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93|回覆: 2

[史學] 【漢書·食貨志】上詩解2井田之制力役生產可得而平有賦有稅谷雜五種毋失其時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4-21 20:2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漢書·食貨志上詩解2井田之制力役生產可得而平有賦有稅谷雜五種毋失其時
題文詩:
理民之道,地著爲本.所以故必,建步立畝,
正其經界.六尺爲步,步百爲畝,畝百爲夫,
夫三爲屋,屋三爲井,井方一里,是爲九夫.
八家共之,之,私田百畝,公田十畝,
是爲八百,八十畝田,餘二十畝,以爲廬舍.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和睦,
教化齊同,力役生產,可得而平.受田:
上田百畝,中田二百,下田三百.歲耕種者,
不易上田;休一歲者,一易中田;休二歲者,
再易下田,三歲更耕,自爰其處.農民戶人,
己受田其,家眾男爲,余夫以口,受田如比.
士工商家,受田五口,乃當農夫,一人此謂,
平土可以,爲法者若,山林藪澤,原陵淳鹵,
地以肥磽,多少爲差.有賦有稅.稅謂公田,
什一工商,衡虞之人.給,車馬兵甲,
士徒之役,充實府庫,賜予之用.乃供,
郊社宗廟,百神之祀,天子奉養,百官祿食,
庶事之費.民年二十,,六十歸田.
七十以上,上所養也;十歲以下,上所長也;
十一以上,上所強也.種穀必雜,五種以備,
災害田中,不得有樹,用妨五穀.力耕數耘,
收穫,寇盜之至.還廬樹桑,菜茹有畦,
瓜瓠果蓏,殖於疆易.雞豚狗彘,毋失其時,
女修蠶織,則五十,可以衣帛,七十食肉.

【原文】
  理民之道,地著爲本。故必建步立畝,正其經界。六尺爲步,步百爲畝,畝百爲夫,夫三爲屋,屋三爲井,井方一里,是爲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畝,公田十畝,是爲八百八十畝,餘二十畝以爲廬舍。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齊同,力役生產可得而平也。  【譯文】
治理人民的方法,使他們定居一地是根本。所以一定要建立步來設置田畝,糾正土地的分界。六尺作爲一步,百步是一畝,百畝是一夫,三夫是一屋,三屋是一井,井的方圓是一里,就是九夫。八家共同擁有它,各自接受百畝私田,十畝公田,這是八百八十畝,剩下二十畝作爲屋舍。進出互相是朋友,守衛和瞭望互相幫助,有疾病就互相救護,人民因此和睦,而且政教風化統一,勞役生產可以得到且平均。
【原文】
  民受田:上田夫百畝,中田夫二百畝,下田夫三百畝。歲耕種者爲不易上田;休一歲者爲一易中田;休二歲者爲再易下田,三歲更耕之,自爰其處。農民戶人己受田,其家眾男爲余夫,亦以口受田如比。士、工、商家受田,五口乃當農夫一人。此謂平土可以爲法者也。若山林、藪澤、原陵、淳鹵之地,各以肥磽多少爲差。有賦有稅。稅謂公田什一及工、商、衡虞之人也。賦共車馬、兵甲、士徒之役,充實府庫、賜予之用。稅給郊、社、宗廟、百神之祀,天子奉養、百官祿食庶事之費。民年二十受田,六十歸田。七十以上,上所養也;十歲以下,上所長也;十一以上,上所強也。種穀必雜五種,以備災害。田中不得有樹,用妨五穀。力耕數耘,收穫如寇盜之至。還廬樹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於疆易。雞、豚、狗、彘毋失其時,女修蠶織,則五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食肉。
【譯文】
百姓接受田地,好田是一百畝,中田就是二百畝,差田就是三百畝。每年耕種的人不交換好田;休耕一年的交換一次中田;休耕兩年的交換兩次差田,三年就交換耕種,自行改變位置。農民戶主自己接受田畝,他家中的其他男子是余夫,也按比例依照人分田。士、工、商家裹分田,五個人才相當於農夫一人。這是說在平原上可以作爲法則的。如果是山地、林地、大湖、丘陵、鹽鹼浸漬之地,就各按肥沃貧瘠的程度作爲等級。有賦有稅。稅是公田的十分之一以及工、商、衡、虞的收入。賦是供給車馬銨甲兵器士兵的勞役,充實官府儲存財物兵甲的倉庫以及賞賜之用。稅用來供給郊祭宗廟百神,天子供養百官薪俸食物以及眾事的費用。百姓年齡滿二十就分田,六十就歸還田畝。七十歲以上,是皇上所來奉養的;十歲以下,是皇上所要撫養的;十一歲以上,是皇上所要使他們強壯的。種穀一定要夾雜五穀,以防備災害。田中不能有樹,以免妨礙五穀。勤奮耕耘,收穫時就像盜賊要來了。圍繞廬舍種植桑樹,菜地有田壟,瓜果類作物種植在田邊,養殖雞、豬、狗、彘不要誤時,女子進行蠶織,那麼五十歲就可以穿帛布,七十歲可以吃肉。
萬叫 發表於 2025-4-2 02:18 | 顯示全部樓層
【漢書·食貨志】所載井田制度探微

【漢書·食貨志】所述井田之制,實爲上古農耕文明治理之精要。其制以"地著爲本"的治理思想,體現了農耕社會"安土重遷"的核心特徵。班固所述"建步立畝,正其經界"的丈量體系,構建了六尺爲步、步百爲畝的標準化計量系統,這種幾何化的土地劃分方式,反映了早期中國對空間秩序的嚴謹追求。

井田制的核心在於"九夫爲井"的網格化布局。一井方圓一里,容納九夫之地,其中八家共耕八百八十畝,留二十畝爲廬舍。這種設計不僅實現了"私田"與"公田"的有機結合,更通過"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共同體生活,塑造了基層社會的互助倫理。值得注意的是,公田十畝的設定暗合"什一稅"的古制,而廬舍的保留則體現了對民生實際需求的考量。

土地分配製度展現出明顯的等差原則:上田百畝、中田二百畝、下田三百畝的差異配置,配合"不易""一易""再易"的輪耕制度,形成了"三歲更耕"的可持續農業模式。這種根據土地肥瘠程度進行的動態調整,彰顯了古人"因地制宜"的生態智慧。對"余夫"和士工商家的差別化授田,則反映了對社會分工的制度性確認。

賦稅體系具有雙重性質:"稅"以什一之率供給祭祀俸祿,"賦"則承擔軍備府庫之需。這種區分表明當時已形成公共財政的雛形。年齡分層管理制度尤爲精妙:二十授田、六十歸田的剛性規定,配合"七十養於上,十歲長於上"的福利措施,構建了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

生產技術規範方面,"種穀必雜五種"的防災策略,"力耕數耘"的精耕細作要求,以及"收穫如寇至"的緊迫意識,共同構成了傳統農業的集約化生產範式。庭院經濟的配套設計——"廬舍樹桑,畦圃種菜,疆埸殖果",配合"雞豚狗彘毋失其時"的家庭養殖,形成了完整的自給自足經濟單元。這種"五十衣帛,七十食肉"的生活圖景,實爲儒家王道理想的具體呈現。

井田制雖未必完全實行,但其蘊含的"均平"思想與"和諧"理念,卻成爲後世土地制度的原型。班固通過這段記載,不僅保存了古代經濟制度的珍貴史料,更揭示了農耕文明"天人合一"的深層智慧。
石良 發表於 2025-7-5 08:20 | 顯示全部樓層
【漢書·食貨志】井田制析義:經界平賦中的王政本原

【漢書·食貨志】所載井田之制,乃三代王政之根本,其精義非徒土地劃分之形制,實爲"均平天下"之制度設計。班固以"理民之道,地著爲本"開宗明義,揭示農耕文明下"人地關係"乃治國樞機。今就經界、賦役、農時三端,闡發其微旨。

一、經界定而天下序
"六尺爲步,步百爲畝"之制,實爲禮法秩序的空間投射。鄭玄注【周禮】云:"步者,足履之節也",以人體爲度,暗合"天人相參"之道。井字九夫之形,非僅田畝區劃,實爲"九一而助"的賦稅基礎。【孟子·滕文公】所謂"方里而井,井九百畝",與此互爲印證。值得注意的是"夫三爲屋"的居住單位設計,使民"死徙無出鄉",形成穩定的血緣地緣共同體,此即【管子】"四民分業"說的空間實踐。

二、賦稅平而力役均
"有賦有稅"之別,深合【周禮】九賦九貢之制。賦者,軍賦也,依井田出車馬;稅者,田租也,按畝征穀物。井田制"力役生產可得而平"之妙,在於公田私田的辯證關係——"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詩經·小雅】),公田勞作爲賦,私田收穫納稅,二者相濟而不相擾。董仲舒【春秋繁露】言"使富者足以示貴而不至於驕,貧者足以養生而不至於憂",正是此制精義。

三、順天時而盡地力
"谷雜五種毋失其時",彰顯先秦農政智慧。【呂氏春秋·上農】詳載"五穀六畜"之宜,而【氾勝之書】更發展出"趣時、和土、務糞澤"的耕作原則。井田制中"中田有廬,疆埸有瓜"(【詩經·信南山】)的複合種植,實爲古代生態農業之雛形。班固特重"毋失其時",暗合【月令】所載天子四時迎氣、勸課農桑之制,將天文曆法、政令施行與農業生產熔於一爐。

井田制雖後世不可復行,然其"正其經界"的秩序精神、"均平力役"的治理智慧、"敬授民時"的農本思想,仍爲傳統經濟思想之圭臬。王夫之【讀通鑑論】謂"三代之制,不可行於後世者,法也;可師於後世者,意也",誠爲的論。今人研習食貨志,當透過制度表象,體認其中"養民""均平""順時"的王道精義,斯爲得之。

(全文798字,依經史互證之法,融貫【周禮】【孟子】【詩經】諸典,揭示井田制背後的政治哲學與經濟倫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