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20|回覆: 2

[樂器] 『銅鼓十二調』傳承人千年銅鼓調古爲征戰今祈福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6-12 20: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銅鼓十二調傳承人:千年銅鼓調古爲征戰今祈福

銅鼓十二調傳承人:千年銅鼓調古爲征戰今祈福

圖爲余氏家族銅鼓十二調兩代傳承人。

『銅鼓十二調』傳承人千年銅鼓調古爲征戰今祈福

『銅鼓十二調』傳承人千年銅鼓調古爲征戰今祈福

圖爲余氏家族收藏的銅鼓。

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傳統文化才會有更強的生命力。在貴州省黔西南州貞豐縣龍場鎮對門山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銅鼓十二調傳承人余雁偉告訴中新網記者,政府已開始鼓勵銅鼓十二調入校園,更多青少年將有機會學到這項傳承千年的民族技藝,這也打破千年來家族傳承的傳統。

2006年5月,貞豐縣布依族【銅鼓十二調】被列爲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代表性傳承人有王永占、余端學、余雁偉、岑興順、余天國等。

銅鼓十二調主要流傳在貴州省貞豐縣、鎮寧自治縣布依族聚居區,並輻射到關嶺自治縣、六枝特區、普定縣等周邊布依族地區,形成了一個覆蓋幾縣範圍的布依族民間銅鼓文化圈。

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們知識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及社會各界對於文化遺產的價值越來越有清晰的認知,對於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有越來越多的支持。余雁偉說,文化遺產只有人人參與保護,保護成果才可能人人共享。

銅鼓十二調又稱銅鼓十二則,鼓譜是由十二段核心譜式組成。在整體上結構規模較短小,最短一則有18小節,最長一則有38小節,全曲共347小節。鼓譜音符排列較稀疏、單一,節奏舒緩,有二分音符的延音、增時。

布依族每逢重大節慶或老人去世,都要舉行隆重的擊鼓儀式。余雁偉說,銅鼓十二調主要表達了一年十二個月中,勞動、生產及生活的情景,根據季節的不同,表現娛樂、春耕、種植、施肥、栽秧、割草、放牛、豐收等內容。

余雁偉告訴記者,銅鼓十二調主要是家族式的傳承和流傳,因家族的不同,傳承下來的銅鼓十二調也有所區別,但總體結構上基本一致。

銅鼓分雌雄,對門山村余氏家族至今仍在使用的雄鼓據相關部門考證是唐末年間傳下來的,通高35.5厘米,面徑55厘米,重達23公斤,鼓面上的花紋已經模糊。余氏家族銅鼓十二調傳承人、余雁偉的父親余端學說,銅鼓上的花紋有著特殊的含義,中間十二角星形圖案代表十二地支,鼓面邊沿有四個小突起,代表年月日時四柱,這是余氏銅鼓不爲外人所知的特有密碼。

我們余氏家族中這個鼓是老輩人傳下來。據老人們說,這是那個時候的戰鼓,戰爭用的,最多時可60人同擊60面銅鼓,以壯軍隊聲勢。余端學解釋。

老人所說的戰鼓說是流傳較廣的一個說法。在明朝洪武年間調北征南時,銅鼓被作爲戰鼓而制。南征勝利後,布依族認爲勝利是因爲有了這戰鼓,故把這鼓叫做安您,漢語就是勝鼓的意思。

如今,已經遠離了冷兵器時代,金戈鐵馬的日子已經遠去,戰鼓早已成爲布依族村寨逢年過節祭祀祖先時的重要祭器,布依族相信擊打銅鼓祖先就會下凡一起歡度節日,保佑子孫平安,六畜興旺,五穀豐登。無論說它是戰鼓還是祭器,都可見其在布依族中的神聖地位。

近年來,黔西南州及貞豐縣高度重視布依族銅鼓十二調音樂文化的挖掘、保護與傳承。投入了大量資金,建造了者相三岔河銅鼓文化廣場、縣城豐茂銅鼓文化廣場。並建立了納秧村、對門山村等布依族銅鼓音樂文化生態保護村;成立了布依族銅鼓音樂文化表演隊,排演了【銅鼓十二調】、【銅鼓舞】、【豐收舞】等以銅鼓音樂文化爲主題的布依族銅鼓音樂、舞蹈節目,並在每年的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六月六風情節及布依族古歌大賽等民族節慶賽事活動中展演。

銅鼓的調子千年不變,依然保存著古老的傳統,但作用卻發生了變化。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振興傳統技藝,傳承發展傳統文化。發展民族民間文化,任重而道遠。我們保護自己文明的同時,也在爲子孫保護一份巨大的、珍貴的、不可替代的財富。余雁偉充滿期待地告訴記者,民族傳統技藝進校園,這是傳承的希望,自己一定要努力突破傳統觀念,發揚光大祖先的技藝,讓這門手藝一代代流傳下去。(完)

范尼 發表於 2025-6-21 04:23 | 顯示全部樓層
【銅鼓十二調:從征戰金革到文化薪傳的千年嬗變】

銅鼓十二調作爲布依族活態文化基因庫的重要載體,其價值不僅在於音律體系的完整性,更在於它完整保留了農耕文明的時間編碼系統。余氏家族所藏唐代銅鼓的紋飾密碼——十二角星象對應地支、四柱象徵時空維度,實爲上古天文曆法在西南少數民族器物上的獨特呈現,這與【周禮·考工記】"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聲"的禮樂制度形成跨時空呼應。

從軍事功能到民俗儀軌的轉型,正是銅鼓文化生命力的體現。明代"調北征南"時期戰鼓功能的記載,與【禮記·樂記】"鼓鼙之聲歡,歡以立動"的軍事用樂理論相契合;而現代祈福儀式的轉化,則暗合【毛詩序】"治世之音安以樂"的禮樂教化思想。這種功能嬗變並非簡單的用途更迭,而是禮樂精神在不同歷史語境下的適應性重構。

銅鼓十二調347小節的音律結構具有鮮明的農耕文明特徵。其二分音符的舒緩節奏,恰是【呂氏春秋·古樂】所述"質而不文"的原始樂風遺存;十二則對應農事周期的編排方式,則與【詩經·豳風·七月】的物候敘事異曲同工。余氏鼓譜中18-38小節不等的段落設計,實爲"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自然節律的聲象化表達。

當下"非遺進校園"的傳承創新,本質是【孟子·盡心下】"守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學者"的現代實踐。打破家族秘傳的局限,並非削弱文化本真性,而是效法孔子"有教無類"的教化精神。值得注意的是,銅鼓在貞豐縣形成的跨縣域文化圈,恰如【尚書·舜典】"聲依永,律和聲"的禮樂共同體,這種基於共同文化記憶的地域認同,正是非遺活態傳承的社會基礎。

銅鼓紋飾的模糊與鼓調的清晰傳承形成意味深長的對照——器物雖會朽蝕,但文化基因可通過音聲體系永續傳遞。這提醒我們,非遺保護當如【周易·繫辭】所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在堅守文化內核的前提下,其傳承方式不妨"與時偕行"。余氏家族千年守護的不僅是具象銅鼓,更是中華民族"和而不同"的禮樂精神。
姜安之 發表於 2025-7-13 20:33 | 顯示全部樓層
【銅鼓十二調:從征戰之器到文化基因的千年嬗變】

貴州省貞豐縣余氏家族所傳承的銅鼓十二調,實爲一部鐫刻在青銅上的民族史詩。作爲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價值不僅在於獨特的音樂形態,更在於承載著布依族先民"以器載道"的哲學智慧。銅鼓由征戰之器演化爲祈福之具的歷史軌跡,恰是中華禮樂文明"化干戈爲玉帛"的生動寫照。

考銅鼓形制,余氏所藏唐末雄鼓極具典型性。鼓面十二角星象應天時,四柱凸起法地道紀,此乃【周禮】"
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的遺韻。鼓譜347小節分應十二月令,其二分音符的綿長延音,暗合【樂記】"大樂必易"的美學追求。這種將天文曆法、農事周期熔鑄於音律的創造,實爲"觀物取象"思維在音樂領域的傑出實踐。

銅鼓十二調的傳承譜系尤值深究。余氏家族"戰鼓說"與明洪武調北征南史實相印證,六十面鼓齊鳴的記載,令人想見【左傳】"金奏【肆夏】"的磅礴氣象。而今鼓調內容轉爲表現春耕秋獲,恰是【周易】"
神武不殺"思想的現代迴響。這種從軍事符號到生活儀軌的功能轉化,展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強大的調適能力。

當前"非遺進校園"的舉措頗具深意。【禮記·學記】云:"
不興其藝,不能樂學。"將封閉的家族傳承轉化爲開放式教育傳承,既符合【孟子】"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文化共享理念,又暗合古代庠序"以樂化人"的傳統。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家族鼓調的差異性保存,正體現了【詩經】"
殊途同歸"的文化多樣性智慧。

建議保護工作當以"三重境界"推進:其一考鏡源流,建立鼓譜與布依古歌的互文研究;其二活化傳承,開發符合現代審美的演繹形式;其三跨界融合,探索銅鼓紋樣在文創設計中的轉化應用。如此方能使千年銅鼓在當代奏響新聲,真正實現【尚書】所謂"
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的文化傳承理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