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06|回覆: 2

[道學研究] 【鹽鐵論】卷5禁耕詩解2大夫:山海有禁而民不傾文學:不禁山海用給不爭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2-1 22:0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鹽鐵論】卷5禁耕詩解2大夫:山海有禁而民不文學:不禁山海用給不爭
題文詩:
大夫:山海有禁,而民不傾,貴賤有平,
而民不疑.縣官設衡,立准然後,人從所欲,
雖使五尺,童子適市,莫之能欺.今罷去之,
豪民擅用,而專其利,決市閭巷,高下在口,
貴賤無常,端坐而豪,是以養強,抑弱而藏,
跖也.強養弱抑,則齊民消;若眾穢盛,
而害五穀.一家害百,不在朐邴,如何也?
文學:山海者財,用之寶路.鐵器者農,
夫之死士.死士用則,仇讎,仇讎滅則,
田野,田野,而五穀熟.寶路開則,
百姓贍而,民用,用給國富.國富而教,
之以禮則,行道有讓,而工商不,相豫,
懷敦樸以,自相接而,莫相.秦楚燕齊,
土力不同,剛柔異勢,巨小之用,居句之宜,
黨殊俗異,各有所便.縣官籠而,一之則鐵,
器失其宜,農失其便.器用不便,則農夫者,
於野而,草萊不辟,則民睏乏.故鹽冶處,
皆依,山川,鐵炭其勢,咸遠作劇.
卒踐更者,不勘,責取.縣邑或以,
戶口賦鐵,賤其平準.良家以,道次發僦,
運鹽鐵,煩費百姓,病苦之愚,見一官之,
傷千里未,睹在朐邴.有禁有放,能禁能放,
非禁非放,禁放自如,適可而止,合乎情理.
【原文】

  大夫曰:山海有禁,而民不傾,貴賤有平,而民不疑。縣官設衡立准,人從所欲,雖使五尺童子適市,莫之能欺。今罷去之,則豪民擅其用而專其利,決市閭巷,高下在口吻,貴賤無常,端坐而民豪,是以養強抑弱而藏於跖也。強養弱抑,則齊民消;若眾穢之盛而害五穀。一家害百家,不在朐邴,如何也?
  【注釋】設衡立准:設立量具,規定公平標準。
  【孟子·滕文公上】:『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五尺,古人以身高七尺爲成人,五尺則指兒童而言。西漢的五尺,相當現在的三尺五寸。
  閭巷:里弄,胡同。這裡指豪民住的地方。
  跖:【莊子】有【盜跖】篇,寓言。言跖爲柳下惠之弟,其實,跖是虛構的人物。穢,田中雜草。
【譯文】大夫說:禁止人民自由開發利用山海的資源,人民就沒有互相傾軋的機會;物價漲跌但有平價制度加以限制,人民就不會對價格產生懷疑。國家規定平準法,人人都能滿足欲望,即使讓兒童到市場上去買東西,也不會受到欺騙。現在你們要廢除鹽鐵官營和平準政策,就會使豪強富商霸占山海的財富,獨得商業的利益。他們在家中遙控市場,決定行市、物價的高低全憑他們的一句話。貴賤沒有標準,他們坐收其利而變成爲豪強,這是助長了豪強勢力,抑制了弱小力量,把財物藏在強盜手裡。如果縱容強的,壓制弱的,那麼百姓間的平等就消失了;這就好比田中雜草茂盛而損害五穀生長一樣。一家傷害百家,不是由於朐地邴氏那樣的豪強,又是誰呢?

  【原文】

  文學曰:山海者,財用之寶路也(1)。鐵器者,農夫之死士也(2)。死士用則仇讎滅(3),仇讎滅則田野辟(4),田野辟而五穀熟。寶路開則百姓贍而民用給,民用給則國富。國富而教之以禮,則行道有讓,而工商不相豫(5),人懷敦樸以自相接而莫相利(6)。夫秦、楚、燕、齊,土力不同(7),剛柔異勢,巨小之用,居句之宜(8),黨殊俗異(9),各有所便。縣官籠而一之,則鐵器失其宜,而農夫失其便。器用不便,則農夫罷於野而草萊不辟。草萊不辟,則民睏乏。故鹽冶之處,大傲皆依山川(10),近鐵炭,其勢咸遠而作劇。郡中卒踐更者多不勘(11),責取庸代(12)。縣邑或以戶口賦鐵,而賤其平準。良家以道次發僦運鹽鐵(13),煩費(14),百姓病苦之。愚竊見一官之傷千里,未睹其在朐邴也。


  【注釋】(1)『寶』下原無『路』字,今據張敦仁說校補。寶路:寶貴的源泉。
  (2)二『死士』字,原作『死生』,今據張敦仁說校改。死士:敢死之士。這裡指重要的工具,如鐵製農具。
  (3)仇讎:仇敵。這裡指雜草。
  (4)辟:開闢,開墾。
  (5)豫:欺詐。
  (6)『以』下原有『自』字,【通典】十引無,今據刪訂。
  (7)『土力』原作『士力』,今據華氏活字本、張之象本、沈延銓本改正。(8)『句』原作『局』,今據【通典】十引改正。居句:就是曲直的意思。
(9)黨:古代五百家爲一黨。黨殊俗易,意爲不同的地方,風俗習慣不一樣。(10)『傲』、『校』音近可通。『大校』,即下文之『大抵』,大都、大凡的意思。
(11)卒踐更:漢代的徭役制度,成年男子每人每年在郡里服役一個月,一月一換,叫卒更;僱人代役,每月二千錢,叫踐更。勘:同『堪』。不勘,不能忍受。
  (12)庸:通『傭』,用錢僱人。
  (13)良家:漢人對隴西等六郡中少數民族的特定稱呼。【漢書·地理志】:『漢興,六郡良家子弟選給羽林期門。』所謂六郡,就是隴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道次:即縣次,漢代民族地區的行政單位,相當於現在的縣。發僦(ji)):出錢雇用車子和勞力。
(14)『煩費』下原有『邑或以戶』四字,今據盧文弨說刪。
  【譯文】文學說:深山大海,是財物的寶貴源泉。用鐵鑄造的農業生產工具,是農民最重要的生產工具。農民使用農具,就能消滅農田中的雜草,消滅了雜草,就能開墾土地,土地開墾了,就能五穀豐收。山、海被開發利用就使老百姓的吃用得到滿足,百姓供給充足,國家就會富裕。國家富裕後再用禮義來教導百姓,人們在路上行走就會相互謙讓,做工經商的也不會互相欺騙,人人懷著敦厚樸實的感情相處,而沒有人互相爭利。秦國、楚國、燕國、齊國,土地的生產能力不同,土質的硬軟程度不一,因此農具的大小曲直,也要隨各地的風俗習慣不一樣而有所不同。現在朝廷硬要把農具統一,就不能使農具適應各地的情況,農民使用起來很不方便。農具使用不方便,農民耕作時就疲憊不堪,不能除掉雜草。雜草不除,莊稼不長,人們生活就會貧困。煮鹽冶鐵的地方,大都靠著深山大川,靠近鐵礦、木炭(森林),地勢遠僻,作業艱苦。郡縣中服役的人,大多不能忍受那種勞苦,責令用錢僱人代役。郡縣鐵官有的按戶徵收生鐵,而且還壓低收購價格。六郡『良家』,又按照地區的遠近,出錢雇用車子和勞力代爲轉運鹽鐵,既麻煩,又費錢,弄得百姓非常痛苦。我們只看見一個官吏傷害千里百姓的事情,沒有看到像你說的傷害百家的朐邴。
偶涉詩情 發表於 2025-7-6 16:20 | 顯示全部樓層
【鹽鐵論·禁耕】篇所載大夫與文學之辯,實爲漢代經濟政策思想之精要。大夫主張"山海有禁而民不傾",文學則倡言"不禁山海用給不爭",二者看似對立,實則折射出古代中國"統制經濟"與"自然經濟"兩種治理範式之張力。

大夫之論,承襲管仲"官山海"之遺緒。【管子·海王】云:"唯官山海爲可耳",其核心在於通過國家壟斷山海之利以均貧富、平物價。所謂"縣官設衡,立准而後人從所欲",乃法家"利出一孔"思想之體現。西漢鹽鐵官營制度,正是以此構建"貴賤有平而民不疑"的秩序。考諸【漢書·食貨志】,武帝時"籠天下鹽鐵",確使"富商大賈亡所牟利",此即大夫所言"雖使五尺童子適市,莫之能欺"的制度設計初衷。

文學之士所持"不禁山海"說,則根植於儒家"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治道傳統。【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正是其理論淵藪。他們認爲自然資源的自由開發可使"用給不爭",此觀點與【孟子】"澤梁無禁"主張一脈相承。值得注意的是,文學並非反對國家干預本身,而是反對"與民爭利"的過度干預,其本質是要求政府退守"制民之產"的底線職能。

二者分歧實爲"輕重之術"與"王道德政"的角力。大夫著眼於國家財政安全,故強調"禁"的規範作用;文學關注民生福祉,故重視"通"的調節功能。司馬遷在【平準書】中揭示"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社會現實,恰說明單純放任或管制皆有弊端。東漢王符【潛夫論·務本】提出的"爲國者以富民爲本,以正學爲基",或可視爲對鹽鐵之辯的超越性思考。

今人觀此辯論,當知經濟治理之道,要在"禁"與"放"之間尋求動態平衡。管子"利出於一孔者,其國無敵"的警示,與孟子"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的告誡,實爲治國理政不可或缺的兩維智慧。
亀井絵里 發表於 2025-7-12 09:03 | 顯示全部樓層
【鹽鐵論·禁耕】篇所載大夫與文學之辯,實爲漢代經濟政策思想之精要所在。大夫主張"山海有禁而民不傾",文學則倡言"不禁山海用給不爭",二者立論皆根植於先秦治國傳統,然旨趣迥異,茲析其義理如次:

一、大夫之制衡思想
大夫所言"縣官設衡,立准"之策,承襲【管子·輕重】"官山海"之智。其核心在於通過國家壟斷山海之利(鹽鐵專營),實現三重治理目標:其一,"貴賤有平"以遏商賈囤積居奇,此即【周禮·泉府】"平準"法之延伸;其二,"民不傾"防庶民因逐利而廢本業,暗合商鞅"利出一孔"之策;其三,"人從所欲"而市無欺詐,體現【荀子·王制】"度量分界"的秩序觀。此派以行政手段維護經濟秩序,實爲漢代"與民休息"政策之制度保障。

二、文學之自然經濟觀
文學主張"不禁山海"之說,實本於儒家"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論語·堯曰】)的治道。其理論根基有三:首先,【孟子·梁惠王】"關市譏而不征"的薄稅思想;其次,【老子】"我無事而民自富"的無爲理念;其三,【周易·繫辭】"日中爲市"的自然交換傳統。文學派認爲官府干預反致"爭",而放任民間自由經營則能達致"用給不爭"的和諧狀態,此即司馬遷【貨殖列傳】"善者因之"說的先聲。

三、政策取向的哲學分野
二者之爭實爲法家"統制經濟"與儒家"自由經濟"的早期交鋒。大夫之策重在"制民之產"(【孟子·滕文公】),通過管制稀缺資源穩定民生;文學之論則強調"藏富於民",認爲官府壟斷終將導致"與民爭利"(董仲舒語)。值得注意的是,雙方均以"民本"爲旗號:大夫之禁爲防民陷於爭利之害,文學之放欲使民自得其養,恰如【鹽鐵論】全書呈現的"王霸之辯"縮影。

要之,漢代鹽鐵政策之爭議,絕非單純經濟問題,實關涉治國根本理念。大夫之制衡說與文學之自然論,皆有其歷史合理性,亦各有局限。今人觀之,猶可從中領悟"統制"與"自由"的永恆辯證,此即【鹽鐵論】歷久彌新的思想價值所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庚寅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六日丑時| 2025/7/20/週日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