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11|回覆: 1

[道學研究] 譚峭【化書】卷6儉化詩解6儉者清淨禮者益道儉者損道解惑我儉則民自儉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28 21:4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譚峭【化書】卷6儉化詩解6儉者清淨禮者益道儉者損道解惑我儉則民自儉
題文詩:

奢者好動,儉者好靜;奢者好難,儉者好易;

奢者好繁,儉者好簡;奢者逸樂,儉好恬淡.

有保一器,畢生無璺,有掛一裘,十年不斃,

者斯人也,可親百姓,可司粟帛,可掌符璽,

可以躋於,清靜之道.夫仁不儉,有不仁事;

行義不儉,有不義事;行禮不儉,有非禮事;

行智不儉,有無智事;行信不儉,有不信事.

所以知儉,爲五常本,五常爲儉,之末夫禮,

者益之道;而儉也者,損之道也.益者損旨,

損者益理.禮過則淫,儉過則朴.自古及今,

未有亡之,於儉者也.謙者人尊,儉者人寶.

使之謙則,其必不謙,使之儉則,其必不儉.

我謙則民,自謙我儉,則民自儉.機在此不,

在彼柄在,君不在人.惡行之者,惑之是故,

爲之此文.情生萬物,萬物有情,真情儉樸,

簡樸德本,五常德末,治國有常,本立道生.

化書之108:清淨
【原文】

奢者好動,儉者好靜;奢者好難,儉者好易;奢者好繁,儉者好簡;奢者好逸樂,儉者好恬淡。有保一器畢生無璺者,有掛一裘十年不斃者。斯人也可以親百姓,可以司粟帛,可以掌符璽,可以即清靜之道。

【譯文】

奢侈的人喜歡交際,節儉的人喜歡清靜;奢侈的人喜歡難得的東西,節儉的人喜歡容易得到的東西;奢侈的人喜歡繁複,節儉的人喜歡簡單;奢侈的人喜歡逸樂,節儉的人喜歡恬淡。有的人能夠讓陶瓷器物使用一輩子而沒有一點裂紋,有的人能夠讓裘皮衣物掛上十年也毫不損壞。這樣的人可以與百姓溝通,可以掌管米糧布匹,可以掌握國家大權,可以躋身於大道。

【注釋】

璺(wèn):微小的裂紋。


化書之109:損益

【原文】

夫仁不儉,有不仁;義不儉,有不義;禮不儉,有非禮;智不儉,有無智;信不儉,有不信。所以知儉爲五常之本,五常爲儉之末。夫禮者,益之道也;儉者,損之道也。益者損之旨,損者益之理。禮過則淫,儉過則朴。自古及今,未有亡於儉者也。

【譯文】
行仁愛之舉的如果不節儉,就會產生不仁的事情;行義之舉的如果不節儉,就會產生不義的事情;行禮儀之舉的如果不節儉,就會產生違背禮儀的事情;行智謀之舉的如果不節儉,就會出現愚蠢的事情;行誠信之舉的如果不節儉,就會產生欺騙。所以,節儉爲仁義禮智信這五常的根本所在,而五常則是節儉的末梢。禮儀,就是不斷的增加,節儉,就是不停的減少。禮儀要增加的東西就是節儉要減少的東西,節儉要減少的東西,就是禮儀要增加的東西。禮儀過度則出現不合乎禮儀的事情,節儉過度則回歸樸素。自古及今,還從來沒有國家是由於節儉而亡國的。

化書之110:解惑

【原文】
謙者人所尊,儉者人所寶。使之謙必不謙,使之儉必不儉。我謙則民自謙,我儉則民自儉。機在此不在彼,柄在君不在人。惡行之者惑,是故爲之文。

【譯文】

謙虛的人被人尊重,節儉的人被人珍惜。強迫這個人去謙虛的,這個人肯定是不謙虛的;強迫這個人去節儉的,這個人肯定是不節儉的。自己謙虛了則百姓必然就謙虛,自己節儉了,百姓就必然會節儉。關鍵在於自己而不在於別人,根本在於君王而不在於百姓。由於對世人各種各樣惑亂的行爲感到不齒,所以就寫了這篇文章。
jfwe761289 發表於 2025-7-22 16:18 | 顯示全部樓層
【譚峭〖化書〗儉德本義闡微】

譚峭【化書】卷六"儉化"篇以損益之道爲樞機,揭示"儉"爲五常之本的真諦。其說根植於老莊損有餘以補不足的哲學,又融攝儒家倫理綱常,形成獨特的治世智慧。今就"清淨""損益"二章作義理疏解。

一、動靜之辨與政道根源
"奢者好動,儉者好靜"的對比,實爲心性修養的外顯。奢者逐物而動,其心役於外;儉者返觀內照,其性歸於靜。此說承【老子】"靜爲躁君"之旨,而譚峭更將之引申爲治國圭臬——能"保一器畢生無璺"者,其敬慎之心可司符璽;能"掛一裘十年不斃"者,其惜物之德足掌粟帛。這種由器物養護推及政道修爲的思維,正是道家"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具象化表達。

二、五常之本與損益玄機
"儉爲五常之本"的命題,顛覆了傳統儒家以仁爲本的倫理架構。譚峭指出:仁而不儉則流於姑息,義而不儉則墮爲苛暴,禮而不儉則淪爲虛文,智而不儉則趨於狡詐,信而不儉則拘於膠柱。這種批判性思考,實針對晚唐社會"禮過則淫"的浮華風氣。其以"損之道"詮釋儉德,暗合【周易】"損下益上,其道上行"的辯證思維——表面減損物慾,實則增益德性。

三、風化之要與君德示範
"我儉則民自儉"的治理智慧,直指權力示範效應。譚峭深刻認識到"使之儉則必不儉"的人性困境,故強調君主當以"機在此不在彼"的自覺,通過自身恬淡寡慾的實踐,自然引發百姓"見素抱樸"的效法。這種"不令而行"的教化理念,既承【論語】"君子之德風"的儒家傳統,又賦予道家"無爲而治"新的倫理內涵。

要之,譚峭將儉德提升至"道"的層面,其價值不僅在於經濟層面的節用,更在於精神層面的清淨。在物質豐盈的當代社會,這種以簡馭繁、以損致和的智慧,仍可爲矯正消費主義異化提供思想資源。明人丘濬評【化書】"顯微闡幽",誠爲的論。
武界往 發表於 2025-7-26 09:03 | 顯示全部樓層
【譚峭〖化書〗儉德本義闡微】

譚峭【化書】卷六"儉化"二章,以"清淨""損益"爲綱,抉發儉德之微旨,其論直指世道人心之本。今試析其義理,以明儉道貫通天人之際的深層意蘊。

一、動靜之辨與政道根源
"奢者好動,儉者好靜"四句,實爲心性工夫論。奢者逐物外馳,故其心必躁動於繁難;儉者返觀內照,故其性自安於簡易。此與【周易】"干以易知,坤以簡能"之理相通。譚峭特舉"保一器無璺""掛一裘不斃"之喻,非僅言器物養護,實喻治道精微——能持守儉德者,其心必具"嗇"之工夫(【老子】五十九章),故可"司粟帛""掌符璽"。此與【尚書】"慎乃儉德,惟懷永圖"之訓若合符契。

二、五常之本與損益玄機
"仁不儉有不仁"之論,發前人所未發。儒家以五常爲綱,而譚峭獨標"儉爲五常之本",此乃道家立場對儒家倫理的創造性轉化。其深層邏輯在於:無儉德之約束,則仁義易流於偽飾,禮智易墮爲巧詐。尤值得注意的是"禮者益之道,儉者損之道"的辯證觀——禮主文飾增益,儉主收斂減損,二者看似相悖,實則"損之旨"正在於破除虛文而返歸本真,此即【周易】"損益盈虛"之道的精妙運用。

三、政治哲學中的示範效應
"我儉則民自儉"之語,直承【老子】"我無欲而民自朴"的治術要義。譚峭深刻指出"機在此不在彼"——統治者若以政令強求百姓節儉,恰是"益之而損";唯有以身作則,方達"損之而益"的效果。這種"不言之教"的思想,與【論語】"君子之德風"說異曲同工,而更強調權力主體的自我約束。

四、儉德的現代啟示
譚峭"未有亡於儉者"的論斷,在物質豐裕的當代尤具警醒意義。其所言之"儉",非吝嗇守財之謂,實爲【大學】"生財有大道"的可持續發展智慧。觀今日生態危機、資源枯竭諸問題,皆與"過禮則淫"的消費主義密切相關。若能參透"儉過則朴"的深意,則知儉德實爲救治現代文明痼疾的一劑良方。

要之,譚峭通過"儉化"之論,構建了一套貫通心性修養、倫理實踐與政治治理的完整體系。其說熔鑄儒道精髓,既承【老子】"三寶"(慈、儉、不敢爲天下先)之緒,又開宋明理學"存天理、節人慾"之先聲,在中國思想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