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46|回覆: 2

[其他] 賈誼【吊屈原賦】詩解讒諛得志賢聖逆曳方正倒植所貴聖人之神德遠濁世自藏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3-7 21:1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賈誼【吊屈原賦】詩解讒諛得志賢聖逆曳方正倒植所貴聖人之神德遠濁世自藏
題文詩:
屈原名平,楚之同姓.懷王左徒.博聞強志,
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
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也者,
王甚任之.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
屈原.王使屈原,造爲憲令,屈平屬寫,
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欲奪之,屈平不與,
讒曰王使,屈平爲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
平伐其功,曰以爲非,我莫能爲.王怒疏屈.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饞諂蔽明,邪曲害公,
方正不容,憂愁幽思,作離騷.離騷,
猶離憂也.夫天,人之始也;父母,
人之本也.人窮,勞苦倦極,未嘗,
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事君,讒人間之,
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屈作離騷,蓋自怨生.國風好色,而不淫也;
小雅怨誹,而不亂也;若離騷者,可謂兼之.
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也,靡不畢見.
離騷文約,辭微,志潔行廉,其稱文小,
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潔故,
其稱物芳.其行,故死而,不容自疏.
濯淖之於,污泥之中,猶如蟬蛻,於濁穢以,
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
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原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爲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①,明於治亂,嫻於辭令②。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③。上官大夫與之同列④,爭寵而心害其能⑤。懷王使屈原造爲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⑥。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爲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⑦,(曰)以爲'非我莫能爲」也。』王怒而疏屈平⑧。【注釋】
①博聞強志:見聞廣博,記憶力強。②嫻:熟習。③任:信任。④同列:同在朝班,即同事。⑤害:妒忌。⑥屬:寫作。⑦伐:自我誇耀。⑧疏:疏遠。
【譯文】
屈原,名平,和楚國王族同姓。擔任楚懷王的左徒。屈原見聞廣博,記憶力強,深明國家安定與動亂的道理,擅長辭令。屈原在朝內就和楚懷王商議國家大事,以便頒發號召命令;在朝外就接待賓客,應付諸侯。楚懷王十分信任他。
  而上官大夫和屈原職位相同,他爲了能得到懷王的寵信,很嫉妒屈原的才能。有一次,懷王命屈原制定國家法令,屈原剛寫完草稿,還沒最後修定完成。上官大夫見到之後想奪爲己有,但屈原不肯給他。他就和楚懷王說屈原的壞話:『大王您讓屈原制定法令,上下沒有人不知道這件事,每頒布一條法令,屈原就自誇其功,說是'除了我之外,誰也做不出來」。』懷王聽了,非常生氣,因此就對屈原疏遠了。

   【原文】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①,饞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②。離騷者,猶離憂也③。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④,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⑤,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⑥,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淫⑦,【小雅】怨誹而不亂⑧,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⑨。其文約⑩,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13)。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14)。濯淖污泥之中(15),蟬蛻於濁穢(16),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1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8)。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注釋】
①聰:聽覺靈敏,此處指明辨是非。②幽思:苦悶深思。③離憂:遭受憂愁。離,通『罹』(lí,離),遭受。④反本:追念根本。反,同『返』。⑤慘怛:憂傷,悲痛。⑥間:挑撥離間。⑦【國風】:【詩經】的組成部分之一,由各地的民間歌謠所組成,有十五國風,一百六十篇。⑧【小雅】:亦【詩經】的組成部分之一。大部分是西周后期和東周初期貴族宴會的樂歌,小部分是批評當時朝政過失或抒發怨憤的民間歌謠。⑨靡:沒有。見:同『現』。⑩約:簡約。微:精深,幽微。稱文小:指【離騷】中多引述花草樹木等細小事物。指:通『旨』,意義。(13)舉類邇:指【離騷】所稱引的都是眼前習見的事例。邇:近。(14)自疏:自己主動疏遠,這裡指不放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15)濯(zhuó,濁)淖(nào,鬧):洗滌污垢。此處以喻超脫世俗。(16)蟬蛻:蟬蛻之殼,此處以喻解脫。(17)滋(xuán,玄):混濁,污黑。(18)皭(jiào,叫)然:潔白的樣子。
【譯文】
屈原對懷王聽聞失靈而不能分辨是非,視線被讒佞諂媚之徒所蒙蔽而不能辨明真偽,致使邪惡傷害了公道,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感到萬分痛心,所以才憂愁苦悶,沉鬱深思而寫成【離騷】。所謂『離騷』,就是遭遇憂患之意。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處境窘迫的時候,就要追念根本,所以在勞累困苦到極點時,沒有不呼叫上天的;在受到病痛折磨無法忍受時,沒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堅持公證,行爲耿直,對君王他一片忠心,竭盡才智,但是卻受到小人的挑撥離間,其處境可以說是極端困窘了。因誠心爲國而被君王懷疑,因忠心事主而被小人誹謗,怎能沒有悲憤之情呢?屈原寫作【離騷】,正是爲了抒發這種悲憤之情。【詩經·國風】雖然有許多描寫男女戀情之作,但卻不是yín亂;【詩經·小雅】雖然表露了百姓對朝政的誹謗憤怨之情,但卻不主張公開反叛。而像屈原的【離騷】,可以說是兼有以上兩者的優點。屈原在【離騷】中,往上追述到帝嚳(kù庫)的事跡,近世讚揚齊桓的偉業,中間敘述商湯、周武的德政,以此來批評時政。闡明道德內容的廣博深遠,治亂興衰的因果必然,這些都講得非常詳盡。其語言簡約精煉,其內容卻托意深微,其情志高潔,其品行廉正,其文句雖寫的是細小事物,而其意旨卻極其宏大博深,其所舉的雖然都是眼前習見的事例,而所寄託的意義卻極其深遠。其情志高潔,所以喜歡用香草作譬喻。其品行廉正,所以至死也不放鬆對自己的要求。身處污泥濁水之中而能洗滌乾淨,就像蟬能從混濁污穢中解脫出來一樣,在塵埃之外浮游,不被世俗的混濁所玷污,清白高潔,出污泥而不染。推論其高尚情志,就是說與日月爭輝也是恰宜的。
董車 發表於 2025-5-20 16:23 | 顯示全部樓層
【吊屈原賦】解題:論賈誼對屈子精神之承繼與濁世自守之道

賈生此賦,實爲漢代士人精神史之重要文獻。其文雖託名"吊屈",實乃以屈子之酒杯澆自家之塊壘,揭示了中國傳統士人在"讒諂蔽明"政治生態中的永恆困境。

一、文本結構與微言大義
賦中"讒諛得志,賢聖逆曳"八字,實爲全篇文眼。賈生以倒錯修辭勾勒出戰國末年至漢初的政治亂象:"鸞鳳伏竄"喻賢者隱遁,"鴟梟翱翔"比小人得勢。此種"方正倒植"的意象群,既承【離騷】"世溷濁而不分"的批判傳統,又開後世"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的諷喻先河。值得注意的是,賈誼特別強調屈子"自藏"的選擇,此中暗含對司馬遷"忿懟沉江"說的修正,體現漢儒對士人處世之道的深刻思考。

二、思想史脈絡中的承變
賈生將屈子定位爲"聖人之神德"的化身,此說源自董仲舒"天人三策"中"正其誼不謀其利"的倫理觀。然較之【史記·屈原列傳】的悲情敘事,賈賦更突出"遠濁世而自藏"的理性精神。這種轉變實反映漢初黃老思想與儒家人格理想的融合:既堅持"明於治亂"的入世擔當,又主張"深藏若虛"的處世智慧。其"所貴者神德"的命題,恰與【淮南子】"神貴於形"之說形成跨學派呼應。

三、士人精神的雙重維度
賦中"博聞強志"與"嫻於辭令"的並提,揭示出漢代理想士人的雙重素養:既需具備經世之實學,又要修養辭章之雅藝。這種"儒林"與"文苑"的統一,在賈誼身上體現得尤爲顯著。其以賦體作論,正實踐著"出則接遇諸侯,入則圖議國事"的士大夫傳統。而"自藏"之說的深層意義,在於爲士人提供了"道尊於勢"的精神退路——此點至魏晉玄學"跡冥論"中更得發揚。

要之,賈生此賦非徒哀屈子之不幸,實爲天下士人立一精神範式。在讒諛猖獗之世,真正的"神德"不在於抗爭之激烈,而在於守道之貞固。這種既堅守價值底線又不失處世彈性的智慧,正是中國傳統政治智慧的精髓所在。讀此賦者,當於悲憤之外,更見士人精神之韌性與超越性。
莊周的蝴蝶 發表於 2025-7-5 16:00 | 顯示全部樓層
【吊屈原賦】之微旨與賈誼的士人精神抉微

賈生【吊屈原賦】一文,實爲漢代騷體賦之圭臬,亦爲士人精神之鏡鑒。其文雖托屈子之悲,實抒己懷,所謂"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者是也。今試析其要義三端:

一、讒諛得志與賢聖逆曳之悖論
賦中"鸞鳳伏竄兮,鴟梟翱翔"之象,非徒寫楚國之亂政,實揭千古政治之痼疾。賈生以"方正倒植"四字,道破價值顛倒之世相。考【楚辭·卜居】已有"蟬翼爲重,千鈞爲輕"之嘆,而賈誼更以"闒茸尊顯,讒諛得志"深化此旨。此種"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的異化現象,實爲專制政體下士人恆久困境。太史公評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賈生長沙之貶,何嘗不是歷史的重演?

二、聖人之神德的存養之道
"所貴聖人之神德兮,遠濁世而自藏"一句,實爲全篇樞機。此中蘊含儒道互補之智慧:既持儒家道德操守,又取道家遠害全身之智。賈生早年著【過秦論】,鋒芒畢露;及至貶謫長沙,乃悟"自藏"之要。錢穆先生【國史大綱】謂漢初士人"漸由縱橫之氣轉爲內斂之道",此語可作註腳。然需辨明:賈誼之"自藏"非消極退避,而是【周易】"遁世無悶"的積極守道,與屈子沉江形成精神對話。

三、騷體賦的承變之跡
就文體而論,此賦上承【離騷】香草美人之喻,下開漢賦"牢騷之祖"(程廷祚【騷賦論】語)。其句式雖效楚辭,然"恭承嘉惠兮,俟罪長沙"等句,已見漢賦散化端倪。劉勰【文心雕龍·詮賦】稱"賈誼【鵩鳥】,致辨於情理",實則此賦情理交融更甚。其以"襲九淵之神龍兮,沕深潛以自珍"作結,較之屈子"寧赴湘流"的決絕,別具一種儒道調和的智慧。

要之,賈生此賦非僅悼屈之作,實爲士人處濁世之精神宣言。其價值在於:既揭露"讒人高張"的政治現實,又提供"遠濁自藏"的生存智慧,更在文體上完成從楚騷到漢賦的過渡。千載之下,猶令人思其文而想見其人,豈非所謂"不朽之盛事"乎?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