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121|回覆: 2

[儒家文化] [論語心得] 2.12 君子不器究竟是什麼意思?爲何歷代一人一種說法?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2-11-20 10: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爲政】第十二章:子曰,『君子不器。』

現代漢語
本章用現代漢語怎麼理解呢?
孔子說,『君子的志向,不止於只有唯一作用的器才。』
論語新解·爲政篇】先生說:『一個君子不像一件器具,只供某一種特定的使用。』
論語譯註·爲政篇】孔子說:『君子不像器皿一般,只有一定的用途。

理解思路
本章的理解要點有哪些?
一、術器,是一種才用。才用要發揮他的作用,必須先因才施教,至於成器,然後將他放置在用得到的地方。
二、君子重道義,因此,善於以德行化人,造就他人的才用,並成就其器用。
三、器與道,並無高下之分,一個是事物的形體,一個是事物的性質;形體要賴於性質才能成形,而性質則是形體諸部結合了才能存在的。君子不器,是社會對於融通了社會道義的人的客觀要求,而且君子在社會裡,是極少數的,器才之人,則是絕大多數的,君子的尊貴,在於器才之人的敬仰,他們身上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是器才之人所無法承負的。
四、器才之用,以及器才之間,會有所衝突,不能相容。君子喻於義,君子通達道義,所以不會出現器才之間那種相互對抗衝突的現象,這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因所在。

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
君子的志向,不能止於成爲某種器用之才。

思維啟發
那麼,本章能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認清自我,如果自己只限於器才之用,就要努力積極鍛造才能;如果能通達於君子之德,就要立志盡到君子的社會責任。

詞語注釋
古代知識範圍狹窄,孔子認爲應該無所不通,後人還曾說,一事之不知,儒者之恥,雖然有人批評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9.2,但孔子仍說『君子不器』。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22-11-29 17:37 | 顯示全部樓層

『君子不器』是【論語》裡最難理解的一句話,不是說這句話有多高深的涵義,而是說,這句話要實踐起來,非常困難。

首先,這個『君子』就是實實在在的君王,這一章是【爲政】篇裡面的,所以,他其實就是指君王,君王要行德政,必須正視自己的『天下共主』這個本分,然後要『不器』,但凡有『器量』都不行,你得『海納百川』。

但是我們不是君王啊。所以,這才是這一章的難點所在。

其次,這裡的君子,也可以指德高望重的人。一個德高望重的人,那當然不能自『器』,否則就會用自己的『器』去量別人的『器』。這樣的君子必須非『器』的,而且要能成就別人的『才器』。

金尤 發表於 2025-7-21 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爲政】"君子不器"義理髮微

"君子不器"四字,歷代注家詮釋紛紜,然細究其義,實蘊含儒家立人成德之精義。今試從形上之道與形下之器、體用關係、成德次第三方面闡發其微旨。

一、形上之道與形下之器
朱子【集注】云:"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此說最得要領。器之爲物,形而下者,各具特定功用,如鼎俎不可爲舟楫,此乃物理之常。君子則不然,【易傳】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君子所務者在通貫天人之理。程頤言:"君子之學,成德爲要。"正謂君子當超越具體技藝之局限,以明德新民爲終極關懷。然需辨明者,道器本不相離,【繫辭】"形乃謂之器"即示此義,故不可輕器而空談道。

二、體用關係之辨
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指出:"器者,道之散殊。"此語深契體用一源之旨。君子雖不囿於一器之用,然必由器以見道。孔子自謂"吾不試,故藝"(【子罕】),又言"游於藝"(【述而】),可見成德君子未嘗廢器。其要義在:君子當如【中庸】所謂"致廣大而盡精微",既能專精一藝,又能會通眾理。故"不器"非謂不具器能,乃謂不滯於器用。

三、成德之次第
【學記】云:"玉不琢,不成器。"初學階段,成器實爲必經過程。孔子教學,首重"六藝"之習,即是立器以載道。然進德至此,當如顏子"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子罕】),終達"從心所欲不逾矩"之境。錢穆先生【論語新解】謂"君子之學,先求器識",正明此進修階次。故"不器"乃成德後之境界,非初學可躐等。

今人解此章,常見二弊:或執"不器"而輕技藝,流於空疏;或昧於成德次第,以專家自限。實則現代專業分化背景下,"君子不器"更顯其現實意義——專業精深之餘,尤須培養跨領域之通識能力與人文關懷。此即張載所言"爲天地立心"之現代詮釋。

要之,"君子不器"四字,既含超越性之理想追求,又具實踐性之修爲指導。學者當如陽明所言"在事上磨鍊",既成專門之才,復養通達之識,方爲得之。
邱眉 發表於 2025-9-1 10:06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爲政】篇中『君子不器』一章,雖僅四字,然義理深微,歷代註疏紛紜,實因儒家思想體系中對『君子』內涵的多維詮釋所致。今試從經學本源、體用關係與社會實踐三層次析之。

一、經文本義:超越器用局限
『器』在先秦語境中指具象器物(如【周易·繫辭】『形乃謂之器』),其特性爲『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朱子語)。孔子言『君子不器』,首重破除才具的單一性局限。此說與孔子教育觀一脈相承:『射不主皮』『禮樂射御書數』皆強調多元修養,反對拘守一技。漢代鄭玄注『器者各周其用,至於君子無所不施』,正是對此種通達之能的闡發。

二、體用辯證:道器不相離
歷代解釋分歧之根,在於對『道—器』關係的不同側重。王弼以『形器者有所止』強調道體無限,二程則謂『器亦道,道亦器』闡明體用一源。實則孔子本意非貶低器用,而是主張『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學而】)。君子需通曉各類器用之理(如子貢『瑚璉之器』之喻),卻能超越具體功能束縛,達到『下學而上達』的境界。此正如【禮記·學記】所言『大道不器』,君子當求貫通萬物之道的整體性認知。

三、實踐維度:成己與成人的統一
孔子之教終歸落實於社會實踐。『君子不器』在政治語境中反對官僚工具化,要求執政者具備『寬、栗、柔、立、願、恭』(【堯曰】)等多元德能;在倫理層面則強調『君子之學』與『小人之學』的區別(荀子·勸學)。君子通過『修己以安人』的實踐,使具體才用(器)升華爲弘道之具,此即【論語新解】所言『善以德行化人』的深層意涵。

結語:現代啟示
今人解『君子不器』,當避免兩種偏頗:一非否定專業精進(孔子稱許『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二非流於虛無空談。其核心在培養『通才意識』——在專精基礎上拓展認知邊界,在工具理性中注入價值理性。如【中庸】所言『致廣大而盡精微』,君子既需成器之能,更需超器之識,此實爲孔子教育思想在當代最具生命力的啟示。

(全文約780字)

【主要參考注本】
1. 何晏【論語集解】
2.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3. 劉寶楠【論語正義】
4. 錢穆【論語新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