人與北方蠻族交戰就經常顯得柔若無骨,不堪一擊,聽楊家將的故事,我們常常誤以爲北宋已經全靠寡婦在打仗。

有一位華裔美國史學家形容宋代的氣質內斂封閉,面對北方金人的猙獰強霸,像個柔媚害羞的女子。仔細想,這害羞論還真不是沒有一點道理,不但宋代文人氣質儒雅,皇帝脾氣也好得不行。傳言某個北宋皇帝和某個丞相整日勾肩搭背,有說不完的知心話,這位丞相爺更大言不慚地說要和皇帝共治天下。有些皇帝姿態謙卑低下,常請一些沒功名的布衣文人到宮中做客,在殿上聽其娓娓清談,搞得一些文人得意忘形地說要格君心,做皇帝的思想輔導員。只不過當時文人再得勢,也無法遮掩宋軍一敗再敗的現狀,一種奇怪的心理補償論才逐漸流行起來。這種怪論把遼金人想像成沒有文化品味的種族,只會在馬背上打仗撒野,一旦遭遇大宋的文明氣象,外表雖硬充好漢,心理卻矮了三分。這論調故意嚴格劃分漢族和北方民族的界限,兩相比較,貴賤分明,似乎只有這樣才能顯示漢人血統的純粹高貴。

南北『地圖炮』源於宋朝人的自卑心態?

南北『地圖炮』源於宋朝人的自卑心態?

宋代尚文輕武,氣質內斂封閉,像個柔媚害羞的女子。

比較一下唐代的情形就知道,唐太宗李世民自小混跡於胡人堆中,從沒有故意劃清自己和胡人的界線,後人頗爲懷疑他是否屬於正經的漢人血統,正因太宗熟悉草原文化,才能嫻熟地控馭北方族群。他手下的文人士子也不會擁堵在科舉這根獨木橋上,以傳習儒術爲唯一職業,嫻熟弓馬之術,照樣前途似錦。可見,心理補償論在大宋盛行,乃是在於宋人兵弱文豪,只有文人說了算,武人靠邊站,雖然在軍事較量上比拼蠻力是北強南弱,卻禁不住南方文人主導著文明評判的話語權,帝國氣質雖像個含羞的大姑娘,南人的文化優越感卻絲毫不減。

心理補償論特別容易在朝代更迭的過渡期頻頻發作,比如宋元之際和明清之際就是如此。由於宋代之後南北軍事形勢被徹底逆轉,漢族王朝在對北方少數族群的征戰中從沒占到過什麼便宜,江山一旦易主變色,南方文人徹底屈從在了北方蠻族手下討生活,用文化優越的心理去補償國土喪失之痛就變成了不得已的選擇。清初殘留下來的明朝遺民尤其不相信命定論。命定論是清初流行的一種說法,認爲帝王多定都北方,所以凡能統一天下者都是自北而南,順勢而下,地氣生成蔓延也是如此;相反,天下動亂的發生多是由南向北,因爲南方地氣柔弱,北方風氣驃勁。清初皇帝如康熙就特別喜歡這種地氣論,他說,金陵雖憑藉長江天險,卻地脈單薄,所以凡是建立在南方的政權總是逃不脫偏安的命運,成不了大事,他暗諷的當然是南宋和南明這類建立在江南的小朝廷。這與南方文人的想法顯然南轅北轍。

雍正皇帝對南方北方彼此輕視的現象不以爲然,他說江浙人認爲山陝人愚蠢粗野,山陝人又嘲弄江浙人柔靡嬌媚像婦人女子,這樣無休無止地相互譏刺報復,對雙方都沒什麼好處。他主張山陝之人當佩服江浙之文,江浙之人當推重山陝之武,才能文武並濟,各效所長,這是一種帝王治天下的眼光,總希望智者盡其謀,尊者竭其力,普天率土,一團和氣。

南北『地圖炮』源於宋朝人的自卑心態?

南北『地圖炮』源於宋朝人的自卑心態?

康熙與雍正

宋人心理補償論引發的南人優越感一直延續至近代,突出的一個例子是革命黨人還是利用宋人那一套說法來做助推革命的燃料。劉師培就用典型的宋人語言描述南北分立的歷史態勢,如說金元宅夏,文藻黯然,金元是異族統治的朝代,代表北方勢力,自然壓抑住了南方優雅的文明,這太像宋人的語氣。又如以下這段:及五胡構亂,元魏憑陵,虜馬南來,胡氛暗天,河北關中淪爲左衽,積時既久,民習於夷,而中原甲姓避亂南遷,冠帶之民萃居江表,流風所被,文化日滋。大意是說中原原來是文明的核心,讓北方胡人污染後,文明人才紛紛南遷,造成南方文化遠勝於北方的局面。

這種南勝於北的思維根深蒂固,即使表面上譏諷南人奢靡,處處小家子氣,也遠勝於北人的粗野不文。劉師培比較南北文人的差異說是:大抵北人之文,猥瑣鋪敘以爲平通,故朴而不文;南人之文,詰屈雕琢以爲奇麗,故華而不實。這種對北人的貶詞好像帶著些許醋意,對南人文辭雕飾的批評也似乎顯得言不由衷。

革命黨人想打出反滿的旗幟,也是沿了宋人的思維一路走下來,否則革命似乎缺少合法性。比如朱謙之就強調廣東地理位置特別重要,因爲它是中國科學和革命的策源地。近代以前,人們總是把廣東想像成未開化的南蠻之地,經朱謙之一點撥,廣東不但搖身一變成爲吸納近代科學文明的重要入口,而且也是推翻北方蠻夷出身的清朝統治的發軔之地,真可謂是宋人自戀的近代極致版。

近代以來,爲南人說話的人既然占據大多數,敢爲北人說話者不是沒有,但並不多見。也偶有例外,如二○一二年正逢清帝遜位一百周年,還真寥寥出現過幾聲異辭的鳴響,與前一年的辛亥革命熱唱了點反調。有人說,革命黨單靠潛伏於南方草根的秘密會社鬧起事來,有點像當年高調反清復明的天地會,要不是北人袁世凱逼使滿人皇帝光榮退位,就靠這幾個會黨作亂掀不起什麼大浪。袁氏雖心狠手辣,卻在形式上承接了清帝禪讓的大統。這番話一出爐,明擺著是想和南人搶奪首倡革命的風頭,遭遇圍攻當屬意料之中,卻畢竟爲早已被後人念歪的重南輕北論製造出一點異樣的動靜。

儘管如此,對北人的歧視仍時時流露於近世文人的筆端,在南北之爭中大體略占上風。如周作人序【陶庵夢憶】,就故意先挑明自己不是受民族革命思想的影響,好像特別對於明朝有什麼情分,可下一句又緊接著說:只是不相信清朝人有那一條辮髮拖在背後會有什麼風雅,正如纏足的女人我不相信會是美人。可知堂老人這回偏偏搞錯了。因爲清宮裡的美人都是不纏足的,漢人中的那些雅士倒是總愛拿著女人的小腳把玩個不停,比如辜鴻銘。只是無意中知堂老人倒是爲南人的蛻變說了句有見識的話。他說明朝人即使別無足取,他們的狂至少是值得佩服的,可紹興的風水一變,南人幾乎都做了師爺與錢店官,專以苛細精幹見長,豪放的氣象全沒影子了。即使不當明朝的敗家子,也做了鄉下的土財主,沒有了那種走遍天下找尋【水滸傳】的氣魄。水泊梁山恰是北方豪人的領地,知堂老人在這番南北之爭中無意爲北人加了一分。

即使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南北文人的寫作風格也相互交融互滲。就如京派領軍人物沈從文也是從湘西土匪窩子裡爬出,渾身帶著南蠻的粗鄙闖到京城,哪裡有什麼帝都遺老的氣質,故一直自稱是城裡的鄉下人。但文字又是那般水潤,有南國的媚氣。他會說寫字如同造一座希臘小廟,精緻、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廟裡供奉的是人性。(沈從文:【習作選集代序】)這種相當小資的語氣中哪裡還蕩漾著湘匪的蠻橫?也看不出和帝都紳士有什麼瓜葛。

可見,南人和北人的區隔在近代已經被虛化了,雖然有宋人嘮叨的陰影在,畢竟隨著時代的進展漸漸抹平了心理的計算和糾葛。

熊出沒了 發表於 2025-8-1 04:53 | 顯示全部樓層
【南北文化分野與宋代文治傳統的再審視】

關於南北文化差異的討論,實爲中華文明內部的地域性文化表徵。宋代文治政策所塑造的"重南輕北"現象,本質上反映的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在特定歷史階段的張力,而非簡單的自卑心理。沈從文、魯迅等先生所論的京海之爭,實爲這種歷史張力的現代迴響。

一、宋代文治政策的文明史意義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所確立的"與士大夫治天下"的國策(【續資治通鑑長編】卷221),實爲對五代武人亂政的撥亂反正。這種文官政治的確立,使科舉出身的南方士人在政壇占據優勢。據【宋史·地理志】記載,北宋時期南方進士人數占總數76%,這種人才分布的地域差異,實爲經濟重心南移的自然結果。徽宗的藝術造詣(【宣和書譜】可證)代表的是華夏雅文化的高度成熟,而非簡單的"柔媚"。

二、軍事弱勢的文化誤讀
所謂"宋代軍人柔若無骨"之說,實爲對專業分工的誤解。宋代發展出高度專業化的軍事體系(參見【武經總要】),其邊防壓力源於游牧民族軍事變革(【遼史·兵衛志】載契丹"全民皆兵"制度),非關文人氣質。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士人精神(【岳陽樓記】),與狄青"面涅將軍"的武人風骨(【宋史·狄青傳】),共同構成了宋代精神的完整維度。

三、南北差異的文化本質
【東京夢華錄】與【夢粱錄】所載汴杭風俗之異,實爲城市商業文明的不同發展階段。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記載的臨安風氣,展現的是海洋商業文明的萌芽。這種差異在明清時期繼續演化,最終形成京派重禮制、海派重商賈的文化分野(參見錢穆【國史大綱】)。

當代所謂"地圖炮"現象,實爲對文化多樣性認知的匱乏。程頤所言"天下之理一也,塗雖殊而其歸則同"(【河南程氏遺書】),正道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本質。我們當以"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態度(費孝通語),超越簡單的地域優劣論,方能在現代語境中真正激活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崔柴私 發表於 2025-8-2 05:38 | 顯示全部樓層
【南北文化差異的歷史溯源與當代啟示】

關於南北文化差異的討論,實爲中華文明內部多元一體格局的生動體現。宋代以降形成的"重南輕北"現象,本質上反映了中國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後的複雜心態,而非簡單的自卑情結。試從三方面析之:

一、文化地理格局的變遷
自永嘉南渡至宋室南遷,中國文明重心完成從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的戰略轉移。北宋士大夫所謂"天聖以前選用人才多取北人"(【續資治通鑑長編】),到南宋陸游"朝廷在故都時,實仰東南財賦"的慨嘆,揭示的正是經濟基礎與文化話語權的歷史性轉換。這種轉變使南方士人既獲得文化自信,又因軍事弱勢而產生補償性心理。

二、審美取向的二元辯證
宋徽宗的瘦金體與楊家將傳說,恰構成"文治"與"武功"的象徵性對話。宋人尚文並非怯懦,實爲對五代武人亂政的深刻反思。蘇軾【教戰守策】揭示宋人"知安而不知危"的隱患,而理學家"格君心"之論,則是試圖以道德理性重構政治秩序。這種文化選擇,與北方游牧民族的尚武精神形成鮮明對比。

三、地域批評的深層結構
民國時期的京海之爭,延續了明清以來"北人學問淵雅而失之拘,南人文章俊逸而病其佻"(【四庫全書總目】)的地域認知模式。魯迅的"幫閒""幫忙"之喻,實爲對傳統士大夫角色的解構。當代所謂"地圖炮",不過是這種歷史記憶的碎片化再現。

要之,南北文化差異本質是中華文明內部動態平衡的體現。宋人面對北方強鄰時的文化堅守,恰是"以夏變夷"傳統的延續。今日觀之,當超越簡單的地域優劣論,在文化多樣性中尋求"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智慧。地域文化的張力,正是中華文明保持活力的重要機制。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