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85|回覆: 1

[其他] 【天工開物】卷9舟車詩解5車1利行平地支架皆從軸上穿斗而起四輪轂輻輞輔御馬之術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6-16 21:3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天工開物】卷9舟車詩解5車1利行平地支架皆從軸上穿斗而起四輪轂輻輞輔之術
題文詩:
凡車利行,平地古者,秦晉燕齊,之交列國,
戰爭必用,車故千乘,萬乘之號,起自戰國.
楚漢血爭,而後日辟.南方則,水戰用舟,
陸戰步馬.北膺胡虜,交使鐵騎,戰車遂無,
所用之但,今服馬,駕車以運,重載則今,
騾車即同,彼時戰,車之義也.凡騾車制,
有四輪者,有雙輪者,其上承載,支架皆從,
軸上穿斗,而起四輪,者前後各,橫軸一根,
軸上短柱,起架直梁,梁上載箱.馬止脫駕,
之時其上,平整如居,屋安穩象.若兩輪者,
駕馬行時,馬曳其前,箱地平正.脫馬之時,
則以短木,從地支撐,而住不然,則欹卸也.
車輪曰.大車中轂,長一尺五,謂外受輻,
中貫軸者.輻三十片,其內插轂,其外接輔.
車輪之中,集輪,接輞,圓轉一圈,
者是.輞際盡頭,則曰輪.大車脫時,
諸物,星散收藏.駕則先上,兩軸然後,
以次間架.凡軾衡軫,軛皆從軸,上受基也.
四輪大車,可載,五十石也,騾馬多者,
或十二掛,或十掛,少亦八掛.執鞭掌御,
者居箱中,立足高處.前馬分爲,兩班糾黃,
麻爲長索,分系馬項,後套總結,收入衡內,
兩旁御者,手執長鞭,以麻爲繩,長七尺許,
竿身相等.察視不力,者鞭其身.箱內,
二人踹繩,須識馬性,與索性者,爲之馬行,
太緊,急起踹繩,否則翻車,禍從此起.
凡車行時,遇前途行,人應避者,則掌御者,
急以聲呼,群馬皆止.凡馬索總,系透衡入,
箱處皆以,牛皮束縛,詩經所謂,脅驅是也.
【原文】凡車利行平地,古者秦、晉、燕、齊之交,列國戰爭必用車,故『千乘』、『萬乘』之號起自戰國。楚、漢血爭而後日辟①。南方則水戰用舟,陸戰用步、馬。北膺胡虜,交使鐵騎,戰車遂無所用之。但今服馬駕車以運重載,則今騾車即同彼時戰車之義也。凡騾車之制有四輪者,有雙輪者,其上承載支架,皆從軸上穿斗而起。四輪者前後各橫軸一根,軸上短柱起架直梁,梁上載箱。馬止脫駕之時,其上平整,如居屋安穩之象。若兩輪者駕馬行時,馬曳其前,則箱地平正。脫馬之時,則以短木從地支撐而住,不然則欹卸也。凡車輪,一曰轅②(俗名車陀)。其大車中轂(俗名車腦)長一尺五寸(見【小戎】朱注③),所謂外受輻、中貫軸者。輻計三十片,其內插轂,其外接輔。車輪之中,內集輪,外接輞,圓轉一圈者是日輔也。輞際盡頭則曰輪轅④也。凡大車脫時,則諸物星散收藏。駕則先上兩軸,然後以次間架。凡軾、衡、軫、軛⑤,皆從軸上受基也。凡四輪大車量可載五十石,騾馬多者,或十二掛,或十掛,少亦八掛。執鞭掌御者居箱之中,立足高處。前馬分爲兩班(戰車四馬一班,分驂、服),糾黃麻爲長索,分系馬項,後套總結,收入衡內兩旁。掌御者手執長鞭,鞭以麻爲繩,長七尺許,竿身亦相等。察視不力⑥者鞭及其身。箱內用二人踹繩,須識馬性與索性者爲之。馬行太緊,則急起踹繩,否則翻車之禍從此起也。凡車行時,遇前途行人應避者,則掌御者急以聲呼,則群馬皆止。凡馬索總系透衡入箱處,皆以牛皮束縛,【詩經】所謂『脅驅』⑦是也。
【注釋】
①血爭而後日辟:以身相搏而車戰漸少。
②轅:疑當爲轘之誤。轅爲駕車之兩直木,非車輪也。(輻轂)
轂(gǔ):車輪中央的圓木,其內圓孔插車軸,其周圍連以輻條。
輻:輪內湊集於中心轂上的直木,起連接輪圈與輪轂、支撐車輪受力的作用。
輔:本指車輪上穿夾轂的兩根直木,以增強輪轂載重力,每輪二根。此處作者另有所指,似爲輪圈內緣,故呈圓形。
輞(wǎng):車輪外周的輪圈。
③【小戎】朱註:指朱熹【詩集傳】中對【詩經·秦風·小戎】『文茵暢轂』句的注釋。
④輪轅:應作輪轘(緣),即車輪之最外一圈。
⑤軾、衡、軫(zhěn)、軛(è):皆車體所附之各部件。軾:在車廂前供人憑倚的橫木。衡:車轅頭上的橫木。軫:車廂底部四面的橫木。軛:爲套在牲口頸上的馬具。
⑥不力:不肯用力。
⑦『脅驅』:【詩經·秦風·小戎】:『游環脅驅。』
【譯文】
車適合於平地上駕駛,戰國時期,陝西、山西、河北及山東各諸侯國之間交戰都要使用戰車,因此就有了所謂『千乘之國』、『萬乘之國』的說法。秦末項羽與劉邦血戰之後,戰車的使用也就逐漸少了。南方的水戰用的是船,陸戰用的則是步兵和騎兵;向北進攻匈奴的軍隊,雙方都使用騎兵,於是戰車也就派不上用場了。但是當今人們又馭馬駕車用來運載重物,可見,今天的騾馬車同過去的戰車,結構也應該是差不多的。
騾車的樣式有四個輪子的,也有雙輪的,車上面的承載支架都是從軸那裡連接上去的。四輪的騾車,前兩輪和後兩輪各有一根橫軸,在軸上豎立的短柱上面架著縱梁,這些縱梁又承載著車廂。當停馬脫駕時,車廂平正,就像坐在房子裡那樣安穩。兩輪的騾車,行車時馬在前頭拉,車廂平正;而停馬脫駕時,則用短木向前抵住地面來支撐,否則車就會向前傾倒。
馬車的車輪叫做轅(俗名叫做『車陀』)。車輪是由軸承、輻條、內緣與輪圈四個部分組成的:大車中心裝軸的圓木(俗名叫車腦)周長約一尺五寸(【詩經·秦風·小戎】朱熹的【注釋】也是這樣說的),叫做轂,這是中穿車軸外接輻條的部件。輻條共有三十片,它的內端連接轂,外端連接輪的內緣(輔)。(車輪中所謂的輔,是其內側集中了輻、外側與輞(輪圈)相連的圓圈形部件。)
由於它緊頂住輪圈(輞),也是圓形的,因此也叫做內緣。輞(輪圈)外邊就是整個輪的最外周,所以叫做輪轅(緣)。大車收車時,一般都把幾個部件拆卸下來進行收藏。要用車時先裝兩軸,然後依次裝車架、車廂。因爲軾、衡、軫、軛等部件都是承載在軸上的。
四輪的大馬車,運載量爲五十石,所用的騾馬,多的有十二匹或者十匹,少的也有八匹。駕車人站在車廂中間的高處掌鞭駕車。車前的馬分爲前後兩排(戰車以四匹馬爲一排,靠外的兩匹叫做驂,居中的兩匹叫做服)。用黃麻擰成長繩,分別系住馬脖子,收攏成兩束,並穿過車前中部橫木(衡)而進入廂內左右兩邊。駕車人手執的長鞭是用麻繩做的,約七尺長,竿也有七尺長。看到有不賣力氣的馬,就揮鞭打到它身上。車廂內由兩個識馬性和會掌繩子的人負責踩繩。如果馬跑得太快,就要立即踩住韁繩,否則可能發生翻車事故。車在行進時,如果前面遇到行人要停車讓路,駕車人立即發出吆喝聲,馬就會停下來。馬韁繩收攏成束並透過衡(前橫木)入車廂,都用牛皮束縛,這就是【詩經】中所說的『脅驅』。
半夜遛腿 發表於 2025-5-13 08:28 | 顯示全部樓層
【天工開物】舟車卷論車制考釋

【天工開物】卷九舟車篇論車制一節,實爲考辨古代車制源流之重要文獻。宋應星所述"凡車利行平地"之論,當從器物制度史與軍事技術史雙重維度予以解讀。

一、車制源流考
戰國時期"千乘萬乘"之制,確如文中所言肇始於列國征戰。【考工記】載:"一器而工聚焉者車爲多",與本文所述"支架皆從軸上穿斗而起"之制可相印證。秦晉燕齊四地因平原地勢,遂成車戰要衝,此與【左傳】車戰記載相符。然"楚漢血爭而後日辟"之說,當指漢代以降南方水戰漸興,車制遂有南北分化之勢。

二、四輪結構析
"轂輻輞輔"四者,乃傳統車輪核心構件。【周禮·考工記】鄭玄註:"轂,輻所湊也;輻,謂輪轑也;輞,牙也;輔,人頰車也。"文中特別強調四輪結構,當爲載重車輛形制。明代【武備志】所載輜重車"軸長丈二,輪高四尺",正與此制相類。所謂"穿斗而起"者,實爲傳統榫卯工藝在車架結構之運用。

三、御馬術辨微
車戰之術與御馬之法本爲一體。【詩經·魯頌】"六轡在手"、【管子·形勢解】"御之有道"等記載,皆可與此文互證。戰國車戰講究"五御"之法(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至明代已演化爲韁轡配合之術,此即文中"御馬之術"所指。

要而論之,此篇雖簡,然涵括車制沿革、機械構造、軍事應用三重意蘊。其價值不僅在於技術記載,更在於揭示器物演變與地理環境、戰爭形態之互動關係。後世研究明代工藝者,當於此等處細加參詳,方能得傳統造物文化之真髓。

(全文共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甲申日|黃帝4722年四月十八日寅時| 2025/5/15/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