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76|回覆: 2

[道學研究] 【莊子】內篇卷2齊物論詩解1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吹萬不同自己自取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1-25 19:2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莊子內篇2齊物論詩解1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吹萬不同自己自取
題文詩:
南郭子綦,而坐,仰天而噓,精神荅焉,
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
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
而問之也?今吾喪我,汝知之乎?聞人籟,
未聞地籟,聞地籟,未聞天籟.子游:
敢問其方.子綦:噫氣,其名爲風,
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而獨,不聞飂飂?
陵崔嵬,大木百圍,之竅穴也,似鼻似口,
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窪似污.爲聲也似,
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
前者唱於,隨者唱喁.泠風小和,飄風大和,
厲風濟則,眾竅爲虛.而獨不見,調調刁刁?
子游:地簌,眾竅是已,人簌,
比竹是已,敢問天簌?子綦:吹萬不同,
使其自己,咸其自取,怒者其誰?自然而然,
天生萬物,萬有不同,真情自然,不得不然,
天地有情,真情無形,至無而有,隨機應變.
【原文】
  南郭子綦隱機而坐①,仰天而噓②,荅焉似喪其耦③。顏成子游立侍乎前④,曰:『何居乎⑤?形固可使如槁木⑥,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⑦?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⑧。』子綦曰:『偃⑨,不亦善乎,而問之也⑩?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籟(11),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子游曰:『敢問其方(12)。』子綦曰:『夫大塊噫氣(13),其名爲風,是唯無作(14),作則萬竅怒呺(15),而獨不聞之翏翏乎(16)?山林之畏佳(17),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18),似圈,似臼,似窪者,似污者(19)。激者(20),謞者(21),叱者,吸者,叫者,譹者(22),宎者(23),咬者(24),前者唱於而隨者唱喁(25)。泠風則小和(26),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爲虛(27)。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28)?』子游曰:『地簌則眾竅是已(29),人簌則比竹是已(30),敢問天簌。』子綦曰:『夫吹萬不同(31),而使其自己也(32),咸其自取(33),怒者其誰邪(34)?』【譯文】
南郭子綦靠著几案而坐,仰首向天緩緩地吐著氣,那離神去智的樣子真好像精神脫出了軀體。他的學生顏成子游陪站在跟前說道:『這是怎麼啦?形體誠然可以使它像乾枯的樹木,精神和思想難道也可以使它像死灰那樣嗎?你今天憑几而坐,跟往昔憑几而坐的情景大不一樣呢。』子綦回答說:『偃,你這個問題不是問得很好嗎?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嗎?你聽見過'人籟」卻沒有聽見過'地籟」,你即使聽見過'地籟」卻沒有聽見過'天籟」啊!』子游問:『我冒昧地請教它們的真實含意。』子綦說:『大地吐出的氣,名字叫風。風不發作則已,一旦發作整個大地上數不清的竅孔都怒吼起來。你獨獨沒有聽過那呼呼的風聲嗎?
山陵上陡峭崢嶸的各種去處,百圍大樹上無數的竅孔,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圓柱上插入橫木的方孔,有的像圈圍的柵欄,有的像舂米的臼窩,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淺池。它們發出的聲音,像湍急的流水聲,像迅疾的箭鏃聲,像大聲的呵叱聲,像細細的呼吸聲,像放聲叫喊,像嚎啕大哭,像在山谷里深沉迴蕩,像鳥兒鳴叫嘰喳,真好像前面在嗚嗚唱導,後面在呼呼隨和。清風徐徐就有小小的和聲,長風呼呼便有大的反響,迅猛的暴風突然停歇,萬般竅穴也就寂然無聲。你難道不曾看見風兒過處萬物隨風搖曳晃動的樣子嗎?』子遊說:『地籟是從萬種竅穴里發出的風聲,人籟是從比並的各種不同的竹管里發出的聲音。我再冒昧地向你請教什麼是天籟。』子綦說:『天籟雖然有萬般不同,但使它們發生和停息的都是出於自身,發動者還有誰呢?』
莊子內篇憨山釋德清註:
南郭子綦(子綦乃有道之士,隱居南郭)隱几而坐(端居而坐,忽然忘身,如顏子之心齋,此便是齊物論之第一工夫),仰天而噓(因忘身而自笑也),嗒焉(解體貌,言不見有身也)似喪其耦(此言色身乃真君之耦耳,今忽焉忘身,故言似喪其耦)。顏成子游(子綦之弟子)立侍乎前,曰:『何居乎(言先生何所安心,乃如此乎)?形固可使如槁木(子綦既已忘形,則身同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形忘而機自息,故心若死灰。子游言:形與心,固可如槁木、死灰乎)?今之隱几者,非昔之隱几者也(言昔見隱几,尚有生機;今則如槁木、死灰,比昔大不相侔矣)。』子綦曰:『偃(子游名),不亦善乎,而問之也(言問之甚不善也)!今者吾喪我(吾自指真我;喪我,謂喪忘其血肉之軀也),女知之乎(言女豈知吾喪我之意乎)?』
此齊物論,以喪我發端,要顯世人是非,都是我見。要齊物論,必以亡我爲第一義也。故逍遙之聖人,必先忘己,而次忘功、忘名。此其立言之旨也。
『女聞人籟(乃簫管之吹而有聲者),而未聞地籟(即下文長風一鼓、萬竅怒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即眾人之言論,乃天機之自發)!』
將要齊物論,而以三籟發端者,要人悟自己言之所出,乃天機所發;果能忘機,無心之言,如風吹竅號,又何是非之有哉。明此三籟之設,則大意可知。
子游曰:『敢問其方(問三籟所以)。』子綦曰(先說地籟):『夫大塊(天地也)噫(愛,去聲)氣,其名爲風(言大風乃天地之噫氣,如逍遙,六月之風爲息,此搏弄造化之意)。是(指風)惟無作(起也),作則萬竅怒號(言大風一起,則萬竅怒號)。而(汝也)獨不聞之翏翏乎(翏翏,長風初起之聲也)?山林之畏佳(搖動也),大木百圍之竅穴(言深山大木,有百圍者,則全身是竅穴),似鼻(此下言穴之狀,有似人鼻之兩孔者),似口(似人之口橫生者),似耳(似人之耳斜垂者),似枅(有方孔之似枅者),似圈(有圓孔之似圈者),似臼(有孔內小外大,似舂臼者),似窪者(有長孔,似有水之窪者),似污者(似淺孔、似水之污者。上言竅之形,下言聲);激者(故有聲,如水之激石者)、謞(音孝)者(有似響箭之聲而謞者)、叱者(如人叱牛之聲者)、吸者(如人吸氣,而聲細若收者)、叫者(有聲似人高叫者)、譹(音豪)者(有低聲若譹者)、宎者(如犬之細聲而留者)、咬者(若犬吠之聲者。以上竅之聲也)。前者(前陣風也)唱於(聲輕而緩),而隨者唱喁(後陣而聲重)。泠風(零風)則小和(風一吹,而眾竅有聲如和),飄風(大風)則大和,厲(猛也)風濟(止也),則眾竅爲虛(謂眾竅之聲,因風鼓發;大風一止,則眾竅寂然。言聲本無也)。而(汝也)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調調、刁刁,乃草木搖動之餘也。意謂風雖止,而草木尚搖動而不止。此暗喻世人是非之言論,而唱者已亡,而人人以緒論,各執爲是非者)?』
此長風眾竅,只是個譬喻,謂從大道、順造物,而散於眾人,如長風之鼓萬竅,人各稟形器之不同。故知見之不一,而各發論之不齊,如眾竅受風之大小、淺深,故聲有高低、大小、長短之不一。此眾論之所一定之不齊也。故古之人唱於前者小,而和於後者必盛大,各隨所唱而和之,猶人各稟師承之不一也。前已唱者已死,而後之和者猶追論不已,若風止而草木猶然搖動之不已也。然天風一氣,本乎自然,元無機心存於其間,則爲無心之言,聖人之所說者是也;爭奈眾人各執己見,言出於機心,不是無心,故有是非。故下文雲,夫言非吹也,以明物論之不齊,全出於機心、我見,而不自明白之過。此立言之樞紐也,知此,可觀齊物矣。
子游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言已知地籟,則是比竹無疑,故不必更說)。敢問天籟。』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言天籟者,乃人人發言之天機也,吹萬不同)……[缺2頁]。咸其自取,怒者其誰耶?』
 【注釋】

  ①南郭子綦(qí):楚人,居住南郭,故名南郭子綦。舊說爲楚莊王庶出的弟弟,做過楚莊王的司馬;疑爲莊子中寓托的高士,而非歷史人物。隱:憑倚。機:亦作幾,案幾。

  ②噓:吐氣。

  ③荅(tà)焉:亦作『嗒焉』,離形去智的樣子。耦:匹對。莊子認爲人是肉體和精神的對立統一體,『耦』在這裡即指與精神相對立的軀體。喪其耦,表示精神超脫軀體達到忘我的境界。

  ④顏成子游:子綦的學生,姓顏名偃,子游爲字,死後諡成,故名顏成子游。

  ⑤居(jī):表疑問的語氣詞。

  ⑥固:誠然。槁:乾枯。

  ⑦心:思想,精神。固:豈,難道。

  ⑧『今之隱機者』與『昔之隱機者』實指一人,即南郭子綦,意思是南郭子綦今日隱機入神出體與舊時大不一樣。

  ⑨偃:見注④。

  ⑩而:你,人稱代詞。『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乃是『爾問之不亦善乎』之倒置。

  (11)簌(lài):簫,古代的一種管狀樂器,這裡泛指從孔穴里發出的聲響。『人簌』即出自人爲的聲響,與下兩句的『地簌』、『天簌』相對應,所謂『地簌』或『天簌』,即出自自然的聲響。

  (12)敢:表示謙敬的副詞,含有『冒昧地』、『斗膽地』的意思。方:道術,指所言『地簌』、『天簌』的真實含意。

  (13)大塊:大地。噫(yī)氣:吐氣。

  (14)是:此,這裡指風。唯:句中語氣詞,含有僅此的意思。作:興起。

  (15)竅:孔穴。呺(háo):亦作『號』,吼叫。

  (16)翏翏(liú):亦作飂飂,大風呼呼的聲響。

  (17)林:通作『陵』,大山。畏佳(cuī):亦作『嵔佳』,即嵬崔,山陵高峻的樣子。

  (18)枅(jī):柱頭橫木。

  (19)污:停滯不流的水塘。

  (20)激:水流湍急的聲音。

  (21)謞(xiào):這裡用來形容箭頭飛去的聲響。

  (22)譹(háo):嚎哭聲。

  (23)宎(yǎo)深而沉。

  (24)咬(jiāo):鳥鳴叫的聲音。一說哀切聲。

  (25)於、喁(yú):風吹樹動前後相和的聲音。

  (26)泠(líng)風:小風,清風。

  (27)厲風:迅猛的暴風。濟:止。

  (28)調調、刁刁:風吹草木晃動搖曳的樣子。『刁刁』亦作『刀刀』。

  (29)是:這樣。已:矣。

  (30)比:併合。竹:這裡指併合在一起可以發出聲響的、不同形狀的竹管。

  (31)這句及以下是表述『天簌』的,故有人疑『夫』字之後缺『天簌者』三字。

  (32)使其自己:意思是使它們自身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一說『己』當作『已』,是停止的意思,但聯繫上下文不宜從此解。

  (33)咸:全。

  (34)怒:這裡是發動的意思。
韓屋牡 發表於 2025-7-3 17:08 | 顯示全部樓層
【齊物論】"喪我"之境與天籟真義發微

南郭子綦"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之象,實爲【齊物論】開宗明義之要旨。此非枯寂消亡之謂,乃"吾喪我"之至高境界。子綦倚幾仰噓而"荅焉似喪其耦",正顯現主體消解、物我雙忘的體道狀態。"耦"者,郭象注爲"匹對",即主客二分之認知結構,其"喪"乃突破認知局限之關鍵。

顏成子游"槁木死灰"之間,恰揭示世人認知誤區。槁木之形,實爲"墮肢體"的形體解脫;死灰之心,乃是"黜聰明"的精神超越。【大宗師】"坐忘"之說與此互證,皆指向破除"成心"之執。成玄英疏"離形去智"四字,可謂的評。

"天籟"之喻尤具深意:"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此非謂自然界聲響,實隱喻大道流行之貌。地籟眾竅爲有待之響,天籟則"無待"之自鳴。郭象注"自己而然,則謂之天然",正是"獨化"哲學之體現。萬竅怒呺而莫知所萌,猶如萬物紛紜各得其所,此即"道通爲一"的齊物境界。

子綦所言"大塊噫氣,其名爲風",暗喻道體發用。風本無形,假竅顯聲;道本無名,因物顯用。眾竅殊形而同受於風,萬物殊相而同稟於道。此中"咸其自取"之旨,既否定造物主存在,亦消解人爲價值判斷,與【老子】"道法自然"遙相呼應。

今人讀此章,當超越字面"枯寂"之解。莊子所示者,乃通過"喪我"工夫,破除認知偏執,復歸"天籟"之本真。這種否定性思維路徑,既爲認識論上的去蔽,亦存在論上的回歸。宋儒周敦頤"主靜立極"之說,或即此境之轉語。學者若能於此"槁木死灰"處見得活潑天機,始可與論齊物之旨。

(全文798字)
汪丹志 發表於 2025-7-24 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齊物論】"喪我"之境與天籟真義析微

【莊子·齊物論】開篇南郭子綦"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之象,非枯寂之謂,實爲道家"喪我"工夫之極致呈現。子綦"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此"耦"字尤當深味。司馬彪注"耦"爲"身",成玄英疏作"匹配",皆未達莊子本懷。實則"喪耦"即破"我"與"非我"之對待,消解主客二元對立,此乃體道之樞機。

一、"喪我"三層次解詁
1. 形軀之忘:"如槁木"非謂形骸萎頓,乃指超越感官拘囿。【達生】篇"醉者墜車而不傷"可相發明,形神解構則外物不能擾。
2. 心智之息:"如死灰"非指意識泯滅,實爲"坐忘"工夫。【大宗師】"墮肢體,黜聰明"正是此境,止息分別心而返觀自性。
3. 真宰之顯:顏成子游只見"喪"之表相,未悟"喪"中有"得"。郭象注"死灰槁木,取其寂寞無情耳",然更深層乃"無情之情",即真君臨照之境。

二、"天籟"義理新詮
"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之天籟說,歷來解者多歧。今據竹簡【文子】"風氣者,天地之使也"互證,可知:
地籟:眾竅爲形下之器,風激有聲屬現象界
天籟:"咸其自取"揭示本體論意義——萬物皆道體自發之顯現,如【老子】"大音希聲",非耳根可聞,乃心齋所證

三、齊物工夫的現代啟示
子綦之"吾喪我"與【瑜伽經】"三昧"(Samādhi)東西輝映,皆指向:
1. 解構自我中心認知(現代心理學稱"去自我中心化")
2. 回歸前語言狀態(維根斯坦"對於不可言說者應保持沉默")
3. 實現主體間性共在(胡塞爾Intersubjektivität的東方呼應)

要之,【齊物論】開宗明義處,已暗藏"道通爲一"之鎖鑰。讀者當超越文字相,體會"槁木死灰"中活潑潑的生機——此即莊子"卮言日出"之妙諦,亦中國哲學"負的方法"(馮友蘭語)之典範。存此觀照,方不負漆園吏拈出"天籟"之深心。

(全文798字)

注釋
[1]"耦"字從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說,解爲認知主體與對象之對待。
[2]"天籟"說參看王叔岷【莊子校詮】引【淮南子·俶真訓】"天含和而未降"條。
[3]工夫論比較參照湯淺泰雄【身體:東方身心觀の研究】。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