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27|回覆: 1

[儒家學說] 【韓詩外傳】卷7詩解8子曰爲人下其猶土高比以廣德也下比所以狹行薦賢者賢於賢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1-21 20:0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韓詩外傳】卷7詩解8子曰爲人下其猶土高比以廣德也下比所以狹行薦賢者賢於賢
題文詩:
孔子閒居,子貢侍坐,問爲人下,之道奈何?
孔子曰善,哉爾之問!爲人下者,其猶土乎?
子貢未達,孔子曰夫,土者掘之,得甘泉焉,
樹得五穀,草木植鳥,獸魚鱉遂;生則立焉,
死則入焉;多功不言,賞世不絕,:
能爲下者,其惟土乎!子貢:賜雖不敏,
請事斯語.經有:式禮莫愆.傳曰南假,
過程,太子子,之烹鱺魚.南假子曰:
聞君子不,食鱺魚也.太子曰此,乃君子食,
我何與焉?假子曰;夫高比所,以廣德也,
下比所以,狹行也者;比於善者,自進之階,
比於惡者,自退之原.詩不云乎!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吾豈自比,君子哉志,慕之而已.
子貢問賢,:齊有鮑叔,鄭有子皮,
子貢曰否;齊有管仲,鄭有子產.孔子:
者,於子皮.貢曰然則,齊無管仲,
鄭無子產?子曰汝知一,不知其二.汝聞進賢,
爲賢耶用,力爲賢耶?貢曰,賢賢於賢.
孔子乃;知賢知也,推賢仁也,引賢義也;
有此三者,又何加焉!吾聞鮑叔,之進管仲,
聞子皮之,進子產也,未聞管仲,子產進賢.
【原文】  孔子閒居,子貢侍坐,『請問爲人下之道奈何?』孔子曰:『善哉!爾之問也!爲人下,其猶土乎?』子貢未達,孔子曰:『夫土者、掘之得甘泉焉,樹之得五穀焉,草木植焉,鳥獸魚鱉遂焉;生則立焉,死則入焉;多功不言,賞世不絕,故曰:能爲下者、其惟土乎!』子貢曰:『賜雖不敏,請事斯語。』詩曰:『式禮莫愆。』【注釋】『式禮莫愆。』
出自詩經【楚茨】 原文:
我孔戁矣,式禮莫愆。工祝致告,徂賚孝孫。苾芬孝祀,神嗜飲食。 
卜爾百福,如幾如式。既齊既稷,既匡既敕。永錫爾極,時萬時億。
譯文:祭祀中我們極其恭謹,因而禮儀周全沒毛病。於是司儀向大家致辭,賜福給主祭孝子賢孫。上供的祭品美味芬芳,神靈很喜歡又吃又飲,要賜給你眾多的福分。祭祀遵法度按期舉行,態度恭敬而舉止敏捷,莊嚴隆重又小心謹慎。因而永賜你極大福分,成萬成億綿長無窮盡!
【譯文】
  孔子在家閒坐,他的學生子貢陪侍在旁,請教孔子應該如何做到謙虛謹慎地待人。孔子說:『你的問題問得好呀!對人謙虛有禮,大概就像大地那樣吧!』子貢不明白孔子的意思。孔子又說:『那大地,挖掘它就可以得到甘泉,耕耘它就會得到五穀;草木在它上邊生長,鳥獸魚鱉在其中各得其所。人活著就在上面成家立業,死後就埋入地里。大地的功勞很多卻從不會四處張揚,然而它對社會的貢獻卻永不斷絕。所以說,真正能謙虛待人的,大概只有大地了吧?』子貢說:『我雖然不聰明,也一定要按您這話去做。』詩經上說:『祭祀中我們極其恭謹,因而禮儀周全沒毛病。』【原文】  傳曰:南假子過程本,本爲之烹鱺魚。南假子曰:『聞君子不食鱺魚。』本子曰:『此乃君子食也,我何與焉?』假子曰:『夫高比、所以廣德也,下比、所以狹行也;比於善者、自進之階,比於惡者,自退之原也。且詩不云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吾豈自比君子哉!志慕之而已矣。』【注釋】
出自劉向【說苑】卷17雜言詩解9大無不容上比廣德下比狹行丈夫忠信游水
【原文】
  昔者南瑕子過程太子,太子爲烹鯢魚。南瑕子曰:『吾聞君子不食鯢魚。』程太子曰:『乃君子否?子何事焉?』南瑕子曰:『吾聞君子上比所以廣德也,下比所以狹行也,(比於善者、自進之階,比)於惡(者)自退之原也。詩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吾豈敢自以爲君子哉?志向之而已。孔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吾聞君子上比所以廣德也,下比所以狹行也,』:
譯文:與德行超出自己的人相比可以光大自己的德行,與德行不如自己的人相比則要減損自己的德行。說明人應當向德行超出自己的人看齊,這樣才能使自己的道德修養不斷提高。【原文】  子貢問大臣,子曰:『齊有鮑叔,鄭有子皮。』子貢曰:『否。齊有管仲,鄭有東里子產。』孔子曰:『產、薦也。』子貢曰:『然則薦賢賢於賢。』曰:『知賢、知也,推賢、仁也,引賢、義也。有此三者,又何加焉!』 
【注釋】
出自劉向【說苑】卷2臣術詩解4貴視所舉富視所與貧視不取窮視不爲
子貢問孔子曰:『今之人臣孰爲賢?』孔子曰:『吾未識也。往者,齊有鮑叔,鄭有子皮,賢者也。』子貢曰:『然則齊無管仲,鄭無子產乎?』子曰:『賜,汝徒知其一,不知其二。汝聞進賢爲賢耶?用力爲賢耶?』子貢曰:『進賢爲賢。』子曰:『然。吾聞鮑叔之進管仲也,聞子皮之進子產也,未聞管仲、子產有所進也。』
【譯文】
【譯文】
子貢問孔子說:『如今的臣子中誰是賢人?』孔子說:『我不知道。從前,齊國有鮑叔,鄭國有子皮,他倆是賢人』子貢說:『那麼齊國管仲就不算賢人,鄭國子產就不算賢人嗎?』孔子說:『賜啊,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聽說是引進賢人的爲賢呢,還是出力的爲賢呢?』子貢說:『引進賢人的爲賢。』孔子說:『對。我聽說鮑叔引進了管仲,子皮引進了子產,沒有聽說管仲,子產引進過什麼賢人。"
王立寧 發表於 2025-5-11 23:28 | 顯示全部樓層
【韓詩外傳】卷七第八章所載孔子論"爲人下"之道,實爲闡釋謙德之要義。今試析其文理如下:

一、土德之喻的深層意蘊
孔子以"土"喻"爲人下者",實取【周易】坤卦"厚德載物"之義。土之特性有三:其一,處卑而含章,所謂"掘之得甘泉";其二,生物不擇,五穀草木皆得其養;其三,功成不居,"生則立焉,死則入焉"。此正合【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之旨,而土德較之水德更顯靜默包容。

二、比德之法的辯證關係
"高比以廣德,下比所以狹行"二句,當與【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章互參。高比者,取法乎上,如孟子所謂"舜何人也,予何人也";下比者,自甘卑陋,此即【荀子·修身】所戒"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韓嬰引此,實爲申明儒家"取法乎上,僅得其中"的修身準則。

三、薦賢之道的超越性
"薦賢者賢於賢"一語,可溯至【尚書·咸有一德】"任官惟賢材"之說。孔子在【論語·憲問】中稱管仲"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即是此理。能識賢者,其德必高於被薦者,蓋因具"知人之明"與"成人之美"雙重美德,此即【中庸】"成己成物"之道的具體體現。

四、文本結構的經學意義
此章以子貢"未達"爲轉折,暗合【論語·先進】"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的教化智慧。孔子由具體物象(土)引申至抽象德性(爲人下),再升華至薦賢之道,呈現由器而道的思維進路,與【易傳】"形而上者謂之道"的認知邏輯若合符節。

要之,此章雖簡而義豐,將謙德、比德、知人之道熔於一爐。土德之喻不僅闡發"爲人下"的處世哲學,更揭示了儒家"卑以自牧"的修身要訣,與【周易】謙卦"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的深意遙相呼應。學者當於此細玩其味,方不負聖賢垂訓之苦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甲申日|黃帝4722年四月十八日午時| 2025/5/15/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