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25|回覆: 2

[管子學說] 【管子·形勢解第64】詩解7至治無形真情利民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21 21:0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管子·形勢解第64】詩解7至治無形真情利民
題文詩:
造父善馭,至馭非馭,善視其馬,節其飲食,
度量馬力,審其足走,能取遠道,而馬不罷;
明主御民,至御非御,治民以情,以輕御重,
度量其力,審其技能,故立其功,民不困傷.
至術合宜,至宜至情,造父遠道,主立功名.
奚仲爲車,方圜曲直,中規中矩,機旋相得,
用之牢利,成器堅固.明主之治,猶奚仲也,
言辭動作,皆中術數,眾理相當,上下相親.
至巧適情,奚仲爲器,主以爲治.至治無形,
無形有情,奚仲之巧,非斫削也,斫削斤刀.
利則民來,害則民去.民之從利,如水走下,
四方無擇.欲來民者,先起其利,不召自至.
設其所惡,雖召不來.召其遠者,無爲有情,
利民所利,去民所害.蒞民如父,民親愛之.
道之純厚,遇之有實,不言親民,而民自親.
蒞民如仇,則民疏之.道之不厚,遇之無實,
詐偽並起,民自不親.親近民者,言無事焉.
明主情真,遠來近親,爲之在心,夜行心行.
能心行德,天下莫爭.唯夜行者,獨有之乎.
正文:
(主道)造父,善馭馬者也。善視其馬,節其飲食,度量馬力,審其足走,故能取遠道而馬不罷,明主,猶造父也。善治其民,度量其力,審其技能,故立功而民不困傷。故術者,造父之所以取遠道也,主之所以立功名也。馭者,操轡也。故曰,『造父之術非馭也。』(管子64形勢解)
【譯文】 造父,是善於馭馬的。他愛護自己的馬,調節它的飲食,度量馬力了解它的速度,所以能駛行遠路而馬不疲累。明君也同造父一樣,善於治理他的民眾,度量民力,了解他們的技能,所以建立了事功而人民不感到疲睏。所以,技藝方術,使造父駛行遠路,使君主建立功名。至於馭馬的表面動作,不過是掌握馬的韁繩而已。所以說:『造父之術,非馭也。』
奚仲之爲車器也,方圜曲直皆中規矩鉤繩,故機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堅固。明主,猶奚仲也,言辭動作,皆中術數,故眾理相當,上下相親。巧者,奚仲之所以爲器也,主之所以爲治也。斫削者,斤刀也。故曰:『奚仲之巧非斫削也。』 (管子64形勢解)
【譯文】 奚仲的製造車器,方圓曲直都合乎規矩鉤繩,所以機軸都很合適,用起來牢固快速,成器堅固持久。明君同奚仲一樣,言詞動作,都合乎方法策略,所以,各項治理都很適當,上下互相親近。『巧』,使奚仲能製成車器,使君主能治好國家。至於木材的砍削,不過是刀斧的動作而已。所以說:『奚仲之巧非削也。』
民,利之則來,害之則去。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於四方無擇也。故欲來民者,先起其利,雖不召而民自至。設其所惡,雖召之而民不來也。故曰:『召遠者使無爲焉。』(管子64形勢解)
【譯文】 人民,有利則來,有害則去。人民趨利,就象水往下流一樣,不管東西南北。所以,要招來民眾,先創造對他們有利的條件,雖不招而民自至。如對他們有害,雖招而不來。所以說;『召遠者使無爲焉。』
蒞民如父母,則民親愛之。道之純厚,遇之(有)【真】實,雖不言曰吾親民,而民親矣。蒞民如仇讎,則民疏之。道之不厚,遇之無實,詐偽並起,雖言曰吾親民,民不親也。故曰:『親近者言無事焉。』(管子64形勢解)
【譯文】
統治人民要象父母一樣,人民自然會親近和愛戴。以純厚來治理他們,用實惠來對待他們,雖然口裡不說我親近人民,人民也是會來親近的。如把人民當作仇敵一般統治,人民自然就會疏遠。治理他們不以厚道,對待他們沒有實惠,欺詐和虛偽都用上了,雖然口頭上說我要親近人民,人民也是不會親近的。所以說:『親近者言無事焉。』
(安民)明主之使遠者來而近者親也,爲之在心。所謂夜行者,心行也。能心行德,則天下莫能與之爭矣。故曰:『唯夜行者獨有之乎。』(管子64形勢解)
【譯文】 明君能使遠者來而近者親,作用在於內心。所謂『夜行』意思就是『心行』。能做到內心行德,天下就沒有人能夠與之抗爭了。所以說;『唯夜行者獨有之乎。』
李文義 發表於 2025-7-11 05:38 | 顯示全部樓層
【管子·形勢解】"至治無形"章義疏
——論道治與馭民之術的辯證關係

【形勢解】第六十四章以"造父善馭"爲喻,揭示"至治無形"的政治哲學,其要義可析爲三重境界:

一、馭術之表:形而下者有爲
造父之馭馬,"節其飲食,度量馬力,審其足走",此乃技術層面之"有形治理"。管子以之比擬明主治民,需"度量其力,審其技能",強調執政者當如良御,須精確掌握民力閾值、洞察百姓需求。此與【牧民】篇"倉廩實而知禮節"相呼應,體現管仲學派"利民乃爲政之本"的務實精神。

二、治道之核:形而上者無爲
"至馭非馭"的深層意蘊,實通【老子】"爲無爲則無不治"之旨。所謂"治民以情",非指情感籠絡,而是循道而行、因勢利導的治理智慧。管子主張"以輕御重",恰如【心術上】所言"毋代馬走,毋代鳥飛",揭示最高明的統治恰似無形之手,使民"不知其所以然而然"。這種"不令而應,不爭而取"的境界,正是黃老思想"道法自然"在政治領域的體現。

三、真情之體:利民即天道
"民不困傷"四字,實爲檢驗治道的終極標準。管子將"利民"提升至天道高度,【樞言】所謂"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在此表現爲執政者須以百姓心爲心。這種"真情"非世俗情感,而是對"民惟邦本"法則的徹悟,與【尚書】"正德利用厚生"一脈相承。

當代啟示有三:其一,治理現代化需超越技術主義,追求"善治無跡"的境界;其二,政策制定當如造父"度量馬力",精準把握社會承受力;其三,"以情治民"的本質是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管子此篇穿越兩千六百年,其智慧光芒仍照耀今世。

(全文798字)
宋考而 發表於 2025-7-15 12:48 | 顯示全部樓層
【管子·形勢解】"至治無形"章義疏
——論道治之本與馭民之要

【管子·形勢解】第六十四章以"造父善馭"爲喻,揭示"至治無形"的政治智慧,其要旨可析爲三重境界:

一、馭術之表:形而下者謂之器
造父之馭馬,"節飲食、度馬力、審足走"三要,實爲技術層面之規範。此與【周禮·考工記】"審曲面勢"的器物製作之道相通,皆強調對客觀規律的把握。管子以"馬不罷"爲效驗,喻示治國首重"循理",此乃法家"因道全法"(【韓非子·大體】)思想之先聲。

二、治道之樞:形而上者謂之道
"明主御民"之妙,在於"治民以情"四字。此"情"非私情,乃【禮記·禮運】"人情以爲田"之公情。管子主張"以輕御重",實承老子"爲之於未有"(【道德經】第六十四章)之旨,將道家"無爲之益"轉化爲"因民之利而利之"(【論語·堯曰】)的儒家實踐。這種"不令而自行"(【管子·樞言】)的治理境界,正是"形勢"說之精髓。

三、政教之極:形神兼備謂之化
"民不困傷"的終極目標,與【尚書·洪範】"王道平平"相呼應。管子之"無形",非謂放任,而是如【周易·繫辭】所言"神而化之",通過"度量其力,審其技能"的制度設計,達到【孟子·盡心上】"民日遷善而不知爲之者"的教化效果。這種"真情利民"的政治倫理,實爲黃老之學"道法互補"的典型體現。

要之,本章以馭馬喻治國,層層遞進:由器物之術,升華爲道德之治,終臻於"形名參同"(【韓非子·主道】)的政教之境。其"至治無形"說,既爲法家"循名責實"奠定理論基礎,亦爲後世"治大國若烹小鮮"(【道德經】第六十章)的治理智慧提供了思想資源。學者當於此體會先秦政治哲學中"道—法—情"的三維互動,方得管學之真髓。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己丑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五日申時| 2025/7/19/週六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