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17|回覆: 1

[其他] 【天工開物】卷8冶鑄詩解1禹鑄九鼎以防後世人君增賦重斂侯國冒貢後治水人不由其道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6-14 18:5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天工開物】卷8冶鑄詩解1禹鑄九鼎以防後世人君增賦重斂侯國冒貢後治水人不由其道
題文詩:
宋子:首山之采,肇自軒轅,源流遠哉.
九牧貢金,用襄禹鼎,從此火金,功用日異,
而月新矣.夫金之生,以土爲母,及其成形,
效用於世,母模子肖,亦猶是焉.精粗巨細,
之間但見,鈍者司舂,利者司墾,薄其身以,
媒合水火,而百姓繁,虛其腹以,振盪空靈,
而八音起.願者肖仙,梵身而塵,凡有至象.
巧者奪上,清魄,宇遍流泉,屈指唱籌,
豈能悉數!要之人力,不至於此.善用水火,
鑄器利民.鑄鼎唐,虞以前不,可考,
禹鑄九鼎,則因九州,貢賦壤則,已成入貢,
方物歲例,已定疏浚,河道已通,禹貢業已,
成書,後世人君,增賦重斂,後代侯國,
冒貢奇淫,後日治水,之人不由,其道,
鑄之於鼎.不如書籍,之易去使,有所遵守,
不可移易,此九鼎之,爲鑄.年代久遠,
末學寡聞,如蠙珠,暨魚狐狸,織皮之類,
皆其刻畫,於鼎上或,漫滅改形,亦未可知,
陋者遂以,爲怪物故,春秋傳有,使知神奸,
不逢魑魅,之說此鼎,入秦始亡.而春秋時,
大鼎,莒二方鼎,皆其列國,自造即有,
刻畫必失,禹貢初旨.但存名爲,古物後世,
圖籍繁多,百倍上古,不復鑄鼎,特並志之.
【原文】宋子曰:首山之采,肇自軒轅①,源流遠矣哉。九牧貢金,用襄禹鼎②,從此火金功用日異而月新矣。夫金之生也,以土爲母,及其成形而效用於世也,母模子肖③,亦猶是焉。精粗巨細之間,但見鈍者司舂,利者司墾,薄其身以媒合水火④而百姓繁,虛其腹以振盪空靈⑤而八音起。願者肖仙梵之身⑥,而塵凡有至象。巧者奪上清之魄,而海宇遍流泉⑦,即屈指唱籌,豈能悉數!要之,人力不至於此。

【注釋】
①首山之采,肇自軒轅:軒轅:黃帝。【史記·孝武本紀】:『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
②九牧貢金,用襄禹鼎:【左傳】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萬物而爲之備。』九牧:九州之方伯。用九州所貢之銅鑄九鼎以像九州之物。
③母模子肖:按五行說,金生於土,故前雲金『以土爲母』,而澆鑄金器則先以土爲模範,故又云『母模子肖』。
④薄其身以媒合水火:以金鍛爲刃器,鑄爲炊具,可爲人獲取食物,烹製於水火之中。
⑤虛其腹以振盪空靈:以金鑄爲鍾鑹之屬,可以發聲傳遠。
⑥願者肖仙梵之身:有信仰者可以金鑄仙佛之像。
⑦奪上清之魄,而海宇遍流泉:上清:銅錢之代稱。故事有錢精爲上清童子之說。泉:即錢。

【譯文】
宋先生說:相傳上古黃帝時代已經開始在首山采銅鑄鼎,可見冶鑄的歷史真是淵源已久了。自從全國各地(九州)都進貢金屬銅給夏禹鑄成象徵天下大權的九個大鼎以來,冶鑄技術也就日新月異地發展起來了。金屬本是從泥土中產生出來的,當它被鑄造成器物來供人使用時,它的形狀又跟泥土造的母模一個樣。這正是所謂『以土爲母』,『母模子肖』。鑄件之中有精有粗,有大有小,作用各不相同。君且看:鈍拙的可以用來舂東西,鋒利的可以用來耕地,薄壁的可以用來燒水煮食而使民間百姓人丁興旺,空腔的可以用來振盪空氣而使聲波振盪,美妙的樂章得以悠然響起。善良虔誠的信徒們模擬仙界神佛之形態爲人間造出了精緻逼真的偶像,心靈手巧的工匠抓住天上月亮的隱約輪廓而造出了天下到處流通的錢幣。諸如此類,任憑人們屈指頭、唱籌碼,又哪裡能夠說得完呢?簡而言之,這些東西純靠人力是辦不到的。

【原文】凡鑄鼎,唐虞以前不可考。惟禹鑄九鼎,則因九州貢賦壤則已成,入貢方物歲例已定,疏浚河道已通,【禹貢】業已成書。恐後世人君增賦重斂,後代侯國冒貢奇淫,後日治水之人不由其道,故鑄之於鼎①。不如書籍之易去,使有所遵守,不可移易,此九鼎所爲鑄也。年代久遠,末學寡聞,如蠙珠、暨魚、狐狸、織皮之類,皆其刻畫於鼎上者,或漫滅改形亦未可知,陋者遂以爲怪物②。故【春秋傳】有使知神奸、不逢魑魅之說也。此鼎入秦始亡③。而春秋時郜大鼎、莒二方鼎,皆其列國自造,即有刻畫必失【禹貢】初旨。此但存名爲古物,後世圖籍繁多,百倍上古,亦不復鑄鼎,特並志之。
【注釋】
①『惟禹鑄九鼎』一段:防止後世人君之橫徵暴斂,征索外國之奇技淫巧,以及治河之時不由故道。這種說法不論是否符合歷史真實情況,但宋應星懷有憂國憂民之心,並以此對當時有所影射,是很明顯的。
②『年代久遠』一段:此言關於禹鑄九鼎的另一種說法是荒謬錯誤的。由於年代久遠,九鼎上刻畫的九州方物已經漫滅變形,於是一些人就把稀奇的東西當做各地神怪,從而傳出禹造九鼎以刻畫神怪,致使人多識怪魅之形以迴避的說法。
③此鼎入秦始亡:先秦典籍多言周有九鼎,爲諸強覬覦,而終爲秦所取,及秦亡,九鼎亦不知所之,但未言此九鼎即禹所鑄之九鼎。以爲禹鑄者,乃見於後世之說。

【譯文】
鑄鼎的史實在堯舜以前就已無法考證了,至於傳說夏禹鑄造九鼎,那是因爲當時九州根據各地現有條件和生產能力而繳納賦稅的條例已經頒布,各地每年進貢的物產和品種已經有了具體規定,河道也已經疏通,【禹貢】這部書已經寫成了。但是由於恐怕後世的帝王增加賦稅來斂取百姓財物,各地諸侯用一些由奇技淫巧做出來的東西冒充貢品,以及後來治水的人也不再按照原來的一套辦法,於是,夏禹把這一切都鑄刻在鼎上,令規也就不會像書籍那樣容易丟失了,使後人有所遵守而不能任意更改,這就是當時夏禹鑄造九鼎的原因。經過了許多年代,刻在鼎上的畫像,如蚌珠、暨魚、狐狸、毛織物以及獸皮之類,也可能因爲鏽蝕而變了樣,學問不深和見識淺薄的人就以爲這是怪物。因此,【左傳】中才有禹鑄鼎是爲了使百姓懂得識別妖魔鬼怪而避免受到妖魔傷害的說法。這些鼎到了秦朝時就絕跡了,而春秋時期郜國的大鼎和莒國的兩個方鼎,都是諸侯國鑄造的,即使有一些刻畫,也必定不合於【禹貢】的原意,只不過名爲古舊之物罷了。後世的圖書已經多了好幾百倍,就不必再鑄鼎了,這裡特地提一下。
半夜遛腿 發表於 2025-5-3 19:33 | 顯示全部樓層
【天工開物·冶鑄】禹鼎考:論禮器政治功能與技術倫理之辯證

【天工開物】卷八冶鑄篇所載禹鑄九鼎事,實爲華夏器物政治學之典型範例。宋應星"首山之采,肇自軒轅"之論,揭示了中國冶金史的雙重譜系:技術傳承與禮制象徵的共生關係。本文擬從經學傳統與技術哲學角度,解析禹鼎記載的深層意涵。

一、九鼎政治符號的經學溯源
【左傳·宣公三年】載"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與【天工開物】"九牧貢金,用襄禹鼎"形成互文。鄭玄注【周禮】云:"鼎者,三代之寶器也",禹鼎實爲"天命-德政"的物化憑證。所謂"防後世人君增賦重斂",正是【尚書·洪範】"王道平平"思想的技術投射。青銅禮器的饕餮紋飾,在張光直先生【美術、神話與祭祀】中闡釋爲"通天媒介",而宋應星強調其賦稅警示功能,體現了明儒"以器載道"的實用主義詮釋。

二、冶金技術的倫理維度
"夫金之生,以土爲母"之說,暗合【周易·說卦】"干爲金"與【坤卦】"厚德載物"的陰陽哲學。明代【菽園雜記】詳載"採礦必祭山神"的行業規範,與【天工開物】技術記載形成倫理呼應。值得注意的是,"火金功用日異月新"的工藝演進,始終受"不以奇技淫巧示人"(【禮記·王制】)的禮制約束。王禎【農書】中冶鑄工具圖譜與本文技術描述,共同構建了"技藝-民生"的儒家技術觀。

三、治水與鑄器的政治隱喻
"後治水人不由其道"的警示,當與【孟子·離婁】"禹之行水,行其所無事也"對讀。青銅鼎的范鑄工藝講究"型範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得"(【考工記】),實爲治國理政的物化象徵。明代呂坤【實政錄】稱"一器之成,必規天矩地",恰可解釋禹鼎"象物天地"的政治功能。這種技術倫理觀,在晚明西學東漸背景下,仍保持著"器以藏禮"(【春秋繁露】)的傳統認知。

結語:
【天工開物】此段記載的價值,在於將青銅器從考古對象還原爲活的政治教科書。從殷周"問鼎輕重"到明代"冶鑄示警",九鼎始終是技術史與政治哲學的交匯點。當今重讀這段文字,不僅需關注"火金功用"的工藝細節,更當體認"以器載道"的華夏文明特質。這種將物質技術精神化的傳統,正是中華工藝文明區別於西方技術主義的重要特徵。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乙酉日|黃帝4722年四月十九日卯時| 2025/5/16/週五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