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60|回覆: 2

[道學研究] 【莊子】外篇卷5天地詩解3齧缺有爲審乎禁過不知所由應物物化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2-20 16: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莊子】外篇卷5天地詩解3齧缺有爲審乎禁過不知所由應物物化

題文詩:

黃帝游乎,赤水之北,登崑崙丘,南望還歸,

遺其玄珠,使智者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

之而不得,使吃詬索,之而不得,乃使象罔,

象罔得之.帝曰異哉,象罔也乃,可得之乎?

堯師許由,許由之師,曰齧缺也,齧缺之師,

曰王倪也,王倪之師,曰被衣也.堯問師曰:

齧缺可以,配天也乎?吾藉王倪,以邀請之.

由曰殆哉,岌乎天下,齧缺爲人,聰明叡智,

給數以敏,其性過人,而又乃能,以人受天.

審乎禁過,而不知過,之所由生.與配天乎?

彼且乘人,而無天也.方且本身,而異形也;

方且尊智,而火馳也;且爲緒使,且爲物絯,

方且四顧,而物應也,且應眾宜,且與物化,

未始有恆.夫何足以,配天子乎?雖然亦能,

有族有祖,可爲眾父,而不可以,爲眾父父.

夫治也者,亂之率也,北面之禍,南面之賊.

齧缺有爲,而有以爲,物之於物,心爲物役.



    【原文】

  黃帝游乎赤水之北①,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還歸②,遺其玄珠③。使知索之而不得④,使離朱索之而不得⑤,使吃詬索之而不得也⑥,乃使象罔⑦,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注釋】

  ①赤水:虛擬的水名。

  ②還(xuán):通作『旋』,隨即、不久的意思。

  ③玄珠:喻指道。

  ④知(zhì):杜撰的人名,寓含才智、智慧的意思。索:求,找。

  ⑤離朱:人名,寓含善於明察的意思。

  ⑥吃(chī)詬:杜撰的人名,寓含善於聞聲辯言的意思。

  ⑦象罔:杜撰的人名。『象』指形,『罔』則指『無』或『忘』,因而『象罔』之名寓含無智、無視、無聞的意思。

  【譯文】

 黃帝在赤水的北岸遊玩,登上崑崙山巔向南觀望,返回的路上,而失落玄珠。派才智超群的智去尋找未能找到,派善於明察的離朱去尋找未能找到,派善於聞聲辯言的吃詬去尋找也未能找到。於是讓無智、無視、無聞的象罔去尋找,而象罔找回了玄珠。黃帝說:『奇怪啊!象罔方才能夠找到嗎?』

【原文】

  堯之師曰許由①,許由之師曰齧缺,齧缺之師曰王倪,王倪之師曰被衣。

  堯問於許由曰:『齧缺可以配天乎②?吾藉王倪以要之③』。許由曰:『殆哉圾乎天下④!齧缺之爲人也,聰明叡知⑤,給數以敏⑥,其性過人,而又乃以人受天⑦。彼審乎禁過⑧,而不知過之所由生。與之配天乎?彼且乘人而無天⑨。方且本身而異形⑩,方且尊知而火馳(11),方且爲緒使(12),方且爲物絯(13),方且四顧而物應(14),方且應眾宜(15),方且與物化而未始有恆(16)。夫何足以配天乎?雖然,有族,有祖(17),可以爲眾父(18),而不可以爲眾父父(19)。治,亂之率也(20),北面之禍也(21),南面之賊也(22)。』



  【譯文】

堯的老師叫許由,許由的老師叫齧缺,齧缺的老師叫王倪,王倪的老師叫被衣。
  堯問許由說:『齧缺可以做天子嗎?我想煩勞王倪代爲邀請一下。』許由說:『恐怕天下也就危險了!齧缺這個人的爲人,耳聰目明智慧超群,行動辦事快捷機敏,他天賦過人,而且竟然用人爲的心智去對應並調合自然的稟賦。他明了該怎樣禁止過失,不過他並不知曉過失產生的原因。讓他做天子嗎?他將藉助於人爲而拋棄天然(他就要只顧人而不顧天了),將會把自身看作萬物歸向的中心而著意改變萬物固有的形跡,將會尊崇才智而急急忙忙地爲求知和馭物奔走馳逐,將會被細末的瑣事所役使,將會被外物所拘束,將會環顧四方,目不暇接地跟外物應接,將會應接萬物而又奢求處處合宜,將會參預萬物的變化而從不曾有什麼定準。那樣的人怎麼能夠做天子呢?雖然這樣,有了同族人的聚集,就會有一個全族的先祖;可以成爲一方百姓的統領,卻不能成爲諸方統領的君主。治理天下,必將是天下大亂的先導,這就是臣子的災害,國君的禍根。』
  【注釋】

  ①許由連同以下數句中的齧(niè)缺、王倪和被衣均爲人名,除許由曾見於其他典籍外,其餘三人都是作者杜撰的隱士,他們清廉潔己,不同於世俗。

  ②配天:做天子。

  ③藉:藉助。要:通作『邀』,請的意思。

  ④圾:通作『岌』,危險的意思。

  ⑤叡(ruì):『睿』字之異體,聰慧的意思。

  ⑥給:捷。數(shuò):頻繁,引申爲快捷的意思。

  ⑦乃:竟。人:指人爲。受:相應,調合,『受天』是說對應或調合自然的稟賦。

  ⑧審:明了。

  ⑨乘:趁,引申爲藉助。『乘人』即藉助於人爲。無天:拋棄自然的秉性。

  ⑩本身:以自身爲本,把自我當作萬物歸向的中心。異形:改變萬物固有的形跡。

  (11)尊知:尊崇才智。火馳:像大火蔓延似的快速急驟,指急急忙忙地爲求知和馭物而奔逐。

  (12)緒:端,這裡喻指細末的小事。使:役使。

  (13)絯(gāi):拘束。

  (14)物應:爲外物而應接,即應接外物的意思。

  (15)應眾宜:應接眾多的外物而奢求處處適宜。

  (16)與(yù):參預。『與物外』指參預外物的變化。恆:固定不變,『未始有恆』指從不曾有過定準。

  (17)祖:初始之人。

  (18)父:這裡指同族人中的首領,也可以理解爲統領一方的官長。

  (19)前一『父』字同於前一注,後一『父』字指統領眾多首領或地方長官的國君,即前面所說的『天子』。

  (20)率:先導。

  (21)古代帝王坐位向南,臣子面見國君時則面朝北方,因此『北面』乃是臣下和百姓的代稱,而下句的『南面』則是國君的代稱。
薛炊攻 發表於 2025-6-14 23: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道之真諦:從黃帝遺珠與齧缺之性看莊子哲學要義

【莊子·天地】篇所載黃帝遺玄珠與堯問齧缺二則寓言,實爲道家思想之精妙呈現。黃帝之玄珠,非尋常珠玉,乃道之象徵;齧缺之聰慧,非真智慧,乃背離大道之巧智。此二事相映成趣,共闡莊子哲學之核心要義。

黃帝遺珠一事,以"知"(智)、離朱(明)、吃詬(辯)三者尋珠不得,而象罔獨能得之,此中深意值得玩味。智、明、辯三者,皆人之所能,然道非智所可及,非目所可視,非言所可辯。象罔者,無象也,無心也,無意也,正因其"無",故能得道。此與老子"爲學日益,爲道日損"之旨相通,揭示求道之要在於摒棄機巧,返歸本真。道不可索而得,唯無心者能遇之,此莊子所謂"坐忘""心齋"之境界。

齧缺之爲人,"聰明睿智,給數以敏,其性過人",看似具備治世之才,然許由謂之"殆哉",何也?齧缺之病,正在於"以人受天",強以人爲干預自然,此乃道家之大忌。其"審乎禁過而不知過之所由生",猶如揚湯止沸,未得根本。莊子借許由之口指出,齧缺"乘人而無天",即依憑人力而違背天道;"本身而異形",執著自我而與萬物對立;"尊智而火馳",崇尚智巧而心神外馳;"爲緒使,爲物絯",爲瑣事所役,爲外物所縛。此等人格,雖可爲"眾父"(一方之長),卻不可爲"眾父父"(天下之君),因其治術終將導致"北面之禍,南面之賊"。

二則寓言合觀,可得莊子哲學之要義:道不可得而遇,治不可爲而化。象罔得珠,因其無心;齧缺失道,因其有爲。此中深意,與內篇【應帝王】中"無爲名屍,無爲謀府"、"至人之用心若鏡"諸說一脈相承。莊子之"應物物化",非刻意而爲,乃隨順自然,如鏡照物,過而不留。

今人讀此,當思處世之道。當今社會,智巧日繁,人競相以機心求名利,恰如齧缺之"尊智火馳",終爲物役。莊子啟示我們,真智慧在放下執著,回歸本真。道不在遠方,而在無心之境;治不在苛察,而在自然之化。此乃華夏智慧之精髓,亦爲現代人解脫精神困頓之良方。學者當深思之,體悟之,踐行之。
袁好白 發表於 2025-6-18 16:24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玄珠之得與齧缺之失——莊子"無爲"要義發微

【天地】篇中"黃帝遺玄珠"與"齧缺配天"二喻,實爲莊子哲學之一體兩面,前者示道體之渾全,後者明人爲之局限。象罔得珠,以其忘形去智;齧缺不配天,以其用智逐物。此中消息,正見莊子"無爲"之真諦。

黃帝遺玄珠於赤水崑崙之間,先後遣智、離朱、吃詬索之皆不得,終由象罔得之。此中寓意甚明:玄珠者,道之象徵也;智、離朱、吃詬分別代表理性認知、感官知覺與言語辯說,三者皆屬"有爲"之認知方式。象罔之名,"象"者形跡,"罔"者虛無,合而言之,即泯除形跡、消解執取之謂。道體本虛,非思慮所能及,非耳目所能得,非言辯所能至,唯有棄絕一切有爲造作,方能與之冥合。此與【知北游】中"無思無慮始知道"之說互爲表里。

齧缺之不能配天,正因其與象罔境界相悖。許由謂其"聰明睿智,給數以敏",此即落入"以人滅天"之弊。莊子言"審乎禁過而不知過之所由生",直指人爲規範之根本困境——齧缺雖能明察秋毫以禁過失,卻不解過失實源於人爲造作本身。此猶如以火救火,以水濟水,終成"治爲亂率"之局。其"尊智火馳""應物物化"之態,恰是"喪己於物"之典型。郭象注云"有心則累其自然",可謂切中肯綮。

二喻對觀,可見莊子"無爲"哲學之精義:道體自然流行,不假人爲;人若強以智巧幹預,反失其真。象罔得珠,因其無心;齧缺失道,緣其有爲。故【應帝王】云"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正與此處"象罔"境界相通。王夫之【莊子解】謂"象則非無,罔則非有",此有無雙遣之境,方是得道真詮。

今人讀此,當思"爲學日益,爲道日損"之訓。莊子非謂知識才能本身爲惡,而警示執著有爲、心爲物役之害。玄珠本在心中,何須外求?但能"墮肢體,黜聰明",則道體自現。齧缺之鑑,足爲當世功利躁進者戒;象罔之得,可爲追求生命真諦者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