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65|回覆: 2

[其他] 【鹽鐵論】卷31箴石詩解丞相:未見其能用箴石醫疾賢良:懇言辭淺不入深言逆耳失旨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2-20 17:3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鹽鐵論】卷31箴石詩解丞相:未見其能用箴石醫疾賢良:懇言辭淺不入深言逆耳失旨
題文詩:
丞相曰吾,聞諸鄭長,者曰君子,正顏色則,

能遠暴嫚;出辭氣則,遠鄙倍矣.故言可述,

行可有則.此有司夙,昔所願睹.若劍客論,

博奕辯而,盛色相蘇,立權以不,相假也若,

有司不能,取賢良議,賢良文學,被不遜名,

竊爲諸生,不可取也.公孫龍有,曰論之爲,

道辯故不,可不屬意.屬意相寬,寬其歸爭.

爭而不讓,則入於鄙.今有司以,不仁又蒙,

素餐無以,更責雪恥.縣官招舉,賢良文學,

而及親民,偉壯亦未,見其能用,箴石而醫,

百姓之疾.賢良對曰:賈生言曰:懇言辭淺,

人則不入,深言逆耳,失旨故曰:談何容易.

談且不易,況行之乎?胡建所以,不得其死,

而吳得幾,不免於患.語曰五盜,執良人枉,

木惡直繩.今欲下箴,石通關鬲,恐有成胡,

之累懷箴,橐艾則被,不工之名.狼跋其胡,

載踕其尾.君子之路,行止之道,其固狹耳.

此子石所,以嘆息也.高山流水,知音難覓,

懷才不遇,真儒難得,明君難有,聖主難求.

良藥苦口,而利於病;忠言逆耳,而利於行.

【題解】標題原衍『鹽鐵』二字,今據張敦仁說校改。『箴』同『針』,石,砭石。箴石,即古代用來治病的石針。此篇丞相以醫病喻治國,就朝廷招舉賢良、文學參加討論國家大事,希望他們能就『國疾』起『箴石』作用;賢良則認爲『枉木惡直繩』,『今欲下箴石』,『則被不工之名』,所以『君子之路,行止之道固狹耳』。
  【原文】
  丞相曰:吾聞諸鄭長者曰:『君子正顏色,則遠暴嫚;出辭氣,則遠鄙倍矣。』故言可述,行可則。此有司夙昔所願睹也。若夫劍客論、博奕辯,盛色而相蘇,立權以不相假,若有司不能取賢良之議,而賢良、文學被不遜之名,竊爲諸生不取也。公孫龍有言曰:『論之爲道辯,故不可以不屬意。屬意相寬,相寬其歸爭。爭而不讓,則入於鄙。』今有司以不仁,又蒙素餐,無以更責雪恥矣。縣官所招舉賢良文學,而及親民偉壯,亦未見其能用箴石而醫百姓之疾也。
  【注釋】者,原作孫,今據張敦仁說校改。慧苑【華嚴經音義】下引【風俗通】:『春秋之末,鄭有賢人者,著書一篇,號【鄭長者】,謂年長德艾,事長於人,以之爲長者也。』【論語·泰伯篇】:『曾子言曰:'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暴嫚:同『暴慢』,凶暴,傲慢。辭氣:說話的口氣。夙(su)昔:同『夙夕』,即日夜。
  博,六博局之戲。各投六著,行六棋,故曰六博,弈,圍棋。博奕:泛指賭博。『蘇』下原有『秦』字,今據孫詒讓說校刪。相蘇:相向爭鬥。
  公孫龍:有二人,一爲春秋時衛人,亦曰楚人,字子石,孔丘弟子,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一爲戰國時趙人,字子秉,持堅白異同之說,平原君甚厚之。見【史記·平原君傳】。這裡的公孫龍,當指字子秉的公孫龍,與字子石的儒家無關。
  屬(zh()意:固執己見。相寬:互相謙讓。歸爭:回到正常的辯論上來。偉壯:能爲百姓辦事的高官。
 【譯文】丞相說:我聽說鄭長者曾講過:『君子的臉色一本正經,就可以避免凶暴傲慢,說話注意口氣,就可以避免粗鄙和不講道理了。』所以,說話要有根據,行爲要有準則。這是官吏日夜希望看到的。如果你們像劍客一樣爭論,像賭徒一樣狡辯,盛氣凌人地互相鬥嘴,固執己見不相謙讓,使官吏不能採納你們的意見,你們也會得到不謙遜的名聲,我們是不贊成你們這樣做的。公孫龍說:『討論問題的目的,是爲了說明是非或真假,所以不能固執己見。堅持自己的意見時,要考慮對方的意見。考慮對方的意見,才能很好地辯論。辯論時互不相讓,就顯得太卑鄙了。如今我們官吏缺乏仁德,又白拿著國君的俸祿,也沒有辦法來改正我們的過失,洗去恥辱。朝廷抬舉你們這些賢良、文學,但一到你們做官親自治民的時候,也未必看到你們有誰能拿出什麼好辦法來解除百姓的疾苦。

  【原文】
  賢良曰:賈生有言曰(1):『懇言則辭淺而不入,深言則逆耳而失指(2)。』故曰:『談何容易(3)。』談且不易,而況行之乎?此胡建所以不得其死(4),而吳得幾不免於患也(5)。語曰:『五盜執一良人(6),枉木惡直繩(7)。』今欲下箴石,通關鬲(8),則恐有盛、胡之累(9),懷箴橐艾(10),則被不工之名。『狼跋其胡,載踕其尾(11)。』君子之路,行止之道固狹耳。此子石所以嘆息也(12)。
  【注釋】(1)賈生:漢人稱賈生有二,一爲洛陽人賈誼,一爲潁川人賈山。這裡引用的話,不見賈誼書。唯賈山在漢文帝時曾上書言治亂之道,名曰【至言】,其中寫道:『臣聞忠臣之事君也,言切直,則不用而身危。不切直,則不可以明道。』見【漢書·賈山傳】。意義與此大致相同。

(2)指:同『旨』,宗旨,目的。
  (3)【文選】東方朔【非有先生論】:『談何容易。』李善註:『言談說之道,何容輕易乎?』(4)胡建:見【訟賢篇】注釋。
  (5)吳得:疑即婁敬因之以見漢高帝之虞將軍,『虞』『吳』古通,其名爲『得』也。【史記·劉敬傳】載:『上怒罵劉敬曰:'齊虜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軍!」械擊敬廣武。』或漢高帝亦因此而遷怒於因劉敬以進見之虞將軍也。其後劉敬得救,虞當亦無事,故此文言『幾不免於患也』。

(6)執:咬定的意思。
  (7)枉木:這裡比喻壞人。直繩:這裡比喻正直的人。
  (8)關鬲(ge):一種病,中醫認爲是陰陽俱盛引起的。
  (9)盛,同『成』,即【訟賢】中的『東海成顒』。胡:胡建。
  (10)橐艾:把艾草(中藥)包藏在口袋裡。與『懷箴』同義。即把自己的意見隱藏起來不發表。

  (11)這是【詩經·豳風·狼跋】文。『跋』、『踕,都是踩、踐踏的意思。胡:獸頸下的垂肉。載:就。賢良引用這首詩,比喻進退兩難。
  (12)子石:事見【說苑·雜言篇】。文里記載他因到處碰壁不受重用,曾哀嘆仕途艱難。

【譯文】賢良說:賈山說過:『誠懇的話說淺了別人聽不進去,切直之言別人感到刺耳而達不到目的。』所以說『人臣進言不可輕易。』人臣進言尚且不可輕易,更何況實際去做呢?這就是胡建不得好死,吳得差一點被害的原因啊!俗話說:『五個強盜咬定一個好人,彎曲的木材就怕筆直的準繩。』如今我們想下針石(提出好辦法),使國家陰陽協調,但怕遭到像成顒、胡建一樣的災難,若是收起我們的意見和主張,則又要被加上不願爲治理國家出力的罪名。『狼進則踐其胡,退又踏其尾。』君子所走的路,本來就是進退都狹窄的。這就是子石嘆息的原因啊!
廣義成在 發表於 2025-6-21 01:02 | 顯示全部樓層
【鹽鐵論·箴石】篇所載丞相與賢良之辯,實爲漢代政治哲學中"言路"與"治道"關係的經典呈現。丞相引鄭長者"君子正顏色"之論,強調言辭儀態當合於禮法,暗諷賢良文學"盛色相蘇"若劍客博奕,此乃漢代官僚體系對"士議"的典型規訓態度。其言"屬意相寬"而終歸於爭,實揭示專制政體下議政的悖論——辯論本爲求真,然過度爭辯反失君子之風,此中深意頗值玩味。

賢良以賈誼"談何容易"爲對,道出諫言者的兩難困境:淺言不入心,深言逆聖聽。其引"五盜執良人"之喻,直指權力場域中直諫者反遭污名化的現實。"枉木惡直繩"一語,實爲對權力拒斥規諫的深刻洞察,與【韓非子·難言】"度量雖正,未必聽也"遙相呼應。所謂"箴石醫疾"之喻,在此轉化爲政治隱喻——當權力機制本身排斥"針砭",則"良工"必蒙"不工之名"。

文中"高山流水"之嘆,非僅抒懷才不遇之情,更揭示出古典政治中"明君—直臣"理想關係的脆弱性。【呂氏春秋·本味】載鍾子期死而伯牙絕弦,此篇則道出另一種知音難遇:非因知音者寡,實因權力結構天然排斥逆耳之言。丞相所謂"素餐無以雪恥",恰暴露官僚系統的自我辯護邏輯——將施政不力歸咎於言路不暢,實爲推諉之辭。

篇末"良藥苦口"之論,雖爲常見格言,置於漢代鹽鐵之爭語境中卻別具深意。當經濟政策辯論被轉化爲"醫國"話語時,雙方實則共享著"身體政治"的思維範式。賢良強調"通關鬲"需承受"成胡之累",暗示改革必觸既得利益,此中透露出漢代士人在皇權與民生間的艱難抉擇。其"行止之道固狹"的慨嘆,不僅是個人仕途的困境,更是整個諫議制度在專制政體下的結構性困局。
安琪 發表於 2025-7-8 17:42 | 顯示全部樓層
【鹽鐵論·箴石】篇義理探微

丞相與賢良之辯,實爲漢昭帝時治國方略之爭鋒。丞相引鄭長者"君子正顏色"之論,強調言辭當有法度,行止須合規範,此乃有司所望於賢良者。其以"劍客論、博奕辯"爲喻,暗諷賢良文學之議若"盛色相蘇",則失辯論本旨。更引公孫龍"論之爲道辯"說,指出辯論當"屬意相寬",否則將流於鄙陋。此論表面勸誡,實則暗責賢良文學未能以"箴石"醫國疾。

賢良則引賈誼"懇言辭淺"之論,揭示直言進諫之困境。"深言逆耳"四字,道盡忠諫者之窘迫。其舉胡建、吳得之例,更以"五盜執良人,枉木惡直繩"爲喻,痛陳時政之弊——正直之士反遭構陷。所謂"懷箴橐艾則被不工之名",實指當權者以"不工"之名壓制異見,致使"君子之路"愈行愈狹。

細究雙方立論,丞相重"禮"而賢良重"誠"。丞相所持乃儒家"辭氣遠鄙倍"的外王之道,強調言說之規範性;賢良則秉持"忠言逆耳"的內聖之德,追求言說之實效性。二者分歧實爲儒家治國理念內部張力之顯現。桓寬以"高山流水"作結,既嘆知音難遇,更暗諷時君不能納諫。其"良藥苦口"之喻,上承【孔子家語】"藥酒明箴"之傳統,下啟後世"醫國"話語,誠爲漢代政治哲學之精要。

此篇對話揭示中國古代政治諫諍制度之根本矛盾:爲政者既需廣開言路,又難容逆耳之言;士人既懷"醫國"之志,又懼"不遜"之名。這種張力在漢代"霸王道雜之"的政治實踐中尤爲顯著,亦爲後世廟堂論辯之鏡鑒。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辛丑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七日辰時| 2025/7/31/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