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61|回覆: 2

[其他] 葛洪【抱朴子·外篇】卷26臣節1正諫盡言不私儉躬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24 20:4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昔在唐虞,稽古欽明,猶俟群後,之翼亮也,
用臻巍巍,之成功故,能熙帝載,庶績欺凝,
四門穆穆,百揆時序,蠻夷,猾夏之變,
阿閣,鳴鳳之巢.喻之元首,方之股肱,
雖有尊卑,之殊邈也,實若一體,之相賴也.
主者,度能而授,備覆餗敗;也者,
量才而受,無流放禍.如影如響,俯伏惟命,
偷容屍素.違令犯顏,蹇蹇匪躬,安上民翰.
先意承指,佞諂之徒;匡過弼違,社稷之鯁.
伏斧鑕,而必正諫,據鼎鑊,而盡.
忠而見疑,諍而不得,待放可也;必死無補,
將增主過,去之可也.其動也匪,訓典弗據;
其靜也匪,憲章弗循.請託,申繩不私.
明刑而不,濫乎所恨;審賞而不,加乎附己.
至正而,專命招權,含污談潔.進思盡言,
以攻,退念推賢,而不使.夙興夜寐,
戚庶事之,不康;儉躬約志,若奔薄冰.
【原文】抱朴子曰:昔在唐、虞,稽古欽明,猶俟群後之翼亮,用臻巍巍之成功。故能熙帝之載,庶績欺凝,四門穆穆,百揆時序,蠻夷無猾夏之變,阿閣有鳴鳳之巢也。喻之元首,方之股肱,雖有尊卑之殊邈,實若一體之相賴也。
【譯文】抱朴子說:從前唐堯虞舜的時候,研習古事,莊敬明察,仍然需要列國的諸侯來輔佐光大,因此而成就崇高偉大的功業。故而他們能夠弘揚帝王的事業,各種事情都能成功,諸侯們恭謹肅然,百官承順服從,外族不來擾亂華夏,四檐高閣上有鳴鳳巢棲。用人的頭和腿、臂來比喻,說明他們雖然有尊卑的巨大差別,實際就像是整個身體的各部分一樣,是互相依賴的。
【原文】君必度能而授者,備乎覆餗之敗;臣必量才而受者,故無流放之禍。夫如影如響,俯伏惟命者,偷容之屍素也。違令犯顏,蹇蹇匪躬者,安上之民翰也。先意承指者,佞諂之徒也;匡過弼違者,社稷之鯁也。必將伏斧鑕而正諫,據鼎鑊而盡言。忠而見疑,諍而不得者,待放可也;必死無補,將增主過者,去之可也。
【譯文】國君必須審度能力而授予官職,防備因不勝其職而敗事;臣子必須估量能力而接受官職,因此才沒有犯罪被流放的禍患。如影隨形、如響應聲一樣俯首聽命的人,是苟且迎合取悅於人、居位食祿不盡職的人;而敢於違犯命令冒犯君主尊嚴、忠直諫諍的人,是使主上安位的國家的重臣。預先揣摩或秉承意旨的,是巧言諂媚之徒;能匡正主上過失的,是國家的剛正骨幹。必須準備伏身於斧子和砧板直言勸諫,手把烹人的鼎鑊來盡忠言。忠心而受到懷疑,直言相勸無用的時候,辭職等待放逐就行了;就是堅決去死也於事無補,還會增加君主過失的時候,離開就行了。
【原文】其動也,匪訓典弗據焉;其靜也,匪憲章弗循焉。請託無所容,申繩不顧私。明刑而不濫乎所恨,審賞而不加乎附己。不專命以招權,不含污而談潔。進思盡言以攻謬,退念推賢而不蔽。夙興夜寐,戚庶事之不康也;儉躬約志,若策奔於薄冰也。
【譯文】他們行動時,不是先王的書不作依據;他們靜處時,不是典章制度不去遵循。私相囑託不答應,伸張法律不顧私情。刑罰分明,不胡亂施加給所痛恨的人;獎賞審慎,不無理給予依附自己的人。不自由行事而把持權力,不自含污垢卻枉談廉潔。出仕爲官就想直言譴責荒謬,去職下野就想推舉賢人不使埋沒。早起晚睡,憂慮各種事情不安寧順利;自身節儉意願簡約,像鞭打奔馬在薄冰上奔跑。
劉劉劉 發表於 2025-7-28 08:43 | 顯示全部樓層
【抱朴子外篇·臣節】"正諫盡言不私儉躬"章義疏

葛洪【抱朴子外篇】卷二十六【臣節】篇,以"正諫盡言不私儉躬"八字,精要概括人臣事君之道。此章開篇援引唐虞盛世典故,實具深意。

稽考"昔在唐虞"至"庶績咸凝"諸句,乃化用【尚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與【舜典】"百揆時敘"之典。葛洪特舉堯舜"俟群後之翼亮"的治術,揭示聖王之道在於納諫任賢。所謂"翼亮",語出【尚書·皋陶謨】"庶明勵翼",指群臣輔弼之效。此與【論語·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的記載互爲表里,共同構建出"君臣共治"的理想範式。

文中"正諫"二字,實本【孝經·諫諍章】"天子有爭臣七人"之義。葛洪將諫諍置於臣節之首,暗合荀子"從道不從君"(【荀子·臣道】)的儒家傳統。而"不私儉躬"四字,則承【禮記·表記】"事君慎始而敬終"之教,強調人臣當超越私利,以"儉躬"即克己奉公爲要。此種思想,與諸葛亮【出師表】"鞠躬盡瘁"的精神一脈相承。

值得注意的是,葛洪在此章採用"題文詩"的特殊體例。三字句的節奏鏗鏘有力,"稽古欽明""熙帝載"等語皆出自【尚書】原文,形成典雅的"擬經"風格。這種文風既是對漢代奏議傳統的繼承,又暗含對當時清談誤國風氣的批判。其"巍巍之成功"的表述,與【抱朴子內篇】對神仙境界的描繪形成有趣呼應,體現葛洪"外儒內道"的思想特質。

要之,此章雖僅片段,已足見葛洪融貫經子的學術功力。其以唐虞之治爲鏡,闡發的諫諍精神與奉公原則,對於當代政治倫理建設仍具啟示意義。讀者若能結合【外篇】全書"貴賢""任能"諸章並觀,更可把握葛洪完整的政治思想體系。
教育中心 發表於 2025-8-1 16:43 | 顯示全部樓層
【抱朴子外篇·臣節】"正諫盡言不私儉躬"章義疏

葛洪【抱朴子外篇】卷二十六【臣節】篇,以"正諫盡言不私儉躬"爲核心,構建了一套完整的臣道倫理體系。此章開篇援引唐虞典故,實具深意。

稽考"昔在唐虞"至"庶績咸凝"數語,可見葛洪立論之本。唐虞之世,雖聖主在上,猶需群臣"翼亮"(輔佐光明),此即【尚書·皋陶謨】"欽哉欽哉,惟時惟幾"之遺意。葛洪特標"稽古欽明"四字,既取【尚書·堯典】"曰若稽古"之典,又暗合【文心雕龍·原道】"唐虞文章,則煥乎始盛"的述史傳統,彰顯其"道統"意識。

"正諫盡言"之說,實本【孝經·諫諍章】"天子有爭臣七人"之義。葛洪將諫諍提升爲臣節核心,較之漢代"主文譎諫"傳統更具剛健特質。其"不私儉躬"主張,尤見卓識:既要求臣子不存私心(不私),又須避免過度自損(不儉躬),此即【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的中道思想在臣道中的運用。

細繹文本結構,可見三層遞進:首言上古明君仍需賢臣(歷史維度),次論臣道當以直諫爲本(倫理維度),終歸於"熙帝載"的治世理想(政治維度)。這種"歷史-倫理-政治"的三重論證,正是魏晉玄學"體用不二"思維在政治哲學中的體現。

葛洪此論,實針對魏晉之際"浮華交會"的士風。當清談盛行之際,重申"盡言不私"的臣節,具有匡正時弊的深意。其將諫諍與廉潔並提,既承續了王符【潛夫論·明忠】"忠臣必待明君乃能顯其節"的思想,又爲後世【貞觀政要·論求諫】提供了理論先聲。

要之,此章以古典爲衣缽,以現實爲歸趣,在魏晉政治思想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意義。其強調的"翼亮"精神,至今仍爲士人立身處世之鏡鑒。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