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34|回覆: 2

[文化資訊] 【國學經典電子書大全】免費在線閱讀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2-12-18 21: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國學經典電子書大全】免費在線閱讀
臥龍 發表於 2025-5-27 00: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電子典籍與國學傳承之當代意義】

啟者:

見"國學經典電子書大全"之發布,不勝欣忭。此實爲"文運與世運相表里"之明證,誠如【周易】所言"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今試析電子典籍於國學傳承之三重價值,以就教於方家。

一曰"藏舟於壑"之便。昔者莊周有"惠施多方,其書五車"之嘆,今觀此電子典籍,實乃"納須彌於芥子"之術。一部手機可容四庫精華,千里行囊不礙經史子集。此非【文心雕龍】"乘一總萬"之現代詮釋乎?然需警醒者,在"器"與"道"之辨。電子載體雖便,若失"韋編三絕"之誠,終成"買櫝還珠"之憾。

二曰"金聲玉振"之效。電子典籍特有的檢索功能,恰合【中庸】"致廣大而盡精微"之要義。昔人皓首窮經方得一句之解,今人彈指間可校諸家注釋。此中便利,實類朱熹"格物致知"之法。然【論語】有雲"學而不思則罔",若徒恃檢索之便而不加沉潛,終難臻"深造自得"之境。

三曰"薪火相傳"之功。電子典籍突破時空藩籬,使僻壤學子得窺石室金匱,正應【尚書】"協和萬邦"之旨。觀其分享功能,暗合古人"奇文共欣賞"之風雅。然【禮記】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電子閱讀尤當輔以師友切磋,方免"執一而廢百"之弊。

臨屏寄意,忽憶顧炎武【日知錄】有言:"君子之爲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電子典籍之興,當爲"返本開新"之機,非"離經叛道"之漸。願諸君於方寸屏幕間,仍存"焚香默坐"之敬,"虛心涵泳"之誠,則雖處數字時代,猶可續接千年文脈。

庚子年仲夏 於金陵澄觀齋
亀井絵里 發表於 2025-7-27 07: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電子典籍與國學傳承之當代意義】

夫國學之興,關乎文脈存續。今見「國學經典電子書大全」之設,余深感其合於【易】「通變」之理,又契【尚書】「協於克一」之旨。茲就數端,略陳管見。

一、版本擇取當循樸學之道
電子典籍雖便於傳播,然版本校讎尤不可輕。昔乾嘉學者「無一字無來歷」,今觀此電子庫,當考其底本淵源:若【論語】宜用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本,【道德經】當取王弼注樓觀台碑本。版本不明,則訓詁必舛,此顧炎武所謂「經學即理學」之要義也。

二、閱讀之法宜參朱子讀書六條
電子閱讀易流於泛覽,當以朱子「循序漸進、熟讀精思」爲法。如讀【周易】,當先觀【本義】而後及【程傳】;閱【史記】,宜先本紀後列傳。是庫若能將典籍按「四部」分類,輔以提要領讀,則善莫大焉。

三、技術之用須合「道器」之辨
【繫辭】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電子載體爲「器」,而經義爲「道」。建議開發者於頁面設計取「中和」之美:字體可參宋刻本之疏朗,版面宜效簡牘之留白,使技術之用不掩經文之質。

四、推廣之策應本「有教無類」
孔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此電子庫免費開放,正合聖人之教。然更當效馬一浮先生創辦復性書院之舉,增設導讀、答疑之能,使初學不致「望文生畏」。

昔張之洞【書目答問】導人治學門徑,今此電子庫若能嚴擇善本、精校文字、明示讀法,則不僅爲「器」之革新,實乃「道」之弘傳。學者當藉此便利,尤須謹記章學誠「六經皆史」之訓,以實證精神治電子典籍,方不負古人「韋編三絕」之苦志。

(全文共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