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27|回覆: 2

[其他] 【貞觀政要】卷37行幸詩解2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競爲無限窮奢而亡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1-2 15:0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37行幸詩解2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競爲無限窮奢而亡
題文詩:
貞觀十三,年太宗謂,魏徵等曰:隋煬帝承,
文帝餘業,海內殷阜,若能常處,關中豈有,
傾敗,不顧百姓,行幸無期,逕往江都,
不納董純,崔象諫諍,身戮國滅,爲天下笑.
帝祚長短,委以玄天,福善禍淫,亦由人事.
每思若欲,君臣長久,國無危敗,君有違失,
臣須極言.聞卿規,諫縱不能,當時即從,
再三思審,擇善而用.貞觀十二,年東巡狩,
將入洛,次顯仁宮,宮苑官司,多被責罰.
侍中魏徵,進言曰君,今幸洛州,爲是舊征,
行處庶其,安定故欲,加恩故老.城郭之民,
未蒙德惠,官司苑監,多及罪辜,或以供奉,
之物不精,又以不爲,獻食此則,不思止足,
志在奢靡,既乖行幸,本心以副,百姓所望?
隋主先命,在下多作,獻食不多,則有威罰.
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競爲無限,遂至滅亡.
此非載籍,所聞陛下,目所親見.爲其無道,
天命,陛下代之.當戰慄栗,每事省約,
參蹤前列,昭訓子孫,奈何今日,欲在人下?
陛下若以,爲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不足,
萬倍於此,亦不足也.太宗大驚,曰非公朕,
不聞此言.自今已後,無如此事.窮奢極侈,
不得不亡,左傳有曰:知過能改,善莫大焉.
【原文】

貞觀十三年,太宗謂魏徵等曰:『隋煬帝承文帝餘業,海內殷阜,若能常處關中,豈有傾敗?遂不顧百姓,行幸無期,逕往江 都,不納董純、崔象①等諫諍,身戮國滅,爲天下笑。雖復帝祚長短,委以玄天,而福善禍淫,亦由人事。朕每思之,若欲君臣長久,國無危敗,君有違失,臣須極言。朕聞卿等規諫,縱不能當時即從,再三思審,必擇善而用之。』
【注釋】

①董純、崔象:二人都是隋煬帝時的大臣。

【譯文】
貞觀十三年,唐太宗對魏徵等大臣說:『隋煬帝在繼承隋文帝基業的時候,海內昇平,如果他能長期住在關中,怎麼可能遭致滅亡呢?可是後來他不顧百姓的疾苦,到各地去行幸巡遊,沒有歸期。最後索性住在江 都,不聽從董純、崔象等大臣的忠言,最終不僅自己死於叛臣之手,也斷送了江 山社稷,還留下笑柄讓世人感嘆評說。雖然帝運的長短,是天意決定的,但是禍福善惡,也在於人事。我每每想到這些,都認爲若要國家太平,君臣相安無事,君主一旦有了過失,臣子就一定要直言不諱地指出來。我對你們提出的意見,雖然不能當時就採納,但在我反覆思考之後,必定會選擇好的意見加以採納。』

【原文】

貞觀十二年,太宗東巡狩,將入洛,次於顯仁宮,宮苑官司多被責罰。侍中魏徵進言曰:『陛下今幸洛州,爲是舊征行處,庶其安定,故欲加恩故老。城郭之民未蒙德惠,官司苑監多及罪辜,或以供奉之物不精,又以不爲獻食。此則不思止足,志在奢靡,既乖行幸本心,何以副百姓所望?隋主先命在下多作獻食,獻食不多,則有威罰。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競爲無限,遂至滅亡。此非載籍所聞,陛下目所親見。爲其無道,故天命陛下代之。當戰戰慄栗,每事省約,參蹤前列,昭訓子孫,奈何今日欲在人之下?陛下若以爲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爲不足,萬倍於此,亦不足也。』太宗大驚曰:『非公,朕不聞此言。自今已後,庶幾無如此事。』
【譯文】

貞觀十二年,唐太宗東巡,即將進入洛陽,下榻在顯仁宮,宮裡的侍從因爲侍候不周,受到很多責罰。對此,侍中魏徵向唐太宗進諫,說:『陛下如今到洛陽,是因爲以前在戰爭期間這裡遭到了禍殃,陛下希望這裡獲得安寧,所以對洛陽的百姓施以特別的恩惠。但事到如今,這裡的百姓非但沒得到眷顧,相反,顯仁宮的侍從還受到了很多無辜的責罰。他們有的是因爲進獻的物品不精緻,或者因爲食物不甘美而受罰。這可能是因爲陛下不知足,太奢侈造成的。這樣做不僅違背了巡遊的初衷,也辜負了老百姓的期望。過去,隋煬帝命令下人多多進獻食物,只要食物不豐美,就要受到責罰。上面有什麼樣的喜好,下面必定會加倍效仿,這樣下去,人就會變得貪得無厭,最後走向滅亡。這不只是史書所載,也是陛下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正因爲隋煬帝昏庸無道,所以上天才委派你來代替他。陛下應當戰戰兢兢,凡事從儉,以前人的風範爲楷模,來告誡子孫後代。如果陛下意足了,那麼現在就能感到滿意,反之,即使比現在好過千倍萬倍,也不會感到滿足的。』唐太宗聽後大驚失色,說:『沒有你,我絕不會聽到這樣的諍言。從今以後,再也不會有此類事情發生了。』
余出 發表於 2025-7-12 0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三十七「行幸」章解義——論君王嗜欲與社稷興亡

【貞觀政要】卷三十七「行幸」篇載貞觀十三年太宗與魏徵論隋煬帝事,其文雖簡,而義理深遠。太宗曰:「隋煬帝承文帝餘業,海內殷阜,若能常處關中,豈有傾敗?」此一語道破「居安思危」之要。今試析其旨,以明「上之所好,下必有甚」之理。

一、煬帝之失:窮奢極欲,違逆天道
隋文帝積三十年之治,倉廩實而法令行,煬帝即位時「海內殷阜」,本可繼文景之業。然其「不顧百姓,行幸無期」,三征高麗、開鑿運河、營建東都,更「逕往江都」以縱逸樂,終致「身戮國滅」。魏徵【隋書】評其「恃其富強,不虞後患」,恰如【尚書】「內作色荒,外作禽荒」之戒。吳兢錄此於【政要】,正欲彰「君心一動,天下搖盪」之鑑。

二、太宗之悟:節制嗜欲,以民爲本
太宗反問「豈有傾敗」,實自警也。貞觀初年,彼嘗言:「爲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其行幸河東,命「不得煩民」;欲修洛陽宮,因張玄素諫而止。此皆踐「上儉約則下豐足」之理。【禮記】云:「國奢則示之以儉。」太宗以煬帝爲鏡,深諳「君好豹裘,臣盡貂蟬」之鏈,故能抑私慾而存公義。

三、歷史之鑑:上行下效,存亡系焉
「上之所好,下必有甚」一語,本出【孟子·滕文公】,而【貞觀政要】引申之。煬帝好巡遊,則宇文述輩競獻奇玩;太宗納諫諍,故魏徵、王珪敢犯顏直諫。班固【漢書】稱「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丈」,恰可喻此。帝王之欲,非獨關己身,實系天下奢儉、百官廉貪。故【老子】曰:「我無欲而民自朴。」

結語:慎嗜欲者得天下
【貞觀政要】此章,非徒記史,實闡「君德即國運」之大道。昔齊桓公好紫衣而一國皆紫,楚靈王好細腰而宮人多餓死。太宗明乎此,故能「競爲有限」,以「存百姓」爲度;煬帝昧乎此,乃「窮奢而亡」。今之覽史者,當思【韓非子】「禍難生於邪心,邪心誘於可欲」之誡,方不負吳兢編撰之深心。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依【貞觀政要】文本,參以【隋書】【孟子】等典,緊扣「君欲與治亂」主題,以史證經,以經釋史,庶幾合於「國學大師」之體。
一席事 發表於 2025-7-20 07:38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三十七「行幸」章解義——論人君好尚與治亂之機

【貞觀政要】卷三十七載貞觀十三年太宗與魏徵論隋煬帝事,其文雖簡,而義理深遠。太宗曰:「隋煬帝承文帝餘業,海內殷阜,若能常處關中,豈有傾敗?後遂不顧百姓,行幸無期,逕往江都,不納董純、崔象諫諍,身戮國滅。」此段對話,實爲帝王治國之鏡鑒,今試析其要。

一、承業與守成之難
煬帝繼文帝開皇之治,府庫充盈,戶口蕃息,本可垂拱而治。然其「不常處關中」一語,道破守成之要。關中乃隋唐根本,山河險固,民風淳樸。煬帝棄此而屢幸江都,非爲巡狩,實縱私慾。司馬光【資治通鑑】評其「好大喜功,窮兵黷武」,正與此呼應。人君居重馭輕,豈可輕離根本?太宗深諳此理,故終世以長安爲基,此其所以成貞觀之盛也。

二、君心與民瘼之關聯
「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典出【孟子·滕文公】。煬帝「行幸無期」,非獨勞民傷財,更使天下競效奢靡。大業年間,龍舟南巡,舳艫千里,所過州縣,競獻珍異。【隋書】載「百姓廢業,屯集城堡,無以自給」,終致「窮奢而亡」。太宗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爲戒,故魏徵每以「居安思危」進諫,二者君臣相得,方免重蹈覆轍。

三、拒諫與覆亡之必然
董純、崔象之諫,煬帝「不納」而致「身戮國滅」,此非偶然。【荀子·臣道】云:「君有拒諫之愆,臣有屍位之罪。」煬帝末年,虞世基等逢迎其惡,堵塞言路,終使「君臣相蒙,禍至無日」(【貞觀政要·論納諫】)。反觀太宗,虛懷若谷,容魏徵「犯顏直諫」,故能「以銅爲鏡,以古爲鏡,以人爲鏡」。兩相對照,治亂之理昭然。

結語
【貞觀政要】此章,非徒記史,實爲「君道」之綱目。人君好尚,系乎天下興亡;納諫如流,方能長治久安。昔孔子贊【春秋】「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吳兢撰此書,亦存此志。今讀斯文,猶當惕然:凡居上位者,可不慎其所好乎?

(全文約780字)

注釋
1. 「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語本【孟子·滕文公上】,謂上位者之偏好,下屬必變本加厲逢迎。
2. 董純、崔象:隋臣,【隋書】載二人諫煬帝止游幸,反遭誅貶。
3. 關中根本論:漢唐皆以關中爲政治軍事中心,張良謂「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