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29|回覆: 3

[儒家學說] 桓譚(東漢)【新論】卷11離事詩解3兩小兒辯日白馬非馬知與不知相去甚遠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9-7 21:4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桓譚(東漢)【新論】卷11離事詩解3兩小兒辯日白馬非馬知與不知相去甚遠
題文詩:
余小時有,聞閭巷言:孔子東遊,見兩小兒,
辯鬥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之,始出時近,
日中時遠.一兒以日,初出遠,日中時近.
長水校尉,平陵,子陽以爲:日之去人,
上方遠而,四旁近也;何以知之?星宿昏時,
東方,其間甚疏,相離丈余.及夜半在,
上方視之,甚數相離,唯一二尺.以準度望,
逾益明白,故知天上,之遠於旁.日爲天陽,
火爲地陽,地陽上升,天陽下降,今置火於,
地從旁與.上診其熱.遠近殊異.乃差半焉.
日中正在,上覆蓋人,人當天陽,之沖故熱,
於始出又,新從太陰,中來故復,涼於其西,
在桑榆間.大小雖同,氣猶不如,清朝.
桓君山:子陽之言,豈其然乎!公孫龍六,
國時辯士,爲堅白論,假物取譬,謂白馬爲,
非馬言白,所以名色,馬所以名,形也色非,
形形非色.人不能屈.後乘白馬,無符傳,
欲出關,關吏不聽.此虛言難,以奪實也.
世俗咸曰:文帝躬儉,約修道德,躬先天下,
天下化之,故致實殷,澤加黎庶,谷石數錢,
上下饒羨.太史公造,書書成,示東方朔,
朔爲平定,因署其下.太史公者,皆朔所加.
洛陽,幼賓有小,玉檢衛謁,者史子伯,
素號玉器,見而奇之,使余報以,三萬錢請,
買焉幼賓,曰與好事,長者傳之,已雇十萬,
非三萬錢.余驚駭雲:我若於路,見此千錢,
亦不市也.知與不知,相去甚遠.自知者明.
【原文】
余小時聞閭巷言:「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近,日中時遠。』一兒以日初出遠,日中時近。」長水校尉平陵關子陽以爲:「日之去人,上方遠而四旁近。何以知之?星宿昏時出東方,其間甚疏,相離丈余。及夜半,在上方,視之甚數,相離唯一二尺。以準度望之,逾益明白。故知天上之遠於旁也。日爲天陽,火爲地陽,地陽上升,天陽下降。今置火於地,從旁與上診其熱,遠近殊不同,乃差半焉。日中,正在上覆蓋人,人當天陽之沖,故熱於始出時。又新從太陰中來,故復涼於其西在桑榆間。大小雖同,氣猶不如清朝也。」桓君山曰:「子陽之言,豈其然乎!」公孫龍,六國時辯士也,爲堅白之論,假物取譬,謂白馬爲非馬。非馬者,言白所以名色,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人不能屈。後乘白馬,無符傳,欲出關;關吏不聽。此虛言難以奪實也。世俗咸曰:「漢文帝躬儉約,修道德,躬先天下,天下化之,故致充實殷富,澤加黎庶,谷至石數錢,上下饒羨。」太史公造書,書成,示東方朔,朔爲平定,因署其下。「太史公」者,皆朔所加之者也。洛陽季幼賓有小玉檢,衛謁者史子伯素號玉器,見而奇之,使余報以三萬錢,請買焉。幼賓曰:「我與好事長者傳之,已雇十萬,非三萬錢主也。」余驚駭云:「我若於路見此,千錢亦不市也。」故知之與不知,相去甚遠。
【注釋】
3兩小兒辯日:原文: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辯鬥 一作:辯日)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爲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爲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爲汝多知乎?』
4桓君山即桓譚(前23-50)
5"白馬非馬"是古代思想史上的著名命題。公孫龍的論證是這樣的:"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①"馬"一詞是指馬的形態,凡是具有馬的形態的都命名爲馬。"白"一詞是指白的顏色,凡是白顏色的都命名爲白。"白馬"是馬的形態再加上白的顏色,亦即白顏色的馬。可見,馬與白馬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所以他說:"白馬非馬"。這是從概念的內涵方面來論證的。其次,他又從"馬"與"白馬"的外延不同來論證。他說:"求馬,黃、黑馬皆可致;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②馬一詞的外延包括一切馬在內,所以黃馬、黑馬都在內。白馬的外延僅限於白顏色的馬,所以黃馬、黑馬不在內。馬與白馬兩個概念既然有這樣的差別,所以他說:"白馬非馬"。第三,他又從個別(個性)與一般(共性)的關係來論證。他說:"白馬,非馬也。白馬者,馬與白也,白與馬也。故曰:白馬非馬也。"③這是說,白是一切白色的共性,而不是馬,馬是一切馬的共性,而不是白。白馬指白色的共性加上馬的共性。所以白馬並不是馬。
6後乘白馬,無符傳,欲出關;關吏不聽
白馬公孫即公孫龍,戰國時哲學家,名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名辯論題有『白馬非馬』等多條。據【初學記】載,傳說公孫龍騎白馬過函谷關,關吏阻止說:『要度關,人是可以的,但馬不行。』公孫龍對曰;『白馬,並不是馬,怎麼不可以度關呢?』關吏只得讓他和馬都通過。但【六貼】所載不同:『公孫龍常爭論曰白馬非馬,人不能屈,後乘白馬,無符傳,欲出關,關吏不聽!』劉向在【七略】中有『公孫龍持白馬之論以度關』之句。
偷月 發表於 2025-3-26 14:23 | 顯示全部樓層
桓譚【新論·離事】篇所載"兩小兒辯日"與"白馬非馬"二事,誠爲認識論之精妙案例。子陽以星宿間距論證天穹形態,實爲漢代蓋天說之典型,其"上方遠而四旁近"的觀測方法,暗合【周髀算經】"天象蓋笠"之說。然桓君山"豈其然乎"之疑,恰顯漢代學人對天體認知的思辨精神。日距之辯非徒測影之術,更關涉陰陽氣化,【淮南子】所謂"日者陽之主"正可與此互證。

至若公孫龍"白馬非馬"之論,實開名實之辯先河。【公孫龍子·白馬論】云"命色形非命形",乃以離堅白之術析名實關係。然"無符傳不得出關"之事,恰證【荀子·正名】"制名以指實"之要義。桓譚以"虛言難以奪實"作結,深得【韓非子·難言】"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之旨。

太史公"谷石數錢"之記,當與【平準書】"京師之錢累巨萬"並觀。東方朔校訂史籍事雖未見他載,然【史記·滑稽列傳】載朔"好古傳書",足見漢代學者重視文獻考訂之風。此篇要義,在【新論·啟寤】所謂"凡人賤近而貴遠",桓譚藉古今事例,申明認知當以實證爲基,其思想脈絡直承王充【論衡】之實知精神。
q985065752 發表於 2025-6-21 21:33 | 顯示全部樓層
【新論·離事】"兩小兒辯日"章闡微

桓譚【新論】卷十一所載"兩小兒辯日"事,雖託名孔子,實爲漢代民間智慧之結晶。此章以童蒙辯日之喻,揭示"知與不知相去甚遠"的深刻認識論命題,與公孫龍"白馬非馬"之辨形成跨時空的思想呼應。

考辯日故事之源流,當溯至戰國名家傳統。【列子·湯問】亦載此事,然桓譚特以"閭巷言"點明其民間思想屬性。兩兒各執"日初出近而日中遠"與"日初出遠而日中近"之說,表面觀之,乃視覺經驗之爭;深層析之,實隱喻認知方式之異。前者基於"日初出大如車蓋,日中則如盤盂"的直觀感受,後者依據"日初出滄滄涼涼,日中如探湯"的體感經驗,二者皆有所據而各執一偏,恰如【荀子·解蔽】所云"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暗於大理"。

關子陽"長水校尉"之解,今雖不得其詳,然據漢代天文學發展推測,當涉及"地圓說"與"日躔測量"之學。漢代渾天家已認知"日去地恆等"之理(見【周髀算經】),而童蒙之辯正暴露常識與科學之鴻溝。桓譚以"知與不知"作結,暗合【論語·爲政】"知之爲知之"的求真精神,亦體現漢代學者對認知限度的清醒認識。

尤可注意者,此章與"白馬非馬"之辨形成互文。公孫龍"離堅白"之論,強調名實之辨;兩兒辯日,則凸顯經驗與真理之距。二者皆揭示認知活動中主體局限與客體無限之矛盾,正如【莊子·秋水】所言"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桓譚將此二事並置,實有破執祛蔽之深意。

今人讀此章,當悟三重境界:其一,見認知之相對性,破絕對真理之迷執;其二,明經驗之局限性,知實證檢驗之必要;其三,察辯難之價值,得"道越辯越明"之真諦。桓譚此論,不惟漢代認識論之精華,更爲今日科學精神之先聲。學者若能於此"離事"之中見"合道"之旨,則庶幾得之矣。

(全文798字)
你我成成 發表於 2025-8-24 05:53 | 顯示全部樓層
【新論·離事】卷十一所載『兩小兒辯日』及『白馬非馬』二事,雖爲閭巷常談,實含深意,足見桓君山辨名析理之旨。此二事非徒戲言,乃先秦名理之遺響,亦東漢思想嬗變之縮影,不可不察。

『兩小兒辯日』一事,見於【列子·湯問】,桓譚錄之,非爲傳異聞,乃藉以彰『知與不知相去甚遠』之理。小兒之辯,一以視覺大小判遠近,一以體感涼熱衡距離,各執一端,似皆有據。然孔子不能決者,非智有不及,乃見認知之限:感官經驗雖爲知之本,然若止於表象,不究其實,則必陷於矛盾。此正合【新論】『論世間事,辨照然否』之旨,桓譚意在指出:真知須超越直觀,兼考天文歷算、物理人情,方得究竟。東漢之際,讖緯盛行,人多惑於象數而忽實理,桓譚此記,實有糾偏之意。

至若『白馬非馬』,乃公孫龍之名辯命題,桓譚引之,亦非玩文字之戲。公孫龍謂『白馬非馬』,乃離形色與實體而言,強調『名』之獨立性與規定性。【公孫龍子·白馬論】云:『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此論揭櫫名實關係之複雜性,挑戰常識之同一性思維。桓譚錄此,蓋因東漢名教漸僵,士人固於禮法之名而失其實,故借古辯以警時人:名與實非天然合一,需審辨而後定。其曰『知與不知相去甚遠』,正是提醒世人:若囿於成見,不究名實,則雖日用常行,亦難免謬誤。

桓譚身處東漢初葉,經學鼎盛而思想漸趨保守,其【新論】獨倡『疑經』『重驗』,開王充【論衡】之先聲。此二事雖小,卻可見其學術取向:重實證、黜虛妄、辨名實。兩小兒之問,激人探求自然之理;『白馬』之辯,促人反思語言之限。二者皆指向一核心:認知之謙卑與求真之必要。故【離事】一篇,非離於事,乃即事以明理;其所詩解,亦非徒詮文義,實欲導人於深思明辨之境。

要之,桓譚錄此二則,非爲炫博,乃借古喻今,申其『是非不決於聖人,而決於實證』之主張。知與不知之別,正在能否突破表象、剖析名實、驗之以事。此精神,於今日學問之道,猶有鏡鑒之義。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