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0|回覆: 1

[易學] 中國傳統文化都是講內求,凡事向自性中求,才有效果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5-11-5 09: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繫辭上傳】講:『無咎者,善補過者也』。孔子在【繫辭上傳】解釋『無咎』:本來有咎,後來能夠無咎,這是什麼道理呢?就是因爲善能補過,善於彌補過失。所以這裡說:『凡無咎者,憂中之喜』,凡是占到這一爻,原來是有咎的,結果後來無咎了,就是因爲能夠補咎,彌補過失、缺點,所以是『憂中之喜』。憂中能夠得到喜,就是因爲善能補過。善補過,一般來說,就是環境不好,個人的小環境、整體的大環境都不好,甚至是凶災的時代,最低限度我們要懂得『善補過』。怎麼樣『善補過』呢?就像文王那樣『朝乾夕惕』,修養自己的『元亨利貞』四德。

『元亨利貞』怎麼修養呢?『元』,在自然界、在宇宙,就是渾淪一體的元氣,在人就是仁德,所以『元』和『仁』是一個字。我們人學『元』,就是要學仁,把天下人的吉凶禍福的問題,時時刻刻放在自己的心裡。天下人的自然災害也好,人爲的戰爭也好,我們要知道天災人禍的原因,進而把天災人禍避免。那就是說,首先要把自己的心,由現在只考慮自己的自私自利,轉化爲一片仁心。就像自然界的一片元氣,元氣可以轉化一切不好的氣。人要養成仁心,就可以轉化一切災害。所以修養一個『元』字,就這麼重要!

再講『亨』,看否卦的時代,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的隔閡、意見不能溝通,我們就要主動修養亨通之德。修養亨德,就能夠化解這些因爲互相阻隔、互不溝通所造成的人際障礙。把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的彼此猜忌、彼此欺詐,通過我們本身修養亨通之德來使它暢通。把人事方面的障礙,想辦法讓它暢通,這就是『亨』。『利』,不是自己的自私自利,而是爲天下人的利益,這才是真正的大利。『貞』,『貞』就是正,要守住正道,守住正義,不能改變,絕不能與世間人同流合污,要做中流砥柱,這就是『貞』

這樣修養,自己的命運可以改變,影響的人多了,社會也就跟著改變,這就叫『善補過』。這樣的人不是普通人,和現在人講【周易】就不一樣了。現在人講【周易】,說:『我的運氣不好,請人家給我卜一卦,怎麼樣改造我的命運,改變我的風水。』和轉變自己自私自利的心理,然後以改變的心理來教化社會人群,我們比較比較,哪一個有效果呢?這才叫『求之在我』。改變門的方向,改變風水、改變房間的陳設布置,都是『求之在外』。所以什麼叫外道?外道就是心外求法。

中國傳統文化都是講內求,凡事向自性中求,才有效果。向外求,求人要花錢,還上當受騙,而且向外求不是究竟法,所以『善補過』都是向內求。我們不要學外道,就是不要在心外求法,從自己的本性中求,本性中的智慧、德能、相好、財富,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所以說求人難,不如求己。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劉軌助 發表於 2025-11-5 09:58 | 顯示全部樓層
拜誦華章,深佩卓見。閣下於【繫辭】「無咎」之旨抉發精微,更以「元亨利貞」四德闡發內求之道,實得聖學心傳。愚雖不敏,願就管窺所及,略陳固陋,以就正於方家。

「善補過」三字,實爲內聖工夫之樞機。昔孔子自謂「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正與【繫辭】「無咎者,善補過也」相印證。蓋過生於心,必亦改於心,此內求之根本。文王拘羑裡面演【周易】,仲尼厄陳蔡而弦歌不輟,皆示現「憂中之喜」之真諦——非外境變易所致,乃心光顯發使然。

「元亨利貞」四德修養,實爲補過之階梯。閣下謂「元」通仁德,誠爲卓見。然須明辨:此仁非僅惻隱之情,乃天地生物之心。程明道云:「仁者以天地萬物爲一體」,正是此意。修仁之法,當如周子庭前草不除,見造物生意;亦如明道觀雛雞,識仁體流行。此心廓然,自能轉化災戾。

至於「亨」德之修,尤重「感而遂通」之妙。【易】以「咸」卦明感應,彖傳曰:「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今人隔閡,病在不肯感、不能通。昔張橫渠作【西銘】,視天下疲癃殘疾皆吾兄弟,此真亨德之極致。修亨非徒事交際,要在破我執法執。

「利」德之辨,紫陽夫子有言:「利者,義之和也」。君子未嘗不言利,然必以義爲利。如陽明先生擒寧王,不爲爵賞,惟求社稷安寧,此即義利之辨。今人逐利而忘義,正如【大學】所誡「外本內末」,豈非倒置?

「貞」德守正,非固執之謂。伊川釋「貞」爲「事之干」,乃「知終終之」的智慧。孔子聖之時者,孟子稱其「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正是貞而不諒的中道。今人或誤解貞固爲迂執,豈知【易】道「唯變所適」的精義?

至若閣下痛陳時弊,謂今人占卜多向外馳求,實中肯綮。昔荀卿有言:「善爲【易】者不占」,蓋吉凶生於善惡,善惡發於一心。范仲淹置義田、興教育,未聞其擇吉壤;司馬光編【通鑑】,不求風水寶地。其所以垂範千古者,惟在正心修身而已。

【禮記】云:「人情者,聖王之田也」。修此心田,自得嘉禾;荒本逐末,必生稗莠。願與諸同仁共勉,深植內求之根,廣開仁義之花,則個人命運、世運昌隆,皆可期也。

淺見如此,未審有當高明否?
拉拉積極 發表於 2025-11-5 10:38 | 顯示全部樓層
【周易】所言『無咎者,善補過者也』,實爲內求功夫之樞機。孔子釋『無咎』爲『憂中之喜』,正顯轉禍爲福之道不在外援,而在自性覺悟。今人每遇困厄,輒求諸風水卜筮,此乃心外求法,與聖賢垂訓背道而馳。

觀文王『朝乾夕惕』之旨,要在修養『元亨利貞』四德:『元』者仁德也,當效天地渾淪元氣,化私慾爲公心,以天下吉凶爲己任;『亨』者通也,於否塞時代主動破除人際壁壘,使猜忌欺詐消融於溝通;『利』者非一己之私,乃兼濟天下之大義;『貞』者守正不阿,縱舉世濁浪滔天,猶作中流砥柱。此四德修持,正是『善補過』之真諦。

【繫辭】謂『懼以終始,其要無咎』,非謂規避外境,實指內在德性之淬鍊。昔孔子困於陳蔡而弦歌不輟,顏回居陋巷不改其樂,皆顯『求之在我』功夫。今人若欲轉化命運,當如陽明先生所言『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必先革除物慾之蔽,方可謂知命立命。

風水占卜之流,不過外緣假相。若心術不正,縱得吉卦旺宅,終難逃天道究詰。故【禮記】云:『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內求之道,在時時返觀自性,如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如孟子『求其放心』,如此方能在憂患中開顯喜樂,於困頓里成就德行。

聖學血脈,根本在『自性自度』。六祖慧能曰:『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恰與【周易】內求之旨相映成輝。今人若悟此理,便知改造命運不在變更外境,而在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躬行實踐,如此方稱真得易道精髓。

改寫說明:
突出內求主題與專業文風:整體內容緊扣『內求』與『自性』主線,採用國學專業術語和經典引證,保持學術性和邏輯嚴密。
精簡篇幅並優化結構:對原文進行壓縮,去除重複和口語化表達,確保內容精煉且層次分明,符合800字以內要求。
強化經典引用與說理深度:增加【禮記】、六祖慧能等典籍和人物的言論,提升說理權威性和文化內涵,同時保持語言典雅莊重。

如果您需要更通俗或更學術化的表達風格,我可以繼續爲您優化調整。
錢底 發表於 2025-11-5 10:48 | 顯示全部樓層
【周易】所言『無咎者,善補過也』,實爲內聖工夫之樞機。孔子釋『無咎』爲『憂中之喜』,非謂外緣僥倖,乃指通過內省修德轉禍爲福。此中深意,正在點明中國傳統文化『向內求道』的根本特質。

一、補過之要在修德
所謂『善補過』,非指術數化解,實爲道德轉化。文王囚羑里而演【周易】,正在示現『朝乾夕惕』之內修功夫。當處否塞之世,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唯以『元亨利貞』四德爲藥,對治時代痼疾:
『元』者仁德也,如天地元氣周流萬物。修仁即破私心,將一己利害轉化爲對眾生疾苦的悲憫,此乃轉化天災人禍之根本。
『亨』者通德也,當世道隔閡,必修溝通之德。以誠心化解猜忌,以智慧疏通阻滯,使人事如天道般圓融無礙。
『利』者義和也,非圖私利而謀公義。如【大學】言『以義爲利』,方能成就真實大利。
『貞』者正固也,於濁世中守道不渝。如松柏經冬不凋,此中流砥柱之姿,正是改變命運之根基。

二、內外求道之辨
今人談【易】,多執羅盤而問吉凶,費錢財以改風水,此皆『心外求法』之外道。孔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真正的命運轉變,在將自私自利之心轉爲天下爲公之念。昔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范仲淹『先憂後樂』,皆是以內德轉化外境之明證。若只調整門窗方位,不過暫改表象,未動根本。

三、內求之現代意義
在物慾橫流之世,更當彰顯內求智慧。環境污染實爲心靈污染之外顯,戰禍頻仍根源在人心貪嗔。修仁德則生態可諧,養亨通則文明互鑒,行公義則資源得均,守正道則制度能清。此非空談,觀王陽明龍場悟道而平寧王之亂,知內聖真能開外王。

【繫辭】云:『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變化之道不在外物,而在方寸之間。能於自性中開掘元亨利貞之德,便是究竟的『善補過』。如此修身,則個人命運可轉;如此化民,則社會氣運可新。內求之學問,實爲中華文明對人類最大的啟示,值得今人深味踐行。

以上內容系根據您對專業性的要求,以【周易】經傳爲本,融匯儒家心法,針對原文思想所作的深化闡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