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32|回覆: 2

[其他] 【鹽鐵論】卷19褒賢詩解2大夫:儒者孔甲輔陳卒死文學:發憤陳王爲復王道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2-10 16:3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鹽鐵論】卷19褒賢詩解2大夫:儒者孔甲輔陳卒死文學:發憤陳王爲復王道
題文詩:
大夫又曰:文學高行,矯然若不,可卷盛節,

絜言皦然,若不可涅.戍卒陳勝,然釋挽輅,

首爲叛逆,自立張楚,素非有回,由處士行,

宰相列臣,之職位也.奮於大澤,不過旬月,

齊魯儒墨,縉紳之徒,肆其長衣,長衣容衣.

負孔氏之,禮器詩書,委質爲臣.命孔甲爲,

陳涉博士,卒俱死陳,爲天下笑,深藏高逝,

者固若是.文學對曰:周室衰禮,義壞不能,

統理天下,諸侯交爭,相繼滅亡,並爲六國,

兵革不休,民不得寧.秦虎狼心,蠶食諸侯,

併吞戰國,以爲郡縣,伐能矜功,自以爲過,

於堯舜而,羞與之同.乃棄仁義,而尚刑罰,

以爲今時,不師於文,而決於武.趙高治獄,

於內蒙恬,用兵於外,百姓愁苦,同心患秦.

陳王赫然,奮爪牙爲,天下首事,道雖凶而,

儒墨或干,之者以爲,無王久矣,道擁遏而,

不得行自,孔子以至,於茲而秦,復重禁之,

是故發憤,於陳王也.孔子曰如,有用我吾,

其爲東周!庶幾成湯,文武之功,爲百姓除,

殘去賊豈,貪祿位哉?儒者正義,向道而生.

儒者真情,真情精誠,精誠所至,非名非利.



【原文】
  大夫曰:文學高行(1),矯然若不可卷(2);盛節絜言,皦然若不可涅(3)。然戍卒陳勝釋挽輅(4),首爲叛逆,自立張楚(5),素非有回、由處士之行(6),宰相列臣之位也。奮於大澤(7),不過旬月,而齊、魯儒墨縉紳之徒(8),肆其長衣(9),——長衣,容衣也(10)。——負孔氏之禮器【詩】、【書】,委質爲臣(11)。孔甲爲涉博士(12),卒俱死陳(13),爲天下大笑,深藏高逝者固若是也。

  【注釋】

『學』下原有『節』字,今據盧文弨說刪。
  矯然:正直的樣子。
  皦(jiao)然:潔白的樣子。涅:染黑。
  戍卒:防守邊境的士兵。陳勝:秦代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東南)人,字涉。秦二世時,與陽夏(今河南省大康縣)人吳廣同戍漁陽(秦郡名,治漁陽縣,故城在今密雲縣西南),失期當斬,乃發動所屬士兵,揭竿起義抗秦。各郡縣苦秦苛法,紛紛響應。勝乃自立爲楚王,國號張楚。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政權。後爲秦將章邯所敗,陳勝、吳廣亦被殺害。然秦卒以此亡國。挽輅(l)):拉車的意思。
  張楚:又稱大楚,後世稱漢爲大漢、唐爲大唐,如此等等,蓋原於此。【左傳】桓公六年杜註:『張,大也。』
  回:即顏回。由:即子路。處士:古時稱有才德而隱居沒做官的人。
  大澤:大澤鄉。秦代屬蘄(q0)縣,在今安徽省宿縣北。
  縉紳:古代稱有官職的或做過官的人。這裡泛指官吏。
  長衣:即深衣,古代制服。
  『長衣,容衣也』:原作『長衣,官之也』,今據張敦仁說校改。
  (11)委質:委,彎曲。質,身體。古代初次做官,依法,須先把自己的姓名寫在竹簡上,然後曲身跪拜,表示忠誠,這就叫做委質。
  (12)孔甲:孔丘的第八世孫,名鮒,甲是其字。陳勝爲王,拜孔甲爲博士。勝敗,甲與同死。事見【史記·孔子世家】及【儒林傳】。
  (13)陳:陳勝所建張楚國的都城,今河南省淮陽縣。
【譯文】大夫說:文學品行高貴,『正直』得好像不可捲曲;美好的操行,潔淨的語言,潔白得好像不可染黑。可是當年防守邊疆的兵士陳勝丟下所拉的車子,揭竿而起,首先起義,建立大楚,平時他沒有顏回、子路和隱士的品行,也沒有宰相大臣的職位。當他們奮起於大澤鄉,只不過很短的時間,齊、魯的一些儒墨子弟和當官的傢伙,就脫掉了長衣,——長衣,官人的服裝。背著孔丘的禮器【詩】、【書】,跑到陳勝那裡委身爲臣。孔鮒當上了博士官,後來都死在陣地,成爲天下的大笑話。你們所說的深藏和遠去高飛,原來就是這樣的吧?

  【原文】

  文學曰:周室衰,禮義壞,不能統理天下,諸侯交爭相滅亡,並爲六國,兵革不休,民不得寧息。秦以虎狼之心,蠶食諸侯,併吞戰國以爲郡縣,伐能矜功,自以爲過堯、舜而羞與之同。棄仁義而尚刑罰,以爲今時不師於文而決於武。趙高治獄於內,蒙恬用兵於外,百姓愁苦,同心而患秦。陳王赫然奮爪牙爲天下首事,道雖凶而儒墨或干之者,以爲無王久矣,道擁遏不得行,自孔子以至於茲,而秦復重禁之,故發憤於陳王也。孔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爲東周乎!』庶幾成湯、文、武之功,爲百姓除殘去賊,豈貪祿位哉?

  【注釋】蠶食:比喻侵吞別國的土地像蠶吃桑葉一樣。
  伐能矜功:誇耀自己的才能和功勞。
  爪牙:黨羽。這裡指和陳勝同行的戍卒。首事:首倡其事,帶頭起義。擁遏:擁擠和堵塞。
  文見【論語·陽貨篇】。
【譯文】

文學說:周王朝衰落,禮義敗壞,不能治理天下,於是諸侯互相戰爭,相繼滅亡,兼併爲六國,戰爭不停,百姓也不得安寧休息。秦國懷著虎狼一樣的心腸,蠶食諸侯,吞併六國,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自誇能力大、功勞高,自以爲超過堯、舜,而不屑和他們相提並論。拋棄仁義而崇尚刑罰,認爲當時不需要文治而只取決於武力。趙高在國內用刑罰治理,蒙恬對外興師征伐,百姓憂愁窮苦,一致怨恨秦政。陳勝猛然帶領和他同行的戍卒,首先討伐秦朝,他搞的那一套雖然不好,但儒家墨家子弟所以參加他們的隊伍,是認爲沒有王道的時間已經很長了,王道被阻塞而不能實行,從孔子起直到現在都是這樣,而秦朝更進一步禁止,所以,只能在陳勝那裡去發泄憤懣之氣(恢復先王之道)。孔子曾說過:『如果有人能用我的話,我就要在東方(指魯國)恢復周王朝的制度!』希望能成就商湯王、周文王、周武王那樣的功業,爲百姓除賊去害,難道是貪圖俸祿和想當官嗎?
流星 發表於 2025-5-27 13:53 | 顯示全部樓層
【鹽鐵論】卷十九【褒賢】篇所載大夫與文學之辯,實爲漢代政治思想交鋒之縮影。大夫以陳涉起義事譏諷儒者失節,文學則申明儒者"發憤陳王"乃爲復王道之本懷,二者立場迥異,然皆折射出秦漢之際思想流變之深層脈絡。

大夫之論,立足於現實政治功利。其指陳勝"素非有回、由處士之行",乃強調起義者本無道德根基;而孔甲等儒者"委質爲臣",終至"俱死陳"之結局,更被視作儒者迂闊之證。此說實承秦代"以吏爲師"之遺緒,將知識階層納入權力評價體系,暗含"仕宦顯達方爲真才"之價值判斷。值得注意的是,大夫刻意將"長衣"釋爲"容衣",實暗諷儒者衣冠徒具形式,與其"高行盛節"之言形成反諷。

文學之回應則直指歷史哲學核心。其以"周室衰-諸侯爭-秦併吞"爲脈絡,揭示秦政"棄仁義尚刑罰"之弊,將陳涉起義定性爲"百姓愁苦同心患秦"之必然。此說暗合【孟子·梁惠王】"誅一夫紂"之義,賦予起義以道統合法性。尤爲關鍵者,文學引孔子"吾其爲東周"之志,將儒者輔佐陳涉比附於"成湯文武之功",構建起"道統中斷-儒者存續-王道復興"的歷史敘事鏈。這種闡釋超越了具體人物的成敗得失,將事件提升至"道"與"勢"博弈的層面。

細繹文本,可見兩種歷史觀之對立:大夫持結果論,以成敗判是非;文學持動機論,以道義衡價值。孔甲之死,在大夫眼中是"爲天下笑"的愚行,在文學看來卻是"發憤陳王"的壯舉。這種分歧實爲漢初儒法思想碰撞的延續,司馬遷在【史記·儒林列傳】中亦暗喻此爭,謂"陳涉之王也,魯諸儒持孔氏禮器往歸之",正可與本文互證。

要而論之,此段對話絕非簡單的歷史事件評判,實關涉三個深層命題:其一,知識階層在政權更迭中的立場選擇;其二,儒家道統與現實政治的張力;其三,暴力革命在王道復興中的倫理定位。文學所謂"非貪祿位"的剖白,恰揭示了儒者"以道抗勢"的精神傳統,這與【荀子·儒效】篇"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的定位一脈相承。鹽鐵之議雖聚焦經濟政策,然此類思想交鋒,正可見漢代意識形態建構之複雜面貌。
花兒 發表於 2025-7-15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鹽鐵論】卷十九【褒賢】篇所載大夫與文學之辯,實爲漢廷關於儒者價值與歷史定位的重要思想交鋒。大夫以陳涉起義中儒者孔甲附逆爲例,質疑儒者"高行盛節"之真實性;文學則從王道復興角度,闡釋儒者參與起義的深層動機。此中關涉三個核心議題,試析如下:

一、行爲表象與歷史語境之辨
大夫指斥儒者"矯然不可卷"的操守與"皦然不可涅"的言論,在陳涉起事時出現群體性失范。其特別強調孔甲等齊魯儒生"負禮器委質爲臣"的細節,意在解構儒家的道德完滿性。此論實未察秦末特殊歷史語境——當"周室衰而禮義壞"至極致,秦政"棄仁義尚刑罰"的暴政已徹底阻塞王道施行之途。儒者選擇附陳涉,恰如孔子"吾其爲東周"之志,乃非常時期的非常之舉。

二、儒者殉道的雙重象徵
孔甲之死被大夫譏爲"爲天下笑",然文學揭示其深層意義:其一,趙高治獄、蒙恬用兵的酷政下,儒者之死實爲對"道擁遏不得行"的抗爭;其二,自孔子至秦末,"無王久矣"的現狀迫使儒者必須通過極端方式重啟王道。此即【禮記·儒行】所謂"士不可不弘毅"的踐行,非貪祿位,實爲"發憤"之舉。

三、長衣禮器的文化隱喻
大夫刻意強調儒者"肆其長衣"負禮器投奔陳涉的服飾細節(長衣爲容禮之服),文學雖未直接回應,然其中暗含深意:禮器詩書作爲王道符號的轉移,標誌著文化正統性的重新確認。這與【論語·先進】"先進於禮樂"之說一脈相承,顯示儒者即使在暴力革命中仍堅守文明傳承的使命。

要之,此段辯論揭示了漢代儒法之爭的一個核心分歧:法家注重行爲結果的成敗評判(大夫以陳涉失敗否定儒者選擇),儒家則強調行爲背後的道義價值(文學以王道復興論證參與的正當性)。太史公將陳涉列入【世家】而孔甲事跡載於【儒林傳】,恰是對文學之論的史家呼應。儒者"精誠所至非名非利"的實踐精神,在此得到最極端的詮釋——當文明存續面臨斷絕之危,殉道比全生更具歷史意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午日|黃帝4722年六月三十日酉時| 2025/7/24/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