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97|回覆: 2

[其他] 【貞觀政要】卷4求諫詩解1主欲知過必藉忠臣從繩則正從諫則聖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8 16:3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4求諫詩解1主欲知過必藉忠臣從繩則正從諫則聖題文詩:
太宗威容,儼肅百僚,進見者皆,失其舉措.
太宗知其,若此每見,人奏事必,假顏色冀,
聞諫諍知,政教得失.貞觀初嘗,謂公卿曰:
人慾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藉忠臣;
主若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敗,豈可得乎?
故君失國,臣亦不能,獨全其家;昔隋煬帝,
至於暴虐,臣下鉗口,不聞其過,遂至滅亡,
虞世基等,尋亦誅死;前事不遠,公等每看,
事有不利,於人必須,極言規諫.貞觀元年,
太宗謂侍,臣曰正主,之任邪臣,不能致理;
正臣之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
有同魚水,則海內安;朕雖不明,幸諸公之,
數相匡救,冀憑直言,鯁議乃致,天下太平.
諫議大夫,王珪對曰:臣聞木也,從繩則正,
從諫則聖;是故古者,聖主必有,爭臣七人,
言而不用,以死相繼;陛下廣開,聖慮以納,
芻蕘之言,處不諱朝,愚臣實願,罄其狂瞽.
太宗稱善,詔令自是,宰相入內,平章國計,
必使諫官,隨入預聞,政事有所,開說君必,
虛己納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情懷天下.
【原文】

太宗威容儼肅,百僚①進見者,皆失其舉措②。太宗知其若此,每見人奏事,必假顏色,冀聞諫諍,知政教得失。貞觀初,嘗謂公卿曰:『人慾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藉忠臣。主若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敗,豈可得乎?故君失其國,臣亦不能獨全其家。至於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③,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虞世基等,尋亦誅死。前事不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於人,必須極言規諫。』

【注釋】

①百僚:指百官。

②失其舉措:慌手忙腳,手足無措。

③鉗口:以威脅脅迫人不敢講話。

【譯文】
唐太宗容貌威武嚴肅,百官中覲見的人,見到他都會緊張得舉止失常不知所措。太宗知道情況後,每當見到有人奏事時,總是做出和顏悅色的樣子,希望能夠聽到諫諍,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貞觀初年,太宗曾對公卿們說:『人要照見自己,一定要有明鏡;一國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過失,一定要藉助於忠臣。君主假如自以爲聖明,臣下又不去糾正,要想國家不傾危敗亡,能辦得到嗎?於是君主失掉他的國,臣下也不能獨自保全他的家。至於像隋煬帝殘暴淫虐,臣下都把嘴閉起來不講話,最後終於因爲聽不到自己的過失而導致滅亡,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誅殺。前事不遠,你們今後每當看到事情有不利於百姓的,必須直言規勸諫諍。』

【原文】

貞觀元年,太宗謂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①;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魚水,則海內可安。朕雖不明,幸諸公數相匡救,冀憑直言鯁議②,致天下太平。』諫議大夫王珪對曰:『臣聞,木從繩則正,後從諫則聖③。是故古者聖主必有爭臣七人,言而不用,則相繼以死。陛下開聖慮,納芻蕘,愚臣處不諱之朝,實願罄其狂瞽④。』太宗稱善,詔令自是宰相入內平章⑤國計,必使諫官隨入,預聞政事。有所開說,必虛己納之。

【注釋】
①致理:即『致治』,取得治國的勝利。
②鯁(ɡěnɡ)議:鯁,原意是骨卡在喉嚨里,這裡指直言。
③聖:賢明的意思。
④狂瞽(ɡǔ):狂肆直言。
⑤平章:籌商,討論。
【譯文】
貞觀元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國家;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可能治理好國家。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處共事,如魚得水,那麼天下才可以平安無事。我雖然不算明君,幸虧你們多次匡正補救過失,希望憑藉你們直言鯁議,以實現天下太平。』諫議大夫王珪回答說:『我聽說木材彈上墨線就能鋸得筆直,君主聽從規諫就能成爲聖明。所以古代聖明的君主必須設諍臣七人,說的話如不被接受,就一個接一個地以死相諫。陛下開拓思路,採納臣民忠言,我等處在不避忌諱的聖朝,實在願意把愚昧之見都講出來。』太宗稱讚他說得好,下詔規定今後宰相入宮商量處理國家大事,必須讓諫官跟著進來,聽一聽如何處理,有話敞開說,皇上一定虛心採納。
奚美 發表於 2025-5-16 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求諫章】疏義

一、聖主納諫之體要
太宗以天威凜然之態臨朝,百官進謁常失舉措,此非故作威嚴,實乃人君自然之德容。然太宗深明「主欲知過,必藉忠臣」之理,故每見奏事必假以辭色,此非矯飾,實爲「虛己以聽」之聖王心法。【尚書】云「後從諫則聖」,太宗所行,正合古訓。其謂公卿曰「人慾自照,必須明鏡」,實以鏡鑒喻臣道——鏡之明晦關乎形之妍媸,臣之直讜系乎國之存亡。隋煬帝之覆轍,正在「臣下鉗口」而君失其鑒,終至「君臣俱焚」,此乃太宗以史爲鏡之深誡。

二、君臣相濟之道
貞觀元年「君臣魚水」之論,實本【周易】「天地交泰」之義。君爲正主,臣必正言;君若邪僻,縱有直臣亦難致治。太宗自謂「不明」,而王珪以「木從繩則正」對,暗合【荀子·勸學】「木受繩則直」之旨。古者天子設「七爭臣」,非徒備顧問,實存「以死諫君」之節。太宗詔諫官預聞政事,更顯「共治天下」之宏謨。昔齊桓公得管仲而霸,漢高祖納張良而興,皆印證「君臣相遇」乃治道之樞機。

三、納諫之實踐智慧
「從諫如流」非謂人君無主,實爲「兼聽則明」之智。太宗虛己以納「芻蕘之言」,猶舜之好問好察(【中庸】),此乃「聖不自聖」的踐履。王珪所謂「罄其狂瞽」,非謙辭也,乃【孝經】「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之現實演繹。觀貞觀之治,魏徵面折廷爭而太宗終嘉其忠,馬周切諫奢侈而帝爲之罷役,皆可見「諫路通塞」實關國運。

結語
【貞觀政要】此章,非獨記太宗求諫之事,更闡「主聖臣直」之永恆治道。後世若欲效貞觀遺風,當思「從繩則正」在敬天畏民,「從諫則聖」在去蔽存誠。聖王之量如海納百川,惟其能容,故成其大;惟其常懼,故保其昌。學者讀此,可不慎乎?

(全文798字)
南橋淨士 發表於 2025-6-26 03:46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四〖求諫〗析義——論君臣相濟與諫諍之道

【貞觀政要】所載太宗求諫之事,實爲千古君臣相濟之典範。其文曰:「主欲知過,必藉忠臣;從繩則正,從諫則聖。」此中深意,非僅止於君主納諫之德,更揭示了治國安邦之根本在於君臣共治、上下通明。

一、威容假色,虛懷待諫
太宗「威容儼肅」,百官進見皆「失其舉措」,此乃人君威儀之自然流露。然太宗深知,若臣下因畏懼而緘口,則政教得失無由上達,故「每見人奏事,必假顏色」。此非矯飾,實爲「冀聞諫諍」之誠心。【禮記】云:「君子之容舒遲。」太宗以和顏消弭臣工之懼,正合「寬以居之」之義。

二、明鏡忠臣,安危一體
貞觀初,太宗喻公卿曰:「人慾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藉忠臣。」此語直指爲政核心。蓋人主居九重之高,若無忠臣匡正,猶「冥行擿埴」,必致危敗。更言「君失其國,臣亦不能獨全其家」,深明君臣命運相系之理。昔隋煬帝暴虐,虞世基等鉗口不言,終至國亡身戮。太宗以史爲鑒,故勖群臣「事有不利於人,必須極言規諫」,此乃「殷鑑不遠」之惕厲。

三、魚水相得,直言致治
貞觀元年,太宗謂侍臣:「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此言君臣相遇,若魚水相諧,方能海內乂安。王珪引【尚書】「木從繩則正,後從諫則聖」,更舉古聖「爭臣七人」之制,強調諫諍之責。太宗納其言,詔令諫官預聞政事,「虛己納之」,遂成「直言鯁議,天下太平」之局。此正【周易】「泰卦」所謂「天地交而萬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結語
太宗求諫之道,其要在「虛己」二字。虛己則能容,能容則眾言並進;眾言並進,則得失昭然。故【管子】云:「明主者兼聽獨斷。」貞觀之治,非獨太宗英明,亦因有魏徵、王珪等「罄其狂瞽」之臣。後世爲政者,當思「從諫則聖」之訓,以「海納百川」之懷,成「天下情懷」之業。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以經史爲據,融貫【尚書】【禮記】【周易】之義,析解太宗求諫之精微。文風力求簡淨,不失典雅,庶幾合於「國學大師」之體。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