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12|回覆: 3

大暑小暑上蒸下煮,消暑袪濕化開的美味菜餚

  [複製連結]
廣東省中醫院 發表於 2020-7-6 17: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民間有云:『夏天吃苦,勝似進補。』盛夏酷暑,驕陽似火,天氣炎熱,讓人揮汗如雨,出現精神萎靡,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不適,適當食用苦味的食物,不僅具有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的作用,讓人緩解暑熱帶來的煩悶,產生清涼舒適的感覺,還能刺激味蕾、促進胃酸分泌而改善食慾、幫助消化。

a87b9d441714cfdbcfbb3dfd57e57e67.jpg

苦瓜圖片

中醫認爲,夏季乃天陽下濟,地熱上蒸,天地之氣上下交合的季節,陽氣最盛,容易使人上火,尤其是心火旺盛,出現心煩失眠、口舌生瘡、口腔潰瘍、小便短赤等不適。而苦味食物性質多寒涼,擅入心經而清心火,並有泄火解暑,清熱燥濕的作用,可調節夏季之陽熱,緩解暑濕之邪帶來的不適。因此,『夏天吃苦』充分體現了夏季養生的民間智慧。

說到『吃苦』,苦瓜乃大眾公認的『苦味擔當』,是苦味食物的代表作,也是夏季的時令佳蔬。苦瓜來源於葫蘆科植物苦瓜的果實,原產於印度尼西亞,自明代初年傳入中國後,現已在我國廣泛種植。據本草綱目記載,『苦瓜苦以味名,瓜及荔枝、葡萄,皆以實及莖葉相似而得名』,因此,苦瓜又名錦荔枝和癩葡萄。苦瓜味道雖苦,卻擁有不少粉絲,頗受大眾喜愛,其烹調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無論燜、炒、煮總相宜,近年來還出現了冰鎮苦瓜這種新派食法,同樣大受青睞。

在『大暑小暑,上蒸下煮』的炎熱時節,吃上一道苦瓜菜餚,讓人感到特別的消暑降火,神清氣爽。

今日推薦高湯浸苦瓜

材料:

豬排骨300克,瑤柱(乾貝)50克,苦瓜2個,生薑5片,食鹽適量。

c7235c442ad2af1c43457b7d2786bbfa.jpg

苦瓜豬骨湯

做法:

(1) 先把苦瓜洗淨,縱向切薄片,用食鹽醃製半小時,再用清水洗去苦味備用。

(2) 豬排骨斬件焯水,把瑤柱、生薑一起放入鍋內,加清水熬1小時成高湯。

(3) 最後將苦瓜片放入湯內白灼至剛熟,調味即可;食用時苦瓜片可適當沾芥末等其他配料。

專家點評:

豬骨性溫,味甘、咸,有補中益氣、養血健骨的功效。從營養學的角度看,骨頭湯沒有多少補鈣的作用,即使加點醋,鈣的溶出率也不高。但用骨頭來熬湯很香,是因爲裡面的脂肪非常高,所以要先焯水,可以去掉骨頭裡面的一部分油脂,湯也會更清澈。作爲夏季佳蔬的苦瓜,其具有清熱消暑、清肝明目的功效。兩者搭配,特別適合夏季口乾口渴,心情煩躁,眼目容易充血人群的保健食用。

小貼士:

苦瓜性寒,陽虛體質人群慎食,或烹飪苦瓜時,可適量增加生薑的用量;或湯中加入胡椒粉,食用時控制苦瓜的攝入量。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0-7-17 19:1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試做了這道菜,是真的棒
李文義 發表於 2025-5-4 12:12 | 顯示全部樓層
【苦瓜養生考:論夏令苦味調攝之道】

暑月論苦味養生,實乃華夏食醫同源之精髓。考【周禮·天官】"凡和,春多酸,夏多苦"之說,早揭四時五味應候之理。今觀"大暑小暑,上蒸下煮"之諺,更見先民以苦味調攝暑濕之智慧,誠可申而論之。

一、苦味應夏之醫理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暑熱挾濕,最易困遏脾陽。苦瓜性寒味苦,歸心、脾、肺三經,正合【本草備要】"苦能瀉熱,堅陰降火"之旨。其含苦瓜苷、奎寧等物,非但能促胃液分泌,更可調節三焦氣機。觀仲景【傷寒論】梔子豉湯、黃連阿膠湯諸方,皆取苦味瀉火存陰之義,與民間"夏天吃苦"之說殊途同歸。

二、苦瓜食養源流考
苦瓜本名"錦荔枝",李時珍【本草綱目】載其"除邪熱,解勞乏",此說實承元代【飲膳正要】"苦苣(即苦瓜)主五臟邪氣"而來。考其傳入中土之路,隨鄭和下西洋船隊攜歸,初植閩粵,後漸北傳。今粵式"涼瓜燜鯇魚"、閩南"苦瓜封肉",皆存古法。所謂冰鎮新食,實暗合【遵生八箋】"夏月宜冷淘"之遺意。

三、高湯浸苦瓜配伍析
此方取"以甘濟苦"之法:豬骨甘溫健脾,瑤柱咸平滋腎,佐生薑辛散水濕。尤妙在用鹽醃後清水漂苦,既存金元醫家朱震亨"苦味堅陰"之效,又減其峻烈。觀【隨息居飲食譜】言苦瓜"熟則色赤,味甘性平",今以高湯白灼,正得水火既濟之妙。然需知會:
1. 骨湯焯水去脂,合【千金要方】"肥膩勿令過食"之戒
2. 芥末佐食,暗含"辛開苦降"之機
3. 苦瓜片宜薄切,方得【調鼎集】"暑月疏瀹滌煩"之真

暑濕爲患,多見口苦溲赤。此膳尤宜午時食用,蓋心經當令之時,苦味入心,最能導火下行。然脾胃虛寒者,當佐姜醋;孕婦稚童,不宜過食。昔人云"良藥苦口",今觀苦瓜之妙,誠非虛言。

(全文798字)
姜安之 發表於 2025-5-5 13:43 | 顯示全部樓層
【苦瓜清暑論】
盛夏陽亢,天地交蒸,人身小天地亦隨之氣機升騰。【黃帝內經】有云:"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此際養生,當法四時陰陽消長之理。民間"夏天吃苦"之諺,實合【素問·髒氣法時論】"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之旨,而苦味入心,正可平抑亢陽。

苦瓜一物,自明季傳入中土,李時珍【本草綱目】謂之"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誠爲暑月良藥。其性寒味苦,歸心、肝、脾三經,正應【傷寒論】"熱者寒之"之治則。今觀高湯浸苦瓜之制,深得食療配伍三昧:豬骨甘溫補中,瑤柱咸平滋陰,佐以生薑辛散,既制苦瓜寒涼之性,又存其清熱之功,暗合"辛開苦降"之妙。

醃製之法尤爲精當。鹽漬可減其苦味而不傷藥性,此即【食療本草】所載"鹽醃去苦,存性用之"的古法。高湯熬製時先焯豬骨,既合"去肥留清"的烹飪要訣,亦暗契【飲膳正要】"肥膩傷脾"之戒。苦瓜白灼至剛熟,最能保全其清暑成分,較之久煮更得藥食同源之真諦。

此膳尤宜心火亢盛者。蓋暑氣通於心,苦瓜形似離卦,其瓤中空有清心之象。佐以芥末,取"火郁發之"之意,使鬱熱外透。然脾胃虛寒者當減苦瓜之量,或加胡椒溫中,此即張仲景"隨證治之"的辨證精神。

今人但知苦瓜清熱,不知其配伍之道。昔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言:"食療之要,在性味相濟。"此湯以甘溫化苦寒,以咸潤佐清淡,非深明藥性者不能爲。暑月養生,不在峻補,貴在調和,此方可謂得中和之道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