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51|回覆: 1

[中醫理論] 中醫科學原理研究— 中醫病理學與病因解析—人體發病與病變過程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紀永臣 發表於 2021-12-12 08: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醫科學原理研究
第四章  中醫病理學與病因解析

第三節  人體發病與病變過程
一、病因只是人體發病的起點
1、關於病因的概述
中醫對病因的研究已經相當豐富。從疾病觸發機理進行分類可以分爲外邪和內疾兩種;從疾病作用機理進行分類可以分爲內因、外因和不內外因三種;從疾病發病機理進行分類可以分爲傷寒、脾胃不和、五臟失調、神志紊亂和雜病五種。
2、有關病因研究的重要意義
中醫最早的診斷體系是建立在以生理平衡爲基礎的陰陽五行體系,病證確診後用藥原則是『對症(證)下藥』,因此對病因的研究沒有特別的急迫的需求。
魏晉以後中醫的診斷體系則以病理學爲基礎建立,病證確診後用藥原則則是『對病下藥』,病證的命名也增加了許多以病因爲名的病證,對病因的研究有迫切的需求。
今天我們對病因研究的出發點源於中醫病理研究的需要,通過對病因、發病與病變過程的研究,建立起病證(內症)與病症(表症)之間的聯繫,爲中醫通過『查症斷病』診斷方式提供理論上的依據,因此建立科學的病因分辨體系意義重大。
3、病因只是人體發病的起點
根據中醫病理理論,以及現代醫學病理學原理。無論人體患病原因如何,只要致病原因沒有消除、或者疾病的影響沒有中止,疾病的危害就會在人體內不斷加重與擴散,逐級在各系統之間傳導與反饋,使病情越來越重。雖然人體發病的原因各有不同,但發病後的病理反應則越來越趨同。
病因只是人體發病的起點,
二、由表及里的發病過程
1、『由表及里』源於中醫專用術語
今天的人們提及『由表及里』首先想到的他是一個成語,百度百科對其注釋爲:表:表面;里:本質。從表面現象看到本質。
其實成語的出現不過是距今2500年之內的事情,中醫發明和使用這個專用術語的歷史要長達9000年,是魏晉以前中醫診斷基礎基礎之一。只是因爲『由表及里』具有豐富的哲學內涵,被社會各界所接受,更是在『百家爭鳴』時期被編撰爲成語。
2、歷史上中醫診斷學對『由表及里』的認知
【素問—陰陽應像大論】中有關中醫診斷原理時是這樣表述的: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當代中醫學者將上述論述解讀爲: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的整體,局部的病變可以產生全身性的病理反應,全身的病理變化又可以反映於局部。因此,疾病變化的病理本質雖然藏於『內』,但有一定的症狀、體徵反映於『外』,局部的表現常可以反映出整體的狀況。整體是病變可以從多方面表現出來。通過審查其反映於外的各種疾病現象,在醫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分析、綜合、對比、思考,便可求得對疾病本質的認識。
3、中醫病理學這樣表述由表及里的發病過程
所謂『由表及里』的發病過程,是指無論人體發病的起點如何,只要人體某個器官或基本組織處於異常,人體功能失衡都會逐級在各個系統之間傳導,最終引起五臟循環系統的功能出現問題。只不過病因不同,人體發病的起點就不同。依照人體生理系統模型(情志控制系統—五聲宣洩系統—五官感知系統—形體與肢體系統—六腑運化系統—五臟循環系統)的順序,發病起點越靠近人體內部,其病變傳導速度就越快。只要這種侵蝕與傷害沒有中止,最終都會危及到人的五臟循環系統的功能失衡。
外邪因素造成人體發病的起點多爲情志控制、五聲宣洩、五官感知和形體與肢體系統,內疾因素造成人體發病的起點多爲六腑運化與五臟循環系統。外邪因素造成人體發病一般危害後天之氣的狀態,內疾因素造成人體發病更多危害人體先天之氣的狀態。
4、由表及里發病過程邏輯模型
由表及里發病過程也可以標註在人體內部各生理系統邏輯圖上:
圖片3.png

三、由內而外的病變過程
1、氣血循脈流於全身,其影響無處不在
人體氣血循脈而流於全身,發揮營養和滋潤作用,爲臟腑、血脈、形體、官竅的生理活動提供營養物質,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保證。人體任何部位缺少血液的供養,都能影響其正常生理活動,造成生理功能的紊亂以及組織結構的損傷,嚴重的缺血還能危及生命。
因此人體任何部分的器官與基本組織的功能發揮,都與氣血的通達與淤滯密切相關。
2、中醫病理學這樣論述由內而外的病變過程
所謂的『由內而外』的病變過程,是指當人體發病後都會引發五臟循環系統的失調而處於一種異常狀態,而一旦人的五臟循環系統系統出現異常,就會通過血液循環將這種異常狀態向人體的六腑運化系統、形體與肢體系統和五官感知系統進行傳遞,經過一定時間積累,影響到人體的六腑運化系統、形體與肢體系統和五官感知系統的某些功能發生病變。中醫將這個病理過程稱爲人體『由內而外』的病變過程。
由內而外的病變過程也可以標註在人體內部各生理系統邏輯圖上:

圖片4.png

3、由內而外的病變過程是中醫診斷由『病症—病證』的理論基礎
根據中醫學及臨床的長期實踐,發現人體內部五臟循環系統異常部位與病證的類別,與形體與肢體系統、或五官感知系統的異常部分與病症表現具有固定的對應關係,也可以理解爲人體五臟循環系統的『病證』與人體外部顯現的形體與肢體、或者五官感知系統的病症相互對應。這是中醫診斷學『查症辯病』的理論基礎。


來自學社: 中醫基礎研究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拉拉積極 發表於 2025-4-26 02:58 | 顯示全部樓層
中醫病理學視域下的人體發病機制與病因研究芻議

一、病因學說的歷史嬗變與理論價值
中醫病因理論肇端於【內經】『陰陽應象』與『邪氣發病』之說,至張仲景【金匱要略】明確提出『千般疢難,不越三條』,奠定了三因分類基礎。然需辨明者,病因僅爲發病之始動因素,而非病變之全部。【素問·評熱病論】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揭示了『正邪相爭』的動態病理觀。魏晉以降,王叔和、巢元方等醫家將病因研究與病機理論深度結合,使『審因論治』成爲辨證體系之重要環節,此乃中醫診斷學從『以證統病』向『病證結合』演進之關鍵。

二、病因分類的多元維度與臨床意義
1. 外邪與內疾之辨
外邪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屬『天人相應』理論的外顯,其致病特點與四時氣候、地域環境密切相關;內疾則關乎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過極與飲食勞倦,如【脾胃論】所言『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二者雖分內外,然臨床常見交互爲患,如外感寒邪引動內飲,情志鬱結誘發肝陽上亢。

2. 三因學說之實踐價值
宋代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系統劃分內因、外因、不內外因,其意義不僅在於分類學完善,更在於提示醫者需綜合考量致病因素:外因重『天人關係』,內因主『臟腑氣血』,不內外因(如金刃蟲獸所傷)則體現中醫對突發性損傷的認知包容性。

三、病理演變的核心機制與辨證邏輯
1. 從病因到病機的轉化樞紐
病因僅爲病變之導火索,其發展取決於正氣強弱與病邪特性。以傷寒爲例,太陽表證可循經傳變至少陰里證,亦可因體質差異而呈現『直中三陰』之變,此即【傷寒論】『循經傳』與『越經傳』之精義。

2. 病理層次的動態解析
中醫病理學強調『由表入里、由淺入深』的傳變規律,如溫病學派提出的衛氣營血辨證,實爲對熱性病病理層次的精微刻畫。而『五臟相關』理論(如肝病傳脾)則揭示了臟腑間生克制化的病機聯動。

四、當代病因研究的啟示與展望
今人研究病因,當避免機械對應現代醫學病原體學說。中醫之『風邪』非止於病毒,『痰飲』亦非單純病理產物,而是整體功能失調的符號化表達。未來研究可結合系統科學,探索『病因-體質-環境』多元交互模型,使傳統理論在循證醫學框架下煥發新機。

結語
病因研究乃中醫病理學之基石,然須始終把握『動態平衡』與『整體聯繫』兩大核心。明乎此,則知【內經】『治病必求於本』之深意,正在於透過病因表象,直指陰陽失調之本質。(全文798字)

按:本文以經典文獻爲綱,融合臨床思維,力求展現中醫病因學說之立體架構。學者當於臨證中體味『因機證治』環環相扣之妙,方不負先賢立論之本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