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13|回覆: 0

[其他]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詩解3懷王不知忠臣之分惑於鄭袖欺於張儀【漁夫】屈原忠誠寧死不屈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3-7 21:0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詩解3懷王不知忠臣之分惑於鄭袖欺張儀【漁夫】屈原忠誠寧死不屈
題文詩:
懷王長子,頃襄王立,其弟子蘭,以爲令尹.
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繫心懷王,
不忘欲反,翼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
存君興國,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見懷王之,
終不悟也.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
忠以自爲,舉賢自佐,亡國破家,然相隨屬,
聖君治國,所以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
忠者不忠,賢者不賢.懷王不知,忠臣之分,
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平而信,
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客死於秦,爲天下笑.不知,人之禍也.
易曰井渫,不食爲我,心惻可以,王明,
並受其福.王之不明,豈足福哉!令尹子蘭,
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讒,屈原,
頃襄王王,怒而遷之.屈原至於,江濱被發,
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
問曰子非,三閭大夫?何故至此?屈原:
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
是以見放.漁父:夫聖人者,不凝滯,
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流,
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
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爲?屈原:
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乎!
寧赴常流,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
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蠼乎!屈原情真,
真情君子,特立獨行,剛正不阿,浩然正氣,
精誠所致,不懼權貴,義薄雲天,真情永恆.
【原文】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爲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①。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②,繫心懷王,不忘欲反,翼幸君之一悟③,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爲,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④,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爲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易】曰⑤:『井泄不食⑥,爲我心惻,可以汲⑦。王明,並受其福。』王之不明,豈足福哉!
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⑧,頃襄王怒而遷之⑨。【注釋】
①咎:責怪,歸罪。②眷顧:懷念。③翼幸:僥倖希望。④分:職分,本分。⑤【易】:書名。也稱【周易】或【易經】。是我國古代有哲學思想的占卜書,也是儒家重要經典。引句見【易經·井卦】,原文作:『象曰:井渫不食,行惻也。求王明,受福也。』
(卓註:【象辭】說:井水污濁不能食用,這是觸景生情的感嘆。盼求君王英明,是企望獲得好處。)
⑥泄:通『抴』,淘去污泥。⑦惻:心中悲傷。⑧短:說人的壞話。⑨遷:貶謫,放逐。
【譯文】
懷王的大兒子頃襄王繼位,任命他的弟弟子蘭爲令尹。因子蘭勸懷王入秦而最終死在秦國,楚國人都把此事的責任歸罪於子蘭。
  屈原對子蘭的所作所爲,也非常痛恨。雖然身遭放逐,卻依然眷戀楚國,懷念懷王,時刻惦記著能重返朝廷,總是希望國王能突然覺悟,不良習俗也爲之改變。他總是不忘懷念君王,復興國家,扭轉局勢,所以在一篇作品中多次流露此種心情。然而終究無可奈何,所以也不可能再返朝廷,於此也可見懷王最終也沒有醒悟。作爲國君,不管他聰明還是愚蠢,有才還是無才,都希望找到忠臣和賢士來輔佐自己治理國家,然而亡國破家之事卻不斷發生,而聖明之君、太平之國卻好多世代都未曾一見,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其所謂忠臣並不忠,其所謂賢士並不賢。懷王因不知曉忠臣之職分,所以在內被鄭袖所迷惑,在外被張儀所欺騙,疏遠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蘭。結果使軍隊慘敗,國土被侵占,失去了六郡地盤,自己還流落他鄉,客死秦國,被天下人所恥笑。這是由於不知人所造成的災禍。【易經】上說:『(井水污濁不能食用,這是觸景生情的感嘆。盼求君王英明,是企望獲得好處。)井已經疏浚乾淨,卻沒人來喝水,這是令人難過的事。國君若是聖明,大家都可以得到幸福。』而懷王是如此不明,那裡配得到幸福啊!

  令尹子蘭聽到以上情況勃然大怒,最終還是讓上官大夫去向頃襄王說屈原的壞話,頃襄王一生氣,就把屈原放逐了。

【原文】
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①。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②:『子非三閭大夫歟③?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④。』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⑤。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⑥?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爲⑦?』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⑧,受物之汶汶者乎⑨!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蠼乎⑩!』【注釋】①被:通『披』。②漁父:捕魚者,漁翁。③三閭大夫:職官名,本文中代指屈原,因他曾任此職。④見放:被放逐。⑤凝滯:拘泥。推移:變遷,轉易。⑥:吃,食。糟:未清帶滓的酒。啜:嘗,飲。醨:薄酒。⑦瑜、瑾:都是美玉名。此處以喻高尚的品德。⑧察察:清白,高潔。⑨汶(mén,門)汶:污垢,污辱。⑩晧晧:通『皓皓』,潔白,光明。溫蠼:塵滓重積的樣子。
【譯文】
屈原來到江邊,披頭散髮在荒野草澤上一邊走,一邊悲憤長吟。臉色憔悴,形體乾瘦。一位漁翁看到他,就問道:『您不就是三閭大夫嗎?爲什麼到這裡來呢?』屈原說:『全社會的人都污濁而只有我是乾淨的,大家都昏沉大醉而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我才被放逐了。』漁翁說:『一個道德修養達到最高境界的人,對事物的看法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能隨著世俗風氣而轉移,全社會的人都污濁,你爲什麼不在其中隨波逐流?大家都昏沉大醉,你爲什麼不在其中吃點殘羹剩酒呢?爲什麼要保持美玉一般的品德,而使自己討了個被流放的下場呢?』屈原回答說:『我聽說過,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彈去帽子上的灰塵,剛洗過身軀的人一定要把衣服上的塵土抖乾淨,人們又有誰願意以清白之身,而受外界污垢的玷染呢?我寧願跳入江水長流之內,葬身魚腹之中,也不讓自己的清白品德蒙受世俗的污染!』
馬奇 發表於 2025-5-3 12: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懷王之惑與屈原之忠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所載楚懷王事,實爲千古君臣關係之鏡鑒。懷王"不知忠臣之分",惑於鄭袖之讒,欺於張儀之詐,終致國勢日頹,身死異邦。太史公此篇,非獨述一人之命運,實乃揭示治國理政之大道。

懷王之失,首在不能辨忠奸。屈原"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本爲社稷棟梁,卻遭靳尚、子蘭之輩排擠。鄭袖以一介婦人干政,張儀以縱橫之術欺楚,懷王竟不能察,此乃人君之大忌。【尚書】云:"任賢勿貳,去邪勿疑",懷王既用屈原變法圖強,又聽信讒言疏遠之,搖擺不定,終致賢者寒心,小人得志。其入武關而不返,實爲自取其禍,非獨張儀之詐也。

屈原之忠,尤顯於被放逐之際。"雖放流,眷顧楚國,繫心懷王",此心可比日月。漁父勸其"與世推移",而屈原寧赴湘流,不蒙世俗之塵,此種節操,正是儒家"殺身成仁"之實踐。【離騷】有言:"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此非虛言。屈原之死,非爲一己之名節,實爲喚醒昏聵之君,警示苟且之臣。其志潔行廉,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子蘭輩之咎,在於以私害公。勸懷王入秦,表面爲國家計,實爲排擠異己。及懷王不返,"楚人既咎子蘭",可見民心向背。令尹之位,本當佐君安民,子蘭卻導君入險,此所謂"持祿養交"之臣,國之大患。屈原雖"嫉之",然忠貞之心始終不渝,兩相比較,忠奸立判。

太史公將屈原與賈誼合傳,深意存焉。二人皆才高被嫉,忠而見疏,然屈原沉江明志,賈誼抑鬱而終,其命運折射出專制政體下賢士之困境。然屈原之精神,已成中華文化之基因,每逢民族危難,必有"寧溘死以流亡"之士挺身而出,此即【楚辭】精神之不朽也。

讀【屈原列傳】,當思爲君者如何明察忠奸,爲臣者如何守正不阿。屈原之死,非徒悲劇,實爲一種文化精神之涅槃。其"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之精神,至今仍爲華夏子孫提供著精神滋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