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86|回覆: 3

[儒家學說] 劉向【新序】卷7士詩解14張胥鄙譚夫吾義死未謂得節蘇武守節不降匈奴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0-20 20:5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向【新序】卷7士詩解14張胥鄙譚夫吾義死未謂得節蘇武守節不降匈奴
題文詩:
吳有士曰,張胥鄙與,譚夫吾前,交而後絕.
張胥鄙有,罪拘將死.譚夫吾合,徒而取之,
出至於道,而後乃知,其夫吾也.輟行辭曰:
義不同子,故前交而,後絕吾聞,君子不以,
安肆志不,爲危易行,吾從子是,安則肆志,
危則易行.與吾因子,而生不若,反拘而死.
闔閭聞之,令吏釋之.張胥鄙曰:吾義不同,
於譚夫吾,故不受其,任矣今吏,以是出我,
以譚夫吾,故免也吾,庸遽受乎?遂觸牆死.
譚夫吾聞,曰我任而,不受佞也;不知而出,
之愚也佞,不可接士,愚不可以,事君吾行,
虛矣人惡,以吾力生,吾亦恥以,此立於世.
乃絕頸死.君子:譚夫吾其,以失士矣,
張胥鄙亦,爲未得也,可謂剛勇,未謂得節.
蘇武,故右將軍,平陵侯者,蘇建子也.
孝武帝時,武爲,栘中監使,匈奴是時,
匈奴使者,數降漢故,匈奴欲降,武以取當.
單于使貴,人故漢人,衛律說武,武不從乃,
設以貴爵,重祿尊位,終不聽於,是律絕不,
與飲食武,數日不降.又當盛暑,以旃厚衣,
幷束日暴,武心愈堅,終不屈撓.曰臣事君,
由子事父,子爲父死,無所恨也,守節不移,
雖有鈇鉞,湯鑊之誅,而不懼也,尊官顯位,
而不榮也.匈奴亦由,此重之武,留十餘歲,
竟不降下,可謂守節,臣矣詩云:我心匪石,
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蘇武之謂.
匈奴紿言,武死其後,漢聞武在,使使求武,
匈奴歸武,漢尊武爲,典屬國顯,異於他臣.
【原文】  吳有士曰張胥鄙,譚夫吾,前交而後絕。張胥鄙有罪,拘將死。譚夫吾合徒而取之,出至於道,而後乃知其夫吾也。輟行而辭曰:『義不同於子,故前交而後絕。吾聞之君子不以安肆志,不爲危易行,今吾從子,是安則肆志,危則易行也。與吾因子而生,不若反拘而死。』闔閭聞之,令吏釋之。張胥鄙曰:『吾義不同於譚夫吾,故不受其任矣,今吏以是出我,以譚夫吾故免也,吾庸遽受之乎?』遂觸牆而死。譚夫吾聞之曰:『我任而不受,佞也;不知而出之,愚也。佞不可以接士,愚不可以事君,吾行虛矣。人惡以吾力生,吾亦恥以此立於世。』乃絕頸而死。君子曰:『譚夫吾其以失士矣,張胥鄙亦爲未得也,可謂剛勇矣,未可謂得節也。』【注釋】史書記載,吳有士曰張胥鄙,譚夫吾,前交而後絕。張胥鄙有罪,拘將死。譚夫吾合徒而取之,出至於道,而後乃知其夫吾也。輟行而辭曰:『義不同於子,故前交而後絕。吾聞之君子不以安肆志,不爲危易行,今吾從子,是安則肆志,危則易行也。與吾因子而生,不若反拘而死。』闔閭聞之,令吏釋之。張胥鄙曰:『吾義不同於譚夫吾,故不受其任矣,今吏以是出我,以譚夫吾故免也,吾庸遽受之乎?』遂觸牆而死。譚夫吾聞之曰:『我任而不受,佞也;不知而出之,愚也。佞不可以接士,愚不可以事君,吾行虛矣。人惡以吾力生,吾亦恥以此立於世。』乃絕頸而死。
【譯文】
據【吳縣誌】記載,
戰國時期曾有一位名叫譚夫吾的人,以無比崇高的言行受到後代人的傳頌。譚夫吾是吳國人,與一位名叫張胥鄙的人交情甚篤,後來又因爲一些事情絕交了。張胥鄙觸犯法律被捕入獄,將要處以死刑。譚夫吾命令自己的一些隨從將他從牢獄中解救出來,當張胥鄙得知是譚夫吾救了他性命時,就找到譚夫吾,說道:『先生您義薄雲天,我一介小人,跟您有天壤之別,因此我開始與您交好,後來又覺得不合適而與您絕交了。我聽說君子不因爲周圍的環境而放棄自己的志向,改變自己的行爲。今天我如果跟先生您逃走的話,雖然我會獲得安全,但卻因爲貪生怕死而改變了自己的意願和行爲。這叫做因危易行,是我所不願意做的事。』這些話說完後,張胥鄙以頭觸牆自殺了。
譚夫吾悲痛地說:『我要救他性命卻不被接受,有討好的嫌疑;我不明白他高潔的志向,而自作主張救他出來,這是我的愚魯之處。哎,我這樣愚笨,實在對不起君主,也對不住朋友,我真是太虛偽了!世人將因此而討厭我,至於我自己,我是再也沒有顏面活在這世上了!』說完這些,他也自刎身亡
【原文】  蘇武者,故右將軍平陵侯蘇建子也。孝武皇帝時,以武爲栘中監使匈奴,是時匈奴使者數降漢,故匈奴亦欲降武以取當。單于使貴人故漢人衛律說武,武不從,乃設以貴爵,重祿尊位,終不聽,於是律絕不與飲食,武數日不降。又當盛暑,以旃厚衣幷束之日暴,武心意愈堅,終不屈撓。稱曰:『臣事君,由子事父也。子爲父死無所恨,守節不移,雖有鈇鉞湯鑊之誅而不懼也,尊官顯位而不榮也。』匈奴亦由此重之。武留十餘歲,竟不降下,可謂守節臣矣。詩云:『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蘇武之謂也。匈奴紿言武死,其後漢聞武在,使使者求武,匈奴欲慕義歸武,漢尊武爲典屬國,顯異於他臣也。
【注釋】出自班固【漢書】
①栘(yí)中監:漢初官名。②取當:取得相當的補償。③旃(zhān):同『氈』。④暴(pù):曬,後作『曝』。⑤由:同『猶』,像。⑥斧鉞(yuè)湯鑊(huò):指漢代兩種殘酷的刑罰。斧鉞,以大斧砍。湯鑊,把人放在沸水的鼎鑊中烹。
(7)紿dai欺騙
【譯文】
蘇武,是已故的右將軍平陵侯蘇建的兒子。漢武帝時,讓蘇武作爲養馬場的官員出使匈奴,此時匈奴(派到漢朝的)使者很多都投降了漢朝,所以匈奴也想要蘇武投降來相抵。單于派遣顯貴的大臣、之前的漢人衛律說服蘇武(投降),蘇武沒有聽從,於是(又)拿出顯貴的爵位、豐厚的俸祿、尊貴的地位(來誘惑),(蘇武)始終沒有聽從,於是衛律停止蘇武的日常供給不給(蘇武)飲食,蘇武很多天沒有投降。又遇上盛夏酷暑,用厚毛氈衣服--起擁住他每日暴曬,蘇武的心意更加堅定,始終沒有屈服。蘇武說『臣子侍奉君主,像兒子侍奉父親。兒子爲父親而死沒有什麼遺憾,堅守節義毫不動搖,即使有腰斬、砍頭、烹煮的誅殺也不害怕,尊貴的官職、顯赫的地位也不以爲榮。』匈奴也因此看重蘇武。蘇武留在匈奴十多年,終究不肯降服,可以說是堅守節義的忠臣了。
【詩經】說:『我的心不是石頭,不可以轉過來轉過去;我的心不是蓆子,不可以卷過來卷過去。』蘇武就是這樣了。匈奴哄騙漢朝說蘇武已經死了,之後漢朝聽說蘇武還活著,派遣使者去請求放了蘇武,匈奴仰慕蘇武的忠義,就放蘇武回去。漢武帝推崇蘇武(讓他)擔任典屬國,尊貴顯榮和別的大臣不一樣。
滄海一聲笑 發表於 2025-6-10 00:43 | 顯示全部樓層
【新序】卷七所載張胥鄙、譚夫吾之事,誠爲士節之深刻寫照。劉向此篇以"前交而後絕"爲敘事樞機,通過二人殊途同歸的生死抉擇,展現了先秦士人"義重於生"的精神品格。今試析其要義如下:

一、交友之道與絕交之義
譚夫吾"合徒而取之"的救援行動,實爲古士"朋友有信"之德的體現。然張胥鄙"輟行而辭"的決絕,恰彰顯更高層次的倫理自覺。【禮記·曲禮】云"君子絕交不出惡聲",張氏以"義不同子"爲由拒絕救助,非因私怨,實因價值觀的根本分歧。這種"絕交存義"的態度,與管寧割席、嵇康絕交等典故同屬士人精神譜系。

二、生死觀與節義之辨
譚夫吾"三刎其頸"的剛烈,與張胥鄙"自縛伏斧質"的從容,形成殊途同歸的死亡美學。值得注意的是,劉向特筆點明"未可謂得節",此論與【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形成微妙對話。蘇武牧羊十九年而不降的"守節",較之瞬間的"義死"更具持久的精神張力,此即司馬遷所謂"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深層意蘊。

三、文本的敘事藝術
劉向通過"知-辭-死"的三段式結構,以簡馭繁地完成道德敘事。張胥鄙"吾聞君子不以安肆志"之語,暗合【周易】"安而不忘危"的憂患意識;譚夫吾"遂頭頸於地"的細節描寫,則與【史記·刺客列傳】的筆法遙相呼應。這種"微言大義"的書寫方式,正是漢代儒家敘事學的典型特徵。

要之,此篇通過對比敘事,揭示了士人精神的多元面向:譚夫吾展現的是"士爲知己者死"的俠義傳統,張胥鄙體現的是"守死善道"的儒者風範,而篇末蘇武的對照,則升華出"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的永恆命題。劉向以此三重境界,構建起完整的士人精神坐標系,爲後世立下了"臨大節而不可奪"的人格標尺。
韓皆或 發表於 2025-6-17 09:54 | 顯示全部樓層
【新序】卷七"張胥鄙譚夫吾"條義理髮微

劉向【新序】所載吳國士人張胥鄙與譚夫吾之事,雖僅百餘言,然其中蘊含的士節倫理之辨,實堪玩味。本文試從先秦士人倫理觀切入,剖析此事與蘇武守節之異同,以明古人"節義"觀之精微。

一、事之本末與倫理困境
據載,張、譚二人"前交而後絕",當張胥鄙獲罪將死之際,譚夫吾率眾劫囚。及至途中,張胥鄙發現施救者乃絕交之故人,遂止步辭曰:"義不同子,故前交而後絕。吾聞君子不以生害義。"終伏劍而死。此中展現的倫理衝突極具典型性:譚夫吾秉持"患難相救"的友道,而張胥鄙則恪守"道不同不相爲謀"的義理。二人行爲皆合於"義",卻因對"義"的理解層次不同而產生根本分歧。

二、死節之辨與價值層級
張胥鄙之死,尤當注意者有三:其一,其拒絕救助非因畏死,恰是爲捍衛更高之"義";其二,其所謂"義不同",當指根本價值觀之異,非尋常嫌隙;其三,伏劍之舉體現"士可殺不可辱"的氣節。然劉向評其"未謂得節",蓋因其所守者乃"絕交之義",較之蘇武"守節不降匈奴"的國族大義,實有公私之判。此正合【禮記·曲禮】"道德仁義,非禮不成"之旨,個體操守須置於更大倫理框架中方見其價值。

三、與蘇武守節之比較
蘇武牧羊十九載,所守者乃"使節"所象徵的國格與使命。較之張胥鄙的私人義氣,蘇武之節具有三重升華:其一,從個人交往準則上升至國家倫理;其二,從瞬間抉擇延伸爲持久堅守;其三,從消極避世轉爲積極擔綱。故班固贊其"使於四方,不辱君命",此即孔子所謂"大節不可奪"的典型體現。

四、先秦士節觀之流變
考諸【左傳】【國語】,春秋士人多重"復禮"之節;至戰國,漸衍爲"士爲知己者死"的私義;而漢世大一統下,乃強調"守節不移"的國族大義。張胥鄙之選擇,猶帶戰國游士氣質;蘇武之節,則彰顯漢儒"國身通一"的理想人格。劉向將此二者並置,實有彰顯士節倫理演進之深意。

要之,張胥鄙之死雖未達"得節"之境,然其"不以生害義"的精神內核,與蘇武守節實同出一源。區別惟在所守之"義"的格局大小,此正【孟子·告子上】"魚與熊掌"章之精義所在。讀此篇者,當於古人進退死生之際,觀其所以權衡取捨者何在,斯得讀史之大要矣。

(全文798字)
弘農耕夫 發表於 2025-8-23 12:53 | 顯示全部樓層
【新序·士節】張胥鄙、譚夫吾事考辨及蘇武守節之義

劉向【新序·卷七】載張胥鄙、譚夫吾事,雖言『士節』,然細考其行,實有可議之處。此事須與後文蘇武之節對觀,乃見真節義之所在。

張胥鄙與譚夫吾初爲友而後絕交,及張胥鄙獲罪將死,譚夫吾率眾劫囚以救。然至中途,張胥鄙知爲譚夫吾所救,竟輟行辭曰:『義不同子,故前交而後絕。吾聞君子不以安肆志,不爲危易行。』遂觸牆而死。譚夫吾聞之曰:『我任而不受,佞也;不知而出之,愚也。佞不可以接士,愚不可以事君。』遂亦自殺。

此事表面似彰二人之節,實則未得節義之真諦。張胥鄙之死,拘於小信而忘大義。其與譚夫吾既已絕交,然遇危難仍受其救,既受之又悔之,以死明『不受仇人之恩』,此實意氣之爭,非真節也。譚夫吾之死,更顯迂闊,既已救人,又因自責而殉之,豈非使義舉成空?故劉向謂其『義死未謂得節』,誠爲的評。

真節義當如蘇武之守節不降匈奴。蘇武使匈奴,遇變被拘,十九年間幽置大窖、徙北海,臥齧雪、吞旃毛,牧羝海上,窮厄困苦已極。然其持漢節不改,非爲個人之名節,乃係國家之尊嚴、使臣之職分。其節也,非一時之意氣,而乃堅忍不拔之志;非針對一人之恩怨,而乃面對強虜之不屈;非求速死以明志,而乃求生以完命歸漢。

故士之節,非在於形式上的不受恩、不食言,或輕易赴死;而在於守其正道,不因安危而變其志,不爲困辱而改其行。張、譚之死,雖剛烈可嘆,然於國於民何益?蘇武之守,雖困苦備嘗,然終全使命,彰顯漢威,其節乃爲大節。

要之,劉向並列二事,其意深矣:士節非徒死於義,更貴於守其志而成其功。蘇武之節,方爲士節之典範,千古之下,猶令人肅然起敬。

(全文約780字)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