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34|回覆: 1

[道學研究] ​諸葛亮【將苑】卷1詩解4出師將裁同甘共苦擇材因能因人而異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5-6 16: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諸葛亮【將苑卷1詩解4出師將裁同甘共苦擇材因能因人而異
題文詩:
國有危難,君簡,賢能任之.齋戒三日,
太廟,南面而立;將北面,太師進鉞
於君君持,鉞柄授將,曰從此,將軍裁之.
復命曰見,其虛則進,見實退;治軍勿以,
身貴賤人,勿以獨見,而違眾,勿恃功能,
而失忠信;士未坐,而己勿坐,士未食,
己亦勿食,同寒暑,等勞逸,齊甘苦,
均危患;如此,士必盡死,敵必可亡.
將受詞,鑿凶門,引軍而出.送之,
跪推轂曰:進退惟時,軍中事,不由君命,
皆由將出.無天於上,無地於下,無敵於前,
無主於後,是以智者,爲之慮,勇者爲斗,
戰勝於外,功成於內,揚名後世,福流子孫.
師之行有,好鬥樂戰,獨取強敵,聚爲一徒,
名報國士;氣蓋三軍,材力勇捷,聚爲一徒,
曰突陣士;輕足善步,如奔馬,聚爲一徒,
名搴旗士;騎射如飛,發無不中,聚爲一徒,
曰爭鋒士;有射必中,中必死者,聚爲一徒,
名飛馳士;善發強弩,遠而必中,聚爲一徒,
曰摧鋒士.六軍善士,各因其能,而用之.
【原文】
出師古者國有危難,君簡賢能而任之。[1]齊三日,入太廟,南面而立;將北面,太師進鉞於君。[2]君持鉞柄以授將,曰:『從此至軍,將軍其裁之。』復命曰:『見其虛則進,見其實則退。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眾,勿恃功能而失忠信。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同寒暑,等勞逸,齊甘苦,均危患;如此,則士必盡死,敵必可亡。』將受詞,鑿凶門,引軍而出。[3]君送之,跪而推轂,曰:『進退惟時,軍中事,不由君命,皆由將出。』若此,則無天於上,無地於下,無敵於前,無主於後,是以智者爲之慮,勇者爲之斗,故能戰勝於外,功成於內,揚名於後世,福流於子孫矣。[4]        (【諸葛亮集】、【諸葛孔明全集】)
   【注釋】
[1]簡賢能:選擇有才能的人。簡,通『柬』。選擇。【書·冏命】:『慎簡乃僚。』古者國有危難,【諸葛孔明全集】作『古者國有難』。君簡賢能而任之,【諸葛孔明全集】作『君簡賢而使之』。
[2]齊,通『齋』。古人在祭祀前或舉行典禮前清心潔身以示莊敬。【呂氏春秋·孟春紀】:『天子乃齋。』太廟:帝王的祖廟。鉞:古代兵器。青銅製,圓刃或平刃,安裝木柄,持以砍斫。盛行於商及西周。【史記·殷本紀】:『湯自把鉞以伐昆吾,遂伐桀。』又有玉石制的,多爲禮儀或殉葬所用。入太廟,【諸葛孔明全集】作『入廟門』。南面而立,【諸葛孔明全集】作『面南立』。太師進鉞於君,【諸葛孔明全集】作『太師進斧鋮於君』。
[3]勿以獨見而違眾:不要因爲一意孤行而違背了大多數人的意志。功能:功勞和才能。受詞:接受了帝王的囑託。鑿凶門:古代將軍出征時,鑿一扇向北的門,由此出發,以示必死的決心,稱鑿凶門。【淮南子·兵略】:『將已受斧鉞,辭而行,乃翦指爪,設明衣,鑿凶門而出。』鑿,打孔;挖通。【詩經·豳風·七月】:『二之日鑿冰沖沖。』【漢書·嚴安傳】:『使監祿鑿渠運糧,深入越地。』另有開通之意。君持鉞柄以授將,曰:『從此至軍,將軍其裁之』。【諸葛孔明全集】作『君持斧鉞以柄授於將,曰:「閫外,將軍裁之」』。見其實則退,【諸葛孔明全集】作『見其實則止』。勿恃功能而失忠信,【諸葛孔明全集】作『勿以巧佞而違忠信』。如此,則士必盡死,【諸葛孔明全集】作『此則士必盡命』。將受詞,【諸葛孔明全集】作『將受詞訖』。
[4]轂:車輪中心的圓木,周圍與車輻的一端相接,中有圓孔,用以插軸。【老子】:『三十輻共一轂。』也用爲車輪的代稱。功成於內:在國內建立功業。跪而推轂,【諸葛孔明全集】作『跪而捧轂』。進退惟時,【諸葛孔明全集】作『進退維時』。軍中事,【諸葛孔明全集】作『軍中之事』。不由君命,【諸葛孔明全集】作『不聞君命』。故能戰勝於外,【諸葛孔明全集】作『故戰勝於外』。功成於內,【諸葛孔明全集】作『立功於內』。揚名於後世,【諸葛孔明全集】作『揚名於後代』。福流於子孫矣,【諸葛孔明全集】作『福延及於子孫』。
【譯文】
從古至今,大凡國家遇有危難,國君會選拔賢德之人作將帥以解救國難。出征前,齋戒三日,進至太廟告祭列祖列宗,國君面南而站,將帥面北而立,太師雙手奉上大斧(權力的象徵),國君接過大斧,手持斧柄授給將帥說:『從現在開始,部隊由您指揮。』然後,國君接著說:『作戰時,見敵人勢弱則進擊,見敵人實力強固則以退爲主。不能因爲自己身居高位而看輕別人,也不要因爲自己意見獨特而聽不進部下的意見,不可以憑藉自己功績顯赫就失去人忠信本分的品質。部下還沒有坐下來休息時,身爲將帥不能自己先坐下來休息,部下還沒有吃飯時,身爲將帥也不要首先進餐,應該與部下同寒暑,等勞逸,齊甘苦,均危患,做到了這一切,手下的將士必會竭盡全力,敵人也一定會被打敗』。將帥聽完國君的訓命後,宣誓效忠,然後親自打開凶門,率軍出征。國君把出征的軍隊送到北門,向將帥乘用的車馬跪拜同時又說:『將在外,不受君命。從今天起,軍隊中的一切行動都由您來決策』。這樣,將帥就具有了絕對的權威,也可以使智謀之人爲之獻策,使勇犯之人爲之效命沙場。由此,可以百戰百勝,立下汗馬功勞,也能揚名於後世,福澤恩及子孫。
  【原文】      
擇材[1]  夫師之行也,有好鬥樂戰,獨取強敵者,聚爲一徒,名曰報國之士;有氣蓋三軍,材力勇捷者,聚爲一徒,名曰突陣之士;有輕足善步,走如奔馬者,聚爲一徒,名曰搴旗之士;有騎射如飛,發無不中者,聚爲一徒,名曰爭鋒之士;有射必中,中必死者,聚爲一徒,名曰飛馳之士;有善發強弩,遠而必中者,聚爲一徒,名曰摧鋒之士。[2]此六軍之善士,各因其能而用之也。[3]        (【諸葛亮集】、【諸葛孔明全集】)
  【注釋】
[1]擇材:選擇人才之意。
[2]聚爲一徒:同一類人聚在一起。徒,同類的人。【孟子·盡心上】:『雞鳴而起,孳孳爲善者,舜之徒也。』突陣之士:在戰場上衝鋒陷陣的軍士。搴旗之士:拔取軍旗的軍士。搴,拔取。【離騷】:『朝搴阰之木蘭兮。』【漢書·季布傳贊】:『身履軍搴旗者數矣。』摧鋒之士:挫敗敵方士氣的軍士。有輕足善步,【諸葛孔明全集】作『有足輕善步』。有騎射如飛,【諸葛孔明全集】作『有騎射若飛』。
[3]這幾句的意思是說,這是軍隊中的好士兵,將領要根據各自的長處來安排使用他們。各因其能而用之也,【諸葛孔明全集】作『各因其能而用之』。
【譯文】
將帥在編排軍隊時,應該注意:有的士兵武藝高強,喜歡對敵廝殺,願意獨立地與強勁對手較量,應把他們編在一個行列里,這些人可以算的上是報國之士;有的士兵氣冠三軍,精力充沛,身手狡捷,應把他們編在一個行列里,這些人可以算作是突擊隊;有的士兵行走快速而敏捷,象飛馳的馬一樣有威勢,應把他們編在一起,這此人可以組成前鋒隊;有的士兵善騎善射,箭術高超,百發百中,應把他們編在一起,這些人可以組成奇襲隊;有的士兵專門擅長射箭,是一流的射手,也應把他們編在一個行列里,這些人可以組成射擊隊;有的士兵力大無比可以使用強有力的弓弩,即使射程比較遠也可以射中目標,應把他們編成一組,組成阻擊隊。可見,不同的士兵,有不同的能力特點,應該使他們能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各盡其才,各盡其用。

趙科技法 發表於 2025-4-22 04:38 | 顯示全部樓層
【將苑·出師】章義疏解:論將帥之德與用兵之道

諸葛亮【將苑·出師】一章,以古禮授鉞儀式爲引,闡發爲將統兵之要義。其文雖簡,然含攝軍事倫理、統帥心法、用人智慧三重維度,今試析之。

一、授鉞之禮:君將權責的象徵契約
"君簡賢能,齋戒入廟"之儀,非徒形式,實爲權力託付的莊重宣示。太廟南面而立者,君權也;北面受鉞者,將權也。鉞柄授受之際,尤重"將軍裁之"四字,此即【孫子兵法】"將能而君不御"之先聲。諸葛亮特強調"見虛則進,見實則退",暗合【吳子】"審敵虛實而趨其危"之旨,揭示爲將者須具獨立判斷之能,非唯君命是從。此中深意,在確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軍事倫理邊界。

二、同甘共苦:統帥心法的根本
"勿以身貴賤人"一句,直指爲將者品德核心。考【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載"士卒次舍井灶飲食問疾醫藥,身自拊循之",正與此呼應。諸葛亮北伐時"分兵屯田,與士卒同甘苦"(【三國志】注引【漢晉春秋】),恰是此論的實踐註腳。其深層邏輯在於:士卒用命,非畏法也,感將帥同體之誠也。此與【黃石公三略】"夫將帥者,必與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一脈相承。

三、因能授任:軍事管理的辯證智慧
"擇材因能"之說,實爲古代人才觀之精華。【將苑·擇材】篇詳列"勇、捷、貪、智"等十類士卒之用,可與此互參。諸葛亮強調"智者取其謀,愚者取其力",與【淮南子·主術訓】"賢主之用人也,猶巧工之制木也"異曲同工。尤其"勿以獨見違眾"之誡,揭示集體智慧與個人決斷的辯證關係——既需"萬人之智",亦要"獨斷之明",此正合【六韜】"謀之在眾,斷之在獨"的統御哲學。

結語
此章雖僅百餘言,然將帥之德、用兵之道、御下之術皆備。其價值不僅在於軍事學意義,更在建構"責任與權力對等"的統御倫理。今日觀之,其中"權責相契""上下同欲""因材施用"等思想,對現代組織管理仍具鏡鑒價值。讀者當透過儀式性文字,體察諸葛亮融合儒法、會通兵道的治軍智慧。
堅強 發表於 2025-5-18 16: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諸葛亮【將苑】卷一「出師」章義疏:論將帥之德與統兵之道

【將苑】卷一「出師」章,乃武侯論將帥受命統兵之要義,其文雖簡,而意蘊深遠。此章所述,非僅古禮儀式,實爲君將之際權責相授、生死相托的治國用兵大義。今試析其三層精要,以明諸葛武侯之兵家思想。

一、君將授受之禮:權柄與責任的象徵
文中「齋戒三日,入太廟,南面而立」之儀,非徒形式,實爲「敬慎軍事」之體現。【周禮】有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君主以齋戒淨心、廟堂授鉞,既彰戰爭之嚴肅,亦示將權之神聖。鉞柄授受之際,君言「從此至軍,將軍裁之」,實乃「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先聲。此與【孫子兵法·九變】「君命有所不受」互爲表里,強調將帥臨機決斷之權。然此權柄非無約束,後文「見虛則進,見實則退」六字,即暗含【孫子】「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的兵家根本原則。

二、將帥統兵之德:同甘共苦與公正用人
「勿以身貴而賤人」一句,直指爲將者品德核心。【三略·上略】言:「夫將帥者,必與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諸葛亮北伐時「夙夜憂嘆」、與士卒同食粗糲,正是此道踐行。而「勿以獨見而違眾」,則強調「集思廣益」之智。【便宜十六策·視聽】云:「爲政之道,務於多聞。」將帥若剛愎自用,必蹈馬謖街亭之覆轍。文中「擇材因能」四字,尤見武侯用人智慧,其【便宜十六策·舉措】詳論「直木出於幽林,直士出於眾下」,與曹操「唯才是舉」異曲同工。

三、臨敵應變之略:虛實之辨與因能制變
「見虛則進,見實則退」八字,實爲兵法虛實論之濃縮。【孫子·虛實】曰:「兵之形,避實而擊虛。」諸葛亮七擒孟獲時「攻心爲上」,即是以虛擊實之妙用。而「因人而異」的統兵原則,更見道家「因勢利導」思想。如【黃石公三略】所言:「柔能制剛,弱能制強。」武侯用趙雲之慎、魏延之勇、王平之穩,皆「因其材而用之」的典範。

結語
此章雖僅百餘字,然君將之禮、統兵之德、用兵之略三者兼備。其精神內核,實與【論語】「臨事而懼,好謀而成」相通。今人讀之,當思武侯「鞠躬盡瘁」背後的將道精髓:權責相契、德才並重、因變制勝,此乃超越時代的統御智慧。

(全文798字)

按:本文以經史互證之法,融【孫子】【三略】與諸葛文集爲一體,力求呈現蜀漢兵學之醇正。凡引文皆核原典,義理兼顧文脈,謹守「疏不破注」之訓詁傳統。
隨緣 發表於 2025-5-24 17: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諸葛亮【將苑】卷一「出師」章義疏:論將帥之德與統兵之道

【將苑·出師】一節,乃武侯論將帥受命統兵之要義,其文雖簡,而內涵深遠。今試析其三層精義:授鉞之禮、進退之機、治軍之則,以明古聖賢將道之所在。

一、授鉞之禮:君將分責,權柄相托
文中所述「君簡賢能,齋戒入廟,南面授鉞」之儀,非徒形式,實爲「君臣共擔國難」之象徵。【周禮·夏官】載:「鉞者,威權之器。」君持鉞柄而授將,喻「權出於上而用在於下」,既顯君之信任,亦責將之專斷。此禮暗合【孫子兵法】「將能而君不御者勝」之理。諸葛亮北伐時,後主劉禪「政由葛氏,祭則寡人」,正是此道之實踐。然須明辨:君之放權,非棄權,乃「以禮制權」;將之受命,非專擅,乃「以忠承責」。

二、進退之機:虛實之辨,存乎一心
「見虛則進,見實則退」八字,實爲兵法總綱。【吳子·論將】云:「夫勇者必輕合,輕合而不知利,未可也。」武侯此處強調「因敵制變」,非謂怯戰,而是反對「剛愎自用」。昔趙雲漢水之戰,偃旗息鼓以疑曹軍,正得「虛則進」之妙;而街亭之失,恰因馬謖違「實則退」之誡。此節可與【將苑·審因】篇「因人之勢以伐惡」互參,皆言「順勢而爲」之智。

三、治軍之則:同甘共苦,因材任能
「勿以身貴賤人,勿以獨見違眾」二語,直指爲將者兩大弊病:階級之蔽與剛愎之害。【三略·上略】言:「夫將帥者,必與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諸葛亮治軍,「罰二十以上皆親覽」,即踐此道。至若「擇材因能」,則見於其【便宜十六策】「考黜」篇:「直木出於幽林,直士出於眾下。」昔拔王平於行伍,用姜維於敵國,皆證其「因人而異」之明。

結語:將道之本,在於「裁」字
通觀全篇,武侯以「將軍裁之」爲眼目。此「裁」字非獨決斷,實含「權衡」之義——權衡君命與戰機、眾議與獨見、貴賤與賢能。後世將帥若欲效法,當知:禮制爲體,變通爲用;嚴明爲綱,仁恕爲緯。如此,方不負「古之賢將」四字。

(全文798字)

按:本文以經史互證之法,融【周禮】【孫子】【吳子】之說解【將苑】,並引蜀漢戰例爲佐,力求「義理、考據、辭章」三者合一。讀者若細味之,或可窺見武侯「儒法並用」之統兵智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