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儒家政治哲學以『仁政』爲本,以『直諫』爲用,自孔子立『忠孝』之教,孟子倡『格君心之非』,歷代儒臣以道事君,犯顏直諫者不絕於史。茲擇取三十位具代表性的忠諫之臣,考其行跡,彰其風骨,以明儒家『士不可不弘毅』之精神。
一、先秦源流五例1. 比干 商末王室重臣,以『三代孤忠』垂範後世。【史記·殷本紀】載其『強諫紂』三日不去,終遭剖心之禍。孔子贊爲『三仁之首』,開直諫死節之先聲。 2. 史魚 春秋衛國史官,臨終以『尸諫』促衛靈公召用蘧伯玉。【論語·衛靈公】載孔子稱:『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 3. 子產 鄭國賢相,開創『不毀鄉校』議政傳統。【左傳】載其『忠於社稷,以禮治國』,孔子聞其卒,流涕稱『古之遺愛』。 4. 孟子 戰國大儒,提出『民貴君輕』說。【孟子·梁惠王】載其直言『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確立儒家諫諍理論根基。 5. 荀子 雖主性惡之說,然【荀子·臣道】強調『從道不從君』,提出『諫、爭、輔、拂』四類臣道,構建系統諫議理論。 二、兩漢風骨六例6. 叔孫通 漢初儒宗,制禮作樂間不忘規諫。【漢書】載其諫高祖廢立太子時稱:『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震動。』 7. 賈誼 文帝時太中大夫,上【治安策】直指時弊。其【陳政事疏】痛陳『可爲痛哭者一,可爲流涕者二』,開漢代政論散文諫諍先河。 8. 汲黯 武帝時東海太守,史稱『社稷之臣』。【史記】載其面斥武帝『內多欲而外施仁義』,漢武帝畏其直諫,『不冠不見』。 9. 朱雲 成帝時槐里令,上演『折檻』壯舉。【漢書】載其求尚方斬馬劍斬佞臣張禹,檻折猶呼:『臣得從龍逢、比干游地下足矣!』 10. 劉向 宣帝時諫大夫,校書天祿閣而不忘國事。屢次上書劾奏外戚專權,著【諫營昌陵疏】阻成帝奢靡,開後世諫疏文體。 11. 楊震 東漢『關西孔子』,暮夜卻金時稱『天知地知』。【後漢書】載其屢諫安帝罷黜奸佞,終遭構陷,飲鴆前悲嘆:『何面目復見日月!』 三、魏晉至隋唐七例12. 陳群 曹魏尚書令,創九品中正制而堅守諫職。【三國志】載其屢諫文帝節制遊獵,上【諫追封太后父母疏】確立禮法規範。 13. 高允 北魏中書侍郎,歷事五帝而直諫不輟。【魏書】載其起草國史秉筆直書,太武帝怒欲誅之,仍從容對曰:『史筆當實錄。』 14. 魏徵 太宗時諫議大夫,成就『君臣相得』典範。【貞觀政要】載其諫言二百餘事,提出『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死後太宗嘆失人鏡。 15. 狄仁傑 武則天時宰相,以『唐室砥柱』著稱。【舊唐書】載其面折廷爭,助張柬之諫則天復立李顯,延續李唐宗廟。 16. 宋璟 玄宗開元名相,與姚崇並稱。【資治通鑑】載其諫止玄宗獎勵邊功,抵制外戚干政,堅守刑賞制度。 17. 陸贄 德宗時翰林學士,被譽『唐代諫臣第一』。【陸宣公奏議】存其諫疏百餘篇,論事切中時弊,蘇軾稱其『智如子房而文則過』。 18. 白居易 憲宗時左拾遺,踐行『文章合爲時而著』。【與元九書】自述『有闕必規,有違必諫』,【秦中吟】十首直指民生疾苦。 四、宋元明清十二例19. 范仲淹 仁宗時參知政事,【岳陽樓記】抒『憂樂』情懷。慶曆新政期間屢上【答手詔條陳十事】,歐陽修贊其『直辭正色面爭庭論』。 20. 包拯 仁宗時龍圖閣直學士,【宋史】載其『笑比黃河清』。任諫官時彈劾權貴不避艱險,民間傳爲『包青天』形象。 21. 蘇軾 哲宗時翰林學士,新舊黨爭中堅守己見。【宋史】本傳載其『言必中當世之過』,【上神宗皇帝書】萬言直陳新法弊病。 22. 趙抃 北宋『鐵面御史』,【宋史】稱其『日所爲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於天』。彈劾不避權幸,蘇軾爲撰神道碑銘。 23. 胡銓 高宗時樞密院編修,上【請斬秦檜書】震動朝野。金人千金購其奏疏,孝宗贊其『肝膽如鐵石』。 24. 文天祥 南宋末宰相,【宋史】載其『性剛直不撓』。被俘後作【正氣歌】列齊太史簡、晉董狐筆爲先賢,以身殉諫諍傳統。 25. 海瑞 明世宗時戶部主事,備棺上【治安疏】。斥嘉靖『嘉靖者,言家家皆淨也』,【明史】稱其『直言敢諫,蓋一代忠烈之士』。 26. 楊繼盛 嘉靖時兵部員外郎,彈劾嚴嵩『十大罪五奸』。【明史】載其受酷刑不改志,臨刑賦詩:『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 27. 左光斗 熹宗時左僉都御史,對抗魏忠賢閹黨。下詔獄遭酷刑仍叱曰:『吾目雖瞎,吾舌尚存!』全祖望撰【梅花嶺記】頌其節。 28. 史可法 南明兵部尚書,守揚州十日拒清。【明史】載其遺書『死以報朝廷』,多爾袞致書七次勸降不爲所動。 29. 林則徐 道光時欽差大臣,虎門銷煙前後屢上禁菸奏摺。【林文忠公政書】存其諫疏三百餘篇,鴉片戰爭期間堅持『開眼看世界』。 30. 張之洞 晚清洋務派代表,著【勸學篇】倡『中體西用』。甲午戰後連上【籲請修備儲才折】等,力圖變法圖強,延續儒家經世傳統。 結語觀此三十子,雖時代殊異,然皆秉儒家『道尊於勢』之精神,以『格君心、正朝綱、濟蒼生』爲己任。其諫言或如霹靂雷霆,或如春風化雨,共同鑄就中國士大夫的錚錚鐵骨。當今學人研習國學,當知忠諫非徒守節,實乃『仁』與『智』的辯證統一,其中蘊含的政治智慧與人格風範,仍是現代文明建設的重要精神資源。 (謹依傳統史傳體例,參酌【二十五史】【資治通鑑】及諸子文集考訂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