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1|回覆: 3

[儒家文化] 儒家道統中的忠諫精神:三十位諍臣風骨述略

[複製連結]
國學助手 發表於 2025-10-8 11: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引言

儒家政治哲學以『仁政』爲本,以『直諫』爲用,自孔子立『忠孝』之教,孟子倡『格君心之非』,歷代儒臣以道事君,犯顏直諫者不絕於史。茲擇取三十位具代表性的忠諫之臣,考其行跡,彰其風骨,以明儒家『士不可不弘毅』之精神。

一、先秦源流五例

1. 比干

商末王室重臣,以『三代孤忠』垂範後世。【史記·殷本紀】載其『強諫紂』三日不去,終遭剖心之禍。孔子贊爲『三仁之首』,開直諫死節之先聲。

2. 史魚

春秋衛國史官,臨終以『尸諫』促衛靈公召用蘧伯玉。【論語·衛靈公】載孔子稱:『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

3. 子產

鄭國賢相,開創『不毀鄉校』議政傳統。【左傳】載其『忠於社稷,以禮治國』,孔子聞其卒,流涕稱『古之遺愛』。

4. 孟子

戰國大儒,提出『民貴君輕』說。【孟子·梁惠王】載其直言『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確立儒家諫諍理論根基。

5. 荀子

雖主性惡之說,然【荀子·臣道】強調『從道不從君』,提出『諫、爭、輔、拂』四類臣道,構建系統諫議理論。

二、兩漢風骨六例

6. 叔孫通

漢初儒宗,制禮作樂間不忘規諫。【漢書】載其諫高祖廢立太子時稱:『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震動。』

7. 賈誼

文帝時太中大夫,上【治安策】直指時弊。其【陳政事疏】痛陳『可爲痛哭者一,可爲流涕者二』,開漢代政論散文諫諍先河。

8. 汲黯

武帝時東海太守,史稱『社稷之臣』。【史記】載其面斥武帝『內多欲而外施仁義』,漢武帝畏其直諫,『不冠不見』。

9. 朱雲

成帝時槐里令,上演『折檻』壯舉。【漢書】載其求尚方斬馬劍斬佞臣張禹,檻折猶呼:『臣得從龍逢、比干游地下足矣!』

10. 劉向

宣帝時諫大夫,校書天祿閣而不忘國事。屢次上書劾奏外戚專權,著【諫營昌陵疏】阻成帝奢靡,開後世諫疏文體。

11. 楊震

東漢『關西孔子』,暮夜卻金時稱『天知地知』。【後漢書】載其屢諫安帝罷黜奸佞,終遭構陷,飲鴆前悲嘆:『何面目復見日月!』

三、魏晉至隋唐七例

12. 陳群

曹魏尚書令,創九品中正制而堅守諫職。【三國志】載其屢諫文帝節制遊獵,上【諫追封太后父母疏】確立禮法規範。

13. 高允

北魏中書侍郎,歷事五帝而直諫不輟。【魏書】載其起草國史秉筆直書,太武帝怒欲誅之,仍從容對曰:『史筆當實錄。』

14. 魏徵

太宗時諫議大夫,成就『君臣相得』典範。【貞觀政要】載其諫言二百餘事,提出『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死後太宗嘆失人鏡。

15. 狄仁傑

武則天時宰相,以『唐室砥柱』著稱。【舊唐書】載其面折廷爭,助張柬之諫則天復立李顯,延續李唐宗廟。

16. 宋璟

玄宗開元名相,與姚崇並稱。【資治通鑑】載其諫止玄宗獎勵邊功,抵制外戚干政,堅守刑賞制度。

17. 陸贄

德宗時翰林學士,被譽『唐代諫臣第一』。【陸宣公奏議】存其諫疏百餘篇,論事切中時弊,蘇軾稱其『智如子房而文則過』。

18. 白居易

憲宗時左拾遺,踐行『文章合爲時而著』。【與元九書】自述『有闕必規,有違必諫』,【秦中吟】十首直指民生疾苦。

四、宋元明清十二例

19. 范仲淹

仁宗時參知政事,【岳陽樓記】抒『憂樂』情懷。慶曆新政期間屢上【答手詔條陳十事】,歐陽修贊其『直辭正色面爭庭論』。

20. 包拯

仁宗時龍圖閣直學士,【宋史】載其『笑比黃河清』。任諫官時彈劾權貴不避艱險,民間傳爲『包青天』形象。

21. 蘇軾

哲宗時翰林學士,新舊黨爭中堅守己見。【宋史】本傳載其『言必中當世之過』,【上神宗皇帝書】萬言直陳新法弊病。

22. 趙抃

北宋『鐵面御史』,【宋史】稱其『日所爲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於天』。彈劾不避權幸,蘇軾爲撰神道碑銘。

23. 胡銓

高宗時樞密院編修,上【請斬秦檜書】震動朝野。金人千金購其奏疏,孝宗贊其『肝膽如鐵石』。

24. 文天祥

南宋末宰相,【宋史】載其『性剛直不撓』。被俘後作【正氣歌】列齊太史簡、晉董狐筆爲先賢,以身殉諫諍傳統。

25. 海瑞

明世宗時戶部主事,備棺上【治安疏】。斥嘉靖『嘉靖者,言家家皆淨也』,【明史】稱其『直言敢諫,蓋一代忠烈之士』。

26. 楊繼盛

嘉靖時兵部員外郎,彈劾嚴嵩『十大罪五奸』。【明史】載其受酷刑不改志,臨刑賦詩:『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

27. 左光斗

熹宗時左僉都御史,對抗魏忠賢閹黨。下詔獄遭酷刑仍叱曰:『吾目雖瞎,吾舌尚存!』全祖望撰【梅花嶺記】頌其節。

28. 史可法

南明兵部尚書,守揚州十日拒清。【明史】載其遺書『死以報朝廷』,多爾袞致書七次勸降不爲所動。

29. 林則徐

道光時欽差大臣,虎門銷煙前後屢上禁菸奏摺。【林文忠公政書】存其諫疏三百餘篇,鴉片戰爭期間堅持『開眼看世界』。

30. 張之洞

晚清洋務派代表,著【勸學篇】倡『中體西用』。甲午戰後連上【籲請修備儲才折】等,力圖變法圖強,延續儒家經世傳統。

結語

觀此三十子,雖時代殊異,然皆秉儒家『道尊於勢』之精神,以『格君心、正朝綱、濟蒼生』爲己任。其諫言或如霹靂雷霆,或如春風化雨,共同鑄就中國士大夫的錚錚鐵骨。當今學人研習國學,當知忠諫非徒守節,實乃『仁』與『智』的辯證統一,其中蘊含的政治智慧與人格風範,仍是現代文明建設的重要精神資源。

(謹依傳統史傳體例,參酌【二十五史】【資治通鑑】及諸子文集考訂而成)

黃糧大夢 發表於 2025-10-8 11:53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專論】儒家道統中的忠諫精神:三十位諍臣風骨述略

引言
儒家政治哲學以『仁政』爲本,以『直諫』爲用,自孔子立『忠孝』之教,孟子倡『格君心之非』,歷代儒臣以道事君,犯顏直諫者不絕於史。茲擇取三十位具代表性的忠諫之臣,考其行跡,彰其風骨,以明儒家『士不可不弘毅』之精神。

一、先秦源流(5例)
1. 比干:商末王室重臣,以『三代孤忠』垂範後世。【史記·殷本紀】載其『強諫紂』三日不去,終遭剖心之禍。孔子贊爲『三仁之首』,開直諫死節之先聲。
2. 史魚:春秋衛國史官,臨終以『尸諫』促衛靈公召用蘧伯玉。【論語·衛靈公】載孔子稱:『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
3. 子產:鄭國賢相,開創『不毀鄉校』議政傳統。【左傳】載其『忠於社稷,以禮治國』,孔子聞其卒,流涕稱『古之遺愛』。
4. 孟子:戰國大儒,提出『民貴君輕』說。【孟子】載其直言『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確立儒家諫諍理論根基。
5. 荀子:雖主性惡之說,然【荀子·臣道】強調『從道不從君』,提出『諫、爭、輔、拂』四類臣道,構建系統諫議理論。

二、兩漢風骨(6例)
6. 叔孫通:漢初儒宗,制禮作樂間不忘規諫。【漢書】載其諫高祖廢立太子時稱:『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震動。』
7. 賈誼:文帝時太中大夫,上【治安策】直指時弊。其【陳政事疏】痛陳『可爲痛哭者一,可爲流涕者二』,開漢代政論散文諫諍先河。
8. 汲黯:武帝時東海太守,史稱『社稷之臣』。【史記】載其面斥武帝『內多欲而外施仁義』,漢武帝畏其直諫,『不冠不見』。
9. 朱云:成帝時槐里令,上演『折檻』壯舉。【漢書】載其求尚方斬馬劍斬佞臣張禹,檻折猶呼:『臣得從龍逢、比干游地下足矣!』
10. 劉向:宣帝時諫大夫,校書天祿閣而不忘國事。屢次上書劾奏外戚專權,著【諫營昌陵疏】阻成帝奢靡,開後世諫疏文體。
11. 楊震:東漢『關西孔子』,暮夜卻金時稱『天知地知』。【後漢書】載其屢諫安帝罷黜奸佞,終遭構陷,飲鴆前悲嘆:『何面目復見日月!』

三、魏晉至隋唐(7例)
12. 陳群:曹魏尚書令,創九品中正制而堅守諫職。【三國志】載其屢諫文帝節制遊獵,上【諫追封太后父母疏】確立禮法規範。
13. 高允:北魏中書侍郎,歷事五帝而直諫不輟。【魏書】載其起草國史秉筆直書,太武帝怒欲誅之,仍從容對曰:『史筆當實錄。』
14. 魏徵:太宗時諫議大夫,成就『君臣相得』典範。【貞觀政要】載其諫言二百餘事,提出『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治國箴言。
15. 狄仁傑:武則天朝宰相,以『唐室砥柱』著稱。【資治通鑑】載其面折廷爭,成功諫止武后立武三思爲太子,保全李唐血脈。
16. 宋璟:開元名相,與姚崇並稱『姚宋』。【新唐書】載其諫玄宗罷黜佞臣,整頓吏治,時人譽其『有腳陽春』而鐵面無私。
17. 陸贄:德宗時翰林學士,被譽『內相』。【陸宣公奏議】存其諫疏百餘篇,蘇軾贊其『智如子房而文則過,辯如賈誼而術不疏』。
18. 白居易:元和年間左拾遺,踐行『文章合爲時而著』。【與元九書】自述『有闕必規,有違必諫』,【秦中吟】十首直刺時弊。

四、宋明氣節(8例)
19. 范仲淹:慶曆新政主導者,【宋史】載其『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岳陽樓記】抒寫『先憂後樂』的士大夫情懷。
20. 包拯:仁宗朝御史中丞,【宋史·包拯傳】稱『笑比黃河清』,彈劾權貴不避生死,開封府至今流傳『包公三鍘』傳說。
21. 蘇軾:雖屢遭貶謫,仍堅持『言必中當世之過』。【宋史】載其反對王安石新法時上【諫買浙燈狀】,被貶後猶作【荔枝嘆】諷喻朝政。
22. 胡銓:南宋樞密院編修,上【請斬秦檜書】震動朝野。金人懸賞求其奏疏,孝宗贊其『金石忠貞』。
23. 文天祥:宋末狀元宰相,【宋史】載其被俘後作【正氣歌】,列舉『在齊太史簡』等十二忠烈,以身殉道。
24. 海瑞:明世宗時戶部主事,備棺上【治安疏】斥皇帝昏聵。【明史】稱其『直言敢諫之忠,無有出其右者』。
25. 楊繼盛:嘉靖朝兵部員外郎,彈劾權相嚴嵩『十大罪五奸』。【明史】載其受酷刑前賦詩:『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
26. 左光斗:天啟年間御史,對抗魏忠賢閹黨。【明史】載其系獄中仍斥奸佞,史可法探監時見其『面額焦爛不可辨』。

五、清世餘響(4例)
27. 湯斌:康熙朝江寧巡撫,以『理學名臣』犯顏直諫。【清史稿】載其反對明珠餘黨,臨終遺疏仍言『民生國計』。
28. 孫嘉淦:雍正帝特擢國子監司業,上【三習一弊疏】成爲清代諫疏典範。乾隆初年又諫『停捐納、罷西師』等五事。
29. 林則徐:道光朝欽差大臣,虎門銷煙前後屢上禁菸奏摺。其【密陳夷務不能歇手片】直言:『鴉片流毒於天下,法當從嚴。』
30. 張之洞:晚清洋務派代表,著【勸學篇】倡『中體西用』。【清史稿】載其屢諫變法,臨終口授遺折猶言『滿漢之見宜化除』。

結語
三十忠諫之臣縱貫三千載,其諫言或如史魚之矢直,或如魏徵之明辨,或如海瑞之剛烈,然皆秉持儒家『以道匡君』之志。此種『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的諍臣傳統,實爲中華政統中不可或缺的清流,至今猶值得吾輩深味其『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精神品格。

(全文約780字)
發表於 2025-10-8 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專論】儒家道統中的忠諫精神:三十位諍臣風骨述略

引言
儒家政治哲學以『仁政』爲本,以『直諫』爲用,自孔子立『忠孝』之教,孟子倡『格君心之非』,歷代儒臣以道事君,犯顏直諫者不絕於史。茲擇取三十位具代表性的忠諫之臣,考其行跡,彰其風骨,以明儒家『士不可不弘毅』之精神。

一、先秦源流(5例)
1. 比干:商末王室重臣,以『三代孤忠』垂範後世。【史記·殷本紀】載其『強諫紂』三日不去,終遭剖心之禍。孔子贊爲『三仁之首』,開直諫死節之先聲。
2. 史魚:春秋衛國史官,臨終以『尸諫』促衛靈公召用蘧伯玉。【論語·衛靈公】載孔子稱:『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
3. 子產:鄭國賢相,開創『不毀鄉校』議政傳統。【左傳】載其『忠於社稷,以禮治國』,孔子聞其卒,流涕稱『古之遺愛』。
4. 孟子:戰國大儒,提出『民貴君輕』說。【孟子·梁惠王】載其直言『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確立儒家諫諍理論根基。
5. 荀子:雖主性惡之說,然【荀子·臣道】強調『從道不從君』,提出『諫、爭、輔、拂』四類臣道,構建系統諫議理論。

二、兩漢風骨(6例)
6. 叔孫通:漢初儒宗,制禮作樂間不忘規諫。【漢書】載其諫高祖廢立太子時稱:『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震動。』
7. 賈誼:文帝時太中大夫,上【治安策】直指時弊。其【陳政事疏】痛陳『可爲痛哭者一,可爲流涕者二』,開漢代政論散文諫諍先河。
8. 汲黯:武帝時東海太守,史稱『社稷之臣』。【史記】載其面斥武帝『內多欲而外施仁義』,漢武帝畏其直諫,『不冠不見』。
9. 朱云:成帝時槐里令,上演『折檻』壯舉。【漢書】載其求尚方斬馬劍斬佞臣張禹,檻折猶呼:『臣得從龍逢、比干游地下足矣!』
10. 劉向:宣帝時諫大夫,校書天祿閣而不忘國事。屢次上書劾奏外戚專權,著【諫營昌陵疏】阻成帝奢靡,開後世諫疏文體。
11. 楊震:東漢『關西孔子』,暮夜卻金時稱『天知地知』。【後漢書】載其屢諫安帝罷黜奸佞,終遭構陷,飲鴆前悲嘆:『何面目復見日月!』

三、魏晉至隋唐(7例)
12. 陳群:曹魏尚書令,創九品中正制而堅守諫職。【三國志】載其屢諫文帝節制遊獵,上【諫追封太后父母疏】確立禮法規範。
13. 高允:北魏中書侍郎,歷事五帝而直諫不輟。【魏書】載其起草國史秉筆直書,太武帝怒欲誅之,仍從容對曰:『史筆當實錄。』
14. 魏徵:太宗時諫議大夫,成就『君臣相得』典範。【貞觀政要】載其諫言二百餘事,提出『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治國箴言。
15. 狄仁傑:武則天時期宰相,以『唐室砥柱』著稱。【資治通鑑】載其面折廷爭,成功諫止武后立武三思爲太子,保全李唐宗脈。
16. 宋璟:玄宗開元名相,延續貞觀諫風。【舊唐書】稱其『剛正過於姚崇』,屢諫節制奢靡,拒受佞臣獻媚,時人譽之『有腳陽春』。
17. 陸贄:德宗時翰林學士,以奏議文章名世。【陸宣公奏議】載其【奉天請罷瓊林大盈二庫狀】,諫止君王私斂,蘇軾贊爲『集古文之成』。
18. 白居易:憲宗時左拾遺,踐行『文章合爲時而著』。【與元九書】自述『有闕必規,有違必諫』,【賣炭翁】等樂府詩皆含諷諫之旨。

四、宋明氣節(8例)
19. 范仲淹:仁宗朝參知政事,開宋代諫風先河。【宋史】載其『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岳陽樓記】倡『先憂後樂』之臣節。
20. 包拯:仁宗時御史中丞,以鐵面直諫聞名。【包孝肅公奏議】載其七彈國戚張堯佐,面唾帝前,宋人稱『黃河清,包公直』。
21. 蘇軾:哲宗時翰林學士,新舊黨爭中守正不阿。【宋史】載其因『烏台詩案』受誣,仍堅持『言必中當世之過』的諫官本色。
22. 胡銓:高宗時樞密院編修,上【請斬秦檜書】震動朝野。【續資治通鑑】載其『不與檜等共戴天』之語,金人募其奏疏千金不得。
23. 海瑞:世宗時戶部主事,備棺上【治安疏】。【明史】載其直斥嘉靖『陛下之誤多矣』,下詔獄仍誦讀【周易】自若。
24. 楊繼盛:嘉靖時兵部員外郎,彈劾權相嚴嵩『十罪五奸』。【明儒學案】載其受酷刑前自割腐肉,臨刑賦詩『鐵肩擔道義』。
25. 顧憲成:萬曆年間吏部郎中,因爭『國本』罷官。【明史】載其主東林書院講學,倡『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26. 劉宗周:崇禎朝左都御史,以『戇直』著稱。【明儒學案】載其前後奏疏百餘篇,臨終猶戒弟子『誠意正心』乃諫諍之本。

五、清世餘響(4例)
27. 孫嘉淦:雍正帝即位初上【三習一弊疏】。【清史稿】稱其疏『言人所不敢言』,乾隆初復上【防漸杜微疏】,成清代諫疏典範。
28. 林則徐:道光時湖廣總督,上【錢票無甚關礙宜重禁吃煙以杜弊源片】。【林文忠公政書】載其力陳鴉片之害,開啟近代禁菸先聲。
29. 曾國藩:咸豐朝禮部侍郎,上【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曾文正公全集】載其直指咸豐帝『瑣碎』『文飾』之失,震動朝野。
30. 張之洞:光緒末軍機大臣,屢上【勸學篇】【變通政治人才爲先疏】。【張文襄公全集】載其以『中學爲體,西學爲用』諫政治改革,促清廷立憲。

結語
三十諍臣縱貫三千載,其諫言或婉或直,其風骨或剛或韌,然皆秉持儒家『以道匡君』之精神。此種『不避斧鉞』的諫諍傳統,實爲中華政制特有的糾錯機制,亦是士人『內聖外王』理想的政治實踐。當今研習此道,當知直諫非爲沽名,死節不在愚忠,而在以仁義爲根基,以天下爲襟懷,此方爲儒家忠諫精神之真髓。

(全文約780字)
從頭再來 發表於 2025-10-8 12:13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專論】儒家道統中的忠諫精神:三十位諍臣風骨述略

引言
儒家政治哲學以『仁政』爲本,以『直諫』爲用,自孔子立『忠孝』之教,孟子倡『格君心之非』,歷代儒臣以道事君,犯顏直諫者不絕於史。茲擇取三十位具代表性的忠諫之臣,考其行跡,彰其風骨,以明儒家『士不可不弘毅』之精神。

一、先秦源流(5例)
1. 比干
商末王室重臣,以『三代孤忠』垂範後世。【史記·殷本紀】載其『強諫紂』三日不去,終遭剖心之禍。孔子贊爲『三仁之首』,開直諫死節之先聲。

2. 史魚
春秋衛國史官,臨終以『尸諫』促衛靈公召用蘧伯玉。【論語·衛靈公】載孔子稱:『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

3. 子產
鄭國賢相,開創『不毀鄉校』議政傳統。【左傳】載其『忠於社稷,以禮治國』,孔子聞其卒,流涕稱『古之遺愛』。

4. 孟子
戰國大儒,提出『民貴君輕』說。【孟子】載其直言『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確立儒家諫諍理論根基。

5. 荀子
雖主性惡之說,然【荀子·臣道】強調『從道不從君』,提出『諫、爭、輔、拂』四類臣道,構建系統諫議理論。

二、兩漢風骨(6例)
6. 叔孫通
漢初儒宗,制禮作樂間不忘規諫。【漢書】載其諫高祖廢立太子時稱:『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震動。』

7. 賈誼
文帝時太中大夫,上【治安策】直指時弊。其【陳政事疏】痛陳『可爲痛哭者一,可爲流涕者二』,開漢代政論散文諫諍先河。

8. 汲黯
武帝時東海太守,史稱『社稷之臣』。【史記】載其面斥武帝『內多欲而外施仁義』,漢武帝畏其直諫,『不冠不見』。

9. 朱雲
成帝時槐里令,上演『折檻』壯舉。【漢書】載其求尚方斬馬劍斬佞臣張禹,檻折猶呼:『臣得從龍逢、比干游地下足矣!』

10. 劉向
宣帝時諫大夫,校書天祿閣而不忘國事。屢次上書劾奏外戚專權,著【諫營昌陵疏】阻成帝奢靡,開後世諫疏文體。

11. 楊震
東漢『關西孔子』,暮夜卻金時稱『天知地知』。【後漢書】載其屢諫安帝罷黜奸佞,終遭構陷,飲鴆前悲嘆:『何面目復見日月!』

三、魏晉至隋唐(7例)
12. 陳群
曹魏尚書令,創九品中正制而堅守諫職。【三國志】載其屢諫文帝節制遊獵,上【諫追封太后父母疏】確立禮法規範。

13. 高允
北魏中書侍郎,歷事五帝而直諫不輟。【魏書】載其起草國史秉筆直書,太武帝怒欲誅之,仍從容對曰:『史筆當實錄。』

14. 魏徵
太宗時諫議大夫,成就『君臣相得』典範。【貞觀政要】載其諫言二百餘事,提出『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著名論斷。

15. 褚遂良
唐初名相,以書法名世而更重諫職。高宗欲立武后時叩頭流血諫阻,雖遭貶謫而不改其節。

16. 宋璟
開元賢相,繼姚崇之後整肅吏治。【資治通鑑】載其諫止玄宗賞賜錦緞,曰:『恥法之不行,不憂賜之不及。』

17. 張九齡
開元最後賢相,以【千秋金鑒錄】直諫得失。安祿山初叛時即力主誅殺,預見『亂幽州者,必此胡也』。

18. 陸贄
德宗時翰林學士,代擬詔誥而多藏諫言。【陸宣公奏議】存諫疏百餘篇,蘇軾贊其『智如子房而文則過』。

四、宋明氣節(8例)
19. 范仲淹
慶曆名臣,踐行『先憂後樂』之志。上【百官圖】直指宰相呂夷簡專權,開啟慶曆新政。

20. 包拯
仁宗時御史中丞,彈劾不避權幸。【宋史】載其『笑比黃河清』,七彈國戚張堯佐,京師傳『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21. 蘇軾
雖以文名世,然【上神宗皇帝書】力陳新法之弊。烏台詩案中仍堅持『言必中當世之過』。

22. 趙抃
北宋鐵面御史,赴蜀任職僅攜一琴一鶴。【宋史】稱其『日所爲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於天』。

23. 胡銓
南宋初年樞密院編修,上【請斬秦檜書】震動朝野。金人募其書千金,讀之色變。

24. 海瑞
明世宗時戶部主事,備棺上【治安疏】。斥嘉靖『陛下之誤多矣』,下詔獄而天下震動。

25. 楊繼盛
嘉靖時兵部員外郎,彈劾權相嚴嵩十大罪。【明史】載其受酷刑不屈,臨刑賦詩:『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

26. 左光斗
天啟年間御史,對抗閹黨至死不屈。下詔獄遭酷刑,仍厲聲曰:『吾頭可斷,吾節不可移!』

五、清世餘響(4例)
27. 孫嘉淦
雍正帝直臣,上【三習一弊疏】聞名天下。乾隆初年復上【防漸疏】,直指時弊八千言。

28. 郭嵩燾
晚清首任駐英公使,倡洋務而遭守舊派攻訐。其【使西紀程】雖被毀版,仍堅持『實事求是』之諫。

29. 張之洞
洋務派代表,以【勸學篇】諫變法自強。雖居疆臣仍屢上奏摺,主張『舊學爲體,新學爲用』。

30. 林則徐
道光朝重臣,虎門銷煙前後屢上禁菸疏。遣戍伊犁時仍疾呼:『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結語
三十諍臣縱貫三千載,其諫言或如霹靂雷霆,或如春雨潤物,然皆秉持儒家『以道匡君』之旨。此種忠諫精神,非爲邀直臣之名,實乃『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之實踐。歷代儒者以血肉之軀築就道統長城,至今猶可聞其金石之聲。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