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03|回覆: 2

[中醫理論] 葛洪【抱朴子·內篇】卷5至理詩解1道非名利形須神立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1 20:4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題文詩:抱朴子曰:微妙難識,疑惑者眾.吾豈聰明?
偶偏解猶,鶴知夜半,燕知戊巳.以校驗知,
長生可得,仙人無種.道之妙者,不可盡書,
而其近者,又不足說.庚桑胼胝,文子釐顏,
勤苦彌久,及受大訣,諒有以也.圓首含氣,
孰不樂生,而畏死哉?榮華勢利,以誘其意;
素顏玉膚,以惑其目;清商流徵,以亂其耳;
愛惡利害,以攪其神;功名聲譽,以束其體.
不召自來,不學而成.自己若非,受命應仙,
窮理獨見,識變通於,常事之外,運清鑑於,
玄漠之域,而其豈能,棄交修賒,抑遺嗜好,
割下近欲,修難遠功?有因無生,形須神立,
有者無宮,形者神宅.堤壞水流,燭糜火滅.
身勞神散,氣竭命終.根竭枝繁,青青去木.
氣疲欲勝,精靈離身.逝者無返,朽無生理,
達道之士,良所悲矣.輕璧重陰,豈不有由?
至道無形,無形有情,有情真誠,神清性明,
重無輕有,真情所至,至無而有,至虛而實.
【原文】
抱朴子曰:微妙難識,疑惑者眾。吾聰明豈能過人哉?適偶有所偏解,猶鶴知夜半,燕知戊巳,而未必達於他事也。亦有以校驗,知長生之可得,仙人之無種耳。夫道之妙者,不可盡書,而其近者,又不足說。昔庚桑胼胝,文子釐顏,勤苦彌久,及受大訣,諒有以也。夫圓首含氣,孰不樂生而畏死哉?然榮華勢利誘其意,素顏玉膚惑其目,清商流徵亂其耳,愛惡利害攪其神,功名聲譽束其體,此皆不召而自來,不學而已成。自非受命應仙,窮理獨見,識變通於常事之外,運清鑑於玄漠之域,寤身名之親疏,悼過隙之電速者,豈能棄交修賒,抑遺嗜好,割目下之近欲,修難成之遠功哉?夫有因無而生焉,形須神而立焉。有者,無之宮也。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於堤,堤壞則水不留矣。方之於燭,燭糜則火不居矣。身勞則神散,氣竭則命終。根竭枝繁,則青青去木矣。氣疲欲勝,則精靈離身矣。夫逝者無反期,既朽無生理,達道之士,良所悲矣!輕璧重陰,豈不有以哉?
【譯文】
抱朴子說,求仙之道幽微玄妙而難以認識,因此感到疑惑的人 很多,我的聰明才智哪裡能夠超過別人呢?不過是偶然地有那麼點偏才罷了,這就好像仙鶴知道什麼時候是半夜、燕子知道哪天是戊巳日一樣,對其他的事理就未必能夠清楚明白了。另外還通過一些驗證,使我知道長生不死是可以學到的,而仙人也並非天生的而已。
求仙之道的微妙之處,無法完全描述;而那些淺近的道理,又不值得去談論。
從前庚桑楚勞累得手足長滿繭子,文子辛苦得顏面黝黑,艱苦奮鬥了很久,才獲得了學仙的秘訣,這確實是有道理的啊。凡是人類和其他有生命的事物,哪個不喜歡生存而畏懼死亡呢?
然而富貴榮華 權勢利益惑亂了他們的思想,容貌美麗、皮膚潔白的美人迷住了他們的 眼睛,清揚的商音、婉轉的徴音擾亂了他們的耳朵,喜愛和憎惡、利益和 災害攪亂了他們的精神,功勳業績、名聲榮譽約束了他們的身體,這些 都是不必召喚而自然產生、無需學習而自然養成的本能。
如果不是命 中註定本該成仙,能夠窮盡事理而見解獨到,在常規的事物之外明白變 通的道理,在玄妙清靜的領域中發揮自己清晰的鑑別能力,明白生命和 虛名哪個值得親近,哪個應該疏遠;面對如閃電般迅速流逝的光陰而深 感悲哀的人,哪個能夠放棄世俗的榮華富貴,而去追求遠大的成仙目標;放棄自己的各種世俗嗜好,割捨眼前的欲望,而去修煉難以成功的高遠仙業呢?
萬物依靠大道才能產生,形體必須靈魂才能生存。萬物,就好比大道的宮舍;形體,就好比靈魂的住宅。因此用堤壩打個比方,一旦堤壩崩壞,水就無法留駐;再拿蠟燭打個比方,只要蠟燭燃盡,火就不會存在。
身體疲憊不堪而神志就會散亂,元氣衰敗竭盡而生命就會終結。根部枯萎而枝葉太多,那麼代表生命的綠色就會告別樹木;元氣疲竭而欲望強烈,那麼代表生命的靈魂就會離開身體。逝去的東西就不可能再有返回的時候,已經枯朽的事物就不可能再有復活的道理,明白大道的人,確實爲此而感到悲哀啊!
他們輕視珍寶而看重光陰,難道不是有理由的嗎?
一席事 發表於 2025-4-4 12:18 | 顯示全部樓層
【抱朴子·內篇】至理章義疏

葛洪【抱朴子·內篇】卷五"至理"章,實爲修道者破執顯真之要樞。其文以"道非名利,形須神立"爲綱,層層剖判世人之迷障,揭示長生久視之真諦。今試爲義解,以闡其微旨。

一、認知局限與修道契機
"微妙難識,疑惑者眾"八字,道盡求道者之普遍困境。葛洪以"鶴知夜半,燕知戊巳"爲喻,明示認知各有偏至之理。此中深意,實與【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相呼應。然葛洪更進一層,指出"長生可得,仙人無種"的積極命題,破除了先天命定之迷思,爲凡人修道開啟可能。其言"庚桑胼胝,文子釐顏"的典故,正說明勤苦修持終得真傳的必然性。

二、五欲纏縛與生命困境
文中剖析世人"樂生畏死"而終不得長生的悖論,直指"榮華勢利"等五欲之害:
1. 意根受誘於榮華勢利
2. 眼根沉溺於素顏玉膚
3. 耳根惑亂於清商流徵
4. 心神攪擾於愛惡利害
5. 形體束縛於功名聲譽
此五者"不召自來,不學而成",恰如佛家所謂"無始無明"。葛洪點明唯有"窮理獨見"者能"運清鑑於玄漠之域",此與【周易】"窮神知化"之說暗合。

三、形神相即的修真要義
"有因無而生,形須神而立"乃本章核心義理。其以堤水、燭火爲喻,闡明形神關係:
1. 堤壞水留→形壞神存(未達究竟)
2. 燭糜火滅→形滅神逝(世俗常態)
更以"根竭枝繁"喻形神離絕之弊,與【黃帝內經】"根於中者,命曰神機"之說相通。末句"輕璧重陰"用【淮南子】典故,強調養神重於外物,實爲修道者之根本準則。

四、至道超越的終極境界
"至道無形"段雖爲後人增附,然深得葛洪本懷。其"重無輕有"之說,既承老子"有生於無"之旨,又開後世"虛靜爲宗"之脈。所謂"至無而有,至虛而實",正是對形神關係的終極解答——修道者當於形器之中體認虛無本體,方得長生久視之真諦。

要之,此章以破惑顯真爲始,以形神雙修爲要,最終指向超越有無的至道境界。葛洪熔鑄黃老、易理於一爐,爲道教修真理論奠定哲學根基,其價值非僅限養生之術,實爲中華生命智慧之瑰寶。學者若能參透"形者神宅"之喻,自可於日用常行中體認大道。
+
真衣 發表於 2025-5-10 03:26 | 顯示全部樓層
【抱朴子·至理】析微:形神相濟與修道之本】

葛洪【抱朴子·內篇】卷五【至理】一章,直指修道之核心矛盾:眾生皆樂生畏死,然爲外物所役,終難企及長生久視。其文辭凝練,義理深邃,今試析其要旨三端。

一、道體幽玄與認知局限
葛洪開篇即言"微妙難識,疑惑者眾",此非謙辭,實乃揭示修道之根本困境。以"鶴知夜半,燕知戊巳"爲喻,暗喻認知各有偏至——鶴燕雖具特異之知,終難通曉萬物,恰如修道者縱得片羽真知,未必盡窺大道全貌。然葛洪特標"長生可得,仙人無種"八字,破天命定分之迷障,強調"勤苦彌久,及受大訣"的實踐理性。庚桑楚"胼胝"(手足生繭)、文子"釐顏"(面容憔悴)之典,正彰顯修道非賴稟賦,而在持久淬鍊。

二、形神相即的生命觀
"有因無而生,形須神而立"二句,實爲全篇樞要。葛洪以堤水、燭火爲喻:堤潰則水泄,燭盡則火熄,形敗則神散。此說遠承【淮南子】"形者生之舍,神者生之制"之論,近啟陶弘景"形神合同,乃能長久"之說。尤值注目者,其提出"根竭枝繁,則青青去木"的逆向思維——枝葉雖茂,根竭必枯,暗諷世人追逐外顯榮華(功名聲譽、素顏玉膚),而斫喪生命本根。此論直指魏晉名士服食縱誕之弊,具有鮮明的時代批判性。

三、破執之難與修道階次
篇中痛陳"五障":榮華勢利亂意、美色惑目、妙音亂耳、利害攪神、名望束體。此諸障"不召自來,不學而成",恰如【老子】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之現世註腳。葛洪進而點明破障需三重覺悟:其一,"識變通於常事之外"的超越性思維;其二,"運清鑑於玄漠之域"的形上觀照;其三,"寤身名之親疏"的生命覺知。此三重境界,實爲修道者從"舍近欲"到"修遠功"的必由之徑。

末句"輕璧重陰"(輕視金玉而重惜光陰)之嘆,非僅勸世箴言,更暗藏修行方法論:璧者外物,陰者內修,二者輕重之辨,正是形神關係的現實投射。葛洪之論,既承莊子"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之達觀,復開後世內丹學說"性命雙修"之先聲,其價值豈止於道教典籍?實爲華夏生命哲學之瑰寶也。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甲申日|黃帝4722年四月十八日卯時| 2025/5/15/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