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13|回覆: 1

[墨家] 【墨子】卷13尚同(下)詩解4聖王用賢不往而視導民信富明罰其後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9-7 17:4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墨子】卷13尚同(下)詩解4聖王用賢不往而視導民信富明罰其後
題文詩:
故古聖王,治天下也,其所差論,以自左右,
羽翼皆良,外爲之人,助之視聽,眾故,
與人謀事,先人得之;與人舉事,先人成之;
光譽令聞,先人發之.信身從事,故利若此.
古語:一目之視,不若二目;一耳之聽,
不若二耳;一手之操,不若二手,也.
唯能信身,而從事也,故利若此.故古聖王,
之治天下,千里之外,有賢人焉,其鄉里人,
皆未,聖王而能,得而賞之.千里之內,
有暴人焉,其鄉里未,之均聞見,聖王罰之.
故唯毋以,聖王聰耳,明目歟?豈能一視,
通見,千里外哉?豈能一聽,通聞,
千里外哉?聖王能,不往而視,不就而聽,
然而使,天下之爲,寇亂盜賊,周流天下,
無所重足,爲之何也?其以尚同,爲政善也.
是故墨子,曰凡使民,尚同,愛民不疾,
民無可使,曰必疾愛,而使之致,信而持之,
富貴以導,其前明罰,以率其後.爲政若此,
君上唯欲,毋與我同,將不可得.非信不富.
是以墨子,曰今天下,王公大人,士君子,
情將,欲爲仁義,求爲上士,欲中,
聖王之道,欲中,國家百姓,之利故當,
尚同之說,不可不察.尚同,政本治要.
【原文】4故古之聖王治天下也,其所差論以自左右羽翼者皆良,外爲之人,助之視聽者眾。故與人謀事,先人得之;與人舉事,先人成之;光譽令聞,先人發之。唯信身而從事,故利若此。古者有語焉,曰:『一目之視也,不若二目之視也;一耳之聽也,不若二耳之聽也;一手之操也,不若二手之強也。』夫唯能信身而從事,故利若此。是故古之聖王之治天下也,千里之外,有賢人焉,其鄉里之人皆未之均聞見也,聖王得而賞之。千里之內,有暴人焉,其鄉里未之均聞見也,聖王得而罰之。故唯毋以聖王爲聰耳明目與?豈能一視而通見千里之外哉?一聽而通聞千里之外哉?聖王不往而視也,不就而聽也,然而使天下之爲寇亂盜賊者,周流天下無所重足者,何也?其以尚同爲政善也。是故子墨子曰:『凡使民尚同者,愛民不疾,民無可使,曰:必疾愛而使之,致信而持之,富貴以道其前(7),明罰以率其後。爲政若此,唯欲毋與我同,將不可得也。』是以子墨子曰:『今天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情將欲爲仁義,求爲上士,上欲中聖王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故當尚同之說而不可不察。尚同,爲政之本而治要也。』
注釋(7)『道』通『導』。
文】
  所以古時的聖王治理天下,他所選擇作爲自己左右輔佐的人,都是賢良。在外邊做事的人,幫助他察看和聽聞的人很多。所以(他)和大家一起謀劃事情,要比別人先考慮周到;和大家一起辦事,要比別人先成功,(他的)榮譽和美好的名聲要比別人先傳揚出去。唯其以誠信從事,所以有這樣多的利益。古時有這樣的話,說:『一隻眼睛所看到的,不如兩隻眼睛所看到的;一隻耳朵聽到的,不如兩隻耳朵聽到的;一隻手操拿,不如兩隻手強。』惟其以誠信從事,所以如此有利。所以古代聖王治理天下,千里之外的地方有個賢人,那一鄉里的人還未全都聽到或見到,聖王已經得悉而予以賞賜了。千里之外的地方有一個暴人,那一鄉里的人還未全部聽到或見到,聖王已經得悉而予以懲罰了。所以認爲聖王是耳聰目明吧?難道張眼一望就到達千里之外嗎?傾耳一聽就到達千里之外嗎?聖王不會親自前去看,不會靠近去聽。然而使天下從事寇亂盜賊的人走遍天下無處容足的原因,是什麼呢?那是以尚同原則治政的好處。
    所以墨子說:『凡是使百姓尚同的,如果愛民不深,百姓就不可使令。即是說:必須切實愛護他們,以誠信之心擁有他們。用富貴引導於前,用嚴明的懲罰督率於後。象這樣施政,即使要想人民不與我一致,也將辦不到。』
所以墨子說:『現在天下的王公大人、士君子們,如果心中確實將行仁義,追求做上士,上要符合聖王之道,下要符合國家百姓之利,因此對尚同這一主張不可不予以審察。尚同是施政的根本和統治的關鍵。』
姚改 發表於 2025-7-23 15:12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尚同下】聖王用賢之道發微

【墨子】卷十三【尚同下】所載"聖王用賢不往而視,導民信富明罰其後"章,實爲墨家政治哲學之精髓。此章揭示古聖王治世之要義,以"差論自左右"爲樞機,構建"羽翼皆良"之賢能體系,其治理智慧至今猶具深湛啟示。

一、聖王用賢之立體架構
墨子曰:"其所差論,以自左右羽翼皆良",此乃層級式賢能政治之典範。"差論"者,謂量才授職;"自左右"者,示近臣之選。聖王以自身爲核心,向外輻射三層治理網絡:左右近臣爲第一層,羽翼輔弼爲第二層,外爲助視聽者爲第三層。此結構暗合【尚書·堯典】"明明揚側陋"之旨,較之儒家"親親尊尊"更顯功利實效。尤其"外爲之人助之視聽"的機制,實開後世"採風觀政"制度之先河。

二、賢能政治之運作效能
"與人謀事,先人得之;與人舉事,先人成之"二句,凸顯墨家實用主義特徵。王煥鑣【墨子集詁】解此謂:"聖王集眾智故謀無遺策,聚眾力故事無不成。"此與【尚同中】"一目之視也不若二目之明"相呼應,形成完整的認識論體系。值得注意的是,墨子特別強調"先人"的時間優勢,暗含信息傳遞效率與決策時效性的現代管理思想。

三、明信賞罰的治理邏輯
"導民信富明罰其後"八字,構成墨家治術閉環。"導民信"承【尚同】"上下情請爲通"之說,建立政府公信力;"富"字體現【節用】【非樂】等篇的經濟主張;"明罰其後"則與【尚同中】"富貴以道其前,明罰以率其後"形成互文。這種"胡蘿蔔加大棒"的治理手段,較之法家更爲溫和,比儒家更具操作性。

四、光譽令聞的治理效應
篇末"光譽令聞"之效,實爲墨家"尚賢"理論的終極驗證。【墨子·尚賢上】云:"夫尚賢者,政之本也。"此章所示聖王通過建立賢能體系,最終實現"謀事得、舉事成"的治理目標,繼而獲得美譽流傳。這種功利主義的政治評價標準,與儒家"王道德化"形成鮮明對比。

要而論之,此章雖簡,卻完整呈現墨家"尚同-尚賢"的政治邏輯:通過層級式賢能選拔(差論自左右),建立高效行政系統(助之視聽),實施信賞必罰(導民信富明罰),最終達成治理目標(光譽令聞)。其理性設計之精密,實踐導向之明確,在先秦諸子中獨樹一幟。今日觀之,其中蘊含的組織管理學智慧,仍值得深入開掘。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午日|黃帝4722年六月三十日未時| 2025/7/24/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