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88|回覆: 3

[儒家學說] 【文心雕龍】卷13哀弔詩解1哀實依心奢辭不哀情往會悲文來引泣

[複製連結]
+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22 15:0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心雕龍】卷13哀弔詩解1哀實依心奢辭不哀情往會悲文來引泣
題文詩:
賦憲之諡,短折曰哀,哀者依也.悲實依心,
故曰哀也.以辭遣哀,下流之悼,不在黃髮,
必施夭昏.三良殉秦,百夫莫贖,事均夭枉,
黃鳥賦哀,抑亦詩人,之哀辭乎?漢武封禪,
霍嬗暴亡,帝傷作詩,亦哀辭類.降及後漢,
汝陽主亡,崔瑗哀辭,始變前式.履突鬼門,
怪而不辭;駕龍乘雲,仙而不哀;卒章五言,
頗似歌謠,仿佛漢武.蘇順張升,並述哀文,
雖發情華,未極心實.建安哀辭,徐幹差善,
行女一篇,時有惻怛.潘岳繼作,實鍾其美.
觀其哀文,慮贍辭變,情洞悲苦,敘事如傳,
結言摹詩,促節四言,鮮有緩句;,
義直文婉,體舊趣新,金鹿澤蘭,莫之或繼.
哀辭大體,痛傷情主,辭窮愛惜.幼未成德,
譽止察惠;弱不勝務,悼乎膚色.隱心結文,
則事愜,觀文屬心,而則體奢.奢體爲辭,
雖麗不哀;情往會悲,文來引泣,乃其貴耳.
哀由悲心,表答情意,文必由衷,非奢非麗.
【原文】全文
哀弔第十三  賦憲之諡,短折曰哀。哀者,依也。悲實依心,故曰哀也。以辭遣哀,蓋下流之悼,故不在黃髮,必施夭昏。昔三良殉秦,百夫莫贖,事均夭枉,【黃鳥】賦哀,抑亦詩人之哀辭乎?  暨漢武封禪,而霍嬗暴亡,帝傷而作詩,亦哀辭之類矣。降及後漢,汝陽主亡,崔瑗哀辭,始變前式。然履突鬼門,怪而不辭;駕龍乘雲,仙而不哀;又卒章五言,頗似歌謠,亦仿佛乎漢武也。至於蘇順、張升,並述哀文,雖發其情華,而未極其心實。建安哀辭,惟偉長差善,【行女】一篇,時有惻怛。及潘岳繼作,實鍾其美。觀其慮贍辭變,情洞悲苦,敘事如傳,結言摹詩,促節四言,鮮有緩句;故能義直而文婉,體舊而趣新,【金鹿】、【澤蘭】,莫之或繼也。  原夫哀辭大體,情主於痛傷,而辭窮乎愛惜。幼未成德,故譽止於察惠;弱不勝務,故悼加乎膚色。隱心而結文則事愜,觀文而屬心則體奢。奢體爲辭,則雖麗不哀;必使情往會悲,文來引泣,乃其貴耳。
【原文】1
賦憲之諡1:『短折曰哀。』2哀者,依也;悲實依心,故曰哀也。以辭遣哀3,蓋不淚之悼4,故不在黃髮5,必施夭昏6。昔三良殉秦7,百夫莫贖8,事均夭橫9,【黃鳥】賦哀10,抑亦【詩】人之哀辭乎11!暨漢武封禪12,而霍子侯暴亡13,帝傷而作詩14,亦哀辭之類矣。及後漢汝陽王亡15,崔瑗哀辭16,始變前式17。然履突鬼門18,怪而不辭19;駕龍乘雲,仙而不哀;又卒章五言,頗似歌謠,亦仿佛乎漢武也20。至於蘇慎、張升21,並述哀文22,雖發其情華,而未極心實23。建安哀辭24,惟偉長差善25,【行女】一篇26,時有惻怛27。及潘岳繼作28,實踵其美29。觀其慮善辭變30,情洞悲苦31,敘事如傳32;結言摹【詩】,促節四言33,鮮有緩句;故能義直而文婉34,體舊而趣新,【金鹿】、【澤蘭】35,莫之或繼也36。
【譯文】
 【逸周書·諡法】中說:『年紀很小死了的就叫哀。』哀就是依,哀傷之情必須依靠心,所以叫做哀。哀辭的寫作,主要是對幼年死者的哀悼,因此,和年老的人無關,而必須用於短命死去的小孩。從前子車氏的三個好兒子爲秦穆公殉葬;他們的死,用一百個人也換不回來。這種情形和人的夭折相同,【黃鳥】詩中表達了對他們的悲哀,這也許可算【詩經】中的哀辭了吧。到漢武帝赴泰山祭天地,跟從去的霍嬗突然死亡,漢武帝哀傷霍嬗而寫的詩,也是屬於哀辭一類的作品了。及至東漢汝南王劉暢死後,崔瑗爲劉暢所寫哀辭,才改變過去只爲夭折者寫哀辭的格式。但其中寫到死者衝進鬼門,怪異而不通;又說死者乘雲駕龍,入於仙境而不悲哀;最後一段用五言句子,好像歌謠的形式,也略近於漢武帝爲霍嬗寫的哀辭。至於東漢的蘇順、張升,都作過哀文,雖然寫得有感情、有文采,卻未能充分表達其真情實感。建安年間的哀辭,只有徐赴干寫得較好,他的【行女哀辭】一篇,還有一些哀痛的感情。到晉代潘岳繼續寫作的哀辭,真是集中了哀辭寫作的優點。他的想像豐富,文辭多變,感情深厚而悲痛,敘事如寫傳記,用詞則摹仿【詩經】;那種音節緊促的四言句子,很少鬆散無力的描寫;所以能寫得意義正直,文辭婉麗,沿著舊的體式,卻表現了新的情趣。特別是潘岳的【金鹿哀辭】和【爲任子咸妻作孤女澤蘭哀辭】兩篇,再也沒有人能寫得這樣好了。

  〔注釋〕 
 1 賦憲之諡(shì市):宋人王應麟【困學記聞】卷二引到【逸周書·諡法】中的一段活,注其中『賦憲』二字說:『【文心雕龍】云'賦憲之諡」,出於此。』這裡就是用『賦憲之諡』指【逸周書·諡法】。賦憲:布法。諡:封建帝王大臣死後所加封號。

  2 短折曰哀:這是【逸周書·諡法解】中的話,原文是:『蚤(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據孔晁注,人『未知事』或『功未施』而死,就叫哀。折:夭折,年幼而死。3遣:發。這裡指表達。

  4 不淚:唐寫本作『下流』。本書【指瑕】篇說:『禮文極尊,而施之下流。』這個『下流』指『弱子』,與『下流之悼』的『下流』同義,都是指年幼的人。

  5 黃髮:老人。

  6 昏:孔穎達釋【左傳·昭公十九年】中的『天昏』二字說,昏是『未三月而死也』。

  7 三良:三個好人,指春秋時秦國子車氏的三個兒子奄息、仲行(háng杭)、鍼(qián箝)虎。【左傳·文公六年】說,秦穆公死後,把這三個人一起埋葬。殉(xùn訓):古代統治者死後,強迫活人陪同埋葬。秦:即秦穆公,【史記·秦本紀】中說,他死後有一百七十多人殉葬。

  8 夫:男人。贖,換回。【詩經·黃鳥】中說:『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9 夭橫:唐寫本作『夭枉』,也是夭折的意思。枉:曲。

  10 【黃鳥】:【詩經·秦風】中的一篇,是爲哀悼子車氏三子而作的。賦:陳述。

  11 【詩】人:指【詩經·黃鳥】的作者。

  12 暨(jì計):及,至。漢武:西漢武帝劉徹。封禪:封建帝王祭天祭地的典禮。

  13 霍子侯:名嬗(shǎn扇),西漢著名將軍霍去病的兒子。【漢書·霍去病傳】載,漢武帝命霍嬗隨同到泰山舉行封禪典禮,歸途中暴死。

  14 傷而作詩:漢武帝作悼霍嬗的詩,不存,也未見有『作詩』的記載。按:【史記·封禪書】、桓譚【新論·譴非】、【風俗通義】卷二、【資治通鑑·武帝紀】也載此事,都未提及漢武帝作詩。【全漢文】卷四輯漢武帝【與奉車子侯家詔】中有『道士皆言子侯仙去,不足悲』數語。

  15 汝陽王:查東漢和帝、安帝、順帝時期都沒有汝陽王。東漢明帝第二子劉暢曾封汝南王,這裡或指劉暢。漢置汝南郡,汝陽是其郡屬縣。

  16 崔瑗(公元77—142年):字子玉,東漢文人。哀辭:可能指哀悼劉暢的作品,今不存。劉暢死於東漢和帝十年底(公元98年),當時崔瑗約二十一歲。

  17 前式:指爲夭折者寫哀辭。後來的哀辭,不完全限於幼年。

  18 履:踐,走。突:沖入。

  19 不辭:不成其爲辭,不通。

  20 仿佛漢武:指和漢武帝所作霍嬗哀辭相似,如『仙而不哀』等說法。

  21 蘇慎:唐寫本作『蘇順』。譯文據『蘇順』。蘇順字孝山,東漢文人。張升:字彥真,東漢文人。

  22 哀文:蘇順、張升的哀文均不傳。

  23 心實:即情實,指真情實感。

  24 建安:漢獻帝劉協年號,公元196—220年。

  25 偉長:徐幹字偉長,漢末作家。差:比較。

  26 【行女】:指徐幹的【行女哀辭】,不存。

  27 惻怛(dá達):哀痛。

  28 潘岳:字安仁,西晉文學家。

  29 踵:唐寫本作『鍾』。譯文據『鍾』字,聚集的意思。

  30 善:唐寫本作『贍』。譯文據『贍』字,富足的意思。

  31 洞:深。苦:痛。

  32 傳(zhuán撰):傳記。

  33 節:指音節。

  34 婉:美。

  35 【金鹿】:指潘岳的【金鹿哀辭】。【澤蘭】:指潘岳的【爲任子咸妻作孤女澤蘭哀辭】。均存,見【全晉文】卷九十二。

  36 莫之或繼:無人能繼續寫出這樣的作品。這個評價太高。

【原文】2

  原夫哀辭大體1,情主於痛傷,而辭窮乎愛惜2。幼未成德,故譽止干察惠3;弱不勝務,故悼加乎膚色4。隱心而結文則事愜5,觀文而屬心則體奢6。奢體爲辭,則雖麗不哀;必使情往會悲,文來引泣7,乃其貴耳。
【譯文】

關於哀辭寫作的主要點,是感情要哀痛,文辭要儘量表達出對死者的愛惜。由於死者年幼,他的品德還未形成,所以主要是讚美他的聰慧;因爲死者幼弱,還未擔任過國家大事,所以只能對他的容貌加以悼念。作者把悲痛的心情寫成哀辭,就能令人滿意;爲了華美的文辭而去聯結心思,就會寫得浮誇不實。用浮誇不實的文風寫成哀辭,那就雖然華麗,卻不悲哀;必須使作者的思想感情融會在悲哀之中,寫出的哀辭能引起他人哭泣,這種作品才是可貴的。

  〔注釋〕

  1 大體:主體。指寫作上的主要點。

  2 窮:極盡。

  3 察惠:聰明。惠:同慧。

  4 膚色:一作『容色』,意思略同,指容貌。

  5 隱:痛苦。愜(qiè怯):滿意。這句和本書【情采】篇中說的『爲情而造文』意同。

  6 屬:和上句『結』字的意思相近,聯結。奢:誇張,不實。這句和【情采】篇說的『爲文而造情』意同。

  7 引泣:指哀悼文的感人作用。
+
戴坡 發表於 2025-6-27 06:26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心雕龍·哀弔】篇義疏:論"哀實依心"與"奢辭不哀"的辯證關係

劉勰【文心雕龍·哀弔】篇開宗明義提出"賦憲之諡,短折曰哀"的核心理念,此語實本【逸周書·諡法解】"蚤孤短折曰哀"的古義。然彥和更進一解,以"哀者依也"的聲訓揭示哀辭本質——所謂"悲實依心",正道出哀體文學的情感本體論特徵。本文試析此中要義。

一、"哀"體的歷史淵源與情感本質
【詩經·秦風·黃鳥】爲哀體之祖,其詠三良殉葬事,所謂"彼蒼者天,殲我良人"的悲愴,恰印證"事均夭枉"的哀辭標準。劉勰特別指出此類作品"不在黃髮,必施夭昏"的書寫對象選擇,實暗合【禮記·檀弓】"有哀素之心"的禮制精神。值得注意的是,"百夫莫贖"之嘆非僅言生命價值,更揭示哀辭創作的心理機制:當不可挽回的喪失發生時,文字成爲情感的唯一依託,此即"情往會悲,文來引泣"的深層意涵。

二、文質之辨與"奢辭不哀"的批判
劉勰嚴斥"以辭遣哀"的流弊,實針對漢晉以來賦體哀文過度藻飾的現象。東漢崔瑗【和帝哀辭】"履突鬼門"之奇詭,潘岳【金鹿哀辭】"援引羲、農"之誇誕,皆屬"奢辭"典型。這種"爲文造情"的創作傾向,恰與【文心雕龍·情采】篇"爲情造文"的主張相悖。真正優秀的哀辭當如【黃鳥】三章,以"惴惴其栗"的質樸描寫達成"哀以送之"的效果,此即"哀實依心"的創作準則。

三、哀弔文體的現代啟示
當代悼亡文學常見兩種偏頗:或流於口號式煽情而失其真,或耽溺修辭競賽而喪其誠。反觀劉勰提出的"情往會悲"創作論,實爲糾偏良方。真正的哀辭應如顏延之【陶徵士誄】,在"深心追往"的情感沉澱中自然生發"文來引泣"的感染力。這種"文質彬彬"的審美理想,對當下網絡時代的情感表達尤具鏡鑒意義——當我們在社交媒體撰寫悼念文字時,是否更應警惕"下流之悼"的膚淺與"奢辭不哀"的虛浮?

結語:
【哀弔】篇的價值不僅在於文體論的建構,更在於揭示文學與生命的本質關聯。劉勰將"哀"定義爲"悲實依心"的情感過程,實已觸及人類通過文字療愈創傷的永恆命題。在這個意義上,"黃鳥賦哀"的古老傳統,依然在叩擊著每個時代寫作者的良心。
+
自由 發表於 2025-7-20 09:2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心雕龍·哀弔】篇義疏
(依劉勰原典,申哀體之本真)

哀體本源與文質之辨
【周書·諡法】云「短折曰哀」,劉勰溯其義爲「悲實依心」,此乃哀體之樞要。蓋哀辭之作,非徒述亡者形貌,實爲「情往會悲,文來引泣」之心魂共振。觀【詩經·秦風·黃鳥】悼三良殉葬,其辭質而痛切:「彼蒼者天,殲我良人」之呼號,正得「依心」之旨。劉勰謂「奢辭不哀」,恰針砭漢世以降賦哀者競采駢儷,如揚雄【元後誄】「沙麓之靈」云云,雖典奧富麗,反失「嬰孺之痛」的本真。

夭昏之悼的文體倫理
「下流之悼,必施夭昏」一語,揭示哀辭的特定倫理場域。古制幼殤不誄,而哀辭獨施於「短折」者,實因「黃髮」壽終乃順命,而「三良殉秦」類夭枉,最易激發生命無常之慟。劉勰舉【黃鳥】爲例,正在其「百夫莫贖」的強烈反差——壯年橫死與群體無力感的交織,恰構成哀體情感張力的典型。此與潘岳【金鹿哀辭】「嗟我金鹿,天資特挺」之悼幼子,雖對象殊異,然皆聚焦於生命應然之斷裂。

哀體文術的古今之變
「以辭遣哀」者,當以【楚辭·招魂】「目極千里兮傷春心」爲範式,其哀在情境交融,不在辭藻層疊。六朝文人如顏延之【陶徵士誄】,雖守「銘德慕行」之體,然「晨煙暮靄,春煦秋陰」等句,猶存依心之誠。反觀南朝「哀策文」漸趨廟堂化,如沈約【齊明帝哀策文】「龍輀纚紼,羽翿前驅」,已墮入「奢辭」窠臼。劉勰「情往會悲」之說,實爲糾正文弊之藥石——惟當哀者以己之悲往赴亡者之境,復以文辭引讀者同泣,方稱「文質相勝」的至境。

結語:哀體的現代啟示
今人讀【文心雕龍·哀弔】,當識「依心」乃永恆母題。試觀魯迅【記念劉和珍君】「不在沉默中爆發」之句,其激越處正是古今哀體精神的貫通。若徒效西方輓歌形式而失「悲實依心」之本,則如劉勰所譏「華過韻緩,化而爲賦」矣。哀辭之重,終在「文來引泣」的共情力,此華夏文章學千古不刊之論。

(全文798字,謹守傳統文論體例,以釋義、舉證、辨體爲綱)
+
chocoba 發表於 2025-9-8 11:0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心雕龍】卷十三【哀弔】篇,乃劉彥和論文章哀情之樞要。其言『哀者,依也』,實深契人心悲愴之本。今試析其義理,以明哀辭之正體。

哀之本義:依心而發,悲實其中
【周書】諡法云:『短折曰哀。』然彥和更進一解,謂『悲實依心,故曰哀也』。此乃以聲訓溯其情源——哀者,依也,言悲痛之情依託於心,非虛飾可成。故真正哀辭,必自肺腑流出,若徒事華藻而心無所慟,則雖文采斐然,亦難動人。

哀辭之體:施於夭昏,情切事慘
彥和強調哀辭『不在黃髮,必施夭昏』。蓋年少夭折或遭橫禍者(夭昏),其慘痛尤甚,最易引發深悲。昔秦穆以三良殉葬,【黃鳥】之詩哀之,『百夫莫贖』之嘆,正因三良之死屬『事均夭枉』,非壽終正寢,故詩人刺之以哀。此足證哀辭當用於可悲之境,非泛泛追悼之文。

文情關係:情往會悲,文來引泣
此八字實爲哀辭創作之核心法則。『情往』指作者須先沉浸於哀境,與逝者同悲;『文來』則謂文辭隨之自然引發讀者泣涕。若情未至而強作哀語,必流於『奢辭不哀』,即辭藻奢華而情思浮淺。彥和斥此『華過韻緩,化而爲之』,恰如戰國策士之矯情弔詭,徒具形式而失其真諦。

當代啟示:崇實斥偽,回歸本心
今之悼文,常見虛美浮辭,或套語連篇,或濫情煽飾,正犯彥和『奢辭不哀』之忌。真哀辭當如漢之崔瑗【汝陽哀辭】、晉之潘岳【金鹿哀辭】,皆情痛辭質,惻愴動人。故爲文者當謹記:哀辭之工,不在雕縟,而在心誠;非求文采之富,而貴悲情之真。

要之,【哀弔】篇之精義,在倡『情真文質』而貶『辭奢情偽』。文術雖多,唯依心之悲方能成就哀辭正體。此非僅文章之法,實亦仁者惻隱之心的自然發顯也。

以上淺析約七百餘字,依尊囑以專業文風解【文心雕龍·哀弔】篇旨,聚焦『哀實依心』『奢辭不哀』之對立,申論情真文質之理,冀合國學辨析之要。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