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13|回覆: 1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19修文詩解12韓子不爲將死改義誠通萬物不施而仁識博不爭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8-18 17: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韓褐子昔,濟河津人,告曰夫人,過於此者,
未有不快,用者也而,子不用乎?韓褐子曰:
天子也祭,海內之神,諸侯乃祭,封域之內,
大夫祭親,士祭祖禰.褐也未得,事河伯也.
津人申楫,中水而運,津人曰向,役人固告,
夫子不聽,役人之言;今舟中水,而運甚殆,
治裝衣而,下游泳乎!韓子曰吾,不爲人之,
惡我而改,吾志不爲,我將死而,改吾之義.
言而未已,舟泆然行.韓褐子曰:詩經有云:
莫莫葛藟,施於條枚;愷悌君子,求福不回.
鬼神且不,況於人乎?孔子有曰:無體之禮,
敬之至也;無服之喪,憂之至也;無聲之樂,
歡之至也;不言而信,不動而威,不施而仁.
心志使然,鐘鼓之聲,怒擊則武;憂擊則悲,
喜擊則樂,其志變也,其聲亦變.其志精誠,
通乎金石,而況人乎?情通萬物,真情精誠,
精誠所至,金石爲開.公孟子高,問曰君子,
之禮何如?顓孫子莫,曰去外厲,與爾內折,
色勝而心,自取之去,三者可矣.公孟不知,
以告曾子,曾子愀然,逡巡乃曰:大哉言乎!
夫外厲者,其必內折,色勝而心,自取之其,
必爲人役;是故君子,德行成而,容不其知,
聞識博而,辭不爭也,知慮微達,而能不愚.
韓褐子濟於河,津人告之曰:『夫人過於此者,未有不快用者也;而子不用乎?』韓褐子曰:『天子祭海內之神,諸侯祭封域之內,大夫祭其親,士祭其祖禰禰:古代對已在宗廟中立牌位的亡父的稱謂。褐也,未得事河伯也。』津人申楫舟中水而運,津人曰:『向也,役人固已告矣,夫子不聽役人之言也;今舟中水而運,甚殆,治裝衣而下游乎!』韓子曰:『吾不爲人之惡我而改吾志,不爲我將死而改吾義。』言未已,舟泆然泆然:舒適安閒行。韓褐子曰:『詩云:「莫莫葛藟,施於條枚;愷悌君子,求福不回。」鬼神且不回,況於人乎?』
參考『莫莫茂盛貌葛藟葛藤,施音義,蔓延於條枚條,樹枝。枚,樹幹;愷悌君子,求福不回不回:不違背』出自【詩經。旱麓】
參考譯文茂密的葛藤,蔓延到樹的枝條上。平易近人的好君子,求福不違背祖先的正道。
孔子曰:『無體之禮,敬也;無服之喪,憂也;無聲之樂,歡也;不言而信,不動而威,不施而仁。志也,鐘鼓之聲怒而擊之則武,憂而擊之則悲,喜而擊之則樂;其志變,其聲亦變。其志誠,通乎金石,而況人乎?』
參考孔子曰:『無體之禮,敬也;無服之喪,哀也;無聲之樂,歡也.不言而信,不動而威,不施而仁.志夫鍾之音,怒而擊之則武,憂而擊之則悲,其志變者,聲亦隨之.故志誠感之,通於金石,而況人乎!』出自【孔子家語】卷15六本詩解3君子有禮至禮志誠情通萬物
參考譯文孔子說:『沒有儀式的禮節,才是真正的恭敬禮儀即使沒有依照程式,也有真正的恭敬之心;沒有喪服的喪事,才是真正的悲哀喪事即使沒有著喪服,也有真正的悲哀之情;沒有聲音的音樂,才是真正的歡樂音樂即使沒有聲音,也有真正的發自內心的歡樂。不說話就有信用,不行動就有威嚴,不施予就有仁愛,這是心志使然。鐘的聲音,發怒時敲擊則高亢威武,憂傷時敲擊則低沉悲涼,人的心志改變了,聲音也隨之改變。所以心志真誠有所觸動時,和用金石製作的樂器都能相通,何況是人呢?』
公孟子高見顓孫子莫曰:『敢問君子之禮何如?』顓孫子莫曰:『去爾外厲,與爾內折,色勝而心自取之,去三者而可矣。』公孟不知以告曾子,曾子愀然逡巡曰:『大哉言乎!夫外厲者必內折,色勝而心自取之必爲人役。是故君子德行成而容不知,聞識博而辭不爭,知慮微達而能不愚。』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彭門波爺 發表於 2025-5-10 10:47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修文】韓褐子義行發微

【說苑】所載韓褐子濟河一事,實爲詮釋儒家"守死善道"精神之典範。案【周禮·春官】載"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韓褐子以士人身份恪守"士祭祖禰"之禮制,其"未得事河伯"之對答,非僅禮制之辯,實乃"正名"思想之實踐。【論語·顏淵】云"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韓子之拒祭河伯,正是以禮正心之體現。

當舟楫危殆之際,韓子"不改其志"之宣言,尤合【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其引【詩·旱麓】"求福不回",鄭玄箋云:"不回者,不違先祖之道",此與【孝經】"不敢毀傷"之訓相通。值得注意的是,舟船最終"泆然行"的奇蹟,非鬼神之佑,實爲"精誠所至"的必然。【中庸】言"至誠如神",韓子以不欺之誠感通萬物,恰印證【周易·繫辭】"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的至理。

孔子"無體之禮"三句,可參【禮記·孔子閒居】"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之說。鄭註:"謂心敬於內,不假於外也。"韓子之行,正是這種內在德性的外顯。至若曾子論"去外厲"三事,實承【論語·泰伯】"動容貌,正顏色,出辭氣"之教,強調君子當以內在德性化導外在威儀。【荀子·非十二子】謂"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正可爲此段註腳。

綜觀全文,劉向通過韓褐子之事,構建了"禮—誠—德"的三重義理:守禮以正名,持誠以通神,修德以化人。這種由外而內、由形下至形上的道德實踐路徑,與【大學】"格致誠正"的修養次第若合符節。在今日禮崩樂壞之際,韓子"不改其義"的堅守,尤顯"士不可不弘毅"的永恆價值。
鄧姻 發表於 2025-6-23 15:1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韓褐子守義通神之道】
(文/國學研習者)

【說苑】所載韓褐子濟河一事,深契先秦儒家"誠明"之旨。其言"不爲人之惡我而改吾志,不爲我將死而改吾義",實乃【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之踐履。考其要義,可得三重境界:

一、禮有分際而誠無差別
韓子拒祭河伯,非倨傲也,乃恪守"天子祭天下,諸侯祭境內"之禮制。此正【禮記·曲禮】"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之體現。然其持志不移,終使舟行泆然,恰證【孟子】"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之理。禮之文雖異,誠之本則一,此即孔子"無體之禮,敬之至也"的深層意蘊——外在儀軌可因位而殊,內心虔敬卻須始終如一。

二、志定則鬼神不奪
津人兩度勸誡,喻示世俗功利之見。韓子引【詩】"求福不回",彰顯【周易】"貞固足以幹事"之精神。案【旱麓】此句,鄭玄箋云:"葛藟延蔓於木,猶君子求福不失其道。"韓子所謂"鬼神且不回",實與【左傳】"神福仁而禍淫"相呼應。此中深意,乃【大學】"誠於中,形於外"之功:志慮精專,自能感通天地,豈獨舟楫之順逆?

三、德充者自生威儀
曾子聞顓孫子莫"去外厲內折"之論而嘆"大哉言",正與韓子事互爲表里。【荀子·不苟】云:"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親。"此即"不施而仁"的實踐智慧。觀韓子臨危不懼,非逞血氣之勇,乃"德行成而容不知"的自然流露,恰如【樂記】所言:"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

要之,此篇以韓褐子爲鏡,照見儒家"內聖外王"之精微:守禮而不拘於跡,持志而通於神明,德盛則自生感化。在今日浮躁之世,尤當深思"無服之喪,憂之至也"的命題——真正的仁心,從不依賴外在形式,而是發乎精誠的自我完成。學者若能體認此理,則【說苑】此章,誠爲入德之門也。

(全文798字)

注釋:
[1] "無體之禮"四句:出自【禮記·孔子閒居】,與【說苑】引文稍異而義同。
[2] 泆然行:王念孫【讀書雜誌】釋爲"舟自浮行貌",此處取自然安適之意。
[3] 顓孫子莫語:其"去外厲"之說要旨,在去除外在強橫(厲)、內心屈從(折)、色厲內荏(色勝)三種弊病。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