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14|回覆: 2

[農家] 【氾勝之書】卷上詩解5小豆麻子篇種枲種稗篇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5-26 20:1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氾勝之書】卷詩解5小豆麻子篇種枲稗篇
題文詩:小豆不保,難得.椹黑時注,雨種畝一,
升豆,布葉鋤之,生五六葉,又鋤之也.
大豆小豆,不可盡治.古所以不,盡治者由,
豆生布葉,豆有膏盡,治則傷膏,傷則不成,
民盡治故,其收耗折.故曰豆不,可盡治也.
養美田畝,可十石以,薄田尚可,畝取五石.種麻預調,和田二月,下旬三月,上旬傍雨,
種之麻生,布葉鋤率,九尺一樹,樹高一尺,
蠶矢糞,之樹三升.無蠶矢以,溷中熟糞,
糞之亦善,樹一升也.天旱,流水澆之,
樹五升也;無流水則,曝井水殺,其寒氣以,
澆之雨澤,適時勿澆,澆不欲數.養麻如此,
美田則畝,五十石及,百石薄田,尚三十石.
獲麻之法,霜下實成,速斫之,其樹在者,
以鋸鋸之.種枲之法,當春凍解,耕治其土.
春草生布,糞田復耕,平摩之.種枲太早,
則剛堅,厚皮多節;晚則不堅.寧失於早,
不失於晚.獲麻之法,穗勃勃其,如灰拔之.
夏至後二,十日漚枲,枲和如絲.稗堪水旱,
種無不熟,之時,特滋茂盛,易生蕪穢.
良田畝得,二三十斛.種備凶年,稗中有米,
熟時搗取,米炊食之,不減粱米,又可釀酒.
【原文】48小豆篇  小豆不保歲,難得。椹黑時注雨種,畝一升豆,生布葉鋤之,生五六葉又鋤之。大豆、小豆不可盡治也。古所以不盡治者,豆生布葉,豆有膏,盡治之則傷膏,傷則不成。而民盡治,故其收耗折也。故曰:豆不可盡治。養美田畝可十石,以薄田尚可畝取五石。9種麻篇  種麻預調和田,二月下旬、三月上旬傍雨種之。麻生布葉,鋤之。率九尺一樹,樹高一尺,以蠶矢糞之,樹三升。無蠶矢,以溷中熟糞糞之亦善,樹一升。天旱,以流水澆之,樹五升;無流水,曝井水殺其寒氣以澆之。雨澤適時勿澆,澆不欲數。養麻如此,美田則畝五十石及百石,薄田尚三十石。獲麻之法,霜下實成,速斫之,其樹在者,以鋸鋸之。10種枲篇  種枲,春凍解,耕治其土。春草生,布糞田,復耕,平摩之。  種枲太早,則剛堅、厚皮、多節;晚則不堅。寧失於早,不失於晚。獲麻之法,穗勃勃如灰,拔之。夏至後二十日漚枲,枲和如絲。
  11  稗既堪水旱,種無不熟之時,又特滋茂盛,易生蕪穢。良田畝得二三十斛。宜種之備凶年。  稗中有米,熟時搗取米炊食之。不減粱米;又可釀作酒。
【注釋】1大豆小豆不可盡治
2枲(纖維用大麻)大麻的雄株。泛指麻。
【氾勝之書.小豆】中,有『大豆小豆不可盡治』之說。農史學界在解『不可盡治』上,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古代有摘豆葉做羹的習慣,如果摘葉過多,會影響大小豆的生育,所以提醒人們不可摘葉過多,故日『不可盡治』;另一種說法是,大小豆根上有根瘤,在鋤大小豆時,要儘量不要傷大小豆的根系,因爲『豆生布葉,豆有膏,盡治之則傷膏,傷則不成。』所以『不可盡治』。
3稗:bài一年生草本植物,長在稻田裡或低濕的地方,形狀像稻,是稻田的害草。果實可釀酒、做飼料。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13 04:5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龔妞十 發表於 2025-6-20 13:54 | 顯示全部樓層
【氾勝之書】卷上小豆麻子篇種枲種稗篇疏解

【氾勝之書】作爲西漢農學經典,其"小豆麻子篇"所載農事要訣,實蘊古代精耕之道。今就經文要義,分疏如次:

一、小豆種植之時機選擇
"椹黑時注雨種"一句,道破天時之要。椹實轉黑乃桑葚成熟之候,適逢雨季,土壤墒情最佳。氾氏強調"畝一升"的精準播種量,既防過密爭養,又避過疏地力閒置,與【齊民要術】"種小豆,美田欲稀,薄田欲稠"之理相通。此"因時因地"之法,實爲傳統農法核心。

二、田間管理之鋤治次第
"布葉鋤之,生五六葉又鋤"揭示中耕要義。初鋤在子葉展開時,以破板結、助根系;再鋤於真葉五六片時,除雜草、調地溫。這種階段性管理,暗合【呂氏春秋】"五耕五耨"之說。然需特別注意"不可盡治"之誡,即中耕不可過度,以免傷及根瘤菌——此即經文所謂"膏"也。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過勤鋤治會破壞固氮系統,反損收成。

三、豆類栽培之生態智慧
"豆有膏盡治則傷膏"一語,彰顯古人微觀觀察力。漢代雖無微生物學,然農人已察知豆根"膏澤"(根瘤)與豐產之關聯。【四民月令】載"豆膏潤地",與此互證。這種"有所不爲"的耕作哲學,體現傳統農業"遵物性、順自然"的生態觀,與今可持續發展理念暗合。

要之,此篇雖簡,卻包孕時令選擇、量化播種、梯度管理、生態保護四重智慧。氾氏農學之精髓,正在於將實踐經驗上升爲"三才"(天時、地利、人和)協調的理論體系。後世【陳旉農書】"順天地時利之宜"的概括,實由此發軔。讀古人農書,當於字裡行間體察其觀察之精微與思維之辯證,斯爲得之。

(全文計789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