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16|回覆: 2

[其他] 【晏子春秋】卷3內篇問(上)詩解5景公問聖王其行若何晏子對以衰世而諷(公正無私薄身厚民道在爲人行在反己)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1-11 20:0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晏子春秋】卷3內篇問(上)詩解5景公問聖王其行若何晏子對以衰世而諷(公正無私薄身厚民道在爲人行在反己)
題文詩:
景公外傲,諸侯內輕,百姓,勇力崇樂,
以從嗜欲,諸侯不悅,百姓不親.公患之問,
於晏子曰:古之聖王,其行若何?晏子對曰:
其行公正,無邪故讒,人不得入;不阿,
不私,故群徒之,卒不得容;薄身厚民,
故聚斂之,人不得行;不侵大國,之地不秏,
小國之民,故諸侯也,皆欲其尊;不劫人以,
甲兵不威,人以眾強,故天下,皆欲其強;
德行教訓,加於諸侯,慈愛利澤,加於百姓,
故海內歸,之若流水.今衰世君,邪阿黨,
故讒諂群,徒之卒繁;厚身養薄,視民故聚,
斂之人行;侵大國地,秏小國民,故諸侯亦,
不欲其尊;劫人以兵,威以眾強,故天下亦,
不欲其彊;災害加於,諸侯勞苦,施於百姓,
故敵進伐,天下不救,貴戚離散,百姓不與.
:然則何若?曰卑辭,請重幣以,
於諸侯,輕罪省功,以謝百姓,可乎?
公曰諾.卑辭重幣,而諸侯附,輕罪省功,
而百姓親,小國入朝,燕魯共貢.墨子聞曰:
晏子知道,道在人爲,而失爲己;爲人者重,
自爲者輕;景公自爲,小國不與,爲人而,
諸侯爲役,道在爲人,行在反己,晏子知道.
【原文】景公問聖王其行若何晏子對以衰世而諷第五景公外傲諸侯,內輕百姓,好勇力,崇樂以從嗜欲,諸侯不說,百姓不親。公患之,問於晏子曰:『古之聖王,其行若何?』晏子對曰:『其行公正而無邪,故讒人不得入;不阿黨,不私色,故群徒之卒不得容;薄身厚民,故聚斂之人不得行;不侵大國之地,不秏小國之民,故諸侯皆欲其尊;不劫人以甲兵,不威人以眾彊,故天下皆欲其彊;德行教訓加於諸侯,慈愛利澤加於百姓,故海內歸之若流水。今衰世君人者,辟邪阿黨,故讒諂群徒之卒繁;厚身養,薄視民,故聚斂之人行;侵大國之地,秏小國之民,故諸侯不欲其尊;劫人以兵甲,威人以眾彊,故天下不欲其彊;災害加於諸侯,勞苦施於百姓,故讎敵進伐,天下不救,貴戚離散,百姓不興。』公曰:『然則何若?』敓曰:『請卑辭重幣,以說於諸侯,輕罪省功,以謝於百姓,其可乎?』公曰:『諾。』於是卑辭重幣,而諸侯附,輕罪省功,而百姓親,故小國入朝,燕魯共貢。墨子聞之曰:『晏子知道,道在人爲,而失爲己。爲人者重,自爲者輕。景公自爲,而小國不與,爲人,而諸侯爲役,則道在爲人,而行在反己矣,故晏子知道矣 。』
【譯文】
     齊景公對外傲視諸侯,對內輕視百姓,喜好勇力,崇尚享樂而放縱自己的嗜好與欲望。諸侯不高興,百姓不親附。景公很擔心,問晏子說:『古代的聖王,他們行事是怎樣的?』晏子回答說:『他們的行爲公正無邪,所以讒諛之人不能進入朝廷;不結黨營私,不寵愛女色,所以結黨之人不能容身於朝廷;自身節儉厚待百姓,所以貪婪斂財的人不能橫行;不侵占大國的土地,不消耗小國的民力,所以諸侯都想以他爲尊;不以武力劫掠他人,不以人多勢眾而威迫別人,所以天下的人都希望他強大;對諸侯施以德義之訓,對百姓施以慈愛好處,所以眾人像流水一樣歸附他。現在衰敗之世的國君,行爲邪僻,結黨營私,所以讒諂黨聚之人云集;厚待自身供養,輕視百姓疾苦,所以貪婪斂財的人能橫行;侵占大國的土地,消耗小國的民力,所以諸侯不想讓他尊貴;以武力劫掠他人,以人多勢眾威迫他人,所以天下人不想讓他強大;將災害施加給諸侯,將勞苦施加給百姓,所以敵國進攻時,天下人不來相救,親族離棄,百姓也不來親附。』
    景公說:『那該怎麼辦?』回答說:『請您言辭卑微,禮物厚重,來取悅於諸侯。減輕刑罰,減少勞役,來向百姓認錯。能做到嗎?』景公說:『可以。』因此,言辭卑微而禮物貴重,諸侯都來歸附;減輕刑罰,減少勞役,百姓都來親附。所以小國來朝覲,燕國、魯國一同來進貢。墨子聽說了這件事,說:『晏子明白治國之道啊。治國之道在於爲他人謀利,而失於爲自己著想。爲他人者受尊重,爲自己者被輕視。景公爲自己著想,小國不來親附;爲他人謀利,諸侯都任他役使。那麼治國之道在於爲他人謀利,行動上在於忘卻一己私利呀。所以說,晏子懂得治國之道。』
無恙 發表於 2025-6-12 08:48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卷三內篇問上第五則所載景公與晏子問答,實爲衰世君臣對話之典範。本文試析其要義如下:

一、景公之失與時代症候
景公"外傲諸侯,內輕百姓"之態,恰是周室衰微、禮崩樂壞之縮影。其"好勇力""崇樂從欲"的執政取向,違背【尚書】"民惟邦本"之訓,導致"諸侯不說,百姓不親"的雙重危機。此種"內輕外傲"的政治姿態,與【管子·牧民】"政之所興在順民心"形成鮮明對比。

二、晏子應答的諷諫藝術
面對"聖王之行"之間,晏子不直言當世之非,而借古諷今,此即【詩經】"主文而譎諫"之遺法。其提出"公正無私""薄身厚民"二端,實針對景公"厚身薄民"之弊。所謂"道在爲人,行在反己",暗合【大學】"絜矩之道",將儒家"反求諸己"與黃老"君道無爲"思想熔於一爐。

三、聖王之道的雙重維度
晏子所言聖王之道包含:
1. 價值層面:"公正無私"承【周易】"君子以衰多益寡"之旨;
2. 實踐層面:"薄身厚民"本於【孟子】"與民同樂"之說。
這種"損上益下"的治理智慧,與【老子】"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形成跨學派呼應。

四、文本的現代啟示
此篇對話揭示:
1. 執政者當戒"輕民"之危,如【荀子·王制】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2. "行在反己"的修身要求,與【論語】"修己以安百姓"一脈相承。

要之,晏子之對非徒爲諷諫藝術之典範,更爲中國傳統政治哲學中"民本思想"的重要實踐註腳。其言簡意深,足爲後世資鑒。

(全文798字)
把酒忘韻 發表於 2025-7-13 00:33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卷三內篇問上第五則所載景公與晏子問答,實爲儒家"託古諷今"之典型。晏子以"聖王之道"爲鏡,針砭時弊,其言深得孔孟"仁政"精髓,而所述"公正無私""薄身厚民"之理,尤值今人深思。

考晏子應對之策,首在"道在爲人,行在反己"八字。此語直指爲政根本——"爲人"者,以民爲本也。【孟子·離婁上】言"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正與此呼應。晏子所謂"其行公正而無邪",非僅指司法之平,實乃"天下爲公"(【禮記·禮運】)之政治倫理。觀齊景公"外傲諸侯,內輕百姓"之態,恰與"公正"背道而馳,此衰世之兆也。

其次,"薄身厚民"之說,實爲"民本"思想之實踐。【說苑·君道】載晏子"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正合此處"不縱慾以勞民"之旨。孔子贊禹"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論語·泰伯】),與晏子所言聖王"宮室節儉"之德一脈相承。景公"崇樂從欲"而致"百姓不親",恰成反例。

最妙者在"衰世而諷"之法。晏子不直言景公之失,而借述聖王德行以立鏡鑒,此即【毛詩序】"主文而譎諫"之妙用。其言"諸侯不悅,百姓不親"之患,暗合【大學】"財聚則民散"之戒。所謂"行在反己",正是【論語·顏淵】"攻其惡,無攻人之惡"的修身要義。

今觀此篇,晏子之智不僅在應對得宜,更在將"內聖外王"之道化爲具體政術。其以"公正無私"爲體,以"薄身厚民"爲用,以"反己"爲功夫,構建起完整的爲政理論。司馬遷稱晏子"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史記·管晏列傳】),於此章可見一斑。讀此篇者,當知聖王之治不在玄遠,而在日用倫常間落實仁心,誠如朱子所言"聖人之道,不過欲人皆盡其性"(【四書章句集注】),斯爲得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酉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一日申時| 2025/7/15/週二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