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77|回覆: 2

[道家人物] 【文子】卷12上禮1至人之學詩解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6-24 21:3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子】卷12上禮1至人之學詩解
題文詩:
上古真人,真人真摯,情通天地,呼吸陰陽,
群生莫不,仰其,皆以和順,當此之時,
領理隱密,自成純樸,純樸未散,萬物大優.
及世之衰,至伏羲氏,昧昧懋懋,皆欲離其,
童蒙之心,而覺悟乎,天地之間,德煩不一,
不一情假.及至神農,軒轅黃帝,核領天下,
紀綱四時,和調陰陽,萬民莫不,竦身而思,
戴聽而視,治而不和.下至夏殷,嗜欲達物,
聰明誘外,性命失真.施及周室,澆醇散朴,
離道爲偽,險德爲行,智巧萌生,狙學擬聖,
華誣脅眾,琢飾詩書,以賈名譽,欲行智偽,
以容於世,失大宗本,世喪性命,衰漸由來.
至人之學,反性,游心於虛,以無御有;
世俗之學,擢德攓性,內愁五藏,暴行越知,
譊名聲世,至人不爲.擢德自見,攓性絕生,
至人真情,真情所至,定死生意,非死非生,
通榮辱理,非名非利,舉世譽之,而不益勸,
舉世非之,而不加沮,至學自得,至道要.
卷 第 十 二
  上禮
  老子曰:上古真人,呼吸陰陽,而群生莫不仰其德以和順,當此之時,領理隱密,自成純樸,純樸未散,而萬物大優。及世之衰也,至伏羲氏,昧昧懋懋,皆欲離其童蒙之心,而覺悟乎天地之間,其德煩而不一。及至神農、黃帝,核領天下,紀綱四時,和調陰陽,於是萬民莫不竦身而思,戴聽而視,故治而不和。下至夏、殷之世,嗜欲達於物,聰明誘於外,性命失其真。施及周室,澆醇散朴,離道以爲偽,險德以爲行,智巧萌生,狙學以擬聖,華誣以脅眾,琢飾詩書,以賈名譽,各欲以行其智偽,以容於世,而失大宗之本,故世有喪性命,衰漸所由來久矣。是故至人之學也,欲以反性於無,游心於虛,世俗之學,擢德攓性,內愁五藏,暴行越知,以譊名聲於世,此至人所不爲也。擢德自見也,攓性絕生也,若夫至人定乎死生之意,通乎榮辱之理,舉世譽之而不益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得至道之要也。
(默希子注)
老子曰:上古真人玄古之君也。呼吸陰陽,而旱生莫不仰其德以和順,當此之時,領理、隱密自成,純樸純樸未散,而萬物大優。內韜明德,外和萬物,天下無事,各乃遂其性,無相侵害,故並優遊也。及世之衰也,至伏羲氏,昧昧懋懋,皆欲離其童蒙之心而覺悟乎,天地之問,其德煩而不一。時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以類萬情,結繩以爲綱罟,以畋以漁。離蒙覺悟其君於天下,漸失其本,德煩不一,比玄古之時,以爲衰世也。及至神農黃帝竅領天下,紀綱四時,和調陰陽,於是萬民莫不煉身而思,戴聽而視,故治而不和。伏羲作未耜,以教民播種;黃帝造軒冕之服,竅領,謂陰陽壅沈而通之,逆氣戾物絕而止之。造書契,建律歷,紀四時,和五行,恐失其所,使萬物皆煉身,莫不注其耳目,聽視德化,以嚴其上。故言不和也。下至夏、殷之世,嗜欲達於物,聰明誘於外,性命失其真。至夏殷興嗜欲,則誘於物外,眩聰明,則內失其真。施及周室,澆醇散朴,離道以爲偽,險德以爲行,智巧萌生,狙學以擬聖,華誣以協眾,琢飾詩書,以賈名譽。各欲以行其智,偽以容於世,而失大宗之本。故世有喪性命,衰漸所由來久矣。至於周室,道德全喪。澆釀彌甚,以偽險爲道,以華巧爲賢,顯道矜德,賈名求譽以失大宗。時之衰薄,從羲、軒已來數千載,故云久矣,非周室頓爾也。是故至人之學也,欲以反性於無,游心於虛;世俗之學,擢德攓性,內愁五藏,暴行越知,以譊乃巧切。喧呼也。名聲於世,此至人所不爲也。擢德自見也,攓性絕生也。若夫至人定乎死生之意,通乎榮辱之理,舉世譽之而不益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得至道之要也。至人者,無代不有,但稀爾。萬中有一,爲多也。至人之學,反性於華偽之場,沐神於虛靜之域,不矜其德,不伐其才,死生無變於己,利害不經於心。今之學者,佛性命以求達,走聲譽以高名,遂使奸衰競起,忠正伏匿,欲求世之治,欲求身之安,不可得之也。
參考譯文:
    老子認爲:上古時代的真人,能夠與大道同行,呼吸與陰陽一同起伏進退,天下蒼生沒有不仰仗真人的道德來休養生息的,在這個時候,萬物能夠感悟道理而自然而然的達到自身的純樸狀態,純樸而能具自然之德,所以天下萬物優遊自在。到了後世道德慢慢衰落了,在伏羲氏的時候,人們尚且昧昧懋懋,沒有完全開化,但是已經有了脫離童蒙狀態的趨勢,漸漸的體會了一些天地之間運行的道理,所以道德高高低低,參差不齊。及至神農氏和軒轅氏的時代,開始能夠貫通天地的變化,於是以四時爲節制,以調和陰陽之度數,於是乎天下所有人莫不站直身子苦苦思考,依靠自己的各種感覺器官以感知天地,所以雖然天下可治,已經不能自然的融合爲一了。再到了夏、殷之世,人們的嗜欲盡顯,身心開始受制於外物,聰明慢慢的輕浮外露,利慾不斷的誘惑於心,這樣人之本性已然失去了天真。慢慢發展到了周朝,醇厚之味已變淺,淳樸之質已喪失,人們離開正道走上歪門邪道,紛紛行險徼幸以博功德之名,智巧萌生以求爵名之利,曲解道德自以爲聖賢,花言巧語以脅迫大眾,雕琢粉飾以言辭詩書惑眾,顯露才智以邀取名譽,於是各人都紛紛著書立說以蠱惑天下,來博取眾人的贊同,但是卻完全喪失了治學的根本是爲了治身這個根本,所以經常有因此喪失性命的人,國家前途也慢慢的沒有了發展方向。所以至人傳播道德之學,希望世人能夠返歸本心,心神安寧達於虛無之境;世俗的學問,都是揠苗助長的行爲,德不足而妄求德,性不純而遷就於性,這樣人就會德不足,心不定,五臟不寧,性情不純而放縱私慾,故暴行頻見而違背禮樂之儀,特立獨行以博取顯名讚譽,這都是至人反對的行爲。擢德就容易自以爲是,攓性就容易妨害本性,如果能夠效法至人,了解了死生一體,知道了榮辱互通的道理,那麼即使全天下人都稱譽他,也不覺得可喜,全天下人都詬病他,也不覺得可悲,那就是至人之道了。
覃侄客岫冊 發表於 2025-6-16 02:34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上禮】至人境界發微

【文子】卷十二【上禮】首章所論"上古真人"之境,實爲道家性命之學精要所在。今試析其三重奧義:

一、真人之德:性命雙修的終極境界
"呼吸陰陽"非謂吐納之術,乃指真人已突破形神界限,【淮南子·精神訓】所謂"形神氣志,各居其宜"即此境。其"至德"之顯,在於以先天真性調和後天形氣,故能"群生仰德"。莊子稱"與天地精神往來"(【天下】),正與此處"情通天地"相發明。

二、純樸之本:道體流行的宇宙圖景
"領理隱密"四字尤需玩味。【周易·繫辭】言"陰陽不測之謂神",而真人獨能體察此隱微之機。所謂"純樸未散",實指道體未墮入"形而下者謂之器"(【繫辭】)的分離狀態。河上公注【老子】"朴散則爲器"曰:"道散則爲神明",可與此互參。

三、文明肇始:德衰道隱的歷史轉折
伏羲時代"昧昧懋懋"之狀,暗合【易·繫辭】"包犧氏沒,神農氏作"的文明演進觀。然文子獨具隻眼,指出此乃"離其本真"之始。【老子】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的著名命題,在此獲得更精微的史觀闡釋——非謂文明必然墮落,實警示"逐末忘本"之危。

要言之,此章以"真人→伏羲"的敘事結構,構建了道家獨特的文明批判範式。其價值不在復古,而在揭示:任何禮制建構,皆當以持守"呼吸陰陽"的生命本真爲根基。司馬談【論六家要旨】稱道家"以虛無爲本,以因循爲用",正可作此章註腳。

(全文798字)
戴坡 發表於 2025-7-17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上禮】首章「至人之學」義疏

【文子】卷十二【上禮】開篇所述「上古真人」之境,實爲道家性命之學與政教本源之統合。今就經文章句,分疏其要義如次:

一、真人境界與天道貫通
「上古真人,呼吸陰陽」之說,當與【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相參證。此「呼吸」非僅吐納之術,乃指真人與陰陽二氣自然運化之深層感應。【黃帝內經·素問】言「提挈天地,把握陰陽」,正可發明此理。所謂「至德」,實爲「德者得也」(【管子·心術】),即主體與天道冥合之生命狀態。

二、純樸未散的政治隱喻
「領理隱密,自成純樸」八字,暗含黃老學派「道生法」思想。【淮南子·俶真訓】言「渾渾蒼蒼,純樸未散」,可證此乃指文明未鑿之原初秩序。其「萬物大優」非謂物產豐饒,而是指「天與人不相勝」(【莊子·齊物論】)的自然和諧,與【老子】「小國寡民」章互爲表里。

三、世衰之變的哲學批判
「及世之衰」至「昧昧懋懋」之變,揭示道家歷史觀核心。【文子·道德】篇「至德之世,仁義潛萌」與此呼應,暗指伏羲時代雖爲後世所稱頌,實已墮入「大道廢,有仁義」(【老子】第十八章)的文明異化過程。「昧昧」狀其心智漸開,「懋懋」言其慾念萌動,恰如【周易·繫辭】「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所隱喻的人文演進代價。

四、當代啟示
此章以「離其」二字戛然而止(據文意當有闕文),然已昭示道家「反本復始」的終極關懷。在當代語境中,「真人」境界可解構爲生態文明與心靈修養的雙重命題:其「呼吸陰陽」暗合現代生態整體觀,「純樸未散」則啟示對技術理性的反思。

要之,【上禮】此章以短短五十餘字,濃縮了道家「天人—古今—治亂」的三重辯證,其價值不在訓詁字句,而在喚醒對文明本源的覺知。學者當透過玄言,體認其中「道術未裂」的生命智慧。(全文798字)

——甲辰年仲秋疏於金陵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丙申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二日申時| 2025/7/26/週六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