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43|回覆: 2

[墨家] 【墨子】卷36公孟詩解1國難將發君子必諫仁義說人行不在服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9-24 14:5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墨子】卷36公孟詩解1國難將發君子必諫仁義說人行不在服
題文詩:
公孟謂曰:君子,以待問焉,則言,
問焉則止.譬若鍾然,扣則鳴不,扣則不鳴.
墨子曰是,言有三物,子乃今知,身未,
知其所謂.大人若行,淫暴於國,進而諫則,
謂之不遜;因左右而,獻諫則乃,謂之言議.
此君子之,所疑惑也.若大人爲,政將因於,
國家之難,譬若機之,將發也然,君子之必,
以諫然爾,大人之利.若此者雖,不扣必鳴.
若大人舉,不義異行,雖得大巧,之經可行,
於軍旅事,欲伐無罪,有之,君得之則,
必用之以,廣闢土地,著稅,出必見辱,
所攻不利,攻亦不利,是兩不利.若此者雖,
不扣必鳴.子曰君子,不扣不鳴;今未有扣,
子而言是,子之謂不,扣而鳴邪?是子所謂,
非君子邪?公孟,曰實爲善,人孰不知?
譬若良玉,處而不出,有餘糈,譬若美女,
處而不出,人爭求之;行而自衒,人莫之娶;
今子遍從,人而說之,何其勞也!子墨子曰:
今世亂求,美女者眾,雖不出,人多求之;
求善者寡,不強說人,人莫之知.且有二生,
於此善筮,一爲人筮,一處不出,行爲人筮,
與處不出,其糈孰多?公孟子曰:行爲人筮,
者其糈多.子墨子曰:仁義均,行說人者,
功善亦多.何故不說.公孟子戴,章甫搢笏,
儒服而以,見墨子曰:君子其,服然後行,
行然後服?子墨子曰:行不在服.公孟子曰:
何知?子墨子曰:昔齊桓公,高冠博帶,
金劍木盾,以治其國,其國;昔晉文公,
大布之衣,牂羊之裘,韋以帶劍,以治其國,
其國;昔楚莊王,鮮冠組纓,綘衣博袍,
以治其國,其國.越王勾踐,剪髮文身,
以治其國,其國.此四君者,其服不同,
其行猶一.翟以是知,行不在服.公孟曰善!
吾聞之曰:宿善不祥.請舍棄笏,易章甫復,
見子可乎?墨子曰請,因以相見.若必舍忽,
易章甫,而後相見,如是然則,行果在服.
【原文】1
公孟子謂子墨子曰:『君子共己以待(2),問焉則言,不問焉則止。譬若鍾然,扣則鳴,不扣則不鳴。』子墨子曰:『是言有三物焉,子乃今知其一身也(3),又未知其所謂也。若大人行淫暴於國家,進而諫,則謂之不遜;因左右而獻諫,則謂之言議。此君子之所疑惑也。若大人爲政,將因於國家之難,譬若機之將發也然,君子之必以諫,然而大人之利。若此者,雖不扣必鳴者也。若大人舉不義之異行,雖得大巧之經,可行於軍旅之事,欲攻伐無罪之國,有之也,君得之,則必用之矣。以廣闢土地,著稅偽材(4),出必見辱,所攻者不利,而攻者亦不利,是兩不利也。若此者,雖不扣,必鳴者也。且子曰:'君子共己待,問焉則言,不問焉則止,譬若鍾然,扣則鳴,不扣則不鳴。」今未有扣,子而言,是子之謂不扣而鳴邪?是子之所謂非君子邪?』公孟子謂子墨子曰:『實爲善,人孰不知?譬若良玉,處而不出有餘糈(5)。譬若美女,處而不出,人爭求之;行而自衒,人莫之取也(6)。今子遍從人而說之,何其勞也!』子墨子曰:『今夫世亂,求美女者眾,美女雖不出,人多求之;今求善者寡,不強說人,人莫之知也。且有二生於此,善筮,一行爲人筮者,一處而不出者,行爲人筮者,與處而不出者,其糈孰多?』公孟子曰:『行爲人筮者,其糈多。』子墨子曰:『仁義鈞,行說人者,其功善亦多。何故不行說人也。』公孟子戴章甫,搢忽(7),儒服,而以見子墨子,曰:『君子服然後行乎?其行然後服乎?』子墨子曰:『行不在服。』公孟子曰:『何以知其然也?』子墨子曰:『昔者齊桓公高冠博帶,金劍木盾,以治其國,其國治。昔者晉文公大布之衣,牂羊之裘,韋以帶劍,以治其國,其國治。昔者楚莊王鮮冠組纓,綘衣博袍,以治其國,其國治。昔者越王勾踐剪髮文身,以治其國,其國治。此四君者,其服不同,其行猶一也。翟以是知行之不在服也。』公孟子曰:『善!吾聞之曰:宿善者不祥(8)。請舍忽,易章甫,復見夫子,可乎?』子墨子曰:『請因以相見也。若必將舍忽、易章甫,而後相見,然則行果在服也。』注釋
(1)本篇記述墨子與弟子或與他人的對話,各段都是片斷的對話。墨子談話的內容,主要申明他『非命』、『明鬼』、『節葬』、『非儒』的主張。墨子雖然認爲儒家的學說足以喪亂天下的有四種,但他也認爲孔子也有不可改易的主張。可見墨子對儒家的態度,也有比較客觀的方面。從一些片斷可以看出,當時有一些人懷疑墨子的主張,而墨子總是力辯自己學說的正確,真是不勝辛勞。(2)共:讀爲『拱』。(3)一:疑作『二』;身:『耳』字之誤。(4)著:當讀『賦』;偽:『■』字之誤,古『貨』字。(5)糈:舊本作『精』,光澤。(6)取:同『娶』。(7)搢:插;忽:即『笏』字。(8)宿:停止。
文】
公孟子對墨子說:『君子自己抱著兩手而等待,問到他就說,不問他就不說。好象鍾一樣:敲擊它就響,不敲就不響。』墨子說:『這話有三種情形,你現在只知其中之二罷了,並且又不知這二者所說的是什麼。如果王公大人在國家荒淫暴虐,君子前去勸諫,就會說他不恭順;依靠近臣獻上自己的意見,則又叫做私下議論,這是君子所疑惑的事情。如果王公大人執政,國家因而將發生災難,好象弩機將要發射一樣急迫,君子一定要勸諫,這是王公大人的利益。如此緊急,如鍾一樣,雖不敲也會發出聲音來。如果王公大人從事邪行,做不義的事,得到十分巧妙的兵書,一定會用於行軍打仗,想攻打無罪的國家並據有它。國君得到這樣的兵書,必定使用無疑。王公大人用戰事擴充領土,聚集貨物、錢財,但是出師卻一定受辱,對被攻打的國家不利,對攻打別人的自己的國家也不利,兩個都不利。象這樣,如鍾雖不敲,一定會發出聲音來。況且你說:'君子自己抱著兩手而等待,問到他就說,不問他就不說。好象鍾一樣:敲擊它就響,不敲就不響。」現在沒有人敲擊你,你卻說話了,這是你說的'不敲而鳴」吧?這是你說的'非君子的行爲」吧?』
     公孟子對墨子說:『真正行善誰人不知道呢。好比美玉隱藏不出,仍然有異常的光彩。好比美女隱住不出,人們爭相追求;但如果她自己進行自我炫耀,人們就不娶她了。現在您到處跟隨別人,用話勸說他們,怎麼這麼勞苦啊!』墨子說:『現在世間混亂,追求美女的人多,美女即使隱住不出,而人多追求她們;現在追求善的人太少了,不努力勸說人,人就不知道了。假如這裡有兩個人,都善於占卜,一個人出門給別人占卜,另一個人隱住不出,出門給人占卜的與隱住不出的,哪一個所得的贈糧多呢?』公孟子說:『出門給人占卜的贈糧多。』墨子說:『主張仁義相同,出門向人們勸說的,他的功績和益處多。爲什麼不出來勸說人們呢?』
    公孟子戴著禮帽,腰間插著笏,穿著儒者的服飾,前來會見墨子,說:『君子穿戴一定的服飾,然後有一定的作爲呢?還是有一定的作爲,再穿戴一定的服飾?』墨子說:『有作爲並不在於服飾。』公孟子問道:『您爲什麼知道這樣呢?』墨子回答說:『從前齊桓公戴著高帽子,繫著大帶,佩著金劍木盾,治理國家,國家的政治得到了治理;從前晉文公穿著粗布衣服,披著母羊皮的大衣,佩著帶劍,治理國家,國家的政治得到了治理;從前楚莊王戴著鮮冠,繫著系冠的絲帶,穿著大紅長袍,治理他的國家,國家得到了治理;從前越王勾踐剪斷頭髮,用針在身上刺了花紋,治理他的國家,國家得到了治理。這四位國君,他們的服飾不同,但作爲卻是一樣的。我因此知道有作爲不在服飾。』公孟子說:『說得真好!我聽人說過:'使好事停止不行的人,是不吉利的。」讓我丟棄笏,換了禮帽,再來見您,可以嗎?』墨子說:『希望就這樣見你,如果一定要丟棄笏,換了禮帽,然後再見面,那麼是有作爲果真在於服飾了。』
無天無 發表於 2025-6-8 03:03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公孟】首章義疏:論君子諫諍之道與仁義之本

【墨子】卷三十六【公孟】篇首章,以公孟子與墨子對話爲引,揭示先秦儒墨兩家對君子立身處世之道的不同理解。此章雖簡,然內涵深刻,今試爲疏解。

公孟子所言"君子拱己以待,問焉則言,不問則止"者,實本【禮記·學記】"善待問者如撞鐘"之說,乃儒家"慎言"之教。此說強調君子當持守中道,不妄發言,猶如鍾待扣而鳴。然墨子之回應極富深意:"言有三物,子乃今知其二身未",此語直指儒家學說之局限。考【墨子·非儒】篇,可知墨子所謂"三物",當指"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用節葬,國家憙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魯問】篇)。墨家主張君子當主動察知國難,積極進諫,非待問而後言。

細繹文本,可見墨家"主動救世"與儒家"待問而鳴"之根本差異。墨子【非儒下】嘗批評儒家"君子若鍾,擊之則鳴,弗擊不鳴"之說,認爲此乃"隱匿良道而不相教誨"。墨家以"兼愛"爲宗,主張"有道者勸以教人"(【尚賢下】),故強調"雖不扣必鳴"的積極入世精神。此與【公孟】後文所載墨子"國亂則治之,國治則爲禮樂"的主張一脈相承。

至若"仁義說人,行不在服"之論,尤見墨家實踐理性。墨子反對儒家"君子必古言服然後仁"(【非儒下】)的形式主義,認爲仁義之本在言行之實,不在服飾之古。此說與【墨子·貴義】篇"言足以遷行者常之,不足以遷行者勿常"相呼應,體現墨家"言必信,行必果"的實用主義倫理觀。

統觀全章,墨子通過批判公孟子之說,系統闡發墨家兩大要義:其一,君子當以察知國難、主動諫諍爲己任,此乃"兼士"(【兼愛下】)之道;其二,仁義之實在於踐行,不在虛文縟節。這種強調社會幹預與實踐驗證的思想,正是墨家區別於儒家"溫柔敦厚"之教的核心特徵。後世學者當於此章細味墨家"摩頂放踵利天下"的實踐精神,方不負先賢垂訓之深意。

(全文計798字)
孔岡占 發表於 2025-6-27 19:56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公孟】篇義理抉微——論君子諫諍之本與仁義實踐之實

【公孟】篇所載墨子與儒者公孟子之辯,實爲戰國初期儒墨思想交鋒之重要實錄。公孟子所持"君子拱己待問,扣則鳴,不扣不鳴"之說,乃典型儒家"慎言"之教,源自【論語·季氏】"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之傳統。然墨子以"言有三物"駁之,其論絕非簡單否定,實爲墨家積極救世精神之彰顯。

一、國難將發,君子必諫之責
墨子所倡"三物"之說雖原文有闕,然據【非儒】【貴義】諸篇可推其要義:其一,國家昏亂則諍諫,此"士君子"之天職也。【墨子·非儒下】明言"君子若鍾,擊之則鳴,弗擊不鳴"當"應時而鳴",若"寇亂則赴之"。此與孔子"天下有道,丘不與易"異曲同工,然墨家更強調主動干預。其"非命"思想否定消極等待,主張"強爲"以救世,故謂公孟子"僅知其二",實指其未明"不扣亦鳴"的危機干預責任。

二、仁義說人,行不在服之辨
篇中"行不在服"之論尤具深意。公孟子"君子必古言服然後仁"之說,反映儒家重禮製衣冠之傳統。墨子則直指"商紂卿士費仲爲天下之暴人,箕子、微子爲天下之聖人,此同服"(【公孟】),揭示仁義在質不在文。此與【墨子·公輸】"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相呼應,強調實踐倫理超越形式規範。其"行不在服"實爲"非樂""節用"思想之延伸,直指戰國貴族以禮樂文飾暴政之弊。

三、儒墨互補中的救世之道
細察墨批"扣則鳴"之論,非全盤否定儒家慎言傳統,而是構建"危機優先"的言說倫理。【耕柱】篇載墨子謂"默則思,言則誨",正與孔子"訥於言而敏於行"相通。二者差異在於:儒家主張"修身以俟"的秩序重建,墨家堅持"主動止亂"的功利實踐。漢代【鹽鐵論】稱"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實未察此"三物"之辨中,墨家已爲積極干預確立哲學根基。

今觀【公孟】此章,墨子將"仁義"從禮制符號中解放,賦予其"見不義必諫"的實踐品格。其思想猶如黃鐘大呂,在戰國亂世中鳴響著知識分子的責任倫理。所謂"不扣而鳴",非妄言也,乃"兼愛"精神驅動下的社會預警機制。千載之下,猶足爲士人立身處世之鏡鑒。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亥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三日戌時| 2025/7/17/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