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43|回覆: 2

[道學研究] 【莊子】內篇卷6大宗師詩解9至仁非仁以道爲師澤及萬世不以爲仁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2-10 14: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莊子】內篇卷6大宗師詩解9至仁非仁以道爲師澤及萬世不以爲仁

題文詩:
意而子也,見許由曰:堯何資汝?意而子曰:

堯謂我必,躬服仁義,明言是非.許由曰爾,

奚來爲軹?夫堯既已,仁義黥汝,而又劓汝,

以是非矣,汝將何以,游夫遙盪,姿睢轉徙,

之途乎哉?意而子曰:雖然吾願,游於其藩.

由曰不然,盲者無以,與乎眉目,顏色之好;

瞽者無以,與乎青黃,黼黻之觀.意而子曰:

夫無莊也,之失其美,據梁者也,之失其力,

黃帝之忘,其知皆在,爐捶間耳.庸詎知夫,

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補我劓使,我乘成以,

隨先生邪?許由曰噫,未可知也,我但爲汝,

言其大略:道吾師乎,吾師乎道,澤及萬世,

不以爲仁,長於上古,不以爲老,覆載天地,

刻雕眾形,不以爲巧,此所游已.至道至仁,

無爲無形,自然而然,道無不有,真情遍在,

通古達今,通無化有,至仁非仁,仁不得已.
  
  【原文】

  意而子見許由①。許由曰:『堯何以資汝②?』意而子曰:『堯謂我:「汝必躬服仁義而明言是非③」。』許由曰:『而奚來爲軹④?夫堯既已黥汝以仁義⑤,而劓汝以是非矣⑥,汝將何以游夫遙盪姿睢轉徙之塗乎⑦?』意而子曰:『雖然,吾願游於其藩⑧。』

  許由曰:『不然。夫盲者無以與乎眉目顏色之好⑨,瞽者無以與乎青黃黼黻之觀⑩。』意而子曰:『夫無莊之失其美(11),據梁之失其力(12),黃帝之亡其知(13),皆在爐捶之間耳(14)。庸詎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補我劓(15),使我乘成以隨先生邪(16)?』

  許由曰:『噫!未可知也。我爲汝言其大略。吾師乎(17)!吾師乎!澤及萬世而不爲仁(18),長於上古而不爲老,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爲巧,此所游已。』


  【譯文】

意而子拜訪許由。許由說:『堯把什麼東西給予了你?』意而子說:『堯對我說:「你一定得親身實踐仁義並明白無誤地闡明是非」』。許由說:『你怎麼還要來我這裡呢?堯已經用「仁義」在你的額上刻下了印記,又用「是非」割下了你的鼻子,你將憑藉什麼游處於逍遙放蕩、縱任不拘、輾轉變化的道途呢?』意而子說:『雖然這樣,我還是希望能游處於如此的境域。』
    許由說:『不對。有眼無珠的盲人沒法跟他觀賞佼好的眉目和容顏,瞎子沒法跟他賞鑒禮服上各種不同顏色的花紋。』意而子說:『無莊不再打扮忘掉自己的美麗,據梁不再逞強忘掉自己的勇力,黃帝聞「道」之後忘掉自己的智慧,他們都因爲經過了「道」的冶煉和鍛打。怎麼知道那造物者不會養息我受黥刑的傷痕和補全我受劓刑所殘缺的鼻子,使我得以保全托載精神的身軀而跟隨先生呢?』
許由說:『唉!這可是不可能知道的。我還是給你說個大概吧。「道」是我偉大的宗師啊!我偉大的宗師啊!把萬物碎成粉末不是爲了某種道義,把恩澤施於萬世不是出於仁義,長於上古不算老,回天載地、雕創眾物之形也不算技巧。這就進入「道」的境界了。』
【莊子內篇】憨山釋德清註:

上言了無生死,乃造道之極,要在頓悟。下言世人必欲學道,須將仁義、恭矜、智能、夙習之事,一切屏絕,乃可入道。

意而子見許由,許由曰:『堯何以資汝(何以教汝)?』意而子曰『堯謂我:汝必躬服(行也)仁義而明言是非。』許由曰:『而奚來爲軹(奚,何。軹,助語辭。言又何爲來耶?意謂女已被堯教壞了也)?夫堯既黥(拔其須,則毀其面貌)汝以仁義(言以仁義偽行壞了本來面目),而劓(割其鼻也)汝以是非矣。汝將何以游夫遙盪(逍遙之境)恣睢(縱橫也)轉徙(變化)之塗乎(言汝已被堯以仁義是非,壞了汝本來面目,而拘於仁義是非之場;又何能游於逍遙大道之鄉乎)?』意而子曰:『雖然,吾願游其蕃(言雖不能入大道之奧,亦願游其蕃籬)。』許由曰:『不然。夫盲者無以與乎眉目顏色之好,瞽者無以與乎青黃黼黻之觀(言汝心既盲瞽,難以與大道也)。』意而子曰:『夫無莊(古之美貌者)之失其美,據梁(古之有力者)之失其力,黃帝之忘其知(言至人之善救,能使人人失其平昔之所自有),皆在鑪錘之間耳(言上三人頓失其固有,是在夫子之陶鑄之中耳)。庸詎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補我劓,使我乘成以隨先生耶(言我今日幸得見先生,豈非造物者補我之缺失,乘其渾全之大道,以隨先生耶)?』許由曰:『噫!未可知也(言汝雖有志,未知何如也)。我爲汝言其大略(不敢盡其底蘊,試爲汝言其大略):吾師乎!吾師乎(吾師乃大宗師也,非堯可比)!齏萬物而不爲義,澤及萬世而不爲仁(言堯諄諄以仁義爲仁義,以愛養萬物以爲功。吾大宗師則齏粉萬物而不以爲義,縱澤及萬世而不以爲仁。以大仁不仁,大義不義,即老子「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之意),長於上古而不爲老(言未有天地,先有此道),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爲巧(言大道生天生地、化育萬物而無心,故不有其巧)。此所游已(言整物已下,乃吾師之所游者,如此而已)!』

此一節,言欲學大道,必須屏絕有心要爲仁義、恭矜、智能之事,方可超玄入妙,而逍遙乎大道之鄉。蓋仁義、智能,乃功名之資,世俗之所尚,實爲大道之障礙故耳。


  【注釋】

  ①意而子:虛擬的人名。

  ②資:給予。

  ③躬服:親身實踐,身體力行。

  ④而:你。軹(zhǐ):同『只』,句末語氣詞用法。

  ⑤黥(qíng):古代的一種刑法,用刀在受刑人的額上刺刻,而後以墨塗之。

  ⑥劓(yì):古代的一種刑法,割去了受刑人的鼻子。

  ⑦遙盪:逍遙放蕩。恣睢:放任不拘。轉徙:輾轉變化。塗:通作『途』,道路的意思。

  ⑧藩:籬笆,這裡喻指受到一定約束的境域。

  ⑨與:讚許、賞鑒。下句同此解。

  ⑩瞽(gǔ):瞎眼。一般地說,『盲者』、『瞽者』都指瞎子,細分之,『盲』指有眼無珠,『瞽』指眼瞎而無視力。黼(fǔ)黻(fú):古代禮服上繡制的花紋。

  (11)無莊:虛構的古代美人之名,寓含不裝飾的意思。傳說她聞道之後不再裝飾而自忘其美。

  (12)據梁:虛構的古代勇夫之名,寓含強梁之意。

  (13)亡:丟失,忘卻。

  (14)爐捶:冶煉鍛打,這裡喻指得到『道』的薰陶而回歸本真。

  (15)息:養息。

  (16)乘:載。成:備。『乘成』的意思就是,托載精神的身軀不再殘缺。

  (17)師:這裡實指『道』。

  (18)澤:恩澤。
子彧 發表於 2025-7-30 07: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至仁非仁之道——莊子大宗師篇義疏】

莊周之學,以破執爲宗,此段對話實爲解構儒家仁義觀之樞機。許由與意而子之對答,非止二人之辯,乃道術與仁義之辨也。

首當辨明"黥劓"之喻。許由謂堯"黥汝以仁義,劓汝以是非",此非毀仁也,乃警醒世人執著名相之弊。仁義本爲德目,然一旦固化爲教條,則如刑人之黥劓,使人失其天然。【齊物論】云"道隱於小成",正謂此也。郭象注曰:"由外入者,假學以成性",可謂得其三昧。

次當參詳"爐捶"之旨。意而子舉無莊失美、據梁失力、黃帝亡知三事,實指修道者必經"損之又損"之功。成玄英疏解"爐捶"爲"造化洪爐",甚是。此即【知北游】"爲道者日損"之實踐,通過自我解構以復歸本真。

許由終以"吾師乎"三嘆作結,尤當深味。其言道體"澤及萬世而不爲仁",正合【老子】"上德不德"之旨。王弼注【老】云"仁不得謂之德",恰可與此互參。道之生化萬物,本乎自然,非有意爲仁;若自詡仁德,則落第二義矣。

至若"乘成以隨"之說,實含雙重玄義:一者謂乘造化之完整(成),二者暗指六十四卦之【既濟】(乘成)。此即【周易】"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終極境界。船山先生【莊子解】謂:"乘其成形而不爲形累",可謂洞見。

要之,此段對話實爲莊子修道論之濃縮:破仁義之執→經爐捶之功→達乘成之境→歸大宗之師。學者當離文字相,直探其"不得已"之真情,方契"至仁無親"之真諦。
鄧姻 發表於 2025-7-31 17: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至仁非仁之道——莊子大宗師篇義理髮微】

【大宗師】此章以許由與意而子之對答,剖判仁義之局限,彰顯至道之無極。其文雖簡,而義理層疊,今試爲諸君析之。

一、仁義之桎梏如刑戮
堯以"躬服仁義,明言是非"授意而子,許由直斥此爲"黥汝以仁義,劓汝以是非"。莊子以刑喻教,其意深遠:仁義是非雖爲世俗所尚,然其強加於人,猶若刀斧加身,使人失其自然之性。黥劓之刑不可逆,而仁義是非之束縛,尤甚於肉體之傷。此與【應帝王】"渾沌鑿竅"之喻同出一轍,皆言人爲造作反害天真。

二、超越藩籬之可能
意而子雖受仁義是非之困,仍求"游於其藩"。許由以盲者不辨顏色、瞽者不觀黼黻爲喻,謂受刑之人難體大道。然意而子舉無莊失美、據梁失力、黃帝亡知三例,揭示"爐捶之間"(造化陶鑄)可使舊傷彌合。此段機鋒暗藏轉語:世俗之桎梏雖深,然造物者之妙用,正能"息我黥而補我劓"。郭象注"乘成以隨"云:"成者,自然之全也",即謂返歸性命之本然。

三、至道之師超越仁巧
許由終以"吾師乎"三嘆闡發至道境界:"澤及萬世而不爲仁"破功利之仁,"長於上古而不爲老"超時間局限,"刻雕眾形而不爲巧"泯技藝之跡。此即【老子】"生而不有,爲而不恃"之莊學演繹。王弼曾言"仁不能兼仁",而莊子更進一層:至仁者,正因其"不以爲仁",故能周行不殆。

結語
此章由破而立,先斥世俗仁義之拘,次示超越之可能,終歸至道之無極。莊子所謂"游",非逃世也,乃"乘天地之正"的絕對自由。讀此篇者,當知至仁非刻意爲之,實爲道體自然流行——如四時之行、百物之生,皆"不得已"而然。此即"大宗師"之真諦。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