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62|回覆: 1

[儒家學說] 【韓詩外傳】卷4詩解4君者以禮分施均遍不偏人倫常在晏子使魯上堂則趨孔子以爲有禮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1-8 20:5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韓詩外傳】卷4詩解4君者以禮分施均遍不偏人倫常在晏子使魯上堂則趨孔子以爲有禮
題文詩:
君人者,以禮分施,均遍不偏,爲人者,
以禮事君,忠順不懈,父寬惠而,有禮子敬,
愛而致恭,兄慈愛而,見友弟敬,詘而不慢,
夫照臨而,有別妻柔,順而聽從,若夫行之,
而不中道,恐懼自竦.此全道也,偏立則亂,
具立則治.之,曰審禮.昔者先王,
審禮以惠,天下,德及天地,動無不當.
夫君子者,恭而不難,敬而不鞏,貧窮不約,
富貴不驕,應變不窮,審之禮也.君子於禮,
敬而安之;其於事也,經而不失;於人寬裕,
寡怨弗阿;其於儀也,修飾不危;其應變也,
齊給便捷,而不累其,於百官伎,藝之人也,
不與爭能,致用其功;其於天地,萬物也不,
拂其所而,謹裁其盛;其待上也,忠順不懈;
其使下也,均遍不偏;其於交遊,緣類有義;
其於鄉曲,容而不亂.是故人君,窮則有名,
通則有功,仁義兼覆,天下不窮,明通天地,
理萬變而,不疑不惑,血氣平和,志意廣大,
行義塞於,天地之間,仁知之極,是謂先王,
審之禮也.若是,老者安之,少者懷之,
朋友信之,如赤子之,歸慈母曰:仁刑義立,
教誠愛深,禮樂交通,故也詩曰:禮儀卒度,
笑語卒獲.真情遍在,人倫常在;禮無不有,
有情有義,義薄雲天;因情制宜.晏子聘魯,
上堂則趨,授玉則跪.子貢怪之,問孔子曰:
晏子知禮?今者晏子,聘魯上堂,則趨授玉,
則跪何也?孔子:其有方矣,待其見我,
我將問焉.晏子至,孔子問之.晏子對曰:
上堂之禮,君行,臣行,今君行疾,
臣敢不趨!今君之授,幣也卑臣,敢不跪乎!
孔子曰善,禮中有禮.賜寡,何足識禮!
經有:禮儀卒度,笑語卒獲.晏子之謂.
【原文】  君人者、以禮分施,均遍而不偏,臣以禮事君,忠順而不解,父寬惠而有禮,子敬愛而致恭,兄慈愛而見友,弟敬詘而不慢,夫照臨而有別,妻柔順而聽從,若夫行之而不中道,即恐懼而自竦。此全道也,偏立則亂,具立則治。請問兼能之奈何?曰審禮。昔者、先王審禮以惠天下,故德及天地。動無不當。夫君子恭而不難,敬而不鞏,貧窮而不約,富貴而不驕,應變而不窮,審之禮也。故君子於禮也,敬而安之;其於事也,經而不失;其於人也,寬裕寡怨而弗阿;其於儀也,修飾而不危;其應變也,齊給便捷而不累;其於百官伎藝之人也,不與爭能而致用其功;其於天地萬物也,不拂其所而謹裁其盛;其待上也,忠順而不解;其使下也,均遍而不偏;其於交遊也,緣類而有義;其於鄉曲也,容而不亂。是故窮則有名,通則有功,仁義兼覆天下而不窮,明通天地、理萬變而不疑,血氣平和,志意廣大,行義塞天地,仁知之極也,夫是謂先王審之禮也。
若是、則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如赤子之歸慈母也。曰:仁刑義立,教誠愛深,禮樂交通故也。詩曰:『禮儀卒度,笑語卒獲。』 
【注釋】出自【荀子】卷12君道篇詩解2人倫情俱君子審禮
【原文】請問爲人君?曰:以禮分施<1>,均遍而不偏<2>。請問爲人臣?曰:以禮待君<3>,忠順而不懈。請問爲人父塞於天地之間,仁知之極也。夫是之謂聖人,審之禮也。
  【譯文】

 請問怎樣做君主?回答說:要按照禮義去施捨,公平而不偏私。請問怎樣做臣子?回答說:要按照禮義去侍奉君主,忠誠順從而不懈怠。請問怎樣做父親?回答說:要寬厚仁愛而有禮節。請問怎樣做兒子?回答說:要敬愛父母而極有禮貌。請問怎樣做哥哥?回答說:要仁慈地愛護弟弟而付出自己的友愛。請問怎樣做弟弟?回答說:要恭敬順服而一絲不苟。請問怎樣做丈夫?回答說:要盡力取得功業而不放蕩淫亂,盡力親近妻子而又有一定的界限。請問怎樣做妻子?回答說:丈夫遵行禮義就溫柔順從聽命侍候他,丈夫不遵行禮義就誠惶誠恐而獨自保持肅敬。這些原則,只能部分地做到,那麼天下仍會混亂;全部確立了,天下就會大治;它們足夠用來作爲楷模了。
請問要全部做到這些該怎麼辦?回答說:必須弄清楚禮義。古代聖王弄明白了禮義而普遍施行於天下,行動沒有不恰當的。所以君子謙恭但不膽怯,肅敬但不恐懼,貧窮卻不卑屈,富貴卻不驕縱,同時遇到各種事變、也能應付自如而不會束手無策,這都是因爲弄明白了禮義的緣故。所以君子對於禮義,敬重並遵守它;他對於事務,做起來直截了當但不出差錯;他對於別人,很少埋怨、寬宏大量但不阿諛逢迎;他做人的原則,是謹慎地加強修養而不險詐;他應付事變,迅速敏捷而不糊塗;他對於天地萬物,不致力於解說它們形成的原因而能做到很好地利用其材;他對於各種官府中的官吏和有技術的人材,不和他們競爭技能的高下而能做到很好地利用他們的工作成果;他侍奉君主,忠誠順從而不懈怠;他使喚下邊的人,公平而不偏私;他與人交往,依循道義而有法度;他住在家鄉,待人寬容而不胡作非爲。所以君子處境窮困時就一定享有名望,顯達時就一定能建立功勳;他的仁愛寬厚之德普照天下而不昏暗,他的明智通達能夠整治天地萬物、處理各種事變而不疑惑;他心平氣和,思想開闊,德行道義充滿在天地之間,仁德智慧達到了極點。這種人就叫做聖人,這是因爲他弄明白了禮義的緣故啊。
〔注釋〕

  <1>分施:施捨,給人恩惠。 <2>均遍:公平。 <3>待:『侍』字之誤。【韓詩外傳】卷四第十一章作『事』可證。下文『待上』之『待』同此。 <4>致:極。文:指禮節禮貌。 <5>見[xiàn 音現]:同『現』。 友:兄弟之間的親愛、友好與幫助。 <6>臨:近。 有辨:指夫妻有別,保持一定的界限。 <7>竦[sǒng 音聳]:肅敬。 <8>稽:通『楷』,楷模。 <9>方[páng 音旁]皇:廣大。(彷徨) 周浹[jiá 音夾]:周遍。 <10>難:通『□』,畏懼。 <11>鞏:通『恐』,恐懼。 <12>應:【集解】作『態』,據宋浙本改。 <13>飾:同『飭』,整治。 危:兇險,險詐。 <14>齊給:見前『齊給便利』。齊,給、便、利:都是敏捷快速的意思。『齊給』即『齊疾』。 <15>然:如此。這裡用作使動詞,表示『使……成爲這個樣子』、『形成』。【廣雅·釋詁】:『然,成也。』 <16>事:與『人』相對,當爲『吏』字之誤。篆文『事』『吏』相似,所以古代此兩字易混誤。 <17>類:法。參見【方言】、【廣雅】。法,規範。 <18>容:寬容。 <19>閔:通『昧』,昏暗。 <20>用:治。
【原文】
 晏子聘魯,上堂則趨,授玉則跪。子貢怪之,問孔子曰:『晏子知禮乎?今者晏子來聘魯,上堂則趨,授玉則跪,何也?』孔子曰:『其有方矣。待其見我,我將問焉。』俄而晏子至,孔子問之。晏子對曰:『夫上堂之禮,君行一,臣行二。今君行疾,臣敢不趨乎!今君之授幣也卑,臣敢不跪乎!』孔子曰:『善。禮中又有禮。賜、寡使也,何足以識禮也!』詩曰:『禮儀卒度,笑語卒獲。』晏子之謂也。
【注釋】出自晏子春秋卷5內篇雜(上)詩解21景公使魯有事已仲尼以爲知禮大不踰閑小出入可
原文:晏子使魯,仲尼命門弟子往觀。子貢反,報曰:『孰謂晏子習於禮乎?夫禮曰:'登階不歷,堂上不趨,授玉不跪。」今晏子皆反此,孰謂晏子習於禮者?』
晏子既已有事於魯君,退見仲尼,仲尼曰:『夫禮,登階不歷,堂上不趨,授玉不跪。夫子反此乎?』
晏子曰:『 嬰聞兩檻之閒,君臣有位焉,君行其一,臣行其二。君之來遬,是以登階歷堂上趨以及位也。君授玉卑,故跪以下之。且吾聞之,大者不踰閑,小者出入可也。』
晏子出,仲尼送之以賓客之禮,不計之義,維晏子爲能行之。
21【譯文】
晏子出使魯國,孔子命令及門弟子前去觀看,子貢回來,報告說:『誰說晏子熟習於禮?【禮】中說: '上台階不能越級,在堂上不能快步走,授給玉器不能下跪。」現在晏子全部與此相反,誰說晏子是熟習禮的人呢?』晏子結束了對魯君的拜謁後,離開宮廷去見孔子。孔子說:『禮儀的規則,上台階不能越級,在堂上不能快步走,授給玉器不能下跪。先生違了這些反嗎?』晏子說:『我聽說兩堂之間,君臣各有其位,君王走一步,臣子走兩步。魯君走來得快,所以我上台階跨越而行,在堂上快步走以按規定的時間到達我的位置。君王授受玉時身子低伏,所以跪下以比他更低。而且我聽說,大的方面不超越禮的規則,小的方面有些出入是可以的。』晏子出去了,孔子以賓客之禮相送,(返回後對及門弟子說):『不合常規的禮,只有晏子能夠實行。』
劉軌助 發表於 2025-7-24 14:23 | 顯示全部樓層
【韓詩外傳】卷四禮義綱常疏解

【韓詩外傳】此章以五倫爲經,以禮法爲緯,構建人倫秩序之典範。其言"君者以禮分施,均遍不偏",實乃儒家"爲政以德"思想之具象。考【禮記·哀公問】載孔子"古之爲政,愛人爲大",與此章君道"均遍不偏"之說互爲表里,皆強調統治者當以公心行仁政。晏子使魯"上堂則趨"之儀,非徒步履疾徐之節,實乃【儀禮·聘禮】"賓入門皇"之具體實踐,孔子稱善,正在其能以身體禮。

君臣父子之倫,在此章形成嚴密體系。君道尚"均",【荀子·君道】言"平政愛民"可相發明;臣道貴"忠",【孝經·事君章】"進思盡忠"之說尤能互證。至若父子"寬惠"與"敬愛"並重,實本【論語·爲政】"生事之以禮"之教。值得注意的是,此章特標"夫有別而妻聽從",雖合於【儀禮·喪服】"夫尊於朝,妻尊於室"之制,然以今日視之,當取其互敬內核而革其尊卑之形。

兄弟之道尤見精微。"兄慈愛而見友"暗合【尚書·君陳】"惟孝友於兄弟"之訓,"弟敬詘而不慢"則與【禮記·曲禮】"兄之齒雁行"相應。此種雙向倫理要求,較之單方面強調"悌道",更顯儒家"倫常"之辯證智慧。晏子執禮,孔子稱善,正在於其能於細微處見精神,所謂"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論語·陽貨】)。

此章之要義,在於揭示禮非虛文,乃人倫日用之實。晏子"趨"之動作爲禮之末,而孔子所見者爲禮之本——即內心之敬。【韓詩外傳】通過具體儀節,展現的是"禮者,天地之序也"(【禮記·樂記】)的深層哲學。當今研習此章,當超越文字表象,體認其中"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史記·太史公自序】)的文明意義,進而思考傳統禮制在現代社會中的創造性轉化。
陸油 發表於 2025-7-26 03:48 | 顯示全部樓層
【韓詩外傳】卷四所載"晏子使魯"章,實爲闡發禮制精義之重要文獻。今就經義略陳管見,以明人倫綱紀之要。

一、禮制分施的政治哲學
"君者以禮分施,均遍不偏"八字,實爲儒家政治思想之樞要。【禮記·樂記】云:"禮者,天地之序也。"君道之要,在於以禮爲度而均施政教。董仲舒【春秋繁露】謂"聖人法天而立道",正與此章君道觀相發明。考【周禮】六官分職,皆本"均遍"之義,非獨賞罰公平,更在於禮制秩序之建立。晏子趨堂之儀,恰是"禮分施"之具體展現。

二、五倫關係的禮學實踐
文中詳述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四倫(缺朋友一倫),與【孟子·滕文公】五倫說可相參證。尤可注意者:
1. 臣道"忠順不懈"與【孝經】"進思盡忠"相契
2. 父子"寬惠-敬愛"的互動,較【論語】"色難"之說更顯溫情
3. 兄弟"慈愛見友"與"敬詘不慢"的對等關係,突破長幼絕對差序
4. 夫婦"照臨有別"與"柔順聽從",較【儀禮】更重情感調和

三、晏子行禮的微言大義
晏子"上堂則趨"獲孔子嘉許事,當與【論語·鄉黨】"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互參。鄭玄註:"趨,疾行示敬也。"此非徒儀節之末,實體現:
1. 外交場合的"禮以制中"(【中庸】)
2. 身居相位而恪守臣禮的示範意義
3. 動靜之間見"威儀三千"的修養功夫

四、當代啟示
1. "均遍不偏"可轉化爲現代管理的公平原則
2. 五倫關係中的對等性,可爲現代家庭倫理提供參照
3. 晏子之禮提示:文明對話需建立在共同禮儀規範基礎上

結語:此章雖簡,然"致廣大而盡精微"(【中庸】)。禮者非束縛人性,實爲"因人情而爲之節文"(【禮記】)。讀此章當思:古人制禮,皆本於天理而順乎人情,此即"人倫常在"之真諦。今人研習國學,貴在得其精神而通其變化,方不負先賢垂訓之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酉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三日寅時| 2025/7/27/週日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