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979|回覆: 2

[醫藥臨床] 【內經】論風病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8-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醫認爲,風邪爲百病之長,是外感病邪的先導。風邪具有『善行而數變』的特點,所謂『無常方』,即無常規。風邪客於人體,無處不及,或在皮膚,或在經脈,或在臟腑,爲病變化多端。筆者在此簡要總結【內經】中風病的理論如下。

    五臟風

    【素問•風論】(簡稱【風論】)云:『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爲臟腑之風……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差,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指口舌極焦燥),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咽)干,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龐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

    可見,五臟風病各有不同的症狀表現,如肺風咳嗽短氣,心風舌焦語言不利,肝風善怒,脾風四肢倦怠,腎風面部浮腫等。然不論其何髒風病,均有『多汗惡風』之症,這是風病突出的症狀特點。

    腦風

    【風論】云:『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爲腦風。』風邪侵入風府穴,循督脈而上入於腦,出現頭巔疼痛之疾,便是腦風。此外尚有一種『首風』,由於沐浴汗出,風邪乘虛侵入頭部、皮毛,【風論】所謂『新沐中風,則爲首風』。症見頭面多汗惡風,頭痛不能外出。證與腦風相類。

    內風

    【風論】云:『入房汗出中風,則爲內風。』入房則內耗其精,汗出則外泄其氣,氣精兩虛,風邪乘虛而入,是爲內風。此『內風』是由精氣內虛,風邪外入所致,它與後世所說的『肝風內動』完全有別。

    漏風與泄風

    【風論】云:『飲酒中風,則爲漏風。』因飲酒之後而被風邪乘虛入中者,名曰漏風,亦稱酒風,表現爲『多汗,喘息,惡風,口乾善渴,不能勞事』。【風論】又云:『外在腠理,則爲泄風。』因風邪侵犯腠理,使毛孔疏張,肌表不固,乃至『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而)寒』。漏風與泄風症狀基本相似,病因稍有差異。

    偏風與風痱

    偏風又名偏枯,即半身不遂。張景岳謂:『偏枯者,半身不遂,風之類也。』偏風或由風邪侵入人體之一側,致使營衛虛衰,肢體失養所致,【靈樞•刺節真邪】所謂:『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內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爲偏枯。』或爲風中五臟六腑之俞穴,阻塞經脈氣血所致,【風論】所謂『風中五藏六府之俞,亦爲藏府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爲偏風』。

    風痱是指中風入深而致肢體不能隨意運動,併兼神志不清的病證。【靈樞•熱病】所謂『痱之爲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甚……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

    偏枯與風痱,均有肢體不能隨意運動之症,然偏枯是半身不遂,其神志清楚,病邪較淺;風痱則是四肢不收,其神志欠清,甚則語言不利,病邪較深。

    【樓氏綱目】云:『其偏枯,身偏痛,而言不變,志不亂者,邪在分腠之間,即仲景、東垣所謂邪中腑是也。痱病無痛,手足不收,而言喑志亂者,邪入於里,即仲景、東垣所謂邪中髒是也。』

    勞風

    【素問•評熱病論】云:『勞風法在肺下……使人強上冥視,唾出若涕,惡風而振寒……咳出青黃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從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也。』勞風是因勞而虛,因虛受風,風邪犯肺化熱引起的惡風振寒、咳吐膿痰而兼喘促的病證。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則將此列爲『風熱候』。

     癘風

    亦稱大風,即麻風病。【風論】云:『癘者,有營氣熱胕(腐),其氣不清,故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素問•長刺節論】又云:『病大風,骨節重,鬚眉墮,名曰大風。』

    癘風是由風邪客於皮膚肌肉,內侵血脈之中,郁而化熱,使血敗肉腐,皮膚潰瘍,鼻柱敗壞的病證。高士宗【素問直解】謂:『大風,癘風也。風邪客於脈而不去,皮膚瘍潰,名曰癘風。故病大風,內則骨節重,外則鬚眉墮,名曰大風。』

尖腳到底 發表於 2025-4-10 06:23 | 顯示全部樓層
【內經】風病理論發微及臨床辨治綱要

【黃帝內經】以『風爲百病之長』確立外感病機綱領,其理論體系將風邪致病特性與臟腑經絡病理變化緊密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風病辨治框架。今就經文要義作系統闡發,並補入臨床鑑識要點。

一、五臟風病病機與證候特徵
【素問·風論】所載五臟風證,實爲風邪內傳臟腑的典型模式。其病機共性在於『風中五臟六腑之俞』,然臨床表現各異:
1. 肺風見『色皏然白』乃肺金本色外現,『時咳短氣』爲宣降失常,此證與現代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發作期頗類,眉上色白可作望診參考。
2. 心風『焦絕善怒』實爲心火亢盛之兆,與焦慮狀態、舌炎等病症相關,臨床見口唇赤絳者尤當警惕。
3. 肝風『嗌干善怒』反映厥陰風木妄動,今之甲狀腺功能亢進、更年期症候群可見此候,目下青黯乃肝鬱血瘀之徵。
4. 脾風『色薄微黃』提示脾失健運,常見於慢性疲勞症候群,鼻部黃黯實爲濕濁外應。
5. 腎風『面龐然浮腫』與現代腎病症候群高度吻合,肌色黧黑乃腎陽衰微之危候。

諸證皆見『多汗惡風』,此非單純表證,實因風性開泄,擾動衛陽所致。臨床需與桂枝湯證之營衛不和作鑑別:五臟風之汗出多伴臟腑功能紊亂,非解表可愈。

二、腦風與首風辨異
二者雖均見頭痛,然病位深淺有別:
腦風系風府受邪,循督上逆,疼痛多呈掣痛、刺痛,常見於枕神經痛、偏頭痛,可配合風池、百會穴診察。
首風屬沐後腠疏,風客皮毛,其痛如裹,與血管性頭痛相關,汗出遇風加重爲其辨證要點。

三、內風本質探賾
【內經】『內風』概念易與後世肝陽化風混淆,實則:
經文特指『入房汗出』致精氣兩虛,風邪直中三陰,類今之性交後猝中、低血糖休克等急症。
與『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之內生肝風迥異,前者屬外風內陷,後者爲陰虛陽亢,治法涇渭分明。

四、漏風與泄風鑑別要點
二者雖皆見多汗、身倦,但:
漏風必因飲酒誘發,酒性濕熱助風,故見『口乾善渴』,類似酒精性周圍神經病變。
泄風責之腠理不固,『汗出泄衣』爲特徵,與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相符。

五、偏風現代臨床對應
【靈樞】所述『偏枯』包含中風先兆與後遺症:
風邪客於身半,營衛衰則見肢體麻木,相當於TIA發作。
若真氣去、邪氣留,則發展爲腦梗塞之半身不遂,此即『風痱』重證。

結語
【內經】風病理論構建了『外風-經絡-臟腑』傳變模型,其診斷強調色診、部位診與動態觀察相結合。今人臨證當注意:風邪致病具有變態反應性疾病、神經系統病變、免疫紊亂等多重現代病理內涵,活用經方如侯氏黑散治腦風、防己黃芪湯療泄風,方能承古拓新。

(全文798字)
武尺王 發表於 2025-6-27 14:26 | 顯示全部樓層
【內經】風病理論發微及臨床辨治綱要

【素問】【靈樞】論風,體系完備,理法精嚴。今就五臟風、腦風、內風、漏風泄風、偏風風痱五類,分述其要。

一、五臟風病:形色診法之典範
【風論】五臟風理論,實爲"髒象-病候-面診"三維診斷範式。肺風"色皏然白,診在眉上",心風"赤色,診在口",肝風"色微蒼,診在目下",脾風"色薄微黃,診在鼻上",腎風"色炲,診在肌上",此五色診法非獨指面色,乃氣色外現於特定官竅之象。其"多汗惡風"共性,提示風性開泄之基本病機。臨床見肺風咳喘兼眉間蒼白者,當參麻黃附子細辛湯法;肝風目青善怒者,宜循鎮肝熄風湯意,此皆【內經】診法之活用。

二、腦風首風:經絡病位之辨
腦風"循風府而上"的發病路徑,揭示督脈爲風邪上行之通路。風府穴爲"風之所聚",邪由此入腦,與現代醫學枕大神經痛機理暗合。首風"新沐中風"之論,尤重衛陽暫虛之時機。二者雖同見頭痛,然腦風多伴項強,首風必見汗出,此仲景所謂"太陽病"與"桂枝證"之辨。臨床治腦風可取風池、百會配合烏頭煎,首風則宜玉屏風散加蔓荊子,此即"同病異治"之體現。

三、內風本質:虛實標本之辨
【內經】"入房汗出中風"之內風,與後世"肝陽化風"迥異。此證乃"精氣奪則虛"之典型,風邪乘虛內襲三陰,較之外感尤深。張介賓注"內風"謂:"精室空虛,風由髓入",提示可仿地黃飲子填精固本之法。今人每見房勞後眩暈、寒熱者,當察其舌下絡脈青紫程度,此即【靈樞】"診在肌上"之延伸應用。

四、漏風泄風:病因病機之微殊
漏風因酒,泄風因腠,二者皆見汗出、身痛、惡風,然病機有異。酒性慓悍,先傷陽明,"口乾善渴"即胃津耗傷之象;腠理不固,則太陽衛陽失司,"上漬"乃濕隨汗出之徵。王冰注"不能勞事",點明二者共見氣虛本質。臨床治漏風可用葛花解酲湯合生脈散,泄風則取桂枝加附子湯,此即"異病同治"之變通。

五、偏風風痱:營衛衰盛之辨
【刺節真邪】論偏枯,強調"營衛稍衰則真氣去",與【金匱】"絡脈空虛"說相發明。風痱"身無痛,四肢不收"者,乃風入較深,已傷經筋,與偏枯之半身不遂有別。葉天士治此證,首分"在經在絡",在經用黃芪五物湯,在絡取蟲類搜剔,正本【內經】"邪氣深入"之旨。

要之,【內經】風病理論以"風爲百病始"爲綱,以"虛實傳變"爲目,構建了外感-內傷-傳變的三級辨證體系。今之臨床,當參合【傷寒】【金匱】,辨其兼夾,察其傳變,方得風病診治之要妙。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