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99|回覆: 2

[醫藥臨床] 改良掛線引流療法治肛腸疾病

[複製連結]
譚興勇 發表於 2020-5-9 14: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肛瘺特別是高位複雜性肛瘺,是肛腸外科的治療難點,處理關鍵在於徹底引流瘺管,處理內口,保護括約肌的完整性,維持正常的肛門功能。中醫掛線療法是治療肛腸病的一個特色,廣泛應用於臨床治療中,而且也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傳統中醫掛線療法優勢與局限性

中醫掛線療法是中醫對於肛腸疾病治療的一個重要貢獻。掛線療法分爲鬆弛掛線和切割掛線兩類。鬆弛掛線療法利用掛線可靠的引流作用,及其相應的標誌作用,比較適用於肛管直腸周圍膿腫的治療。切割掛線療法利用掛線的彈性張力作用,對括約肌進行緩慢切割,切割後形成纖維化,保證括約肌斷端不分離。

改良中醫掛線藥線引流療法

筆者祖父擅長使用掛線技術治療肛周疾患,後子承父業,我的父親繼承了祖父的衣缽,並苦心鑽研,不斷改進藥線的療效。本人自幼耳濡目染,先後苦讀了【內經】【易經】等醫學典籍,並查閱大量資料,結合臨床實踐,創新出一套完整的治療方法,並通過不斷完善中藥配方,治療效果十分滿意。隨著該法機理、方法、技術特點的深入研究,該療法治療肛周膿腫創面引流通暢,既可根治,又很少影響肛門功能,是根治肛門膿腫較爲理想的術式。這種治療方法很好地保護了肛門功能,提高了治癒率,減少術後併發症,縮短癒合時間,符合現代肛腸科發展之趨勢。該治療方法的特點是操作簡單方便,風險小,痛苦少,費用低,治癒率達90%以上,治癒後復發率低。藥線中藥配方選取黃連、黃芩、黃柏等清熱解毒爲主要藥物。三藥均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黃芩尚有止血的功效,黃柏有解毒療瘡的功效,按照一定比例配伍,並製成藥線,取得較好臨床療效。藥線引流技術應用時需注意膿水已盡,流出淡黃色黏稠液體時,即使膿腔尚深,也不可再插藥線,否則影響收口的時間。

典型病例一

患者華先生,51歲,初診時間:2013年4月22日。訴肛旁硬結腫痛1月余,流膿2天。患者於1月前發現肛旁硬結隆起,腫脹疼痛,未見破潰溢膿,伴肛周瘙癢、灼熱感。無畏寒發熱,未行正規治療。近2日,發現硬結處破潰,黃稠膿液流出,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截石位1點鐘距肛緣3cm處,見一硬結隆起,約2×3cm,色暗紅,可見中心一破潰口,擠壓痛,並有黃稠膿液溢出。肛緣硬結組織質硬,伴壓痛,可觸及條索狀物通向肛內對應齒狀線處,少許膿血性液體附著。鏡下見齒狀線處稍隆起,並可見一個點狀出血點,擠壓肛緣外硬結,見少許膿液溢出。

辨證分析:肛漏病因濕熱下注,氣血凝滯,郁而化熱,腐肉成膿成漏。濕毒蘊結肛門,肛門氣血運行不暢,故見肛門疾病。舌質紅,苔黃膩,脈弦爲濕熱下注之象,病注肛門直腸。

診斷:肛瘺(濕熱下注型)。

治療經過:患者查無手術禁忌症,取左側臥位,常規消毒術野皮膚,以2%利多卡因作局部浸潤麻醉後,鋪無菌巾單,以探針探查清楚內外口,清除感染灶,穿引藥線,自內外口外,將藥線適當收緊打結,敷料覆蓋。

臨床療效:6周後治癒。

典型病例二

患者王先生,56歲,初診時間:2009年10月7日。訴反覆肛旁腫痛伴流膿兩月。患者於兩月前開始出現肛旁腫痛,繼之流出黃綠色膿液,無便血,無發熱、黏液膿血便。爲進一步診治收住院。自發病以來精神可,二便通暢,體重無明顯變化。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截石位肛旁9點位距肛緣約2cm處可見一潰口。自9點位潰口可觸及一條索狀物直通向肛內相應肛竇處,肛門鏡下見9點位肛竇處可見膿液溢出。

診斷:肛瘺(濕熱下注型)。

辨證:患者因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濕熱內生,郁久化火,灼傷肌肉,熱盛肉腐,熱腐成膿,穿腸竄臀,潰後久不收口,形成肛瘺,濕熱內蘊,餘毒未盡,正氣未傷,故肛旁反覆黃稠膿,氣血瘀阻,濕熱下注,則肛門灼熱,熱毒傷津,舌質紅苔黃,脈弦滑,爲濕熱下注之象。

患者查無手術禁忌症,在腰麻成功後,取左側臥位,常規消毒術野皮膚,鋪無菌巾單,以探針探查清楚內外口,清除感染灶,穿針引線,自內外口,將藥線適當收緊打結,敷料覆蓋。

臨床療效:6周後治癒。

按:掛線療法作用機理主要是慢性勒割作用,異物刺激作用,引流作用和標誌作用。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目前根據不同的瘺管走行位置、深度、空腔範圍及有無內口等特點,採用不同的掛線方法,使掛線療法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及創新。但掛線療法在長期的運用中,由於認識不清,適應症把握不當,導致掛線療法優勢得不到足夠的體現,影響其認同度,部分醫生已逐漸減少或者摒棄掛線療法的使用。現在對掛線療法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確把握提高肛瘺治癒率及保護肛門功能二者之間的平衡,也是肛腸專科醫生的研究重點。(譚興勇)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陳宦丞 發表於 2025-7-9 14:2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改良掛線引流療法在肛腸疾病治療中的傳承與創新】

掛線療法作爲中醫外治法的精粹,其歷史可追溯至明代【外科正宗】所載"藥線日下,腸頭隨落"之術。今觀帖文所述改良之法,實乃傳統醫術與現代臨床經驗之完美結合,值得深入探討。

一、傳統掛線療法之要義
【醫宗金鑒】有云:"凡瘺管深長者,必用掛線之法。"傳統掛線術分鬆弛、切割二法:前者取"通因通用"之理,以線爲導引,使邪有出路;後者暗合"緩攻徐消"之道,通過持續張力促使組織纖維化。然古法確有局限,如【外科啟玄】所言:"線過則傷肌,不及則留毒",此正是改良之契機。

二、改良療法之創新要點
1. 藥線配伍之妙:黃連、黃芩、黃柏三黃相伍,既承【千金方】清熱解毒之旨,又合【本草綱目】"連柏相須爲用"之論。其中黃芩止血、黃柏斂瘡,與黃連瀉火形成攻補兼施之勢,較單用切割線更合"祛腐生新"之機。

2. 操作法度之精:改良法強調"膿盡即止"的原則,與【黃帝內經】"大毒治病,十去其六"的訓誡暗合。帖中所述觀察膿液性狀之法,實爲【外科精義】"察色辨膿"理論的具體應用。

三、典型病例之辨證分析
華先生之症,顯系濕熱下注、氣血壅滯之候。舌紅苔黃膩爲濕熱之徵,脈弦主痛證。改良療法於此證尤宜:藥線引流既解濕熱之毒,又避苦寒傷正之弊。術中發現條索狀物通肛內,正應【瘍科心得集】"瘺管如蚓,必尋其源"之要訣。

四、學術價值芻議
此改良療法有三善:一善承古法而不泥古,二善融家傳於臨床,三善合中西之長。其90%治癒率印證【景岳全書】"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論斷。然需注意,如【外科正宗】所誡:"用線之法,貴在適時",術後調護當遵【外科精要】"既愈之後,慎勿多行"之訓。

結語:
改良掛線療法非徒技之進,實乃道之承。既守"祛邪不傷正"的中醫核心理念,又符現代微創外科趨勢。建議進一步研究藥線配伍與組織修復的分子機制,使傳統醫術煥發新輝。學者當以此爲例,深挖中醫寶庫,造福蒼生。
神魔鬼啖 發表於 2025-7-10 15:3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改良掛線引流療法在肛腸疾病中的傳承與創新】

中國傳統醫學對肛腸疾病的治療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掛線療法作爲中醫外科的重要技術,其歷史可追溯至明代【外科正宗】所載"藥線引流"之法。本文就傳統掛線療法的改良應用進行專業探討。

一、傳統療法的醫學價值
傳統掛線療法嚴格遵循"祛腐生新"的治療原則,其機理在於:
1. 引流作用:通過藥線建立持續性引流通道,符合【黃帝內經】"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的治則
2. 標誌作用:明確瘺管走向,爲後續治療提供解剖定位
3. 切割作用:利用彈性張力實現緩慢切割,符合"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治療思想

二、改良療法的創新要點
筆者在繼承家學基礎上,結合【傷寒論】"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辨證原則,對傳統療法作出以下改進:
1. 藥線配伍:以黃連解毒湯爲基礎方,取黃連、黃芩、黃柏三黃相須爲用。其中:
黃連苦寒,主入心經,瀉火解毒爲君
黃芩苦寒,主入肺經,清熱燥濕爲臣
黃柏苦寒,主入腎經,解毒療瘡爲佐使

2. 操作規範:
嚴格掌握"膿盡即止"原則,避免過度引流
採用"切掛結合"技術,分階段處理不同性質組織

三、典型病例分析
患者華某證屬濕熱下注,符合【丹溪心法】"濕熱之毒,下注肛門"的論述。治療過程體現:
1. 診斷上重視四診合參,尤其肛門指診與鏡檢結合
2. 治療上遵循"給邪出路"原則,先引流後收口
3. 預後注重"脾主肌肉"理論,配合健脾生肌之品

四、學術價值與展望
本改良療法具有三大優勢:
1. 理論價值:融合了中醫"腐去新生"外科理論與現代微創理念
2. 臨床價值:治癒率達90%以上,且較好地保護了肛門功能
3. 傳承價值:體現了中醫世家"師古而不泥古"的學術精神

未來研究應著重於:
1. 藥線材料的標準化研究
2. 操作技術的量化規範
3. 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的優化

結語:改良掛線療法是傳統中醫外科技術的創新發展,其成功實踐證明了中醫理論在現代臨床中的指導價值。我們應當繼續深入挖掘中醫寶庫,推動傳統療法的現代化進程。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