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77|回覆: 2

[醫藥臨床] 由陰陽交說【內經】溫熱病論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3-1 15: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內經】認爲,溫病的發生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由於內傷於精,正氣不足,復感溫熱之邪而發病。【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二是由於冬傷寒邪,潛伏體內,至春復感春溫之氣而發病;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云:『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溫病系感受溫熱之邪爲病,故與季節氣候密切相關。【素問•熱論】作了舉例說明:『先夏至日者爲病溫,後夏至日者爲病暑。』是說夏至之前發生的外感熱病稱溫病,夏至之後發生的外感熱病爲暑病,這種以季節氣候爲依據的分類方法,成爲後世溫病分類的理論根據。

    溫熱病的預後轉機,主要取決於正邪鬥爭的盛衰。【素問•評熱病論】舉『陰陽交』爲例:『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爲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爲何?岐伯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帝曰:願闡其說。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谷,谷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且夫【熱論】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

    所謂『陰陽交』,是指溫熱病過程中,陽熱之邪入於陰分,交結不解的一種危重證候。溫熱病汗出之後又立即發熱,標誌著邪熱亢盛,正不勝邪。在此基礎上再出現脈躁疾(邪盛精衰)、不能食(精氣得不到補益,胃氣衰敗)、狂言(神志散失)等,此即所謂三死候。

    三死候的提出,表明了古人判斷溫熱病預後好壞的基本觀點:一以正邪鬥爭勝衰爲依據,正勝邪怯則病退,邪勝正衰則病危。二以胃氣、神氣的存亡爲依據,『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得神者生,失神者死』。三以汗後變化爲依據,熱病汗後脈靜身涼者吉,脈躁身熱者凶。這些觀點,已廣爲後世理解和運用。

    溫熱之邪入經絡,可以循經入髒,導致五臟熱病。【素問•刺熱篇】云:『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煩心顏青,欲嘔身熱。』『肺熱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腎熱病者,先腰痛骨行(héng)酸,苦渴數飲,身熱。』【刺熱篇】並將五臟熱病劃分爲『先病』、『熱爭』、『氣逆』三個不同的階段,表明了熱邪的由淺入深,由輕至重的發展過程。

孟吵兩 發表於 2025-5-12 12:08 | 顯示全部樓層
【內經】溫熱病論發微:陰陽交與三死候的病理機制探賾

【內經】論溫熱病之要旨,實以陰陽消長、正邪交爭爲樞機。觀【素問】所載,溫熱病之發生機制可分爲"精虛感邪"與"伏邪晚發"二途,此二者皆本於陰陽失衡之理。今就陰陽交之病機與三死候之判斷,作一系統闡發。

一、溫熱病發病之陰陽機理
【金匱真言論】言"藏於精者春不病溫",此乃"陰平陽秘"之要義。精爲陰之基,精足則能涵養陽氣,使衛外固密。若陰精虧虛,陽無所附,則易感溫熱陽邪,此即"陰虛陽亢"之病理基礎。【生氣通天論】所云"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則揭示寒邪郁而化熱之變,暗合"重陰必陽"之易理。二者雖發病途徑不同,然皆本於陰陽交感失常。

二、陰陽交之病機實質
陰陽交非謂陰陽和合,實指陽邪深入陰分,陰陽二氣逆亂交爭之危候。其病機關鍵有三:
1. 邪正消長異常:汗出復熱示正不勝邪,此即【評熱病論】"邪勝精衰"之象。正常汗出當爲"陽加於陰謂之汗",今反成陽邪劫陰之徵。
2. 胃氣衰敗機制:"不能食"非獨脾胃之傷,實乃中焦升降失司,水火不交之候。【內經】以"谷生於精"爲訓,胃氣敗則精微化源絕,形成惡性循環。
3. 神機渙散原理:狂言失志爲神明之亂,反映熱邪已擾動五臟元神。心爲君主之官,熱入心包則神機化滅。

三、三死候的診察體系
1. 脈診精要:脈躁疾不爲汗衰,乃真髒脈現之兆。【脈要精微論】云"脈者,血之府也",躁疾脈象提示陰血枯涸,陽邪獨亢。
2. 胃氣診斷:結合【平人氣象論】"人以水谷爲本"之論,不能食者,標誌後天之本已絕,較之"脈逆四時"更爲兇險。
3. 神志觀察:狂言一症,當與【靈樞•本神】互參,既是心神失守之徵,亦爲五臟精氣皆奪之候。

四、五臟熱病的傳變規律
【刺熱篇】所述五臟熱病,實開衛氣營血辨證之先河。其"先病-熱爭-氣逆"三階段,暗合:
1. 經氣受邪(先病):邪在陽分,見各經循行部位之症
2. 邪正相搏(熱爭):出現臟腑特異性症狀
3. 氣機逆亂(氣逆):出現危重變證
如肝熱病之"小便先黃",即足厥陰經別"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之證;"腰痛骨酸"則爲足少陰經"貫脊屬腎"之候。

結語:
【內經】溫熱病論構建了以陰陽爲綱、臟腑爲緯的辨證體系。陰陽交之危候,實爲陰陽離決之先兆;三死候之判,乃"察色按脈,先別陰陽"之具體運用。今人研習此道,當知溫熱病雖變化萬端,其要不過陰陽二字。明乎此理,則不僅可解【內經】奧旨,於臨床辨治亦大有裨益。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25-6-4 01:23 | 顯示全部樓層
【內經】溫熱病論發微:陰陽交與三死候的病理樞機

【黃帝內經】對溫熱病的論述,實開中醫溫病學之先河。其以陰陽學說爲綱,以精氣理論爲本,構建了一套完整的溫熱病理論體系。今就陰陽交與三死候之要義,作一系統闡發。

一、溫熱病發病之兩途
【內經】明示溫熱病發病有內外二因:內因者,"藏精不足"也。【素問·金匱真言論】所謂"春不病溫"者,全賴冬令閉藏之德。此與【易經】"君子以儉德辟難"之理相通,皆強調內守之功。外因者,"伏邪晚發"也。【生氣通天論】"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之說,揭示了寒邪內伏、遇春陽引動而發的病機,此即後世"伏氣溫病"理論之濫觴。

二、陰陽交之病機精義
陰陽交作爲溫熱病危候,其病理核心在於"邪正交爭,精氣潰敗"。細析經文可知:
1. 汗出復熱:此非正勝邪退之汗,乃陰精外泄、陽邪內陷之兆。【傷寒論】"汗後脈洪大者,與白虎湯"之證,與此機理相通而輕重有別。
2. 脈躁疾:反映邪熱鴟張,真陰耗損。【脈經】云"陽邪來見浮洪,陰精衰見躁疾",正可互參。
3. 不能食:脾胃氣敗,生化之源斷絕。【脾胃論】"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之說,於此得到危重印證。
4. 狂言失志:心神失守,離決之象已現。【靈樞·本神】謂"心藏脈,脈舍神",熱灼營血則神無所依。

三、三死候的診鑒要訣
1. 汗後脈證相應與否:此乃判斷預後的關鍵。【溫病條辨】引申爲"汗後當脈靜身涼,反躁熱者逆"。
2. 胃氣存亡:李東垣【脾胃論】強調"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與經義一脈相承。
3. 神機得失:【景岳全書】"得神者昌"之論,實本於此。臨床當察患者目光、言語、意識狀態。

四、五臟熱病傳變規律
【刺熱篇】所述五臟熱病,體現了中醫藏象理論的精髓:
1. 肝熱病見小便黃、腹痛,乃足厥陰經別"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之故。
2. 心熱病"先不樂",印證【靈樞】"心氣虛則悲"之說。
3. 脾熱病頭重頰痛,反映足太陰經"上膈挾咽"的循行特點。
4. 肺熱病惡風寒,體現肺主皮毛之生理。
5. 腎熱病腰痛骨酸,符合"腰者腎之府"的定位診斷。

結語:
【內經】溫熱病論,以陰陽爲綱,以精氣爲本,構建了理法兼備的理論體系。陰陽交之辨,示人察病機之要;三死候之論,教人決死生之機。今人研習溫病,當溯本求源,參合後世諸家,方可得其精要。明乎此,則不僅可解經文之奧義,更能指導臨床辨證,此乃研讀經典之真諦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