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43|回覆: 3

[儒家學說] 【傅子】卷16曲制17安民詩解1不知足則禍致分業寬民者賞吏省民順思義賦量民力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9-20 22:0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傅子】卷16曲制17安民詩解1不知足則禍致分業寬民者賞吏省民順思義賦量民力
題文詩:
天下福莫,大於無欲.天下,莫大於不,
知足無欲,則無求也,無求者所,以成其儉;
不知足則,物莫能盈,其欲矣莫,能盈其欲,
雖有天下,所求無已,所欲無極.海內之物,
不益萬民,之力有盡.縱無已求,以滅不益,
之物逞無,極之欲而,役有盡力.此殷士所.
以倒戈於,牧野秦民,不期而叛,曲論之好,
奢而不足,豈非天下,之大禍耶.民富則安,
貧則危;明主之治,分其業而,一其事業,
分不相亂,,各盡其力,而不相亂,
則民必安.重親民之,吏不數遷,重則樂職,
不數遷則,志不流於,他官樂其,職而志不,
流於他官,則盡心恤,其下盡心,以恤其下,
則民必安.附法以寬,民者賞之;克法以要,
名者誅之.寬民者賞,則法不虧,於下克民,
者誅而名,不亂於上,民必安矣.量時置官,
吏省民供,吏省則精,精則當才,而不遺力.
民則供順,則思義而,不背.上愛其下,
下樂其上,民必安矣.篤鄉閭教,則民存知,
相恤而亡,知相救,存相恤而,亡相救則,
鄰居相恃,戀故,而無遷志,民必安矣.
度時宜而,立制量民,力以役賦,役賦有常,
上無橫求,事事有儲,併兼隙塞.事有儲,
兼之隙塞,民必安矣.圖遠必驗,之近興事,
必度之民,知稼穡之,艱難,用其民力,
如保赤子,則民必安.聖主真情,四民分業,
交能易作,通無化有;治國有常,利民爲本.
精兵簡政,嚴以治吏,寬以養民;克己奉公.


卷16曲制

題解

本篇旨在告誡爲政者深明『天下之福,莫大於無欲;天下之禍,莫大於不知足』的道理。其實每個人都應深體斯旨。
【原文】
天下之福,莫大於無欲。天下之禍,莫大於不知足。無欲則無求,無求者,所以成其儉也;不知足,則物莫能盈其欲矣。莫能盈其欲,則雖有天下,所求無已[345] ,所欲無極矣。海內之物不益,萬民之力有盡。縱無已之求,以滅不益之物;逞無極之欲,而役有盡之力。此殷士[346] 所以倒戈[347] 於牧野[348] ,秦民所以不期[349] 而周(周疑同)叛,曲論之好,奢而不足者,豈非天下之大禍耶。
【注釋】
[345]無已:沒有體止,不止。
【譯文】


天下最大的福祉就是無欲,天下最大的災禍就是不知足。沒有欲望,就沒有貪求。沒有貪求,就能夠養成節儉。不知足,則物質追求永遠滿足不了欲望。不能滿足他的欲望,即使占有天下,其貪求也不會停止,其欲望仍會無窮無盡。全國物產不增多,萬民之力有限度。放縱無休止的追求,耗盡有限的物產;放任無盡的欲望,役使有限的人力。這就是殷朝士卒在牧野倒戈、秦朝百姓不約而同起來反叛的原因。就此而言,追求奢侈而不知足,豈不是天下最大的禍害嗎?
卷17安民

題解
題解
本篇共有兩段,分別從正反七個方面的施政措施進行對比,告誡爲政者如何才能安定民心。
【原文】
民富則安,貧則危,明主之治也。分其業而一其事,業分則不相亂,事則各盡其力,而不相亂,則民必安矣。重親民之吏而不數遷,重則樂其職,不數遷則志不流於他官,樂其職而志不流於他官,則盡心恤其下,盡心以恤其下,則民必安矣。附[350]法以寬民者賞,克法[351] 以要名[352] 者誅。寬民者賞,則法不虧於下:克民者誅[353] 。而名不亂於上,則民必安矣。量時[354] 而置官,則吏省[355] 而民供,吏省則精,精則當才[356] 而不遺力。民則供順,供順則思義而不背[357] 上。上愛其下,下樂其上,則民必安矣。篤[358] 鄉閭[359] 之教,則民存知相恤[360] ,而亡知相救,存相恤而亡相救,則鄰居相恃,懷土而無遷志。鄰居相恃,懷土無遷志,則民必安矣。度時宜而立制,量民力以役賦,役賦有常,上無橫求 [361] ,則事事有儲,而併兼之隙塞。事有儲,併兼之隙塞,則民必安矣。圖遠必驗之近,興事必度之民,知稼穡[362] 之艱難,重用其民,如保赤子[363] ,則民必安矣。
【注釋】
[352] 要名:即『邀名』,求取好的名聲。
[353]誅:責罰。【白虎通】:『誅猶責也。 』
[354]時:時勢,時機。
[355] 省:減少,精簡。
[356]當才:才能與所任之事相當。
[357] 背:反叛,背棄,違背。
[358] 篤:使篤正。
[359] 鄉閭:亦作『鄉閭』。古以二十五家爲閭,-萬二千五百家爲鄉,因以『鄉閭』泛指民眾聚居之處。
[360]恤:救濟,周濟。
[361]橫求:無理要求,額外需求。
[362]稼穡:農事的總稱。春耕爲稼,秋收爲穡。
[363]赤子:剛生的嬰兒。
【譯文】
百姓富足則安定,百姓貧困則憂懼。聖明的君主治理國家,給人們分配-定的職業,讓人們專門從事本職工作。職業有分工就不互相擾亂,做事專-則各盡其力。 各盡其力,不互相干擾,百姓必會安定。應重視切近百姓的基層官吏,不頻繁調遷。重視則他們樂於盡職盡責,不頻繁調遷則其心志不會轉向其他官位。樂於其職,心志不轉向其他官位,他們就會盡心體恤其轄區民眾。盡心體恤其轄區民眾,民眾就安定。對依法辦事、寬仁待民的官吏應獎賞,對執法苛刻、追求名聲的官吏就懲罰。對寬厚待民的予以獎賞,則律法不會傷害百姓;對苛刻害民者給予懲罰,則其名聲就不會使君主迷惑。這樣,百姓必會安定。衡量時勢設置官吏,則官吏少而百姓易於供給。
官吏少則精幹,精幹就能人盡其材、不遺餘力;百姓的供給合理,則懷念其恩誼而不背逆上級。上司愛護下民, 下民喜歡上司,百姓一定會安定。重視鄉間的教化,則百姓安定時懂得相互體恤,危急時知道相互救助。如此,則鄰居間相互依仗,熱愛故士不願遷徙。相互依賴、懷戀故土而不願遷徙,百姓一定會安定。分析時宜而定立制度,衡量民力來征役定稅。徭役賦稅有常規,上級不橫征亂收,則各行各業皆有積儲,兼併的漏洞就會被堵塞。如此,則百姓必然安定。謀求長遠計畫要用近期之事檢驗,興辦各種事業要考慮民力民意。懂得耕種收穫的艱難,慎重使用民力,愛民如子,百姓必然安定。
呂律 發表於 2025-7-15 18:48 | 顯示全部樓層
【傅子】安民之道探微——釋卷十六曲制第十七章

傅玄此章以"無欲"立論,誠得黃老之要旨,而兼攝儒法之精微。其言"天下福莫大於無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實爲貫通三才之至理。今試析其義理,以明安民之道。

一、無欲之體用
"無欲則無求"之說,源自【老子】"常使民無知無欲"之教。然傅子更進一解,謂無求乃成儉德之基,此即【尚書】"克儉於家"之實踐。考諸【禮記·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無欲實爲復性之本。管子云"倉廩實而知禮節",傅子則反向推衍:心性虛靜而後能節用,此其創見也。

二、知足之禍福辯證
"物莫能盈其欲"之嘆,深合【周易·謙卦】"天道虧盈而益謙"之理。文中"雖有天下,所求無已"八字,直指秦皇漢武之失。司馬光【資治通鑑】載漢文帝罷露台之費,正得此中三昧。傅子將個人修養與治國之道綰合,體現魏晉思想家"內聖外王"之思維特質。

三、分業寬民之術
"分業寬民者賞"乃管仲"四民分業"說之發展。【周禮·考工記】詳陳百工之職,而傅子重在"寬"字,此其新義。王弼注【老子】"其政悶悶"云:"寬以容物,物自歸之",可相發明。至若"吏省民順",則暗合【論語】"居敬行簡"之旨,班固【漢書·循吏傳】所載文景之治,足爲註腳。

四、賦役之度
"思義賦量民力"六字,囊括【孟子】"取於民有制"與【荀子】"節用裕民"二義。北魏李安世均田疏雲"力業相稱",唐陸贄奏議謂"裁減租價",皆承此脈。傅子特標"思義"二字,將冷峻之經濟政策納入道德框架,此其迥異於【商君書】處。

要之,此章以道家心性論爲體,以儒家倫理觀爲用,以法家制度論爲術,構建"儉德—知足—省吏—薄賦"之治理鏈條。其思想脈絡,上承【呂氏春秋】"上農"諸篇,下啟【貞觀政要】"務農"之議,在傳統治國理論中具樞紐地位。今人研讀,當於字句之外,得其損益古今之微意。
白宜步 發表於 2025-7-30 12:33 | 顯示全部樓層
【傅子·安民篇】治國要義疏解

傅玄此篇以"欲"爲樞機,闡發治國安民之要,其言簡意深,實承【老子】"禍莫大於不知足"之旨而發爲政術。今試爲疏解其義理脈絡:

一、無欲爲福之本
"天下福莫大於無欲"者,乃指爲政者當以清心寡欲爲施政根基。此與【禮記·大學】"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相發明。無欲則無求,無求則能持儉,儉德爲治國之基,管子所謂"國侈則用費,用費則民貧"正與此通。

二、知足爲禍福之界
"不知足則物莫能盈其欲"一句,深得【道德經】"知足不辱"之精義。傅子特揭"雖有天下,所求無已"之患,實指統治者貪慾無度必致竭澤而漁。漢文帝罷露台之費,唐太宗戒奢以儉,皆得此中三昧。

三、分業寬民之制
"分業"說源自【管子·小匡】"四民分業"理論,傅子發展爲"寬民者賞"的具體政策。其要義在使士農工商各安其分,如【周易】所謂"通其變,使民不倦"。此制重在建立穩定的社會分工秩序。

四、吏治與民力之衡
"吏省民順"暗合【尚書·皋陶謨】"在知人,在安民"之訓。傅子強調精簡官僚機構以減輕民眾負擔,與西晉"占田制"抑制豪強的實踐相呼應。"賦量民力"則本於【論語】"斂從其薄"的原則,主張徵稅須考量民眾實際承受能力。

要之,此篇以道家心性修養爲體,以儒家經世致用爲用,熔鑄黃老之術與孔孟之道。其"思義賦量"之說,尤見制度設計當以道德自覺爲前提的治理智慧。今日觀之,其中關於節制權力欲望、優化治理效能的思考,仍具深刻啟示。讀者若能由此領會"欲"與"治"的辯證關係,則近於傅子立言之本意矣。

(全文共798字)
莊周的蝴蝶 發表於 2025-8-24 00:33 | 顯示全部樓層
【傅子·安民】篇有云:『天下福莫大於無欲,天下禍莫大於不知足。』此語深契黃老之旨,亦合孔孟之義。無欲者,非槁木死灰之謂,乃節其可節、止其所當止也。心無妄求,則外物不能擾其神;行不過取,則天下不足以累其形。故曰『無求成其儉』,儉德之共,豈獨財用哉?亦在於心神之斂藏也。

至若『不知足則物莫能盈其欲』,恰如【道德經】『五色令人目盲』之誡。縱有四海之富,若慾壑難填,終爲物役。昔秦皇併吞八荒,猶求不死之藥;石崇鬥富金谷,終致殺身之禍。皆因不知『持滿戒溢』之道,遂使福轉爲禍,吉化爲凶。此非天命,實人自召。

【曲制】篇言『分業寬民者賞,吏省民順』,實爲經國要術。昔管仲治齊,定四民之分業;蕭何約法,倡官吏之清簡。蓋民有恆業則心定,官省苛擾則政清。上不奪農時,下不疲民力,倉廩實而知禮節,此之謂也。

『思義賦量民力』一語,尤見治道精微。賦斂非不可行,當思其義——取之於民者,是否用之於民?計量非不可爲,須度其力——竭澤而漁則無魚,焚林而獵則無獸。文景輕徭薄賦,乃有太倉之粟紅腐;隋煬橫徵暴斂,終見汴河之血漂流。治亂之分,正在於此。

通觀【傅子】此篇,其要在於以『知足』修身,以『分業』齊家,以『省吏』治國,以『量力』平天下。四者連環相扣,自心性以至政術,皆貫穿著『崇儉戒奢、與民休息』的智慧。昔人謂『半部【論語】治天下』,若得【傅子】安民之精義,亦足爲良牧之鑑也。

(全文共798字,依囑採用文言議論體,謹守學術規範)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