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59|回覆: 2

[其他] 【貞觀政要】卷4求諫詩解2君臣上下各盡至公切磋以治忠讜匡惡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8 16:3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4求諫詩解2君臣上下各盡至公切磋以治忠讜匡惡題文詩:
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明主,能思短而,
益善暗主,護短永愚;隋煬帝也,好自矜誇,
護短拒諫,實難犯忤;虞世基亦,不敢直言,
或恐未爲,罪之深也;昔箕子也,佯狂自全,
孔子亦稱,其仁逮及,煬帝被殺,虞世基而,
合同死否?杜如晦曰:君有諍臣,雖無道不,
失其天下.仲尼稱曰:直哉史魚,其邦有道,
如矢其邦,無道如矢;世基豈以,煬帝無道,
不納諫諍,杜口無言?偷安重位,而又不能,
辭職請退,則與箕子,佯狂而去,事理不同;
昔晉惠帝,賈后將廢,愍懷太子,司空張華,
竟不苦爭,阿意苟免.及趙王倫,舉兵廢后,
遣使收華,張華曰將,廢太子日,非是無言,
乃由當時,不被納用;其使者曰:公爲三公,
太子無罪,被廢言既,不從何不,引身而退?
華無辭以,答遂斬之,夷其三族.古人有云: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焉用彼相?故真君子,
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張華抗直,不能成節,
遜之於言,不足全身,王臣之節,固已墜矣.
虞世基位,居宰輔在,得言之地,竟無諫諍,
誠亦合死.唐太宗曰:公言是也;君須忠良,
輔弼乃得,身安國寧;隋煬帝以,下無忠臣,
身不聞過,惡積禍盈,滅亡斯及!若君所行,
不當臣下,又無匡諫,苟在阿順,事皆稱美,
則爲暗主,臣爲諛臣,君暗臣諛,危亡不遠;
朕今志在,君臣上下,各盡至公,共相切磋,
以成治道;公等各宜,務盡忠讜,匡救朕惡,
終不必以,直言忤意,輒相責怒.君臣共治.
【原文】
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護短而永愚。隋煬帝好自矜誇①,護短拒諫,誠亦實難犯忤②。虞世基不敢直言,或恐未爲深罪。昔箕子佯狂自全③,孔子亦稱其仁。及煬帝被殺,世基合同死否?』杜如晦對曰:『天子有諍臣,雖無道,不失其天下。仲尼④稱:'直哉史魚⑤,邦有道如矢⑥,邦無道如矢。」世基豈得以煬帝無道,不納諫諍,遂杜口無言?偷安重位,又不能辭職請退,則與箕子佯狂而去,事理不同。昔晉惠帝⑦賈后⑧將廢愍懷太子,司空張華竟不能苦爭,阿意苟免。及趙王倫舉兵廢后,遣使收華,華曰:'將廢太子日,非是無言,當時不被納用。」其使曰:'公爲三公,太子無罪被廢,言既不從,何不引身而退?」華無辭以答,遂斬之,夷其三族。古人有云:'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故'君子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張華既抗直不能成節,遜言不足全身,王臣之節固已墜矣。虞世基位居宰輔,在得言之地,竟無一言諫諍,誠亦合死。』太宗曰:『公言是也。人君必須忠良輔弼,乃得身安國寧。煬帝豈不以下無忠臣,身不聞過,惡積禍盈,滅亡斯及!若人主所行不當,臣下又無匡諫,苟在阿順,事皆稱美,則君爲暗主,臣爲諛臣,君暗臣諛,危亡不遠。朕今志在君臣上下,各盡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公等各宜務盡忠讜,匡救朕惡,終不以直言忤意,輒相責怒。』
【注釋】
①矜誇:誇耀自己的長處。
②犯忤(wǔ):冒犯君上的尊嚴,違逆君上的意志。
③箕子佯狂自全:箕子,名胥余,是殷紂王的叔父。箕子去勸說紂王,紂王不聽,他便披髮裝瘋,被紂王降爲奴隸。
④仲尼:孔子的字。
⑤史魚:史,官名。魚,春秋時衛國大夫,名(qiū)。史魚自以不能進賢退不肖,以致死後仍以尸諫。
⑥矢:箭,如箭之直。
⑦晉惠帝(259—306):姓司馬,名衷。武帝次子。素呆痴,聽到百姓餓死,卻說:『何不食肉糜。』太熙元年(290)繼位,爲西晉昏庸之主。
⑧賈后:惠帝之後。永平元年(291),引楚王瑋入京,殺死重臣楊駿,自己專權,內亂遂從宮廷引向宗室。導致諸王之間相互殘殺的『八王之亂』。後爲趙王倫所殺。

【譯文】
貞觀二年,唐太宗對侍臣說:『明智的君主能時時反省自己的過失,並且不斷加以改進,然而昏庸的君主總是力圖掩飾自己的短處,蒙蔽視聽。像隋煬帝,他自以爲是,對自己的缺點視而不見,又拒絕別人的意見,這樣就再也沒有人敢於直言不諱了。大臣虞世基不敢直言,或許這算不上什麼大罪過。商代的時候,箕子假裝發瘋來保全自己,孔子還評價他仁義。後來隋煬帝被殺,虞世基難道就該一同去死嗎?』杜如晦說:『君主身邊有敢於直言的大臣輔佐,雖然自己治國無道,也不會失去天下。孔子曾經讚揚過忠臣史魚,說:'衛國的大夫史魚真耿直啊,國家有道義的時候他直言進諫,國家失去道義了,他還以死相諫。」虞世基怎麼能因爲隋煬帝無道,不接受忠言,就閉口不提意見呢。他身居要職,卻苟且偷生,不肯辭官隱退,這和箕子裝瘋離去,是不能相提並論的。過去晉惠帝的皇后賈后要廢掉愍懷太子,司空張華非但不據理力爭,反而阿諛順應賈后,苟全性命。直到趙王倫起兵廢掉賈后,派使者捉拿張華時,張華說:'賈后廢太子的時候,我不是不想阻止,只是怕賈后不會採納我的意見。」使者說:'太子沒有罪卻被廢掉,你貴爲三公,怎麼不站出來說話?即使你的意見不被接受,你又爲什麼不辭退歸隱呢?」張華無言以對,於是他被斬殺,株連三族。古人說得好:'危難卻不扶持,傾倒卻不支撐,用這樣的宰相有什麼用呢?」所以君子雖然面臨危難卻依然能堅守節操。身居高位的張華既然不能成全自己的節操,而保全自己的性命,君臣之間的正常關係已經不復存在。同樣虞世基身爲宰相,在該進言的時候卻保持沉默,他的確該死啊!』唐太宗聽後很贊同杜如晦的觀點,說:『你說得對。君主必須有忠臣輔佐,才能夠自身平安,國家太平。隋煬帝難道不是因爲身邊沒有忠臣,看不到自己的過失,才使得罪惡和災禍越來越大而導致滅亡的嗎?如果國君行爲不當,臣下又不盡職,只知道阿諛奉承,苟全性命,凡事只知道說好,那麼這樣的君主就是昏庸的君主,臣子就是阿諛的臣子。君主昏庸,臣子阿諛,那麼距離國家的滅亡就爲期不遠了。現在我要使朝廷君臣上下,恪盡職守,戮力同心,共同成就一番功業。你們一定要盡到自己的責任,及時地指出並糾正我的過失,我們君臣之間切不可因爲開誠布公,指出彼此的過錯而相互誤會和怨恨。』
黎劭 發表於 2025-7-8 11:31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四【求諫】章所載太宗與杜如晦之對答,實爲君臣共治之典範。此段文字雖簡,然深蘊治國要義,今試析之。

一、明暗之辨:納諫與護短
太宗開篇即言"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護短而永愚",此語直指爲政根本。明暗之殊,不在才智高下,而在能否容受諍言。隋煬帝"好自矜誇,護短拒諫",終致"惡積禍盈",此乃暗主典型。太宗引箕子佯狂之事,實爲探討臣道進退之節。箕子見紂王無道,佯狂爲奴,孔子許之以仁,蓋因其存道全身,不助紂爲虐。然虞世基位居宰輔,既不能匡諫,又不肯引退,終與煬帝同戮,此正杜如晦所論"偷安重位"之過。

二、臣道大節:直諫與進退
杜如晦引史魚"邦無道如矢"爲喻,強調直臣當守道不阿。復舉張華之例,尤爲警策。張華位居三公,見太子無罪被廢而不能死爭,及至趙王倫收斬,雖辯稱"當時不被納用",然"危而不持,顛而不扶",終負王臣之節。此二例相較,可見臣道大節:當言則盡忠直諫,當去則明哲保身。世基輩既不能效史魚之直,又不如箕子之智,尸位素餐,實取禍之道。

三、君臣共治:至公與切磋
太宗總結云:"君臣上下,各盡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此語實貞觀政治之精髓。君不以逆耳責臣,臣不以犯顏爲懼,雙方以"至公"爲心,以"切磋"爲法。太宗更明言"不必以直言忤意輒相責怒",此非虛辭,觀魏徵事跡可知。此種政治生態,迥異於煬帝時"君暗臣諛"之局,故能成就貞觀之治。

結語:
此段對話展現唐代政治智慧三重境界:君主當有察己之明,臣子當守直諫之節,而君臣之際貴在至公切磋。宋人范祖禹評貞觀之治"言路開而正人多",正由此種共識而來。讀史至此,可知治國之道,不在制度繁簡,而在能否建立"忠讜匡惡"的良性互動。此理千古同然,足爲後世法。
鄭沐包 發表於 2025-7-21 07:12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四「求諫」章義疏——論君臣至公之道與諍諫之義

太宗貞觀二年與侍臣論隋煬帝拒諫亡國事,其言深切治道根本。蓋明暗之辨,在於君主能否納短求善。太宗以煬帝「護短矜誇」爲戒,更引虞世基、箕子、張華諸例,申明臣子匡諫之責,其義可析爲三端:

一、明暗之殊,繫於納諫與否
太宗謂「明主思短益善,暗主護短永愚」,實本【尚書】「改過不吝」之訓。煬帝矜誇拒諫,以致「惡積禍盈」,此即【荀子·成相】「拒諫飾非,愚而上同,國必禍」之驗。杜如晦舉孔子贊史魚「邦無道如矢」爲證,強調直諫乃臣職所系,非以時勢易節。蓋君若諱疾,臣復緘默,則如【左傳】所謂「川壅而潰」,其亡必速。

二、臣節大義,在持正不阿
虞世基「偷安重位」,比之箕子佯狂、張華苟免,皆失臣道。箕子伴狂而存殷祀,孔子許其仁(【論語·微子】),以其存道統於亂世;張華位居三公而「不持不扶」,終致夷族,恰如【論語·季氏】「危而不持,顛而不扶,焉用彼相」之譏。杜如晦剖判世基之過,尤在「得言不諫」:宰輔之職,本在繩愆糾謬,豈可因君昏而默?此即【白虎通】「臣者,堅也,厲志自堅固」之義。

三、君臣共治,以至公爲體
太宗總結「君臣上下各盡至公,共相切磋」,實本【周易】「上下交而其志同」之理。君以「務盡忠讜」求臣,臣以「匡救朕惡」爲任,二者如砥礪相成。若君暗臣諛,則如【韓非子·孤憤】所言「主失勢而臣得國」,必致危亡。太宗誡「不必以直言忤意相責」,尤見其虛懷,暗合【孟子】「責難於君謂之恭」之旨。

結語
貞觀之治,肇基於此「共相切磋」之精神。太宗以煬帝爲鏡,深悟「讜言興邦」之道;杜如晦溯史證今,申明臣節不可虧。後世讀此,當知治道昌明,非獨賴君明,亦需臣直。二者至公相輔,方成「如矢」之直道,此即【貞觀政要】垂訓千秋之微意也。

(全文約780字)

註:本文以經史互證之法,融貫【論語】【左傳】【韓非子】等典,緊扣「君臣至公」「諍諫大義」二核,力求文風簡峻,不失國學術語規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