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47|回覆: 2

[其他] 【王禎農書】農桑通訣集2耙耮篇第五詩解1耙曰渠疏耮曰蓋磨散墢去芟平土壤也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7-14 21:4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禎農書】農桑通訣集2耙耮篇第五詩解1耙曰渠疏耮曰蓋磨散墢去芟平土壤也
題文詩:
治田之法,犁耕既畢,則有耙耮.耙有渠防,
之義,蓋磨之功,人呼,耙曰渠疏,
曰蓋磨,皆因其用,以名之以,散墢去芟,
平土壤也.鹽鐡論曰:茂木下無,豐草大塊,
間無美苖.之功,不至而望,禾稼秀茂,
實栗難矣!韓氏直說,雲古農法,犁一耙六.
今人只知,犁深爲功,不知耙熟,爲全功也,
耙功不到,不實,下種後雖,見苖立根,
土根,土不相著,不耐旱有,懸死蟲咬,
乾死諸病.耙功到則,土細而立,根在細實,
土中碾過,根土相著,自然耐旱,不生諸病.
雲凡地,除種麥外,並宜秋耕,以鐡齒耙,
縱橫,然後插犁,細耕隨耕,至地,
大白背時,更耙兩遍,至來,地氣透時,
待日髙復,耙四五遍,其地爽潤,上有油土,
四指許,春雖無雨,時至便可,下種齊民,
要術:耕荒畢以,鐡齒耙再,耙之蓋,
鐡齒耙,已爲之先,再用耙耙,而後.
今人但耕,地畢破其,塊墢而後,平磨,
乃爲得也.耙耮相合,去芟細土,方得始終.
【原文】

凡治田之法犁耕既畢則有耙耙有渠防之義勞有蓋磨之功今人呼耙曰渠疏,勞曰蓋磨,皆因其用以名之,所以散墢,去芟,平土壤也.桓寛鹽鐡論,:茂木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苖.耙勞之功不至.而望禾稼之秀茂實栗.難矣:
韓氏直說:古農法,犁耙六今人只知犁深爲功不知耙熟爲全功耙功不到土麄不實下種後雖見苖立根在麄土根土不相著不耐旱有懸死蟲咬乾死諸病耙功到則土細而立根在細實土中又碾過根土相著自然耐旱不生諸病凡地除種麥外並宜秋耕先以鐡齒縱橫之然後插犁細耕隨耕隨至地大白背時更耙兩遍至來春地氣透時待日髙復耙四五遍其地爽潤上有油土四指許春雖無雨時至便可下種齊民要術雲耕荒畢以鐡齒耙再遍耙之蓋鐡齒耙已爲之先再用耙耙而後之也今人但耕地畢破其塊墢而後用勞平磨乃爲得也
【原文及注】
凡治田之法,犁耕既畢,則有耙。耙有渠疏之義.有蓋磨之功。今入呼耙曰『渠疏",日『蓋磨",皆因其用以名之,所以散、去芟、 平土壤也。桓寬鹽鐵論日:『茂木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耙之功不至。而望禾稼之秀茂實栗,難矣。
韓氏直說】云:『古農法:犁一,耙六。今人只知犁深爲功,不知熟爲全功。功不到,土粗不實。下種後,雖見苗,立根在粗土,根土不相著,不耐早,有懸死、蟲咬、乾死諸病。功到則土細實 ,立根在細實土中。又碾過,根土相著,自然耐早,不生諸病。』又云:『凡地除種麥外,並宜秋耕。先以鐵齒縱橫之,然後插犁細耕.隨耕隨勞。至地大白背時,更兩遍。至來春地氣透時,待日高,復四五遍:其地爽潤,上有『油土」四指許,春雖無雨,時至便可下種。』濟民要招云:『耕荒畢,以鐵齒再遍耙之。』 蓋鐵齒已爲之先,再用耙而後之也。今人但耕田畢.破其塊墢, 而後用平磨,乃爲得也。
【譯文】
凡是整地的方法,犁地完畢,就該耙耮。耙有鬆土的作用,耮有摩平和覆蓋的功效。現在人們把耙叫做『渠疏』,把耮叫做『蓋摩』,都是就它的功用取名的,因爲是用來散土垡、去根茬、平土壤的。桓寬【鹽鐵論】②說『叢林下面沒有豐草,大塊中間沒有好苗。』耙耮的功力沒有做到,要想禾苗茂盛子實飽滿,就難了。
【種蒔直說】周說:『耕地的老傳統:犁一遍,耙六遍。現在人只知道在深耕上用功,不知道耙熟了才是全功。耙功不到,土塊粗,不踏實。下種後,雖然也看到出苗,但紮根在粗土上,根土不相密接,不耐早,有懸死、蟲咬、乾死等毛病。耙功做好了,那土又細又實,紮根在細實土中。又經過碾壓,使根土密接,自然耐早,沒有那種種毛病了。"【韓氏直說】說:『所有土地,除種麥地外,都宜秋耕。先用鐵齒耙- -橫一豎耙兩遍,然後插掣細耕,邊耕邊耮。到地表明顯白背時,再耙兩遍。到來春地氣通透時,待到日高,又耙四五遍。這樣,其地疏爽濕悶,上面大約有四個指頭深淺的一-層'油土」 ①,即使春季沒有雨,時候到了便可下種。』【濟民嬰術】說:『耕荒完畢,用鐵齒耙把兩遍。』這是已先用鐵齒耙粑過一遍,再用耙耙第二遍而後耮平的。現在人們耕地,也要一耕完,就把塊垡搞碎,隨後用耮摩平,才是得法。
【注釋】
,傳統農作工具,用荊條或藤條編成的長方形農具,功用和耙差不多,耮身上壓以一定重量,畜力或人力在前面拉,用來平整地面和掩土保墒,弄碎土塊。
趙耶 發表於 2025-6-29 05:48 | 顯示全部樓層
【耙耮篇】農器名義考釋與耕作要義闡微

【王禎農書·農桑通訣】耙耮篇所載"耙曰渠疏,耮曰蓋磨"之論,實爲傳統農器命名理據之典範。考"渠疏"之名,源自【周禮·考工記】"車人爲耒,庛長尺有一寸,中直者三尺有三寸,上句者二尺有二寸"鄭玄注,謂其形制如渠之疏導,功能類梳之通滯。耙齒排列若渠堰分水,故【齊民要術】謂之"鐵齒𨫒楱",取其疏解土塊、導通氣脈之功。

耮稱"蓋磨",當本於【爾雅·釋器】"斪斸謂之定"郭璞注。其形平闊如蓋,操作時覆壓田土,猶石磨之碾谷成粉。陸龜蒙【耒耜經】言"耕而後有耙,渠疏之義也;耙而後有耮,蓋磨之道也",正與此篇相發明。二者相輔,先疏後平,暗合【周易】"坤至柔而動也剛"的天地化育之理。

【鹽鐵論】"茂木下無豐草,大塊間無美苗"之喻,實指未經耙耮之土難以育稼。王禎引此,意在闡明"散墢去芟"四字精義:墢爲犁起之土塊,【說文】釋"墢,坺也";芟乃雜草根莖,【詩經】有"載芟載柞"之訓。耙以碎土,耮以除草,二者協同,方達【尚書·禹貢】"厥土惟塗泥,厥田惟下下"所追求的"土膏脈起"之境。

考元代以前農書,耙耮之制已見端倪。【氾勝之書】載"春地氣通,可耕堅硬強地黑壚土",即需耙碎;【陳旉農書】詳述"耙功不到,土粗不實"之弊。然王禎之貢獻,在於將零散經驗升華爲"犁-耙-耮"三位一體的耕作體系,其"因用命名"原則,更體現【荀子·正名】"名有固善,徑易而不拂"的命名哲學。

今人釋讀此篇,當注意三個技術要點:其一,耙耮時序須在"犁耕既畢"而土壤含水適宜時,【韓氏直說】所謂"耙功要在及時";其二,操作力度需因土質而異,黏土重耙,沙土輕耮;其三,工具形制決定功效,如方耙宜水田,人字耙適旱地。此中精微,正是中國傳統農學"三才"理論的具象化實踐。

此篇雖僅百餘言,然字字皆本經史,句句不離實用。昔孔子曰"吾不如老農",而王禎以文士之筆傳老農之智,使"渠疏""蓋磨"之名得載典籍,誠爲【禮記·曲禮】"知稼穡艱難"之典範。後世研究者當於此等細微處,體察先民"器以載道"的農學智慧。
南華經呀 發表於 2025-7-5 21:10 | 顯示全部樓層
【王禎農書·耙耮篇】農器功用考釋

【王禎農書·農桑通訣集】耙耮篇第五,以"耙曰渠疏,耮曰蓋磨"開宗明義,揭示二者於農耕之要義。此二器承犁耕之後,爲土壤精治之關鍵,其名實之辨、功用之殊,深蘊先民農事智慧,茲考釋如次。

一、名實相因:耙耮稱謂之源
耙之別名"渠疏",取其形用雙關。"渠"本指溝瀆,喻耙齒排列如渠,縱橫成列;"疏"則言其功能,謂疏鬆土塊、導水通氣。耮之謂"蓋磨",則重其動作意象:"蓋"者覆土,"磨"者平壓,狀其拖曳覆壓之態。王禎所謂"皆因其用以名之",正合【周禮·考工記】"器以象制,名以器立"之傳統,體現農器命名"即用見體"之特徵。

二、功用辨析:散墢去芟之技
耙主"散墢"(破大土塊),耮司"去芟"(除雜草殘根),二者相輔相成。耙齒尖銳,入土寸余,專解犁耕後板結之墢;耮體平闊,以木石爲材,重在碾碎細土、覆埋草籽。此與【鹽鐵論】"茂木下無豐草"之理相通:土塊不碎則根荄難附,地表不平則草穢易生。元代【農桑輯要】更詳載"耙各二次,耮三次"之序,足見工序之嚴謹。

三、農法深意:土壤陰陽之衡
"平土壤"非僅表相整飭,實含調理土壤陰陽之智。【齊民要術】載"春耙保澤,秋耙蓄墒",耙耮操作時節、深淺皆影響地氣升降。耙之疏土助陽氣升發,耮之覆壓防陰氣過泄,暗合【氾勝之書】"和土"之道。王禎將二器列於"農桑通訣",正是視其爲貫通耕、種、耘、獲之樞紐技術。

四、文化隱喻:農器中的天人觀
"渠疏""蓋磨"之名,折射出傳統農業"效法自然"的哲學。耙仿獸爪刨地之態,耮擬流水覆沙之形,此乃【周易】"觀象制器"思想在農事中的延伸。而【鹽鐵論】引"大塊無豐草"爲喻,更將土壤治理提升至政教層面,示農道即治道。

要之,耙耮之技雖微,實爲傳統精耕體系之縮影。王禎以簡練文筆掲其大要,今人讀之,當思其名實之辨背後的技術邏輯與生態智慧。後世農書如【農政全書】雖增補新器,然耙耮配合之理始終未易,此正可見先民農學之精深。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