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89|回覆: 2

[史學] 【史記平準書】詩解13唐虞先本絀末禮義防利時極而轉反是貧富分化嗜欲無窮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4-20 19:3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史記平準書】詩解13唐虞先本絀末禮義防利時極而轉反是貧富分化嗜欲無窮
題文詩:弘羊又,請令吏得,入粟補官,罪人贖罪.
令民能入,粟甘泉者,各有差等,以復終身,
不告緡令.他郡各輸,急處而諸,農各致粟,
山東漕運,益歲六百,萬石一歲,之中太倉,
甘泉倉滿.邊余谷諸,物均輸帛,五百萬匹.
民不益賦,天下用饒.於是弘羊,賜爵左庶,
長黃金,再百斤焉.是歲小旱,上令官,
求雨卜式,言曰縣官,當食租衣,稅而已今,
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販物求利.亨弘羊,
天乃雨也.太史公曰:農工商交,易之路通,
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而興焉所,從來久遠,
自高辛氏,之前尚矣,靡得而記.書道,
唐虞之際,詩述殷周,之世安寧,則長庠序,
先本絀末,禮義防利;事變多故,反是是以,
物盛則衰,時極而轉,一質一文,終始之變.
禹貢九州,各因其土,所宜,人民所多,
少而納職.湯武承,易變使民,不倦各兢,
兢以爲治,而稍陵遲,衰微齊桓,用管仲謀,
通輕重權,徼山海業,以朝諸侯,用區區齊,
顯成霸名.魏用李克,地力,爲強君.
自是以後,天下爭於,戰國貴其,詐力賤仁,
義先富有,而後推讓.庶人富者,或累巨萬,
而貧者或,不厭糟糠,有國強者,或並群小,
以臣諸侯,而弱國或,絕祀滅世.以至於秦,
卒並海內.虞夏之幣,金爲三品,黃白或赤;
或錢或布,或刀龜貝.及至秦中,一國幣爲,
二等黃金,以溢名爲,上幣銅錢,識曰半兩,
重如其文,爲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屬爲,
器飾寶藏,不爲幣然,各隨時而,輕重無常.
於是外攘,夷狄內興,功業海內,之士力耕,
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古者嘗竭,
天下資財,以奉其上,猶自以爲,不足無,
事勢之流,相激使然,曷足怪焉.貧富分化,
嗜欲無窮,天下熙熙,皆爲利往,傷風敗俗.
  【原文】
  弘羊又請令吏得入粟補官,及罪人贖罪。令民能入粟甘泉各有差,以復終身,不告緡。他郡各輸急處,而諸農各致粟,山東漕益歲六百萬石。一歲之中,太倉、甘泉倉滿。邊余谷諸物均輸帛五百萬匹。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於是弘羊賜爵左庶長,黃金再百斤焉。
【譯文】
弘羊又請求允許吏得以繳納糧食補官,以及罪人納糧贖罪。命百姓能向甘泉宮的倉庫繳納多少不等的糧食,得以免除終身賦役,不受告緡令的影響。其他郡縣的百姓則各自向急需處交納,而各處的農民都各自納糧,山東漕運到京的糧食每年增加了六百萬石。一年之中,太倉、甘泉宮倉堆滿了糧食,邊境剩餘的糧食和其他物品,按均輸法折爲帛五百萬匹。不向百姓增收賦稅而天下用度得到滿足。於是賜給桑弘羊爵爲左庶長,黃金二百斤。
【原文】
  是歲小旱,上令官求雨,卜式言曰:『縣官當食租衣稅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販物求利。亨弘羊,天乃雨。』
【譯文】這一年有輕微的旱災,天子派遣官員求雨。卜式說道:『縣官應該以租稅爲衣食,如今桑弘羊使官吏坐於列肆中買賣貨物,求取利潤。只要把桑弘羊煮殺了,天就會下雨。』
【原文】
  太史公曰: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所從來久遠,自高辛氏之前尚矣,靡得而記雲。故【書】道唐虞之際,【詩】述殷周之世,安寧則長庠序,先本絀末,以禮義防於利;事變多故而亦反是。是以物盛則衰,時極而轉,一質一文,終始之變也。【禹貢】九州,各因其土地所宜,人民所多少而納職焉。湯武承易變,使民不倦,各兢兢所以爲治,而稍陵遲衰微。齊桓公用管仲之謀,通輕重之權,徼山海之業,以朝諸侯,用區區之齊顯成霸名。魏用李克,盡地力,爲強君。自是以後,天下爭於戰國,貴詐力而賤仁義,先富有而後推讓。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萬,而貧者或不厭糟糠;有國強者或並群小以臣諸侯,而弱國或絕祀而滅世。以至於秦,卒並海內。虞夏之幣,金爲三品,或黃,或白,或赤;或錢,或布,或刀,或龜貝。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爲二等,黃金以溢名,爲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爲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爲器飾寶藏,不爲幣。然各隨時而輕重無常。於是外攘夷狄,內興功業,海內之士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古者嘗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上,猶自以爲不足也。無異故云,事勢之流,相激使然,曷足怪焉。
【譯文】太史公說:農工商之間相互貿易的道路溝通了,就有龜貝金錢刀布等貨幣產生。這種現象的歷史已經很久遠了,自高辛氏以前年代太遠,無法加以記述。所以【尚書】最早講到唐虞時期事,【經】最早講到殷周時期事,一般是世道安寧則按庠序中的長幼序尊卑,先農本而後商末,以禮義爲限制物利的堤防;如果世道變亂,情況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了。事物發展到興盛的頂點以後就會走向衰敗,衰敗到極點就會轉變,一個時期風氣質樸,一個時期風氣奢華,始終循環變化著。【禹貢】中的九州,各自根據其土地所適宜、人民所多所少繳納職貢。商湯和周武王承前朝弊政之後進行了變革,使百姓不致疲弊睏乏,各自都小心謹慎地致力於自己所從事的事業,而與禹時相比,還是逐漸顯示出衰落微弱的局勢。齊桓公採用管仲的計謀,統一貨幣,從山海的事業中求取財富,使諸侯前來朝拜,利用小小的齊國成就了霸主的威名。魏國任用李克,充分利用地力,發展農業生產,成了強國。從此以後,在戰國時期天下互相爭奪,以詭詐武力爲貴,輕視仁義道德,以富有之道爲先,以推讓等禮儀爲後。
所以百姓中間富有的積財產上億計,而貧窮的糟糠之食尚不能滿足;諸侯國強大的或至併吞諸小國而使諸侯稱臣,弱小者有的至於斷絕祭祀而亡國。延續到秦,終於使海內統一。虞、夏時的貨幣,金有三種,或者黃、或者白、或者赤;此外或者用錢,或者用布、或者用刀,或者用龜貝。及至到秦朝之間,一國貨幣分爲二等:黃金以溢爲單位,是上等貨幣;銅錢上的文識爲『半兩』,重量與文識相同,是下等貨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類只作爲器物的裝飾、作爲寶藏,不作貨幣使用。然而其價格隨時不同,高低無常。於是外對夷狄作戰,內部興利除弊建立功業,天下百姓盡力耕種不夠供給糧餉,女子紡織不足穿衣。古時曾經竭盡天下的資財以奉獻給天子,天子仍以爲不夠使用。沒有別的緣故,主要是當時各種事務互相影響,共同作用造成的,有什麼值得奇怪的呢。
【注釋】
 <1>龜、貝是以龜甲、貝殼爲貨幣;金指黃金、白銀、赤銅(金三品),都是以重量爲單位(或鎰、或斤),不大講究外形(雖然也鑄爲一定形狀,只要重量不變,破壞其原形狀,幣值不減);錢、刀、布是形狀不同的銅質(一般雜有鉛、錫等雜質)貨幣,『外圓內方』者爲錢;形如刀者名刀;【索隱】引【食貨志】說:『貨幣首長八分,足支八分』形如『』(此爲方肩方足布,亦有圓肩圓足、尖肩尖足等不同形狀的布),與前文『鹽鐵官布』中的布不同。 <2>高辛氏:即帝嚳(kù,庫)。傳說中的古帝王(五帝之一),堯的生父。 <3>長庠序:庠序之中以年長者爲尊,不似廟堂之上以爵位、權勢爲尊,所以長庠序是時世安寧、崇尚禮讓的表現。庠序,學校名。【孟子·滕文公上】:『設爲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即三代的學校都名爲學,但又各有專名,曰校、曰序、曰庠。學校除了教授生徒士子之外,還是鄉黨集會(宴享、較射)的處所,因而有長庠序的說法。 <4>承弊易變:承接前朝的破弊局面,因而不得不變易其制度政令。 <5>兢兢:兢兢業業。謹慎小心貌。【詩·大雅·雲漢】:『兢兢業業』。毛傳:『兢兢,恐也』。 <6>輕重之權:量度輕重的標準,實際就是指貨幣的價值標準。輕重,即以輕易重,【管子】有【輕重】七篇,論管仲在齊國造貨幣、通有無的方法和理論,所以輕重就是指貨幣;權,量物重的秤錘、砝碼。引伸爲標準。 <7>徼:同邀,求、取、截取。 <8>厭:通饜。飽、滿足。不厭糟糠就連糟糠之食也不得飽足的意思。 <9>溢:通鎰。 【集解】引孟康語說:『二十兩爲溢。』 <10>沒有其他緣故。
蘭園居士 發表於 2025-7-7 21:31 | 顯示全部樓層
【平準書】所見西漢經濟政策之倫理困境與歷史辯證

太史公【平準書】載桑弘羊"入粟補官""贖罪"之策,表面觀之乃戰時經濟權宜之計,然深究其理,實折射出"本末之辨"這一貫穿中國政治經濟史的終極命題。唐虞之世"先本絀末"的治理智慧,至此已異化爲工具性政策,其中倫理困境與制度異化尤值深思。

一、政策表象與三代理想之背離
桑弘羊所奏"令民入粟甘泉,復終身""罪人贖罪"等策,以物質交換消解禮制根本,此與【尚書·舜典】"金作贖刑"形似而神異。三代贖刑乃"過失宥赦"之仁政,而漢武之制則演變爲"富者得生,貧者獨死"(【漢書·蕭望之傳】)的階級特權。太史公以"不告緡"與"急郡輸粟"對舉,暗諷朝廷以行政手段加劇"末業"對"本業"的侵蝕,恰與【禮記·王制】"冢宰制國用,必於歲之杪"的均衡理念背道而馳。

二、經濟異化中的禮義防潰機制
"禮義防利"作爲儒家經濟倫理核心,在平準政策中遭遇嚴峻挑戰。管子"倉廩實而知禮節"的辯證關係,在此異化爲"民偷甘食好衣,不事畜藏之業"(【平準書】)。尤爲深刻者,是"復終身"特權與"不告緡"政策的組合效應——前者誘導小農棄本逐末,後者縱容豪強兼併,兩者合力加速了【鹽鐵論】所稱"豪民占田逾制"的惡性循環。司馬遷以"山東漕運歲增六百萬石"的量化記錄,揭示出國家財政對畸形經濟模式的深度依賴。

三、時極而轉的歷史辯證法
【平準書】末段"物盛而衰,固其變也"的論斷,實爲對"時極而轉"天道觀的深刻詮釋。桑弘羊政策雖解燃眉之急,然其"割股啖腹"的本質,終致"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漢書·食貨志】)。這種反噬效應印證了【老子】"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的警示。太史公以"嗜欲無窮"四字作結,將經濟問題提升至人性異化的哲學高度,與【大學】"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德性經濟學遙相呼應。

今觀【平準書】此章,可見西漢經濟政策已陷入"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深刻矛盾。桑弘羊之策雖承【周禮】泉府遺意,然失卻"利以義制"的儒家精義。後世王安石、張居正等改革皆蹈此覆轍,足證經濟制度若脫離"正德利用厚生"(【尚書·大禹謨】)的倫理根基,終將淪爲"刻舟求劍"之術。讀史至此,能不凜然?

(全文798字)
李文義 發表於 2025-7-10 00:33 | 顯示全部樓層
【平準書】所見西漢經濟政策與儒法思想之辯證

太史公【平準書】載桑弘羊"入粟補官"之策,實爲西漢經濟思想史上一重要關節。此政策表面觀之乃應急之策,然深究其里,則折射出"本末之辨"這一貫穿中國政治經濟史的核心理念。

考【尚書·堯典】"克明俊德,協和萬邦"之訓,唐虞之治首重德教,以禮義爲防,以農桑爲本。管子雖言"倉廩實而知禮節",然其【牧民】篇仍強調"務在四時,守在倉廩"的根本之道。桑弘羊令民入粟補官、罪人贖罪之制,雖解朝廷燃眉之急,然已暗啟"以末致財,用本守之"(【史記·貨殖列傳】)之漸。此與【周禮】"以九職任萬民"而首重"三農生九穀"之序形成微妙對照。

細繹文本,"令民能入粟甘泉者復終身"之策,實爲"平準"思想的極端發展。班固【漢書·食貨志】謂"平準"本意在於"通委財而調緩急",然過度依賴貨幣經濟手段,終致"利孔百出"之弊。觀【鹽鐵論】中文學賢良所陳"抑末利而開仁義"(【鹽鐵論·本議】)之論,可知當時儒者已洞察此政策與"重本抑末"傳統之背離。

太史公以"時極而轉"四字點明經濟政策與世道變遷之關係,暗合【周易】"窮則變,變則通"之理。然【平準書】末段"於是商賈中家以上大率破"的記載,正揭示此種政策終致"矯枉過正"之果。董仲舒【春秋繁露·度制】篇言"使富者足以示貴而不至於驕,貧者足以養生而不至於憂",恰可爲此段歷史作注。

今觀【平準書】此章,當知經濟政策須合於"時中"之道。桑弘羊之策雖應急一時,然偏離"正德、利用、厚生"(【尚書·大禹謨】)之古訓,終非長治久安之策。太史公將其載入史冊,非僅紀事,實寓"述往事,思來者"之深意,足爲後世經濟政策之鏡鑒。

(全文共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