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35|回覆: 2

[道家人物] 【文子】卷12上禮2禮法常變真情不變詩解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6-24 21:3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子】卷12上禮2禮法常變真情不變詩解
題文詩:
古者被發,衣無卷領,以王天下,古聖真情,
真情至德,德生不殺,與而不奪,天下非族,
同懷其德,當此之時,陰陽和平,萬物蕃息,
飛鳥之巢,可俯而探,走獸系從,海晏河清.
及其衰也,鳥獸蟲蛇,皆爲民害,鑄鐵鍛刃,
以御其難;民迫其難,則求其便;民因其患,
則操其備,各以其智,去其所害,就其所利,
常故不循,器械,先王法度,有變易者,
名可名,非常名也.五帝異道,德覆天下,
三王殊事,而名後世,因時而變.譬猶師曠,
之調五音,推移琴弦,上下無常,尺寸以度,
靡不中者,通於樂情,真心能作,音本真情,
主於中和.規矩鉤繩,知所用者,能治人.
先王之制,不宜即廢,末世之事,善即著之.
聖人真情,制禮,不制於禮;其制物者,
不制於物;其製法者,不制於法,真法法情,
真情不變,真法時變,禮樂常變,無物常在,
與時俱變,變以適情,故道可道,非常道也.
正文:
  老子曰:古者被發而無卷領,以王天下,其德生而不殺,與而不奪,天下非其服,同懷其德,當此之時,陰陽和平,萬物蕃息,飛鳥之巢可俯而探也,走獸可系而從也。及其衰也,鳥獸蟲蛇,皆爲民害,故鑄鐵鍛刃以御其難,故民迫其難則求其便,因其患則操其備,各以其智去其所害,就其所利,常故不可循,器械不可因,故先王之法度,有變易者也,故曰:名可名,非常名也。五帝異道而德覆天下,三王殊事而名後世,因時而變者也。譬猶師曠之調五音也,所推移上下無常,尺寸以度,而靡不中者,故通於樂之情者能作,音有本主於中。而知規矩鉤繩之所用者能治人,故先王之制,不宜即廢之,末世之事善即著之。故聖人之制禮樂者,而不制於禮樂,制物者,不制於物,製法者,不制於法,故曰:道可道,非常道也。
(默希子注)
老子曰:古者被發而無卷領,以王天下,其德生而不殺,與而不奪,天下非其服,同懷其德。當此之時,陰陽和平,萬物蕃息,飛鳥之巢可俯而探也,走獸可系而從也。玄古之君,不冠不櫛,被發而卷,以王天下。而安其生,不奪其利,故四時和,萬物理。是以巢鳥探之而不驚,走獸系之而不懼。德之至也。及其衰也,鳥獸蟲蛇皆爲民害,故鑄鐵鍛刃以御其難,故民迫其難則求其便,因其患則操其備,各以其智去其所害,就其所利。常故不可循,器械不可因,故先王之法度,有變易者也。故曰:名可名,非常名也。世之衰,物不淳一,各生異情,遞相殘害,智詐相欺,制器械而爲備,去其害,就其利。故先王變法,非有常也,故法無常名也。五帝異道而德覆天下,三王殊事而名後世,因時而變者也。譬猶師曠之調五音也,所推移上下,無常尺寸以度,而靡不中者,故通於樂之情者,能作音。有本主於中,五帝、三王,不同法度,猶師曠之調五音,道樂之情,知音之主。夫五音以宮爲主,萬姓以君爲主,無主於中即亂,故立主以一之也。而知規矩鉤繩之所用者,能治人。故先王之制不宜,即廢之,末世之事善,即著之。故聖人之制禮樂者而不制於禮樂,制物者不制於物,製法者不制於法,制禮非禮,乖於道也;制樂而樂,失其和也。物制於物,尚可也;法制非法,逾其政也。故曰:道可道,非常道也。
參考譯文:
   老子認爲:古時候的人散發而衣不捲領,君王治理天下,他們好德因此生而不殺,與而不奪,天下人即使不是他的族人,都會緬懷其德;在這個時候,陰陽協調平和,萬物生長發育,飛鳥之巢,可以俯身探取,走獸在野,可以抓住使之跟隨自己。到了世道衰落了,鳥獸蟲蛇,都開始禍害人民,所以人民只好鑄鐵鍛刀,來進行防身,因此人民遇到困難就會尋找可以迅速解決的辦法,遇到問題就會積極準備可能的對策,所以人們各呈其智,去其所害者,就其所利者。但是隨著世異時移,有些常規不可死守,常用器械也不可固執不變,所以先王制定的法度制令,也時常需要有修補更新的地方,所以老子曰『名可名,非常名也。』五帝採取的方法不同但是都可以很好的治理天下,三王事跡雖然不同,也都可以名揚後世,就是因爲他們能夠因時勢變化而採取不同的策略。就好像師曠調理五音,所做的不過是上下調整琴弦,並沒有固定的度數,卻都可以調正音階,這是師曠能夠充分了解樂理人情的原因吧,而調音有主音,定了主音,就可以定其他的音,所以能夠知道規矩準繩使用道理的人,就能夠很好的治理人民。因此先王的法度制令,不合時宜的就應該廢棄,後代的治國方法,便於治理的就添加進去。所以聖人制定了禮樂制度,應該循其理而不拘於禮樂本身,制物者,使用物而不拘於物之常規,製法者,也應該循其道理而不拘於法度本身。所以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也。』
黃糧大夢 發表於 2025-5-3 06:32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上禮】章句釋要:禮法因革與真情本體之辨

【文子】卷十二"上禮"篇所論,實爲黃老之學中禮制觀之精微闡發。今觀此段經文,當從三重維度解之:

一、禮法之表象與本質
"被發無卷領而王天下"者,非謂形制簡陋,實彰"大禮必簡"之旨。【淮南子·齊俗訓】言"古者民童蒙不知東西",正與此處"衣冠不飾"相呼應。禮法之形制隨世而變,然其內核"真情至德"恆常不易。此即【道德經】"大道至簡"在禮制層面的體現,所謂"禮者,因時世人情爲之節文"(【史記·禮書】),外在儀軌可損益,內在德性不可移。

二、至德之三重境界
經文"德生不殺"三句,實爲黃老政治倫理之綱目:
1. "德生不殺"合於【黃帝四經】"春夏爲德,秋冬爲刑"的天道觀,體現生生之仁;
2. "與而不奪"暗合【老子】"既以爲人己愈有"的施報邏輯;
3. "天下非族同懷其德"則達到【莊子·天地】"四海之內共利之之謂悅"的治世境界。此三重遞進,由個體修爲擴展至天下歸心,正是"內聖外王"之實踐路徑。

三、天人感應之理想圖景
"陰陽和平"至"海晏河清"諸語,非徒文學修辭,實爲【文子】獨特的天人相感理論。【黃帝內經·素問】云"陰陽和,故能有子",與此處"萬物蕃息"互爲表里。禽獸可狎、河海清晏之象,實乃【禮記·禮運】"大道之行"的黃老式表述,暗含"刑德相養"的治理智慧——當德政充塞,則自然秩序亦臻和諧。

要言之,此段經文以禮制變遷爲表,以真情恆常爲里,構建起"變易"與"不易"的辯證關係。其思想脈絡上承【老子】"失道而後德",下啟【淮南子】"聖人制禮樂而不制於禮樂",在戰國至漢初的禮法之辨中獨樹一幟。讀者當透過文字表象,體認其中"因時爲業"的實踐智慧與"與物反本"的終極關懷,方得黃老之學真髓。
盧朱伍 發表於 2025-6-22 21:03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上禮】禮法常變而真情不遷解

【文子】卷十二【上禮】篇所論『禮法常變,真情不變』之旨,實爲黃老之學貫通天人、會通古今之要義。今試析其文理,以明聖王之道與德化之本。

一、禮法因時,形制可變
『被發無卷領而王天下』者,非謂儀文可廢,乃彰上古之世質樸素,禮法未繁,而治道已備。【淮南子·齊俗訓】言『堯之治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正與此同契。蓋禮之本質在『因人情而節文』,其衣冠、制度必隨時損益,若拘泥形跡,則失『大禮必簡』之真。故【文子】強調『常變』,實承【易】『窮則變,變則通』之理,與孔子『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之論遙相呼應。

二、真情爲體,至德爲用
『古聖真情』一語,乃全篇樞要。黃老之學以『道』爲體,以『德』爲用,而『真情』即道之發顯。【道德經】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文子】所謂『德生不殺,與而不奪』,正是此『無爲而民自化』之境。當此之時,人無分別之心,物無戕害之患,故『飛鳥可探,走獸系從』,非虛言也。【莊子·馬蹄】篇描摹『至德之世』,禽獸可系羈而游,與此文若合符節,皆喻聖人德化之極,萬物各得其所。

三、陰陽和平,政教之驗
『陰陽和平,萬物蕃息』二句,乃黃老『天人相感』思想之體現。【黃帝四經】云『刑德相養,逆順乃成』,【文子】此處則以自然之和論證人文之治。海晏河清,非獨天時,實由『聖王法天道以正人事』所致。後世董仲舒言『王者配天』,亦溯源於此。

結語:返本開新之啟示
【上禮】篇之深意,在於揭示禮法之末可變,而真情之本不可易。今人若欲復『同懷其德』之治,當知『繁禮飾貌』不如『返樸歸真』。司馬談【論六家要旨】稱道家『以虛無爲本,以因循爲用』,正可爲此章註腳。學者若能由文字入義理,由義理證身心,則黃老『執一御萬』之旨,庶幾可明矣。

(全文約780字)

按:此解以黃老學說爲基,融攝【老】【莊】【淮南】互證,兼引儒家禮論以明其通變,力求學術性與可讀性並重。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四日卯時| 2025/7/28/週一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